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一十二章軍議

面對楊渥的詢問,一開始秦裴二人還不肯直說,等楊渥提出要派御醫給他們檢查身體時,侯瓚才答道:“大王,臣當年沙場征戰,的確是受了不少的傷,最重的就是有一次騎馬衝陣時,被敵軍的長槍在腿上刺出了一個大窟窿。如今每到天氣陰涼之時,往往就會疼痛難耐!”

秦裴見此也直言道:“侯將軍的情況應該比我要輕一點。大王,臣所受最重的一次傷,乃是當年守崑山之時,全身都是傷口,差一點就戰死了。”

楊渥連忙問道:“那麼如今你的情況如何呢?不會也像王茂章一樣舊傷復吧?”

當年錢鏐趁着董昌之亂崛起時,淮南軍爲了壓制錢鏐,於是聯合董昌一同對付錢鏐。

不過那時候正是淮南與北方朱溫的關係最緊張的時期,也就是清口大戰之前,淮南軍的主要精力都被朱溫所牽制,難以集中力量對付錢鏐。

而錢鏐則採用顧全武的建議,先集中兵力消滅董昌,然後在回身攻打淮南軍。

結果那幾年顧全武彷彿開掛了一般,一路上連戰連捷,包括田覠、安仁義、臺濛、周本等人在內的諸多淮南大將都被顧全武擊敗了,嘉興、蘇州、松江等地全部落入兩浙軍手中。

就是在那種情況下,秦裴率領三千精兵鎮守崑山孤城,面對上萬敵軍的圍攻,最終戰到幾乎傷亡殆盡,且城中斷糧的情況下才向敵軍投降。

那一次的戰事最終秦裴身受重傷,幾乎不治而亡。

只聽秦裴接着說道:“臣的舊傷暫時倒是不會復發,不過臣前兩年見過一爲道長,他聲言臣再過五年,必然傷勢發作而亡,無藥可治!”

他的語氣有些頹然,顯然對那道長的話深信不疑。

楊渥聽了之後,在鬆了口氣的同時,又有些哭笑不得的指着秦裴道:“那些神神怪怪的傢伙,隨便胡言亂語一番你就信了?不過是信口胡謅罷了,當不得真!”

誰知不僅是秦裴,一旁的侯瓚、朱瑾,甚至是郭崇韜等人,在聽了楊渥的話後反而極爲認真的道:“大王,這種事情,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啊!”

楊渥這才反應過來,眼前這些人雖然都是殺人不眨眼的主,但他們對那些怪力亂神的事情反而深信不疑,這也是爲什麼佛、道兩家在這亂世能夠得到極大發展的一個重要原因。

楊渥並沒有去與他們爭辯這些事情可不可信,不過他卻是決定了,等進了鄂州城中安定下來後,便將隨他一同出征的那些御醫派出去,給諸多老將們檢查一下身體,省得還有人和王茂章一樣,明明舊傷復發,卻死撐着不說出來。

“怪不得明朝開國名將常遇春,在建國之後不久就暴卒軍中,年紀才四十歲;他也是一位勇猛無雙的大將,每戰先登陷陣,身上定然也是滿是傷病。”在下船之前,楊渥在心中想到。

不久,王茂章派人來傳信說,他們已經準備完畢,請楊渥前去檢閱,楊渥自然是欣然前往。

禁軍的將士都是經過精挑細選出來的,又軍紀嚴密,訓練嚴格,看上去自然是極有氣勢。

而王茂章麾下的左鎮國軍雖然這幾年沒有經歷過什麼大的戰事,不過左鎮國軍常年鎮守鄂州,其將士有不少都是當年淮南軍時代的老兵,所以這一番檢閱起來,楊渥便發現,這些將士不僅有着整齊的隊列,更是有着他的羽林軍將士所沒有的殺伐之氣。

“看來孤在金陵待久了,連這些羽林軍的將士們也有些懈怠了!”楊渥若有所思。

他並沒有對王茂章說剛纔朱虔祐向他稟報的事,畢竟王茂章隱瞞自己舊傷復發的目的,本來就是爲了能參加接下來的這場大戰,他自然不會在這個時候將他遣回金陵去。

更何況如今攻打江陵的戰事即將展開,在這個時候臨陣換將也不是什麼好的選擇。

所以他打算暫時繼續裝作什麼都不知道,等這次的大戰結束之後再來挑明。

進入鄂州城後,隨着更多的消息傳來,楊渥也開始爲出兵行動做着最後的規劃。

通過長劍都的打探,如今基本上已經確定樑國和蜀國已經聯合起來,雖然兩家都沒有出動主力的跡象,不過即便是各自出動一部分兵力,但加起來之後也是一個不小的數目。

這樣一來,之前作出的一些部署就需要進行調整了。

首先一點,江陵乃是一座堅固的城池。

當年赤壁之戰後,周瑜趁勝出兵攻打江陵,結果曹仁統領的守軍在此堅守了長達一年時間才被攻破,這就給曹操爭取了足夠的時間來重振聲勢。

如今吳國要攻克江陵城,必然也要面臨如何攻打堅城的難題。

雖說這一次吳軍隨軍攜帶了大量的火藥,若是有機會的話,楊渥是不會吝嗇火藥的進行爆破的。

不過要進行爆破就必須面臨一個難題,那就是如何將火藥安全的運送到城牆下面去,並且將其點燃的問題。

江陵地勢相對周邊要低矮一些,再加上附近河流縱橫,土壤中的水分較多。

若是用挖掘地道的辦法,那麼就需要解決底下水的問題。

當然,這些都只是技術上的問題,現在自然沒必要討論。

不過除了這個問題以外,還有另外兩個問題需要注意,第一個自然就是江陵城外高季昌的修建的衛城,即便進行爆破,也只能攻克其中一座衛城,而江陵守軍還有可能發起反擊,最終使得雙方不得不爲了爭奪衛城而投入大量兵力。

而第二個問題就是護城河的問題,當年攻打杭州城時,淮南動用了大量的民夫和各州的州兵,這纔在一個月內將護城河給填平。

如今別說吳國沒有當年那麼多的民夫勞力可以動用,即便是按照當年的情況來看,那也需要至少一個月的時間纔有可能將護城河填平。

而一個月之後,只怕樑、蜀兩國的援軍都已經打到江陵城下了。

此外,還有一個極爲嚴重的問題讓人頭痛,那就是氣候的變化。

如今已經是二月份,再過不了多久時間就會進入梅雨季節,到時候連綿的雨水下個不停,在大雨之中攻城的難度只怕會成倍增加。

總之一點就是,要想趕在敵軍的援兵抵達之前就將江陵打下來,那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畢竟吳國的兵力有限,不可能在分兵抵擋住可能多達十萬的敵軍援兵的同時,還有餘力在短時間內攻破江陵城。

所以在衆人商量了許久之後,大家都有些頭痛,想不出什麼良策來迅速攻破江陵。

這時,郭崇韜站出來提議道:“大王,既然難以在敵軍援兵抵達江陵之前就將城池攻破,那麼爲何不乾脆將目標定爲敵軍的援兵,先將江陵城包圍起來,卻不忙着進攻。等到擊敗了敵軍的援軍之後,自然就有足夠的時間來攻城了!”

“圍點打援?”楊渥眼神一亮,脫口說道。

他剛纔也想到了這個辦法,不過許多細節上的東西還沒有想清楚,所以沒有貿然提出來。

此時聽了郭崇韜的建議後,他面帶期待的問道:“郭參軍既然想要先對付援軍再來攻打江陵,那麼我軍應該先對付哪一支援軍?”

要先對付敵軍的援軍,自然要趁着敵軍匯合之前。

樑國援軍駐守在襄州,位於江陵之北;而蜀國援軍目前則駐守在歸州,位於江陵以西。

兩支援軍不僅方向不同,而且距離拉得有些遠。

若是吳軍趁着樑軍和蜀軍沒有匯合之前,先集中兵力對付其中一支敵軍,那還是有機會對敵軍各個擊破的。

只不過在具體該先選擇打擊哪一路敵軍的問題上,楊渥卻有些猶豫。

兩支敵軍,若是被吳軍擊敗了其中一支,只怕另一支在得知消息後就會迅速撤離了。

這樣一來,吳軍就有必要好好選定一下該首先進攻哪一支敵軍。

從得到的消息上來看,樑軍的兵力相對要少一些。

而且如今北方的局勢並不太平,隨着燕主劉守光主動出兵攻打北平王王處直,晉軍必然不會繼續坐視下去;而一旦晉軍出動,朱溫必然也會率領樑軍出擊,以幫助燕國抵禦晉國的進攻。

這樣一來,就使得寇彥卿率領的襄州樑軍兵力相對不足,而且是從各地拼湊起來的,戰力同樣會受到影響。

可以說,先攻打樑軍的話難度必然要比攻打蜀軍的難度要低一些。

但另一方面,若是先攻打蜀軍的話,同樣有足夠的理由。

畢竟吳國與蜀國向來無冤無仇,如今吳軍也是在進攻江陵,而不是進攻蜀中。

在這種情況下,若是吳軍不能給王建一個深刻的教訓,將他伸得有些長的手給剁掉,又怎麼起到震懾四方的目的呢?

所以從這一點來看,吳軍反而應該先集中兵力對付蜀軍。

楊渥就是在這兩點之間有些猶豫不決,所以纔沒有貿然提出自己的看法。

如今見郭崇韜也提出了先對付敵軍援兵的觀點,他自然想聽一聽他的見解。

第六百一十八章襲取亳州第四百二十四章絕望第三十一章 討伐朱全忠第二十章 詢問第五百二十七章軍情第五百四十三章吳軍的部署第三百零二章 教訓第二十五章 任家莊之戰(下)第四百九十一章投降第五百二十一章風寒第五百二十二章朱溫的羞憤第二百六十三章 科舉第三百零二章 教訓第三章 招攬第六十七章 出兵(下)第一百六十三章 誘敵第五百五十九章北方亂象第五百七十五章遷都之議第五百一十六章憤怒第三百六十三章再戰第三百八十一章勸進(上)第二百一十一章 將領安排第五百八十六章商議軍務第六百二十四章發現敵軍第一百九十七章 討論(再續)第五百零六章逃離第二百六十五章 平息第四百二十九章高勖病倒第五百七十六章劉鄩第四百零八章疑雲第六百二十四章發現敵軍第四十二章 發難(下)第五百二十八章寇彥卿第四百四十二章感慨第五百章盧枇第五百一十九章攻打衛城第三百章 崩潰第二百四十七章 鍾傳的提議第七十三章 蘇州之圍(六)第五百六十四章致歉第三章 招攬第七十七章 蘇州之圍(十)第九十六章 朱全忠第五百二十二章朱溫的羞憤第五百二十一章風寒第六百四十四章擊契丹第三百六十六章大計劃第六百一十六章出兵(續)第一百二十七章 安排第四百五十三章騎兵的優勢第一百一十三章 撤軍第十六章 第一次相遇第四十九章 撤軍第七百零六章開疆拓地第二百九十九章 反擊第四十四章 劉氏的擔憂第一百三十四章 壽州(上)第一百五十四章 率軍西進第六百七十七章進軍第六百四十六章大舉西進第七十一章 蘇州之圍(四)第六十三章 武勇都之亂(四)第八十五章 奪軍(下)第六百零七章決斷第一百九十五章 討論第一百三十六章 壽州(下)第七百零九章大戰將臨第五百零二章慈禪寺第五百二十章攻破第九十九章 嘉興之戰(二)第六百七十一章募兵第七十六章 蘇州之圍(九)第一百二十七章 安排第六百七十四章晉國的困擾第二百七十九章第五百八十章燕國滅亡第一百八十九章 駱知祥第五百四十八章中路突破第四百二十四章絕望第五百四十章步步緊逼第四百五十八章謹慎第二百八十二章 接位第一百五十二章 混戰(下)第九十四章 冊封世子第二十四章 任家莊之戰(中)第三百六十三章再戰第五百一十七章處置第三百一十一章 興兵第六百八十四章擊潰第一百二十四章 安仁義第一百二十六章 宣州第二百一十三章 人事安排第二十四章 任家莊之戰(中)第二百四十九章 父與子第五百九十九章籌謀第四百九十一章投降第三百一十章 北伐第二百零七章 問題第八十三章 蘇州之圍(十六)第七百一十五章盛世
第六百一十八章襲取亳州第四百二十四章絕望第三十一章 討伐朱全忠第二十章 詢問第五百二十七章軍情第五百四十三章吳軍的部署第三百零二章 教訓第二十五章 任家莊之戰(下)第四百九十一章投降第五百二十一章風寒第五百二十二章朱溫的羞憤第二百六十三章 科舉第三百零二章 教訓第三章 招攬第六十七章 出兵(下)第一百六十三章 誘敵第五百五十九章北方亂象第五百七十五章遷都之議第五百一十六章憤怒第三百六十三章再戰第三百八十一章勸進(上)第二百一十一章 將領安排第五百八十六章商議軍務第六百二十四章發現敵軍第一百九十七章 討論(再續)第五百零六章逃離第二百六十五章 平息第四百二十九章高勖病倒第五百七十六章劉鄩第四百零八章疑雲第六百二十四章發現敵軍第四十二章 發難(下)第五百二十八章寇彥卿第四百四十二章感慨第五百章盧枇第五百一十九章攻打衛城第三百章 崩潰第二百四十七章 鍾傳的提議第七十三章 蘇州之圍(六)第五百六十四章致歉第三章 招攬第七十七章 蘇州之圍(十)第九十六章 朱全忠第五百二十二章朱溫的羞憤第五百二十一章風寒第六百四十四章擊契丹第三百六十六章大計劃第六百一十六章出兵(續)第一百二十七章 安排第四百五十三章騎兵的優勢第一百一十三章 撤軍第十六章 第一次相遇第四十九章 撤軍第七百零六章開疆拓地第二百九十九章 反擊第四十四章 劉氏的擔憂第一百三十四章 壽州(上)第一百五十四章 率軍西進第六百七十七章進軍第六百四十六章大舉西進第七十一章 蘇州之圍(四)第六十三章 武勇都之亂(四)第八十五章 奪軍(下)第六百零七章決斷第一百九十五章 討論第一百三十六章 壽州(下)第七百零九章大戰將臨第五百零二章慈禪寺第五百二十章攻破第九十九章 嘉興之戰(二)第六百七十一章募兵第七十六章 蘇州之圍(九)第一百二十七章 安排第六百七十四章晉國的困擾第二百七十九章第五百八十章燕國滅亡第一百八十九章 駱知祥第五百四十八章中路突破第四百二十四章絕望第五百四十章步步緊逼第四百五十八章謹慎第二百八十二章 接位第一百五十二章 混戰(下)第九十四章 冊封世子第二十四章 任家莊之戰(中)第三百六十三章再戰第五百一十七章處置第三百一十一章 興兵第六百八十四章擊潰第一百二十四章 安仁義第一百二十六章 宣州第二百一十三章 人事安排第二十四章 任家莊之戰(中)第二百四十九章 父與子第五百九十九章籌謀第四百九十一章投降第三百一十章 北伐第二百零七章 問題第八十三章 蘇州之圍(十六)第七百一十五章盛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