第二百六十六章 科舉結束

當天日暮之時,考試結束,衆考生交卷後離場,各自回到自己的住處等待最後的結果。

因爲是最後一輪考試,所以楊行密這一次親自閱卷,楊渥、高勗、殷文圭三人在一旁協助。

不過,只是粗略看了一下考生的答卷後,楊渥就發現,這一輪考試的題目出得實在太大了,看上去可以讓考生更加自由的發揮,但實際上卻讓考生更加傷透腦筋。

要想治理南方新得之地,大部分考生都能想到要休養生息,招納流民,收取當地百姓民心等等,但具體該如何去做,這些沒有什麼實際政務經驗的考生們就兩眼一抹黑了。

結果大部分考生爲了儘量的求穩,最終交上來的答卷中,往往只提出那些絕對不會出錯的意見,再儘量把文章寫華麗些,把字體寫得工整一些;對於那些可能引起爭議的意見卻很少涉及。

這樣一來,最終交上來的答卷質量反而比複選時的差了許多,像極了那些只知道高談闊論的書呆子,讓楊行密等人爲之皺眉。

要知道這幾人都是極爲務實的,最欣賞的就是那些能有實幹才能的士子,對這些長於清談的考卷自然不滿意。

好在,並不是所有人都一味求穩,還是有一些人提出了一些具體有用的意見。比如江夢孫就在答卷中提到,當初錢鏐雖然佔據了兩浙,不過他實際上能夠完全掌控的也就是杭州、越州兩地而已,婺州、睦州、處州、溫州等地都掌控在當地大族手中。

所以爲了儘快收取當地民心,可以在南方諸州單獨開一次“恩科”,招錄當地有才學之人做官。這也是獲取當地民心最快捷的方式。

再比如,汪臺符在答卷裡面提到了可以減輕當地賦稅,具體來說就是在收稅時提高糧食的市價,以減輕百姓負擔,這與駱知祥當初提到的觀點有異曲同工之處。

此外,宋齊丘、徐融等人也各自提出了一些意見,雖然還很粗淺,不過比起其他那些考生卻要好多了。

看到這些答卷之後,楊行密等人的眉頭才鬆開了,覺得這次科舉總算沒有全白費。

最終,楊行密親自作出選擇,將江夢孫定爲第一名,汪臺符爲第二,宋齊丘爲第三,後面的名次也與複選的名次基本差不多。

一切都忙完後,時間已經是第二天的凌晨了,楊行密用印之後,謄錄官趕緊將最終的榜單填完,等一切準備妥當,所有考生們都再次齊聚節度使府,等待最後結果的宣佈。

卯時整,伴隨着肅穆的鐘聲響起,已經在府外整齊排好隊列的衆考生依次進入議事廳內。

這是淮南第一次舉行科舉,所以各項禮儀制度都還不健全,不過這次科舉也意味着一大批人才將要加入淮南,爲官爲宦,或者造福一方,或者建功立業。所以節度使府對於這次科舉極爲重視,安排的典禮也更加隆重。

基本上淮南的高層官員只要還在廣陵的都來參加了,文官裡面的高勗、嚴可求、殷文圭等,武將裡面的李神福、周本、朱瑾等,甚至連天子使者,如今還留在廣陵的李儼也來參加了這次典禮。

到了卯時三刻,所有考生和官員都已經到齊,楊行密和楊渥也先後進入議事廳落座。

殷文圭作爲掌書記和這次科舉的主考官負責宣佈最後的榜單:“各位考生聽宣……”

衆多考生們不由提足了精神,忐忑不安的向殷文圭手中的榜單望去。

“……淮南取士,只論才學,不論出身。今次科考結束,由大王親自測試,定下諸多考生排名,賜進士及第者三名,進士出身者四十七名,名單如下……”

說到這,殷文圭頓了一頓,擡頭向衆考生望去,見他們一個個心情緊張的模樣,這才繼續宣讀道:“第一名,潯陽江夢孫!”

江夢孫頓時頭腦一片空白,他雖然對自己的學識能力很自信,不過他也知道衆多考生之中就有不少才學不比他差的,所以對於自己能考中第一名還是感到非常意外。

他擡頭向前方望去,只見最上首,楊渥正在朝他微笑,不由心中一定,趕緊出列拜謝。

接着,殷文圭的聲音不斷響起,“第二名,歙州汪臺符!”

“第三名,洪州宋齊丘!”

……

總的來說,這次科舉最後得中進士者,多數還是淮南本地士子,這其實也很正常,畢竟外地士子如今大多數還想觀望一下,所以除了宋齊丘外,外來士子中基本都不是最有才學的那部分人。

再加上,外地士子前來參加考試的,往往因爲消息阻隔的原因,對於淮南科舉要考數科、律法等內容知道得晚,自然準備得少,最終考不過本地士子也很正常。

倒是江西士子有好幾人中試了,不過除了宋齊丘外,其餘幾人表現得就要差了很多。

最終成績宣讀完畢後,楊行密在節度使府開設盛大宴席,招待這些新科進士們;等宴席結束,接下來就是新科進士們在這次科舉中最爲榮耀的活動:遊街誇官。

廣陵雖然是淮南節度使的治所之地,但這裡的百姓也沒想到有朝一日還能見識到這番盛況,一時間熱鬧非凡。許多百姓都沿街圍觀起這些新科進士起來。

高坐在馬背上,看着街邊夾道歡迎的廣陵百姓,宋齊丘心中還是有些難以置信,在唐朝有個說法,叫做“三十老明經,五十少進士”,說的是考中進士的很多都是五十多歲的人,而他呢,今年才十七歲,居然就考中了進士,而且還是第三名,這簡直讓他如在夢中。

好在他畢竟出身官宦世家,在度過最初的興奮之後,他漸漸鎮定下來,開始想着之前吳王楊行密在宴席上對他們說的話。

這一次科舉,按照楊行密的打算,他們這些新科進士本來都要從最基層的九品官做起,不過考慮到如今南方初定,急需要人才去治理,所以爲了儘快培養人才,那些進士出身的將被直接安排到地方上擔任縣令。

至於他和汪臺符、江夢孫三人作爲這次科舉的前三名,將得到特殊培養,先留在世子楊渥的身邊作爲書記官曆練見識一番,然後下放到地方擔任職務。

結果汪臺符因爲家中母親年老需要贍養,所以想直接回到家鄉去,楊行密有感於他的孝心,便任命他爲歙州休寧縣的縣令。這樣一來,三個到楊渥身邊擔任書記的名額就空出來了,最終由第四名徐融接替。

也就是說,他宋齊丘接下來就要到楊渥身邊擔任書記官了,想起這位不管是在廣陵還是在洪州都有極大聲望的年輕世子,宋齊丘不由開始期待起來。

幾天後,各種慶典活動基本結束,那些授官外放的進士也即將赴任。

自此,淮南的第一次科舉就此落下帷幕,而楊渥等人的工作重心也再一次轉移到如何儘快消滅錢鏐上來。

在淮南進行科舉的這段時間裡,杭州那邊打探到的各種情報也源源不斷的傳來,如何儘快拿下杭州也逐漸成爲淮南需要慎重思考的問題。

杭州的情況,與淮南軍之前攻克的各個城池都有一些區別。

首先一點便是城池更加堅固,以如今淮南佔領的各州城池來看,即便是壽州、宣州等城都不能與杭州相比。

第二點則是軍心民心穩定,錢鏐在杭州統治多年,對當地官員、百姓多有恩義,在他的親自率領下,杭州守軍目前基本沒有主動投降的可能。

第三點則是城中儲備充足,錢鏐將一部分空地改造爲耕地進行耕種後,想要以圍城戰的方式攻破城池,需要消耗的時間就更長了,這其中難免不會出現別的意外。

至於最後一點,則是城中守將的防守經驗非常豐富,尤其是曹圭這個防守名將被錢鏐留在杭州之後,他對杭州的防禦進行了進一步的調整,使得杭州比之前更加難以攻破了。

再加上城牆上的那上百架蘇州炮,杭州可以說在各個方面都沒有短板,想要在段時期內攻破,的確有難度。

所以對於如今的情形,楊渥不由想起了歷史上的張士誠。

同樣是鹽販子出身的張士誠,同樣是立足江淮的朱元璋的心腹大患。錢鏐經過這麼多年的戰爭,如今已經困守杭州一地,卻因爲各種原因難以攻克。

而張士誠在與朱元璋交戰的過程中,不斷敗退,勢力衰微,但因爲他爲人仁厚,能得當地軍心民心,據蘇州堅城自守,死活不肯投降。結果朱元璋以二十萬大軍攻打蘇州,最後也不得不採取長期圍困的辦法,經過了長達十個月的圍攻,才最終將其消滅。

如今淮南的兵力可沒有二十萬,在外部也還有朱全忠、馬殷等藩鎮虎視眈眈,難道說最終也只能發動大軍進行長期圍困嗎?

想到這裡,楊渥不由感到頭痛:“若是能夠將其勸降該多好!歷史上的錢鏐建立的吳越國一直都奉中原王朝爲正統,最終也是以錢弘俶納土歸宋而結束。那麼,勸降他是不是有希望呢?”

第三百三十七章彈劾第一百五十九章 全軍進攻(中)第二百七十二章 病倒第二百六十二章 行刺第三百五十章江西大局第五百二十四章戰前佈置第一百五十七章 試探第四百一十二章禁佛第八十四章 奪軍(上)第五百九十六章六年變化(上)第二百八十四章 風波第五百七十六章劉鄩第二百一十章 軍隊整編第二百二十三章 鍾傳第五百七十二章流言第二百二十二章 戰事再起第七百一十五章盛世第一百三十二章 撤退第三百四十三章沖天怒火第四百七十七章潭州城破第一百七十四章 廣德第三百四十七章赦免第六百五十二章五日滅樑(上)第六百二十章冒險第三十九章 醒來第三百七十七章擊潰楚軍第五百七十二章流言第四十七章 練兵第四百一十八章爭奪建州第三百九十九章學兵法第一百二十七章 安排第二十章 詢問第三百六十五章勸進第五百九十八章六年變化(下)第三百八十一章勸進(上)第三百九十五章病逝第一百二十五章 決定第三百零一章後路已斷第二百七十七章 錢鏐之死第四百一十四章請求覲見第二百一十八章 光州平叛第五百五十一章大獲全勝第一百零四章 嘉興之戰(七)第十九章 再一次相遇第六百一十四章風起(續)第一百一十四章 杭州第一百零一章 嘉興之戰(四)第四百一十二章禁佛第一百四十八章 夾崗第六百七十一章募兵第三百六十九章內閣的雛形第四百二十八章擇婿第四百七十四章張承業的建議第六百四十章悲憤第二百八十七章軍號第二百二十八章 應對第一百一十六章 使者(下)第六百五十八章擴編軍隊第五百五十七章北伐的兵力第二百七十二章 病倒第三百六十二章擊潰第六百零六章敬翔的建議第四百七十七章潭州城破第一百六十三章 誘敵第六百七十四章晉國的困擾第五百零八章監國之爭第三百零五章 挖牆腳第五百章盧枇第一百七十四章 廣德第五百五十二章進軍襄州第四百九十一章投降第三百七十二章遲疑不決第五百九十七章六年變化(中)第七百零一章伐蜀(下)第四百九十七章馮道的決定第四百二十八章擇婿第七十六章 蘇州之圍(九)第六百六十章鄆州失陷第一百零五章 嘉興之戰(八)第六百零五章朝議第二百四十七章 鍾傳的提議第四百六十三章王彥章第十一章 背誦軍紀第三十二章 徐溫的建議第二百四十一章 追擊第三百七十章醒悟第四百五十一章戰前調動第六百三十三章宋州投降第二百五十九章 艱難的決定第六百九十四章李嗣源之死第七百一十二章反了第三十六章 行刺(上)第三百三十一章薨第一百六十五章 休整第五百二十六章推斷第四百二十章伏擊第五百零一章聯盟第二百零八章 應對第二百四十章 伏擊與被伏擊第三百九十七章戰局
第三百三十七章彈劾第一百五十九章 全軍進攻(中)第二百七十二章 病倒第二百六十二章 行刺第三百五十章江西大局第五百二十四章戰前佈置第一百五十七章 試探第四百一十二章禁佛第八十四章 奪軍(上)第五百九十六章六年變化(上)第二百八十四章 風波第五百七十六章劉鄩第二百一十章 軍隊整編第二百二十三章 鍾傳第五百七十二章流言第二百二十二章 戰事再起第七百一十五章盛世第一百三十二章 撤退第三百四十三章沖天怒火第四百七十七章潭州城破第一百七十四章 廣德第三百四十七章赦免第六百五十二章五日滅樑(上)第六百二十章冒險第三十九章 醒來第三百七十七章擊潰楚軍第五百七十二章流言第四十七章 練兵第四百一十八章爭奪建州第三百九十九章學兵法第一百二十七章 安排第二十章 詢問第三百六十五章勸進第五百九十八章六年變化(下)第三百八十一章勸進(上)第三百九十五章病逝第一百二十五章 決定第三百零一章後路已斷第二百七十七章 錢鏐之死第四百一十四章請求覲見第二百一十八章 光州平叛第五百五十一章大獲全勝第一百零四章 嘉興之戰(七)第十九章 再一次相遇第六百一十四章風起(續)第一百一十四章 杭州第一百零一章 嘉興之戰(四)第四百一十二章禁佛第一百四十八章 夾崗第六百七十一章募兵第三百六十九章內閣的雛形第四百二十八章擇婿第四百七十四章張承業的建議第六百四十章悲憤第二百八十七章軍號第二百二十八章 應對第一百一十六章 使者(下)第六百五十八章擴編軍隊第五百五十七章北伐的兵力第二百七十二章 病倒第三百六十二章擊潰第六百零六章敬翔的建議第四百七十七章潭州城破第一百六十三章 誘敵第六百七十四章晉國的困擾第五百零八章監國之爭第三百零五章 挖牆腳第五百章盧枇第一百七十四章 廣德第五百五十二章進軍襄州第四百九十一章投降第三百七十二章遲疑不決第五百九十七章六年變化(中)第七百零一章伐蜀(下)第四百九十七章馮道的決定第四百二十八章擇婿第七十六章 蘇州之圍(九)第六百六十章鄆州失陷第一百零五章 嘉興之戰(八)第六百零五章朝議第二百四十七章 鍾傳的提議第四百六十三章王彥章第十一章 背誦軍紀第三十二章 徐溫的建議第二百四十一章 追擊第三百七十章醒悟第四百五十一章戰前調動第六百三十三章宋州投降第二百五十九章 艱難的決定第六百九十四章李嗣源之死第七百一十二章反了第三十六章 行刺(上)第三百三十一章薨第一百六十五章 休整第五百二十六章推斷第四百二十章伏擊第五百零一章聯盟第二百零八章 應對第二百四十章 伏擊與被伏擊第三百九十七章戰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