卻說趙雲率軍拿下桂陽,爲齊軍建下功業。
中間還發生了一個小插曲。
桂陽太守趙範,欲將寡嫂許配給趙雲。
趙範也是懷了自己的小心思。
他想着,自己只不過是偏遠小地的一地郡守。
而趙雲在齊國卻是位高權重,若能攀上姻親關係,將來也有升騰機會。
只是不想趙雲此人,正氣過人,堅辭不受。
經過一番周旋,桂陽到底還是被諸葛亮收回。
只是降將趙範卻不敢再與趙雲接觸。
諸葛亮到時,念及趙雲無妻,勸他將樊氏納了。
趙雲擔心對自己名譽不利,一口回絕了。
諸葛亮面露難色,陷入沉思。
趙雲見此,乃問道:
“莫非軍師覺得有云此行,有甚不妥之處否?”
諸葛亮一揮羽扇,目光望向北方。
趙雲恍然大悟,忙問:
“中原有何事發生?”
諸葛亮一頷首,目光看向趙雲。
從袖中取出一書來,趙雲雙手接過。
原來此書竟是李翊寫給劉備的諫書。
趙雲一時茫然,好奇問道:
“丞相之諫書,如何在軍師手中?”
諸葛亮卻道,“子龍不妨先看看書信內容,然後再與我議此事。”
趙雲點了點頭,展開書帛一看。
果然是李相爺的親筆,其書略曰:
——“臣翊誠惶誠恐謹奏:”
“臣聞治國之道,必先庶民。”
“自中平年來,海內板蕩,天下喪亂三十餘載。”
“雖賴大王神武,王師悉定,漸復太平。”
“然稽覈戶冊,猶見生民百不遺一之慘狀。”
“臣回河北之後,遍歷州郡,大覺男丁凋零。”
“鄉間多望門寡,市井遍刀鐶婦。”
“村落處,不乏有共妻之惡俗,大違禮道。”
“以臣觀之,天下間未嫁喪夫者,壯年守寡者,無夫無子者,其數不少。”
“此輩煢煢孑立,形影相弔。”
“或凍餒溝渠,或淪落風塵。”
“寡居女子,民生維艱。”
“力田不及男子,紡織難供衣食,多遭豪強侵凌。”
“故臣斗膽請奏,許寡婦自擇夫婿,嚴懲欺凌孤寡之徒。”
“昔管仲治齊,設女閭安遊女。”
“今大王欲興漢室,當正其道而行之。”
”臣雖總領百僚,然禮俗之變,關涉國本,故冒死以聞。”
“建安十二年秋,丞相臣翊頓首。”
趙雲是名武將,其實鮮少參與政事。
但李丞相總是能整出一些新鮮事兒來,令趙雲也爲之一驚。
現在他有些明白,諸葛亮手中爲何會有李翊的諫書了。
諸葛亮這纔開口解釋說:
“李丞相所奏之事,是爲移風易俗,國之大事。”
“齊王千歲認爲此事,關乎社會禮俗,不可不慎。”
“故將此書發往各處,叫我等一一察之,然後上表提議。”
李翊提出鼓勵寡婦改嫁的政策,其實就是變相的鼓勵生育,促進人口增長。
誠然,在劉備與李翊的共同努力下,齊國境內的人口沒有大規模減少。
但這只是跟亂世相比,跟真正的太平盛世相比。
那還是生民百遺一的慘狀。
這也是沒辦法的事兒,大一統王朝跟諸侯混戰時代是有本質區別的。
漢末不是在打仗,就是在打仗的路上。
李翊能保證人口不成負增長,那他就已經可以名垂青史了。
怎麼敢去跟太平盛世的大一統王朝去比總人口?
話雖如此,
李翊還是希望通過用政府“看得見的手”,進行市場干預。
通過鼓勵寡婦再嫁,來促進人口增長。
之所以從寡婦入手,
還是因爲戰爭帶走了大量男子的性命。
許多女子甚至都還未過門,就成了寡婦。
所以李翊在諫書中,不僅提出要鼓勵寡婦改嫁,甚至提出應當對她們予以人文掛懷。
她們的丈夫、孩子死在戰場上,自己則變得無依無靠。
本身就是弱勢羣體,不應該受到社會的歧視。
誠然,漢朝對寡婦的態度比較寬容,畢竟這時候理學還沒有興起。
但這並不代表寡婦在社會上就真的能夠跟尋常女子同相同。
諸如像趙雲這一類的板正的傳統男子而言,就是認爲婦女改嫁是失節,而不願意去娶。
不到迫不得已,寡婦肯定不是他們的第一選擇。
“不知軍師如何看待此事?”
趙雲心裡明鏡似的,諸葛亮將此書拿給自己看,肯定是意有所指。
諸葛亮沉吟道:
“李相在河北,因俗獻策。”
“齊王知其然,故頒此書於青、幽、遼東、淮南,及亮所督之荊州。”
“蓋吾等皆方岳重臣,熟知本邦民情。”
“齊王唯恐風俗各異,激生變故,有損德譽。”
“故令我等各陳所見,以定良策。”
劉備可是一個仁德之君。
此前諸葛瑾“生子不舉”的行爲,使得劉備專門下了命令,讓父母不得拋棄新生子。
這件事,是劉備爲了維護父子之間的基本人倫。
但也讓劉備意識到了,在不同地方,真的會有不同的風俗。
諸葛瑾是天下名士,他生子不舉的行爲,依然受到了許多人的追捧。
再一次證明各個地方,都有自己的風俗習慣。
而李翊這次提出的政策,影響更大,讓劉備不得不慎重。
專門發書到了各個州郡的最高長官那裡去。
就是因爲諸葛亮、陳登等人,瞭解當地的民俗。
讓他們根據實際情況來,發表自己的意見。
劉備會自行斟酌,然後定下最後的政策。
“……那不知李相這諫寡婦再適之策,軍師以爲何如?”
趙雲再次發問。
諸葛亮擱羽扇,踱了兩步,正色說道:
“善哉此議!吾嘗觀荊襄之地。”
“劉景升闇弱,德政不舉,威刑不肅。”
“有未嫁而寡者,父母驅之如穢物。”
“夫死守節者,族中奪其田宅。”
“流落市井者,多淪入娼門女閭。”
說着,一拍桌案,盛讚李翊說道:
“李相此策,活民命於溝壑,仁也。”
“增丁口實府庫,智也。”
“正風俗祛陋習,義也。”
“如此仁智義之舉,吾荊州不應猶豫,當率先響應纔是!”
諸葛亮本就視李翊爲前輩恩師,而他的新政也符合自己的執政理念。
所以,諸葛亮認爲荊州不僅應該對此投贊成票,還應該率先響應纔是!
趙雲見此,當即拊掌稱善:
“軍師既明其理,雲敢不從命?”
此時,任是傻子也能聽出來諸葛亮是什麼意思了。
人專程來找你說,李相推行新政,你又是本地高官,是不是該做出個表率?
擇日不如撞日,恰好新人也不算平民百姓。
兩家也可以說是門當戶對。
於是,趙雲從諸葛亮之議,決意迎娶樊氏以正風俗。
是日,孔明特設雅室於荊州別院。
屏風後焚百合香,樊氏端坐其間。
料子龍戎馬半生,何曾與女子獨處?
只見他戰袍未解先整冠,虎掌輕顫着捧茶盞。
目光遊移,竟似臨敵陣。
樊氏乃掩袖輕笑:
“聞將軍於百萬軍中,如入無人之境。”
“血染白袍,尚不皺眉。”
“妾身又非洪水猛獸,今日見我,怎反似遇十萬大軍乎?”
趙雲大窘,赧然道:
“夫、夫人說笑了……”
正尷尬間,忽聞羽扇輕搖聲。
孔明含笑入內:
“佳偶天成,何須忸怩?”
“子龍蓋世英雄,亮觀夫人亦是傾國傾城。”
“正所謂美人配英雄,今日吉日,正好與你二人成了喜事。”
於是取了鴛鴦錦帕爲信,又喚趙範入內,與趙雲冰釋前嫌。
趙範惶恐入內,跪地請罪。
趙雲扶他起身,柔聲寬慰道:
“往事如煙,當日雲亦不當之處,還望賢弟多多包涵。”
“今後兩家結好,君爲兄弟。”
趙範泣謝,連連頓首。
是夜,洞房花燭之時,樊氏淚眼婆娑,垂淚道:
“妾本薄命人,蒙將軍不棄……”
子龍輕拭其淚,亦道:
“雲半生飄零,今得賢妻,是天憐我也。”
正是:
常山白龍解戰袍,
荊襄紅燭映嬌嬈。
銀槍探得桃花徑,
一點硃砂落雪綃。
……
青州,臨淄。
時青州牧關羽,亦得劉備發來的李翊新政。
關羽跪坐於案前,展卷細觀。
良久,鳳目微睜,捋長髯沉吟道:
“……寡婦改嫁本無妨,只是何須大張旗鼓?”
“使國家出面,未免小題大做。”
關羽是個極正之人,他倒不反對婦女改嫁。
只是覺得專門專門讓政府出面來鼓勵此事,未免就有些過了。
恰在此時,忽報太中大夫孔融至。
自關羽到青州任職後,孔融因在青州政績突出,便被一同帶了去。
只見孔融峨冠博帶,手持《禮記》,未及行禮便疾聲道:
“君侯!李相此議,斷不可行!”
“聖人云:一與之齊,終身不改,故夫死不嫁。”
“婦人,從人者也,焉有再嫁之理?”
孔融情緒十分激動。
平時社會上,也有不少權貴娶了寡婦,孔融不會說什麼。
畢竟孔融也管不了人家要娶。
但眼看李翊竟然要把寡婦再嫁給合法化,甚至出臺相關政策,予以鼓勵支持。
讓婦女改嫁成爲社會風氣。
這是孔融作爲孔子二十世孫萬萬不能接受的。
“……君侯亦是熟讀《春秋》之人。”
“當知道《春秋》義理,宋共公卒,伯姬守節三十五年,聖人書‘葬宋共姬’以褒之。”
“紀叔姬歸於酅,守義不貳,春秋大其節。”
“李相此舉無疑是,欲壞禮教,率獸食人也。”
孔融越說越是激憤,又壓低聲音道:
“且其引管仲‘女閭’爲例,殊不知管子九合諸侯,一匡天下,尚被孟子斥爲‘功烈如彼其卑’!”
“料李相功勳卓著,恐也未必功過於管子罷?”
時有關平在側,他曾經跟了李翊兩年,深知李翊爲人。
見孔融對李翊出言不遜,當即出聲反駁道:
“孔大夫此言纔是過重吧?”
“管仲雖然功蓋寰宇,助桓公春秋首霸。”
“然李相爺又何嘗不是輔佐大王,掃清六合,席捲八荒?”
“今天下九州得其五,料管仲輔桓公時,亦未必有此武功。”
“況乎文治?”
話到此處,孔融當即在這裡打斷關平。
“汝談文治?”
“李相廢《春秋》義理,壞綱常人倫,當被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
適才關平提及李翊武功之時,孔融無法反駁。
而當談及文治時,孔融知關平肯定會談李翊屯田、度田、修河渠等一系列文治。
真要讓關平舉例出來,辯論上將會對孔融十分不利。
所以不等關平舉例,孔融便出聲打斷了。
他認可李翊的文治武功,但對於李翊想要推行的《新政》,堅決反對。
所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李翊走到哪裡都是主角,旁人很容易受到他的影響。
關平也不例外,他內心裡非常崇拜李翊。
對李翊的任何措施,都無腦支持。
即便有他看不懂的,也會自己去腦補。
反正李相英明神武,他肯定不會出錯的。
於是,全然不懼孔融是前輩長者,當即出聲反駁:“今是漢朝,不是春秋戰國。”
“孔大夫豈可以春秋之義,加於漢禮呢!”
你!!
孔融氣得鬍子倒豎,一甩衣袖,“簡直強詞奪理!”
說着,又將目光看向關羽,有些埋怨地說道:
“關將軍看看,令郎這兩年跟李相學成什麼樣了?”
“當年我勸將軍將令郎交予老夫來帶,將軍非是不肯,執意將他交給李相帶。”
“瞧瞧,這才兩年,竟不識《春秋》了!”
老子天天讀《春秋》,結果兒子不認《春秋》,這事兒要事傳出去,必惹人笑話。
關羽面色鐵青,一言不發。
正爭論時,恰逢主簿王修也來了。
孔融如獲至寶,當即拉上王修,謂他說道:
“叔治來得正好,適才老夫正與君侯商議李相新政之時。”
“不知叔治有何看法?”
此前說過,孔融之所以打仗菜,就是因爲他選將的標準太嚴格了。
又有出身好,又要學問好,又要會打仗。
依照這個標準,何難提拔出優秀將領來,故而被黃巾軍暴打。
但王修完美符合了以上三個條件,被孔融舉了孝廉。
也就是說,王修相當於是孔融的門生故吏。
如今面對這種抉擇大事,王修沒理由不幫前老闆說話。
更何況王修與孔融是一類人,都是極致傳統的。
見孔融發問,王修當即陳述自己的意見:
“……昔晉文公納懷嬴,孔子稱其‘譎而不正’。”
“衛宣夫人改嫁齊侯,時人謂之禍起於姜。”
“今正值亂世,多有戰死,而使婦人守寡者。”
“故其改嫁,並無不妥。”
“只是以此頒佈法律,鼓勵再嫁,未免太過。”
關羽丹鳳眼半闔,沉吟半晌,緩聲說道:
“二公所言……不無道理……”
手指輕叩案几,“寡婦確實不該受欺辱,但要國家專門立法鼓勵再嫁……”
言及此,搖了搖頭,“未免矯枉過正。”
關平忍不住插嘴:
“可是父親,李相此舉,本意是爲了保護寡婦。”
“就在上月前,北海還傳出,有豪族欺母子孤寡,強佔其田產之事。”
關羽擡手止之:
“此事,關某已將犯事之人正法。”
微微一頓,又道:
“非是某不通情理,實是禮法不可輕廢也。”
次日,青州投出了反對票。
儘管關羽本人與李翊關係很不錯,尤其李翊還幫他帶過兩年兒子。
按理說,以兩人的交情,關羽應該支持李翊推行新政纔是。
只是關羽從小接受到的教育,使他不能忍受讓政府出面,大肆鼓勵婦人再嫁。
爲此,關羽還專門親書致李翊,寫道:
“羽拜上丞相:
“寡婦可憐,然綱常更大。”
“青州地僻,恐難從命。”
“他日把酒,再敘衷腸。”
青州、荊州都是大州。
這兩個地方投出的票,權重是很高的。
至於哪裡權重低呢?
……
平州,遼東。
呂布自破高句驪後,自以爲傲睨得志,每日與衆將飲酒。
待酒醉之後,則回去點選婦人侍寢。
每日非三五女共事不歡,日日如此。
這日,呂布也得到了李翊的《勸行寡婦再嫁疏》。
他正與諸將飲宴,觀此書後,大笑道:
“婦人改嫁有何稀奇?本侯府中……”
目光忽又瞥見一旁劉曄的眼色,乃改口說道:
“咳咳……此乃利國良策也!”
話落,舉杯問衆將道:
“諸君以爲如何?”
呂布手下之人,出自邊地。
本就不受禮法約束,對於李翊的新政,大多莫不關心。
侯成捻鬚道:
“幷州舊俗,本就不禁再醮。”
“李相欲鼓勵婦人改嫁,並無不妥。”
宋憲舉杯笑言:
“溫侯前月才賞末將三個寡婦……這種好事兒,當然要支持!”
雖然遼東諸將,對於李翊的新政都表示無所謂。
但他們犯不着去得罪李翊,所以都表示支持。
至於呂布,他則是想着自己的女兒就在河北。
那他更應該討好李翊,好讓他照顧好自己女兒了。
於是擊案定音:
“既然諸公都無意見,那就速速贊成!”
乃親自執筆批閱,忽想起些什麼,喚過文書:
“再加一句——平州特獻戰馬百匹賀新政。”
諸人之中,只有魏夫人不開心。
因爲新政的推行,會使得大量的女子出嫁。
畢竟這個時代的寡婦,很多都是未開苞的妙齡少女。
她這個夫君本就好色,一旦新政得以實施。
那呂布豈不更加有理由,可以肆無忌憚的納妾了?
魏氏乃私下找到呂布,勸諫道:
“齊王將此疏發來,必是希望遼東仔細斟酌。”
“然夫君遽定此事,是否再議!”
按理說,婦人本不該議政。
只是呂布這人耳根子軟,大多時候都聽老婆的。
這就導致魏夫人,甚至很多小妾都敢時不時地向呂布提意見。
雖然很多時候,她們都是爲了借呂布州牧的身份,替家族牟利罷了。
只是這一次,呂布的態度異常堅決。
他也非常清楚,該如何說服夫人。
“囉嗦!玲綺還在河北呢!”
“汝不替遼東子民着想,如何不替咱們女兒想想?”
魏氏這才恍然大悟,乃不再對新政有何異議。
平州方面,乃給出贊成票。
……
剩下的,只有淮南,豫州了。
淮南陳登與李翊是過命之交,他能夠全並淮南之地,多賴李翊相助。
如今李翊想要推行新政,他自無反對之理。
幾乎沒有任何猶豫,便代表淮南投出了贊成票。
至於豫州方面,其實豫州本不是劉備的政治、經濟中心。
更多爲戰略之地,尤以沛國爲重。
而自老沛相陳珪病逝後,辛毗接替沛相。
辛毗本就是河北舊臣,又曾在相府中用事,相當於是李翊的門生故吏。
他自然也無反對之理,當即表示。
或許此行會引得沛地一部分人的不滿,但他身爲沛相,一定會全力支持李丞相的新政的。
如此一來,各州郡的意見相繼給出。
除青州外,基本上都對李翊表示支持。
望着案上各地發回來的卷牘,劉備不禁發出一聲感慨:
“李相之德,何其廣被!”
“雖遭物議,然四方牧守竟相擁戴。”
劉備感慨,自己這位丞相人緣兒可真好。
他推行的這項新政,其實是要頂着很大壓力的。
但各地的最高長官,都願意支持李翊,幫他去壓服底下人。
這就不單單是政策明度的問題了,更能說明李翊跟同事們的關係處的相當不錯。
這種關係,不同於“結黨營私”。
因爲他們並不是一個單位的同事,嚴格意義上講是沒有直接的利益交互的。
今卻願意爲其壓服手下人,足見其魅力十足。
老魅魔此刻感慨小魅魔的魅力。
他並不嫉妒李翊,
因爲劉備清楚,李翊這樣一個魅力十足的人,不照樣被自己給“魅惑”了嗎?
劉備十分豁達地看待這個問題。
這時,以魯肅爲首的徐州衆高官齊齊來到。
徐州之衆,有新官有舊官。
舊官大多與李翊共事過,代表人物如魯肅、簡雍等人。
而新官諸如華歆、王朗等輩,甚至有人都沒見過李翊的面。
他們之中,分作兩派。
舊官大多支持李翊的新政,而新官們反對。
劉備目光環視一圈,不見了徐州牧張飛,乃問簡雍道:
“……如何不見了益德?”
這……
簡雍一頓,乃道:
“三將軍說,說新政之事,當由大王親自裁決。”
“他不便參與。”
其實張飛原話說的是,“俺最怕那囉嗦事來。”
“徐州衆官,爲此小事,爭論不休。”
“勞簡先生代我奏明王兄,就說俺不參與此事。”
只不過公衆場合,簡雍稍稍地簡化了一下。
“胡鬧!”
劉備面露不悅之色,忍不住責備道:
“這黑廝,愈發憊懶。”
“身爲州牧,竟不參與此事來。”
劉備有些恨鐵不成鋼地罵道。
要知道,
劉備可是一直想把張飛培養成召虎那樣武能馬上打天下,文能治國安邦的全才。
如今張飛武藝不曾落下,但在政事一途,全不長進。
徐州乃是齊國核心之地,如此重要的地方,劉備專門將之交給了張飛。
用意已十分明顯,就是爲了培養他。
可是張飛到底是辜負了劉備對他的殷切期望。
身爲省一把手,又是自己的王弟,在面對這影響全國的政策時,竟選擇了迴避!
這令劉備如何不怒?
“……仲康,你去將那黑廝捉來見我!”
劉備當即命許褚,帶虎衛去拿張飛。
衆人面面相覷,大氣也不敢出。
這算是劉備的“家事”了,衆官皆不敢多言。
“諸公且坐罷。”
劉備臉色稍緩,示意衆人坐下。
衆人謝恩,各自按次序落座。
“諸公寫上來的文書,寡人都一一看過了。”
“有人勸我不推行此政,有人勸我推行此政。”
“反對者,多以魏國舉例。”
“魏政暴虐,曹操有令——”
“使寡婦必配將士,不從者沒爲官婢。”
“致有‘奪生人妻’之慘劇,道路聞啼哭之聲。”
早在李翊推行此政之前,曹操就已經推行此政了。
對於曹操這樣的人來說,屬於是蝨子多了不怕癢癢。
反正都已經是廢墟了,再破爛一些又有何妨?
所以曹操全無心理負擔,強制寡婦改嫁。
這就導致了許多良家女子,丈夫還在的,都被強制婚配給了別人。
因爲底下官員,要充政績。
比如在裴松之注引的《魏略》中,就提到了這樣一則慘劇。
原文叫,“初畿在郡,被書錄寡婦。是時他郡或有已自相配嫁,依書皆錄奪,啼哭道路。”
“畿但取寡者,故所送少;及趙儼代畿而所送多。”
“文帝問畿:‘前君所送何少,今何多也?’畿對曰:“臣前所錄皆亡者妻,今儼送生人婦也。”
“帝及左右顧而失色。”
大致意思就是杜畿在河東郡任職時,曾奉命登記轄內的寡婦名冊。
因爲朝廷都是直接把婦人聚在一起,以便安排改嫁。
當時其他郡縣爲了湊數,有些已經自行改嫁的寡婦也被強行給登記奪回了,這就導致婦女們沿途哭嚎不絕。
唯有杜畿只登記真正的寡婦,所以上報名單很少。
後來趙儼接替杜畿,上報的名單卻多出數倍。
曹丕便質問杜畿說:“爲何你當初上報的那麼少,現在趙儼上報的這麼多?”
杜畿回答說:
“臣當初登記的都是已故將士的遺孀,如今趙儼送來的可是活人的妻子啊!”
此言一出,曹丕在內的文武的大臣,全都臉色大變。
這就是曹操爲了促進人口增長,而推行的暴政。
他的舉措帶有強制性,使得很多人的老婆被奪走,改嫁他人。
所以我們常調侃說曹魏愛人妻,這算是一語雙關。
曹操簡直古代堪稱ntr的集大成者。
本位面的曹操依然沒有心理負擔,爲了對抗強大的齊國,也是強令寡婦改嫁。
致使民怨沸騰,惹得人人唾罵。
曹操不要臉,他只關注人口增長。
但劉備要臉,他對此事極爲慎重。
“諸卿以爲如何?”
劉備平靜地問衆人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