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四十五章休整

“父親放心,都已經安排好了,今天晚上舉火爲號,到時候東城、北城兩面城門都會同時打開,放吳軍入城。米將軍已經保證過,吳軍入城之後將會秋毫無犯,他們的軍紀極爲嚴整,決不會傷及無辜的。”韓熙載臉上帶着一絲興奮的道。

“不會出什麼差錯吧?”韓光嗣依舊有些憂慮:“若是有什麼差錯的話,咱們一家老小可就……”

他一輩子都是庸碌無爲,只知道尊奉上面的命令行事,從來沒做過什麼逾越的事情;像這一次充當吳軍的內應,若不是他的長子韓熙載極力主張,他是不可能這麼做的。

當然,除了韓熙載的極力主張外,吳軍勢大,守軍士氣低落,看不到半點取勝機會,以及王公儼得位不正等,這些也是促使他充當內應的重要原因。

“父親,若是真有什麼差錯出現,現在王公儼早就帶着士兵闖進府門來了,怎麼可能這麼平靜呢?而且東城的薛將軍和北城的王將軍他們的爲人父親你又不是不知道,只要他們答應的事情,就絕無反悔的道理。”韓熙載勸慰道。

把守東城的薛將軍和把手北城的王將軍,這兩人原本並非王公儼的親信,不過王公儼起兵之後,鑑於他們在軍中有一定的威望,所以不得不依賴他們守城。

而且這兩人的性情極爲好爽,平時都是極重信義之人,與韓光嗣有一定的交情。

回想起這兩人平時的爲人,韓光嗣這才稍稍放心下來,不過依舊低頭沉思,默然無語。

見此情形,韓熙載不由得在心中嘆氣:“原本以爲有今日獻城之功勞,父親到了吳國之中必然有一番前途,不過父親行事太過保守,又素來沒有什麼長遠的打算,只怕將來要讓韓家興旺還是不成。”

“好在吳國重視文治,吳王善於用人,吳國朝中賢才輩出,如今正是興盛之時,以我之才能,只要好好表現,將來未必不能得到重用!”韓熙載對自己的才能信心滿滿。

……

就在父子二人各自想着心思時,府外忽然有喊殺聲隱隱傳來,聽聲音顯然距離甚遠,很可能是從城門處傳來的。

“來了!”韓熙載神情一振,向自家父親看去,見他臉上露出相識的神情,連忙道:“父親,咱們上屋頂上去看。”二人連忙命僕人取來梯子,登上屋頂向城外望去,只見北城城門處到處都是火把,攻城的士兵蜂擁般向城內涌入,很快就徹底佔領城門。

而東城這邊的進展相對沒有那麼順利,有部分守軍依舊在抵抗,不過總的來說吳軍攻入城內已經是大勢所趨,難以挽回了。

“好!”韓熙載興奮的揮了揮拳頭,一旁韓光嗣的臉色也變得興奮起來。

……

正如二人所看到的那樣,在內應的幫助下,吳軍從北城和東城先後攻入城內,城中守軍節節敗退,大批樑軍投降。

不過王公儼的部分親信將領依舊率軍抵抗,與吳軍發生巷戰;一直到第二天天亮的時候,城中的戰鬥才基本結束,殘敵不是被肅清就是在絕望中向吳軍投降。

至於王公儼,此人在慌亂之中帶着幾個心腹退守自己府宅,最終見大勢已去,遂將全家老少悉數殺死,自己也自殺身亡。

至此,青州城落入吳國手中。

當青州捷報傳到鄆城來的時候,齊州那邊同樣有捷報傳來,齊州刺史劉遵之最終選擇按照當初的約定向吳國投降,他並沒有選擇去南方擔任刺史,而是選擇率領麾下將士繼續在吳軍之中效力。

所以劉信按照楊渥的命令,將其收編爲效義軍都指揮使,同時又在鄆州降軍中挑選部分將士,與劉遵之的麾下合併,湊齊五千人,歸屬劉遵之指揮。

至此,山東各地徹底被平定下來,樑軍勢力完全被消滅。

而在此之前,被楊渥親自率領的大軍圍困在鄆城內的董璋也做出了最後的選擇:向吳軍投降。

鄆城城外的一場大敗,最終逃回城中的守軍不過一千餘人,而且很多將士爲了逃命,紛紛將手上兵器遺棄,再加上城中積蓄錢糧不足,難以長久堅守,可以說若不是楊渥不願折損將士,真要攻城的話,也能在一天之內將城池拿下。

董璋甚至鄆城難以堅守,所以在逃回城中的當天晚上就嘗試突圍,結果他帶着麾下剛剛出城不久就遭到吳軍突襲,大敗而歸,至此再也不敢輕易出城。

又過了五六天之後,城中糧草耗盡,將士們紛紛翻越城牆向吳軍投降,依舊留在城中的樑軍只有不到五百人。

見此情形,董璋也知道自己大勢已去,於是率領殘兵出城投降。

對於這位在歷史上割據東川,與孟知祥爭奪蜀地的梟雄,楊渥可沒什麼好感。

論忠義,歷史上能做出割據東川的事情,這樣的將領顯然不是什麼忠義之將;論能力,此人的統兵能力也就一般,吳軍之中比他強的將領有不少,和他相當的將領也有不少,根本就不缺他一個;論驍勇善戰,若是當年的董璋或許還值得稱道,但現在的董璋,早就失去了當年之勇。

這樣一個平庸的將領,楊渥自然不會看重。

不過考慮到董璋畢竟是北伐以來第一個投降的樑軍高層將領,所以最終楊渥還是給他一定的優待,命他爲曹州刺史,並將這一戰俘虜的樑軍將士歸還給他,讓其帶兵暫時在麾下效力。

徹底攻取了山東,並且降服董璋之後,接下來楊渥的目標自然是西面的段凝。

根據最新得到的消息,目前段凝一面親自統兵攻打亳州,一面又分兵三萬南下救援許州。

許州自從被圍以來已經有三個月時間,周本親率荊襄大軍進圍許州之後,又有李簡率領的左鎮國軍從壽州方向趕來匯合。

兩軍合併之後,吳軍的總兵力達到九萬多,於是周本命李簡爲主將負責攻打許州,他自己則率領大軍繞過許州,向北直攻汝州。

汝州乃是洛陽的南面門戶,其重要性不在開封之下;若是汝州失守的話,吳軍就能從伊闕直攻洛陽。

面對吳軍的進攻,朱友貞只好下令將原本駐守在關中、陝州等地,用來對付冀王朱友謙的軍隊全部調集到洛陽來,以重兵駐守汝州;同時派人催促段凝速速進攻,儘早拿下亳州,扭轉戰局。

可以說此時的朱友貞已經徹底放棄退守關中的計劃,開始準備死守洛陽了。

面對如此情形,楊渥反而顯得不急不燥。

各路戰局完全在預料之中,如今東面的戰事已經結束,劉信和米志誠麾下的兩個軍六萬大軍暫時轉入休整。

許州那邊高季昌堅守城池,雖然有段凝分兵南下救援,但畢竟圍城已久,城中士氣低落,即便暫時不能將城池拿下,也無關大局。

而西面汝州的局勢顯然對吳軍大爲有利,周本統領的六萬大軍佔據絕對優勢,城中雖然有樑軍重兵防守,但也只是守城有餘而反擊不足。

至於段凝親自率領的樑軍主力,目前正在圍攻亳州,面對李承鼎率領的大軍絲毫佔不到任何便宜,反而接連遭到反擊,折損不少將士。

楊渥相信,只要等到米志誠和劉信兩部將士休整完畢,然後以重兵匯合李承鼎一起向段凝發起反擊,必定能取得大勝。

此外,周本原本提出過以部分軍隊牽制汝州,以主力越過伊闕直接進攻洛陽的方案。

這種方案雖然有些冒險之處,但也不是沒有成功的可能,不過楊渥最後還是拒絕。

歷史上的李存勖之所以要採取冒險的戰術,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因爲那時候的戰局並不利於晉軍,反而有些利於樑軍,再加上晉軍征戰多年,錢糧輜重等物質消耗太多,難以持久作戰,所以纔要採用冒險奇襲的手段。

而如今戰爭的大勢卻在吳軍一方,楊渥只需按照原本作戰計劃穩紮穩打的進攻就行,根本無需冒險。

此時,就在鄆城城外的吳軍營地裡,楊渥正在與郭崇韜以及剛剛感到鄆城的劉信等將領商議軍情。

就在不久之前,一個商人打扮的中年男子從華縣乘着夜色偷渡黃河,不過剛剛登上河堤就被在附近巡視的吳軍發現,一番詢問後發現他是從鎮州來的求援使者,於是被送到鄆城這邊來。

鎮州派來使者向吳國求援,這可不是一件小事。

雖說鎮州張文禮起兵作亂,殺死了趙王王鎔,並且自立爲節度使,但這些與吳國有什麼關係?趙王王鎔乃是李存勖的鐵桿盟友,張文禮將其殺死反而對吳國有利而無害。

正好如今晉軍攻打鎮州,所以不少將領都認爲應該利用這個機會,出兵攻打楊劉渡口,一來可以牽制晉軍,支援鎮州;二來可以趁着如今晉軍主力不在,先將楊劉渡口這個釘子拔出。

最爲推崇這個意見的將領,正是已經年老的大將劉信。

他的頭髮已經完全白了,臉上佈滿皺紋,不過聲音依舊洪亮,而且眼不花、耳不聾,身體強健得很。

他大聲鼓動道:“大王,鎮州既然派人來求援,並且願意尊奉大王,大王直接答應下來就是。咱們無需派兵渡河救援鎮州,只需要出兵攻打楊劉渡口就行。只要將楊劉渡奪取,再以精銳水軍封鎖黃河,就能輕易將晉軍擋在黃河以北,從而達到單獨吞併中原的目的。”

楊渥沉吟不語,郭崇韜卻反對道:“我軍目前連樑國都沒有消滅,實在沒必要去管鎮州的事情;目前晉國雖然與咱們已經有了嫌隙,將來兵戎相見已是定局,不過從目前來看,晉國和我國都有自己的麻煩。”

“晉國需要消滅鎮州叛亂,並且擊退契丹人入寇,而咱們則需要儘早消滅樑國,所以目前咱們與晉國之間暫時沒有發生衝突。若是現在貿然將晉國拖入戰局,將來戰事變化實在難以預料。故臣以爲此議不妥。”

“有何不妥?大王,楊劉渡口的晉軍不過數千人,即便是對面的的楊劉北城由李嗣源率領的晉軍也就萬人不到,這點兵力根本無需動用太多兵力,只需末將的左天武軍再加上水軍將士的配合就行,最多一個月時間,保證拿下楊劉渡口,生擒李嗣源!”

聽了這番慷慨激昂的話,楊渥頓時笑了起來:“劉將軍勇則勇矣,何必逞此無用之能?不如留着用來對付樑軍吧。”

說實話,對於劉信的建議一開始楊渥也有些心動,畢竟楊劉渡口的晉軍的確不多,而如今集中在鄆州附近的吳軍卻有五六萬大軍,若是再將米志誠的三萬人集結過來,兵力更是可以達到七八萬。

而晉國一方,聽說如今晉王李存勖正在與契丹人交戰,其主力也留在鎮州,若是趁此機會對楊劉發起進攻,即便不能將楊劉拿下,也能迫使在鎮州的晉軍分兵南下救援,從而減輕鎮州的壓力,給晉國製造更多的麻煩。

不過在聽到劉信的大話之後,楊渥便意識到劉信有些輕敵了。

楊劉真有那麼好奪取嗎?只怕未必。

歷史上的王彥章親自率領十萬大軍攻打楊劉,前後不知道發起多少次猛攻,卻始終無法將其拿下。

王彥章既然帶着十萬大軍都不能做到的事情,憑什麼劉信帶着三萬大軍就敢說自己一定能拿下楊劉?可見他一定是輕敵了,被北伐之後吳軍的接連大勝有些衝昏了頭腦。

既然劉信有些輕敵,楊渥作爲統帥自然也要考慮一下自己是不是也有輕敵的跡象。

正如郭崇韜所說,在樑國都沒有消滅的情況下就貿然對晉國動手,這樣雖然會將晉國拖入一場前途難料的戰爭,讓晉軍在不怎麼情願的情況下與吳軍交戰。

但局勢對吳國來說也是一樣,貿然開戰一旦沒有取得成功,而樑國又沒有被消滅,那就真的麻煩了。

還不如按照原本的計劃將樑國消滅,將三方混戰的亂局變成兩方對決,至少這樣要比貿然攻打楊劉來得穩妥。

第三百九十二章劉崇景的冒險第五百五十一章大獲全勝第六百一十六章出兵(續)第五十九章 殺人第六百零三章張文禮第六百九十三章突圍第六百一十一章李茂貞第一百一十三章 撤軍第六百八十章激戰第一百二十七章 安排第四百一十二章禁佛第三百八十九章晉王李存勖第三百零五章 挖牆腳第三百九十六章破局的關鍵第三百二十二章 叛亂第一百三十四章 壽州(上)第一百一十六章 使者(下)第一百七十五章 緣由第七百章伐蜀(上)第三百零八章第五百七十七章康懷貞第五百零二章慈禪寺第六十四章說服(上)第四百三十一章騎兵與北方局勢第五百零五章紙幣第三百三十一章薨第五百一十六章憤怒第四百二十章伏擊第一百七十二章 爆破(下)第五百八十八章襲擊第九章 夜談第五百二十四章戰前佈置第三百二十一章 魏州之變第五百八十四章追封第五百零九章各方備戰第二百一十三章 人事安排第四百章朱溫的手書第一百九十九章 楊渥的憤怒第二百三十章 應對(再續)第六百五十六章第四百一十四章請求覲見第四百三十章內閣變動第一百一十五章 使者(上)第四十二章 發難(下)第一百二十七章 安排第五百三十四章壞消息第三百三十七章彈劾第三百九十三章西進與稱臣第六百五十四章五日滅樑(下)第五百八十章燕國滅亡第五百六十一章細作案第六百四十六章大舉西進第二百二十三章 鍾傳第五百七十二章流言第二百七十章 嶽州之敗第六百零四章樑國局勢第十章 王茂章第六百九十九章登基稱帝第六百二十六章寧陵第七十四章 蘇州之圍(七)第三百零三章撤軍第一百七十七章 戰(中)第二百六十七章 杭州攻略第二十六章 任家莊之戰(終)第六百一十五章出兵第一百三十九章 勸說第一百零二章 嘉興之戰(五)第三百七十三章兵貴神速第五百二十七章軍情第五百八十五章轉機第五百四十八章中路突破第五百三十八章決心第二百零一章 宴席第四百七十四章張承業的建議第一百六十四章 突擊第四百六十一章無奈第一百四十四章 騎兵突擊(上)第五百章盧枇第四百章朱溫的手書第二百五十九章 艱難的決定第二百九十七章漏洞第七百一十五章盛世第三十三章 驚喜(上)第二百零九章 捷報第一百八十一章 各地反應第三百二十九章和談第五百九十七章六年變化(中)第一百五十八章 全軍進攻(上)第九十六章 朱全忠第十四章 校場之上第五百六十一章細作案第二十六章 任家莊之戰(終)第三百七十三章兵貴神速第三百五十章江西大局第三百一十三章 海堤第六百五十二章五日滅樑(上)第六百三十一章董璋南下第三百七十五章半渡而擊第六十七章 出兵(下)第二百零五章 徐溫的上書
第三百九十二章劉崇景的冒險第五百五十一章大獲全勝第六百一十六章出兵(續)第五十九章 殺人第六百零三章張文禮第六百九十三章突圍第六百一十一章李茂貞第一百一十三章 撤軍第六百八十章激戰第一百二十七章 安排第四百一十二章禁佛第三百八十九章晉王李存勖第三百零五章 挖牆腳第三百九十六章破局的關鍵第三百二十二章 叛亂第一百三十四章 壽州(上)第一百一十六章 使者(下)第一百七十五章 緣由第七百章伐蜀(上)第三百零八章第五百七十七章康懷貞第五百零二章慈禪寺第六十四章說服(上)第四百三十一章騎兵與北方局勢第五百零五章紙幣第三百三十一章薨第五百一十六章憤怒第四百二十章伏擊第一百七十二章 爆破(下)第五百八十八章襲擊第九章 夜談第五百二十四章戰前佈置第三百二十一章 魏州之變第五百八十四章追封第五百零九章各方備戰第二百一十三章 人事安排第四百章朱溫的手書第一百九十九章 楊渥的憤怒第二百三十章 應對(再續)第六百五十六章第四百一十四章請求覲見第四百三十章內閣變動第一百一十五章 使者(上)第四十二章 發難(下)第一百二十七章 安排第五百三十四章壞消息第三百三十七章彈劾第三百九十三章西進與稱臣第六百五十四章五日滅樑(下)第五百八十章燕國滅亡第五百六十一章細作案第六百四十六章大舉西進第二百二十三章 鍾傳第五百七十二章流言第二百七十章 嶽州之敗第六百零四章樑國局勢第十章 王茂章第六百九十九章登基稱帝第六百二十六章寧陵第七十四章 蘇州之圍(七)第三百零三章撤軍第一百七十七章 戰(中)第二百六十七章 杭州攻略第二十六章 任家莊之戰(終)第六百一十五章出兵第一百三十九章 勸說第一百零二章 嘉興之戰(五)第三百七十三章兵貴神速第五百二十七章軍情第五百八十五章轉機第五百四十八章中路突破第五百三十八章決心第二百零一章 宴席第四百七十四章張承業的建議第一百六十四章 突擊第四百六十一章無奈第一百四十四章 騎兵突擊(上)第五百章盧枇第四百章朱溫的手書第二百五十九章 艱難的決定第二百九十七章漏洞第七百一十五章盛世第三十三章 驚喜(上)第二百零九章 捷報第一百八十一章 各地反應第三百二十九章和談第五百九十七章六年變化(中)第一百五十八章 全軍進攻(上)第九十六章 朱全忠第十四章 校場之上第五百六十一章細作案第二十六章 任家莊之戰(終)第三百七十三章兵貴神速第三百五十章江西大局第三百一十三章 海堤第六百五十二章五日滅樑(上)第六百三十一章董璋南下第三百七十五章半渡而擊第六十七章 出兵(下)第二百零五章 徐溫的上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