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六十六章大計劃

十一月,羅紹威親自趕到相州面見朱全忠,一番見禮問候後,他發現朱全忠的確是病得很重,而不是裝病,以暗中圖謀他的魏博六州,這讓他不由鬆了口氣。

不過,朱全忠雖然是真的病了,但讓他老是停留在相州也不是個事,要是萬一哪天朱全忠閒着無聊忽然看中了魏博六州,起了吞併之意,那就不妙了,所以最好的辦法還是儘快將朱全忠送回汴州去,或者找件真正的大事來轉移他的注意力。

羅紹威當即對朱全忠說道:“大王東征西討二十年,威震天下,如今雖然暫時大業不順,但大王的威儀卻沒有受到影響。如今河東李克用、淮南楊渥、鳳翔李茂貞、盧龍劉仁恭等等,這些這些藩鎮之所以屢次起兵與大王作對,是因爲如今大唐尚存,天子尚在,這些人雖然肆意橫行,卻無不以復興大唐爲藉口。大王不如廢掉天子,自己登基爲帝。如此一來,天下各路藩鎮沒有了討伐大王的藉口,自然就不會再興兵了!”

朱全忠這次病倒,其實原因很簡單,無非是戰事不利,心情鬱結罷了。

這些天躺在病牀上,除了爲各方的戰事而感到擔憂外,還有另一件事情一直牽掛在他心中,這就是代唐稱帝的事。

東漢末年的曹操,雖然被人罵了一輩子的漢賊,又迫於實際形勢,不可能將權利再歸還給漢獻帝,不過他本人實際上應該是沒有稱帝的想法的。

但朱全忠卻是不同,他的內心深處一直都有登基做皇帝的想法。

在以前之所以沒有實施,主要是因爲時機還不成熟,各地反對他的藩鎮還有很多:李克用、李茂貞、楊行密等等,所以他想等到將這些藩鎮剿滅了之後,或者至少也要將這些藩鎮折服了之後再稱帝。

這無疑是一種更加理智的想法,所以他還能暫時剋制住自己稱帝的欲.望。

不過隨着過去這一年時間各地戰事的接連失利,被淮南軍接連擊敗,晉王李克用的勢力又死灰復燃,再加上他自己已經又老又病,到底還能活多久都不清楚,在這種情況下,稱帝的野心就再也難以遏制。

此時聽了羅紹威如此直白的勸進之語,朱全忠心中頓時有所意動,不過在明面上,他卻是假意拒絕道:“鄴王這是準備陷我於不義嗎?孤昔年深受先帝大恩,這才得以洗脫從賊的罪名,不至於讓祖上蒙羞;便是孤的名字都是先帝所賜。如今孤豈能做出對不起先帝的事情來呢?此事不可再提!”

羅紹威觀看他的臉色,頓時知道了他的心意,當即勸說道:“先帝與大王固然有恩,卻對天下人沒有什麼德行,這才使得天下大亂,民不聊生。大王威加海內,翦除各地不服從的藩鎮,如今中原已經平定,百姓得以安生,這些都是大王的功勞,與天子可沒有半分關係。大王若是建國稱帝,乃是天意所歸,還請大王不要推辭!”

……

朱全忠心中雖然早就有了篡位稱帝的想法,不過必要的臉面卻是要顧及的。

自從王莽從漢朝禪讓得位後,先封大國,加九錫,並且授予“劍履上殿,贊拜不名”的殊榮,然後再接受禪讓,就成了後世權臣篡位的“標準流程”,王莽,曹操,司馬昭都是這麼做的,後來南朝的宋,齊,樑,陳四朝的開國皇帝同樣曾受過“九錫”之禮節。

而朝中有些大臣本來也是這麼打算的,結果卻沒想到引起了朱全忠的極大不滿,以至於不少大臣人頭落地。

如今朱全忠想要登位,自然沒法再用過去的那套流程,不然就是自己打臉了。

過去的流程不能用,那就只能用新的流程,但登基稱帝這種事情總不能自己親自出面,必須有人來請他登基,然後他再三推辭,最後纔在衆人的請求之下登基。

如此才能顯示自己得位乃是民心所向,萬衆所歸,不是那些草頭王自己封的天子。

朱全忠雖然心裡急着稱帝,但這一套基本的流程卻是不能不顧。

所以他對羅紹威的勸進之言雖然一律拒絕了,但在最後卻是點明瞭一句:“你勸孤登基稱帝,但若是天下人都出來反對該怎麼辦?”

羅紹威頓時明白過來,自己勸進的話已經被朱全忠聽進心裡去了,至於他說的各種拒絕的話,歸結起來就是一個意思:我不是不想當皇帝,而是要你們一起來勸我當皇帝才行!

明白了朱全忠的心意後,羅紹威不再勸言,告辭離去。

不久之後,羅紹威在魏州向天子進言,請求天子禪讓給樑王朱全忠,以順應萬民之心。

在羅紹威向天子進言之後,朝中百官同時醒悟過來,紛紛向天子上書,請求天子禪讓。

如今的唐朝天子尚未成年,不過是朱全忠所立的一個傀儡罷了,手中半點權利都沒有,此時見衆人開始勸他退位,自然明白是怎麼回事。

不過此時的他除了乖乖聽從朱全忠的安排,以求保住性命外,其他能做的已經不多了。

十二月初,朱全忠病情好轉,立即啓程南下,返回汴州。

不久,天子派遣御史大夫薛貽矩至汴州向朱全忠詢問病情並且加以慰問。

當薛貽矩面見朱全忠時,他主動請求用臣子見君主的大禮進行拜見,並獻上禪代的具體籌謀。

對於薛貽矩的這一番作爲果然獲得了朱全忠的歡心,他提出的禪代之謀也獲得了朱全忠的首肯。

等到薛貽矩返回洛陽覆命時,他又向天子表明樑王朱全忠有受禪之意。天子隨即便下詔,定於明年正月正式舉行禪讓之禮。

這個消息傳出之後,各地藩鎮紛紛震動,開始爲這個重大變故商定各自的選擇。

魏博節度使羅紹威自然不用說,這次禪讓之謀本來就是由他首先發起的,如今他的目的也已經達到了,朱全忠的注意力都被登基稱帝這件大事所吸引,暫時沒有了奪取魏博的想法。

“大唐立國二百八十多年,早就腐朽不堪了,各地藩鎮也沒有誰還把天子當回事。所以這大唐是繼續存在還是就此終結,又與孤何干?孤只要能繼續做我的魏博節度使就是了!”

與羅紹威抱有同樣想法的還有成德節度使王鎔和義武節度使王處直。

事實上,不管是魏博,還是成德、義武,這三個藩鎮都是在一百多年以前便與唐朝朝廷鬧翻了的藩鎮,它們名義上屬於唐朝,但早就自立一方了,可以說唐朝藩鎮之禍,這幾個節度使就是罪首。

所以他們對於唐朝自然沒有絲毫忠義之心,再加上他們也沒有爭霸天下的野心,只要能保證他們的利益不受損害,至於是誰來做天子那就與他們無關了。

在羅紹威帶頭勸進之後,王鎔和王處直二人也隨之跟進,各自上書勸進。

此外,遠在湖南的武安節度使馬殷和割據嶺南的清海節度使在得知各地開始勸朱全忠登基後,同樣向朝廷上書勸天子禪讓。

不過除了這些實力相對弱一些的藩鎮外,其餘強大藩鎮對於朱全忠的篡位舉動卻是一片譴責之聲。

不過除了譴責之外,卻是什麼具體的行動都沒有,似乎是默許了朱全忠的篡位行爲。

廣陵城中。

此時,淮南的大小事務依舊像往常一樣進行着,絲毫沒有因爲朱全忠即將篡位而有什麼變化。

對於楊渥來說,朱全忠篡位其實並不是壞事,反而是一件好事。

畢竟唐朝不亡的話,以大唐忠臣自居的他就不能建國稱尊,許多事情也要受到掣肘而不能實行。

所以朱全忠的篡位對他來說應該是件好事纔對,或許其他藩鎮如李克用、王建等人也是這麼想的,所以他們都默許了朱全忠篡位的舉動。

事實上,唐朝早在幾十年前黃巢造反的時候本來就應該滅亡了,不過衆多藩鎮出於共同利益的緣故,一起出兵,這才撲滅了黃巢的義軍。

在那個時代,各個藩鎮的實力相對比較均衡,並沒有特別強大的勢力,所以各大藩鎮需要一個共主來作爲各藩鎮間的緩衝。

但到了如今,像李克用、楊渥等藩鎮已經足夠強大了,而且唐朝朝廷如今威望盡失,已經起不到應有的作用,反而會影響到他們的利益,所以纔會默許朱全忠的行爲。

當然,別看這些藩鎮如今都是暗自默許了朱全忠篡位,等到他將來將唐朝滅掉,自己登上皇帝寶座之後,各大藩鎮肯定會以此爲理由對付他,如今不過是先利用利用他而已。

“既然朱全忠還是像歷史上那樣準備篡位自立了,那麼我之前爲江西做出的計劃如今也可以開始實施了!”

楊渥心裡早就準備了一個大計劃,用來對付南方諸多藩鎮的,不過要實施起來卻要有合適的機會,而朱全忠的篡位就給他提供了這個機會。

(今天是七七事變八十週年,大家一定要記住這個特殊的日子!)

第四百七十章蔡州之亂第八十一章 蘇州之圍(十四)第三百九十七章戰局第六百二十八章以死相諫第四百四十七章野心第五百七十九章劉守光第九十二章 收服孫琰第七百章伐蜀(上)第二十一章 出征第二百八十二章 接位第二百六十四章 鬧事第十七章 升州之叛第三百二十七章耀武揚威第二百二十七章 謠言第五百四十八章中路突破第一百一十三章 撤軍第五百一十二章軍議第四百一十五章密謀第五百九十三章議和第六十章 武勇都之亂(一)第二百二十一章 選拔人才第十九章 再一次相遇第三百八十一章勸進(上)第四百一十八章爭奪建州第七百零四章財政崩潰第三百九十六章奪取辰州第七十九章 蘇州之圍(十二)第三百零四章 郭崇韜第六百八十六章反擊第四百九十四章憂慮第五百七十一章抗災第三百七十八章撤兵第四十三章 功成第六百五十二章五日滅樑(上)第二百一十章 軍隊整編第二百二十六章 鍾傳的決定第八十八章 商議第一百五十章 臨陣脫逃第一百三十七章 斃命第六百七十五章渡河(上)第六百四十六章大舉西進第二百九十二章 進軍方略第四十二章 發難(下)第六百一十四章風起(續)第四百四十九章晉與燕第一百三十二章 撤退第一百六十六章 伏擊(上)第四百四十八章戰場初見第六百章楊渥的撒手鐗第九十九章 嘉興之戰(二)第四百八十四章條件第五百零三章清理佛門第三百三十三章 江西第八十九章 應對第三百五十章江西大局第四百一十六章迎接第六百零五章朝議第二百八十章 治病第四百九十三章憤怒第八十七章 投石機的威力第一百五十三章 追擊第二百零六章 徐溫的上書(續)第一百零四章 嘉興之戰(七)第五百四十三章吳軍的部署第二百八十四章 風波第六百二十六章寧陵第二百六十六章 科舉結束第五百八十六章商議軍務第一百四十四章 騎兵突擊(上)第三百零七章 歡呼第六百九十六章李氏當亡,楊氏當興第二十八章 逃第二百九十二章 進軍方略第三百三十七章彈劾第四百一十七章福州之變第一百七十九章 截斷第二十二章 夜襲第四百八十三章王定保第六百四十章悲憤第一百一十一章 謀劃(四)第四百七十四章張承業的建議第三百零六章 楊渥的震驚第六百二十四章發現敵軍第六百八十九章半渡而擊第二百四十九章 父與子第六百零五章朝議第三百七十七章擊潰楚軍第二百四十四章 羅隱的計策第七百零九章大戰將臨第三百九十三章兵敗與連鎖反應第六百六十六章意外第二十四章 任家莊之戰(中)第四百六十章原因第三百四十九章對王審知的態度第一百四十九章 直接進攻第四百九十二章稱帝之議第三百九十四章探病第二百二十章 政策落實第六百五十五章後續安排
第四百七十章蔡州之亂第八十一章 蘇州之圍(十四)第三百九十七章戰局第六百二十八章以死相諫第四百四十七章野心第五百七十九章劉守光第九十二章 收服孫琰第七百章伐蜀(上)第二十一章 出征第二百八十二章 接位第二百六十四章 鬧事第十七章 升州之叛第三百二十七章耀武揚威第二百二十七章 謠言第五百四十八章中路突破第一百一十三章 撤軍第五百一十二章軍議第四百一十五章密謀第五百九十三章議和第六十章 武勇都之亂(一)第二百二十一章 選拔人才第十九章 再一次相遇第三百八十一章勸進(上)第四百一十八章爭奪建州第七百零四章財政崩潰第三百九十六章奪取辰州第七十九章 蘇州之圍(十二)第三百零四章 郭崇韜第六百八十六章反擊第四百九十四章憂慮第五百七十一章抗災第三百七十八章撤兵第四十三章 功成第六百五十二章五日滅樑(上)第二百一十章 軍隊整編第二百二十六章 鍾傳的決定第八十八章 商議第一百五十章 臨陣脫逃第一百三十七章 斃命第六百七十五章渡河(上)第六百四十六章大舉西進第二百九十二章 進軍方略第四十二章 發難(下)第六百一十四章風起(續)第四百四十九章晉與燕第一百三十二章 撤退第一百六十六章 伏擊(上)第四百四十八章戰場初見第六百章楊渥的撒手鐗第九十九章 嘉興之戰(二)第四百八十四章條件第五百零三章清理佛門第三百三十三章 江西第八十九章 應對第三百五十章江西大局第四百一十六章迎接第六百零五章朝議第二百八十章 治病第四百九十三章憤怒第八十七章 投石機的威力第一百五十三章 追擊第二百零六章 徐溫的上書(續)第一百零四章 嘉興之戰(七)第五百四十三章吳軍的部署第二百八十四章 風波第六百二十六章寧陵第二百六十六章 科舉結束第五百八十六章商議軍務第一百四十四章 騎兵突擊(上)第三百零七章 歡呼第六百九十六章李氏當亡,楊氏當興第二十八章 逃第二百九十二章 進軍方略第三百三十七章彈劾第四百一十七章福州之變第一百七十九章 截斷第二十二章 夜襲第四百八十三章王定保第六百四十章悲憤第一百一十一章 謀劃(四)第四百七十四章張承業的建議第三百零六章 楊渥的震驚第六百二十四章發現敵軍第六百八十九章半渡而擊第二百四十九章 父與子第六百零五章朝議第三百七十七章擊潰楚軍第二百四十四章 羅隱的計策第七百零九章大戰將臨第三百九十三章兵敗與連鎖反應第六百六十六章意外第二十四章 任家莊之戰(中)第四百六十章原因第三百四十九章對王審知的態度第一百四十九章 直接進攻第四百九十二章稱帝之議第三百九十四章探病第二百二十章 政策落實第六百五十五章後續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