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五十一章戰前調動

“至於說你所擔心的北方人到了南方難以受到重用,難道你忘了李承嗣和郭崇韜這二人了?這兩人也都是北方人,在吳國還不是得到重用?”孫鶴笑着反問道。

李承嗣早在二十多年前在李克用麾下時就已經是名揚天下的驍將了,後來他投靠了吳王楊行密後更是在清口之戰立下大功。

此後一段時間又被楊渥任命長年鎮守壽州這個北方重鎮,如今更是升任吳國樞密使,爲內閣大學士之一,自然是深受楊渥重用。

而郭崇韜雖然如今的名氣遠遠比不上李承嗣,但如今也立身樞密院,得以參與謀劃軍國大事,並且據說每次楊渥親自領兵之時都會將他帶在身邊參謀軍事,自然也是楊渥的心腹之人。

有這兩人的例子在,自然不能說楊渥不重視北方人。

所以在聽到孫鶴提起這兩人的名字之後,馮道不由得在心中認真思考起來。

過了半晌,他纔開口說道:“那麼今後兩家的前景呢?以在下之見,晉國若是能夠佔領河北,將來是有很大希望一統天下的!不知孫先生怎麼看?”

“統一天下?可道,你這就是多慮了。”孫鶴搖頭笑道。

“晉王固然有統一天下的可能性,但吳王同樣有這種可能性。而且將來的事情現在誰又能說清楚呢?老夫只知道,晉王將來能否統一北方都不能確定,最多隻能說可能性極大;但吳王卻一定能統一南方!”孫鶴沉聲道。

馮道贊同的點了點頭。

吳國將要統一南方,這一點很多人都會表示贊同。

北方各大勢力紛亂相爭,一時間難以分出一個高下。

樑國如今雖然還是最強的,但聲勢已經大不如以前;晉國雖然聲望日隆,但要徹底擊敗樑國,依舊不是短時間能夠做到的事情。

此外岐王李茂貞、燕王劉守光同樣有不小的實力,不容小覷。

甚至連王鎔、王處直這兩個夾在三大勢力之間的夾縫裡求生存的勢力,他們的實力同樣不能小覷。

比如王鎔,從他家祖上做了成德節度使以來,至今已經有近百年時間,光是這麼長的時間就能使王家的統治在當地根深蒂固,外人想要撼動可沒有那麼容易。

所以孫鶴和馮道等有識之士都認爲北方局勢尚不明朗,短時間內還不能確定誰能最終勝出;只不過晉王最終獲勝的可能性最大而已。

不過南方的局勢卻已經非常明朗了,吳國的優勢實在太明顯了。

且不說別的,光是人口數量,吳國就能碾壓南方其他的各大勢力。

江淮、江南、兩浙、江西等等,這些都是南方最早開發的地區,人口數量遠遠多於其他地區。

而這個時代的人口就是力量,就是錢糧,就是軍隊。

充足的人口,這纔是吳國能夠橫掃其他各大勢力的根本原因。

此外,優秀的將領,英明的君主,穩定的內部環境,高度集中的權利等等,這些都進一步擴大了吳國的優勢。

雖然如今在南方還有包括楚王馬殷和南平王劉隱這兩大勢力對吳國不怎麼臣服,但他們也只能在吳國的進攻下苟延殘喘而已,想要翻盤已經不可能。

所以馮道也不得不承認,吳國統一南方几乎是必然的。

“只要南方一統,將來即便吳國北伐失敗,那也至少能成南北朝的局勢。所以說實話,若不是老夫年歲已經大了,不想再改換門戶了,只怕連老夫也會想着南下去投靠吳王了!”孫鶴最後笑着說道。

搖了搖頭,孫鶴接着又道:“好了,咱們還是趕緊回城吧!如今天色都快要黑了,若是回去晚了,只怕城門就要關閉了。”

“好,回去吧!大王此時也許都快到府中了!”馮道有些心不在焉的答道。

雖然剛纔和孫鶴討論了一番將來是投吳還是投晉,但那都是將來的事情。

此時的馮道心中還沒有背叛劉守光的想法,他雖然不是愚忠之人,但同樣也不是輕易背叛的反覆小人。

當然,若是真的有一天就像孫鶴說的那樣,他因爲觸怒了劉守光而被迫逃亡之時,今日所思所慮就能派上用場了。

……

鎮州城中,得到晉陽和幽州兩地的回信後,王鎔臉色總算好了一些。

雖說燕王劉守光不願出兵相救,而是選擇了坐山觀虎鬥,但晉王李存勖卻是在第一時間就做出了出兵救援的決定。

這個消息讓王鎔心中極爲感激,同時也暗自慶幸自己當初雖然跟隨朱溫,但也沒有將晉王徹底得罪。

而且隨着李存勖登位,他還暗中和李存勖取得了聯繫,這才使得如今的求援行動如此順利。

當然他不清楚的是,若不是他暗中和李存勖勾結的舉動被朱溫使者發現了,或許他如今也不會有今日之禍。

“罷了,既然燕王不願出兵來援,那麼孤就投靠晉王就是!傳令下去,自今往後,孤恢復成德節度使的名號,奉大唐爲正統,與大梁再無關係!年號改用天佑,今年即爲天佑七年!”

不管是心有所向也好,還是局勢所迫也好,從這一刻起,趙王王鎔正式脫離樑國,再次打起了大唐的旗號,不過他從朱溫那裡受封的趙王爵位卻並沒有取消。

幾天後,和王鎔一樣,定州義武節度使、北平王王處直也正式宣告脫離樑國,恢復大唐天佑年號,以大唐爲正統。

而且王處直從朱溫那裡受封的北平王爵位也沒有取消,而是繼續沿用下去。

對於這種細節上的不同,自然不會有人站出來反對,即便是李存勖也承認了兩人的王位可以繼續沿用。

他又不是傻子,自然不會在這種封號問題上去斤斤計較,那隻會再次將二人得罪了。

騎兵的行軍速度的確極爲迅速,再加上從井徑向東出了太行山脈以後,便是河北平原,更加適宜騎兵馳騁,所以只過了幾天時間,周德威統領的三千騎兵精銳便抵達趙州,與王鎔的趙兵匯合。

而在另一方,朱溫得知晉王已經派遣周德威率領三千精騎與趙兵匯合之後,他知道接下來一場大戰已經不可避免。

他當即便下令原本駐守相州的王彥章爲北面行營招討使,以潞州招討副使韓勍爲副,統領神捷、龍驤等四萬精銳大軍北上,與魏、洺、邢等州的三萬大軍匯合,一共七萬樑軍向北進駐邢州。

在樑軍大規模調動的同時,趙王王鎔再次向晉告急,請求李存勖進一步派出援軍前來。

得知消息後,李存勖沒有猶豫,當即以蕃漢副總管李存審守晉陽,自己親領大軍經贊皇東進,二十五日,至趙州與周德威會合。

此外,北平王王處直也派兵五千人南下加入晉、趙聯軍一方,使得聯軍陣營的兵力達到五萬,再加上晉軍騎兵優勢,已經足以與樑軍一戰了。

北方的動靜迅速被傳到金陵,讓楊渥不得不感嘆歷史的慣性。

“晉王李存勖果然行事果斷,那麼快的時間裡就作出了出兵的決定。光是這份果決就讓人讚歎!”

“與李存勖相比,那劉守光就差的太遠了,王鎔明顯不是朱溫的對手,若是真的讓朱溫將王鎔、王處直消滅了,那麼朱溫就就勢力完全延伸到了河北,將會直接威脅到幽州。”

“劉守光竟然就因爲王鎔曾經得罪過他就坐視其滅亡,可見此人眼光短淺,成不了大事!”

……

武英殿中,衆臣議論紛紛。

如今吳國也在與楚軍交戰,劉信率部進入潭州後,一面派遣馬鄴、劉崇景率部五千繞道橋口鎮去攔截益陽方向楚軍援兵,一面以指揮使王捻爲將統領五千人進攻湘鄉,以截斷邵州方向的敵軍。

劉信本人則率領一萬精兵進逼潭州。

他的這番部屬本來是有一定冒險成分的,畢竟他的兵力本來就不算多,如今又被他分爲三路,使得每一路吳軍的兵力都顯得不足。

不過劉信本來就沒打算獨自攻克潭州,他的目標是先牽制住楚軍主力,爲朱思勍率領的又騰驤軍攻克衡州創造機會。

等到衡州拿下後,朱思勍就會迅速北上與劉信匯合,一同進攻潭州。

所以在前期劉信的任務更多的是堅守和牽制敵軍,兵力雖然少了一點,但也夠用了。

如今根據從湖南傳來的消息,各部進展還算順利,朱思勍已經率部抵達衡州城下,準備展開攻城部署;而劉信那邊傳來的消息也多是平安無事。

在這種情況下,楊渥等人才有精力和心思去關注北方局勢的發展。

當然,如果不是楊渥一開始就對此戰極爲重視,結果影響到了衆人的話,衆人也不會像現在這樣關注這一場尚未開始,而且戰場還是在距離吳國幾千裡外的戰事。

不過楊渥在此戰尚未開始之前就命人打探消息,如今局勢緊張後,更是命密探時刻關注相關消息。

相比之下,楊渥反而對於湖南那邊的戰事興趣寥寥,這自然引得衆將也關注起北方戰局起來。

第六百五十二章五日滅樑(上)第一百七十七章 戰(中)第一百二十四章 安仁義第三章 招攬第二百九十二章 進軍方略第三百五十二章洪州第三百一十七章城破第五百六十五章蔡州兵亂第四百六十五章意外的決戰第四百二十九章高勖病倒第三百五十一章高季昌第六百三十章突襲第五百七十七章康懷貞第三百四十七章赦免第四百五十一章戰前調動第三百二十一章 魏州之變第六百三十一章董璋南下第六百二十四章發現敵軍第五百八十二章朝議第四百七十三章擔憂第六十章 武勇都之亂(一)第七百一十一章炮擊第五章 家宴(上)第五百三十七章降雨第三百九十三章西進與稱臣第四百三十八章求情第一百六十八章 再次誘敵第三百一十三章 海堤第六百八十四章擊潰第六百五十一章直攻洛陽第十九章 再一次相遇第六百四十七章追擊第二百五十四章 洞房第五百三十九章取勝的關鍵第八十九章 應對第二百一十一章 將領安排第六百九十四章李嗣源之死第一百三十九章 勸說第一百九十七章 討論(再續)第五百零一章聯盟第七百零二章蜀國亡第一百零八章 謀劃(一)第三百七十五章半渡而擊第三百三十一章薨第四十六章 楊渥的新手下第四百一十一章提高待遇第一百九十四章 心滿意足第七十六章 蘇州之圍(九)第五百八十七章定策第三百二十六章 大風第六百八十七章撤退與追擊第五百九十章戰後第一百一十三章 撤軍第二十七章 戰後第五百六十六章封賞名單第六百零四章樑國局勢第三百五十三章爭論第七十一章 蘇州之圍(四)第六百七十四章晉國的困擾第四百一十六章迎接第三百五十一章高季昌第二百四十五章 逃脫第四百八十二章勸降第三十九章 醒來第一百三十章 兵變(下)第二百六十四章 鬧事第七十二章 蘇州之圍(五)第六百八十章激戰第五百六十五章蔡州兵亂第六十四章說服(上)第一百四十一章 常州第二百四十一章 追擊第一百八十六章 田覠之死第二百一十三章 人事安排第三百六十八章大舉調兵第一百九十八章 聚會第三百一十五章 樑軍出動第六百七十六章渡河(下)第二百一十六章 光州第四百零二章議和第三百一十五章 樑軍出動第三百零五章 挖牆腳第四百零二章議和第二百七十一章第六百零五章朝議第六百四十八章倒戈第五百章盧枇第一百八十六章 田覠之死第六百六十六章意外第四百二十七章平定福建第一百三十五章 壽州(中)第一百五十章 臨陣脫逃第六百八十章激戰第二百九十章調兵遣將第二百七十九章第三百零九章 郭崇韜的理由第四百七十章蔡州之亂第四百六十三章王彥章第四百四十章朱溫的決定第一百零七章 湖州之變(續)
第六百五十二章五日滅樑(上)第一百七十七章 戰(中)第一百二十四章 安仁義第三章 招攬第二百九十二章 進軍方略第三百五十二章洪州第三百一十七章城破第五百六十五章蔡州兵亂第四百六十五章意外的決戰第四百二十九章高勖病倒第三百五十一章高季昌第六百三十章突襲第五百七十七章康懷貞第三百四十七章赦免第四百五十一章戰前調動第三百二十一章 魏州之變第六百三十一章董璋南下第六百二十四章發現敵軍第五百八十二章朝議第四百七十三章擔憂第六十章 武勇都之亂(一)第七百一十一章炮擊第五章 家宴(上)第五百三十七章降雨第三百九十三章西進與稱臣第四百三十八章求情第一百六十八章 再次誘敵第三百一十三章 海堤第六百八十四章擊潰第六百五十一章直攻洛陽第十九章 再一次相遇第六百四十七章追擊第二百五十四章 洞房第五百三十九章取勝的關鍵第八十九章 應對第二百一十一章 將領安排第六百九十四章李嗣源之死第一百三十九章 勸說第一百九十七章 討論(再續)第五百零一章聯盟第七百零二章蜀國亡第一百零八章 謀劃(一)第三百七十五章半渡而擊第三百三十一章薨第四十六章 楊渥的新手下第四百一十一章提高待遇第一百九十四章 心滿意足第七十六章 蘇州之圍(九)第五百八十七章定策第三百二十六章 大風第六百八十七章撤退與追擊第五百九十章戰後第一百一十三章 撤軍第二十七章 戰後第五百六十六章封賞名單第六百零四章樑國局勢第三百五十三章爭論第七十一章 蘇州之圍(四)第六百七十四章晉國的困擾第四百一十六章迎接第三百五十一章高季昌第二百四十五章 逃脫第四百八十二章勸降第三十九章 醒來第一百三十章 兵變(下)第二百六十四章 鬧事第七十二章 蘇州之圍(五)第六百八十章激戰第五百六十五章蔡州兵亂第六十四章說服(上)第一百四十一章 常州第二百四十一章 追擊第一百八十六章 田覠之死第二百一十三章 人事安排第三百六十八章大舉調兵第一百九十八章 聚會第三百一十五章 樑軍出動第六百七十六章渡河(下)第二百一十六章 光州第四百零二章議和第三百一十五章 樑軍出動第三百零五章 挖牆腳第四百零二章議和第二百七十一章第六百零五章朝議第六百四十八章倒戈第五百章盧枇第一百八十六章 田覠之死第六百六十六章意外第四百二十七章平定福建第一百三十五章 壽州(中)第一百五十章 臨陣脫逃第六百八十章激戰第二百九十章調兵遣將第二百七十九章第三百零九章 郭崇韜的理由第四百七十章蔡州之亂第四百六十三章王彥章第四百四十章朱溫的決定第一百零七章 湖州之變(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