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7章 十萬哥:為河南規劃戰略的人,一定是一個天才

劉備所開出的條件,比之前李翊的還要優渥。

李翊僅是開出四十萬斛糧秣,而劉備在這個基礎上又提了十萬斛。

並且他也瞭解張燕的難處,知他鎮不住手下那幫人。

所以也提出幫張燕求一道聖旨,有了“奉旨討賊”的藉口,應能暫時穩住手下那幫人躁動的心。

此前說過,張燕此來本就是希望求得河南的庇護的。

尤其當李翊已經開出一個咄咄逼人的條件時,張燕已經是進退兩難。

現在劉備在這個基礎上稍作迴旋,無疑是給了張燕臺階下。

“久聞劉將軍寬厚仁德,徐州之民皆樂戴之。”

“今日張某算是見識了。”

“既然劉將軍如此有誠意,張某願爲國家討賊!”

“一言未定,決不食言?”

“一言爲定,決不食言!”

雙方一拍即合,很快敲定了口頭盟約。

劉備命人取酒來,他親自向張燕敬酒。

兩人各自敘禮過後,張燕復又開口問道:

“……那麼,未知這五十萬斛糧食,何時可以送到?”

這時,李翊站了出來,搶先一步說道:

“待張將軍出兵時,糧食自然送到。”

張燕眼眸一沉,李翊提出的要求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畢竟黑山軍與徐州僅僅只是達成了口頭盟約。

徐州方面,若要直接輸送糧食,未免有肉包子打狗之嫌。

所以,只有當黑山軍真正出兵,確定與河南利益綁定在一塊兒時。

徐州方面才能完全放下心,進而向黑山輸送軍糧。

“……善,待張某回去後,便會點兵,襲擾冀州西部諸郡。”

張燕斷絕猶豫,正式向徐州表明忠心。

此前許攸與曹操各自帶回來的河北情報有誤差。

目前徐州方面還不確定袁紹,是否真的要起兵征討公孫瓚。

正好借張燕的人馬試上一試。

黑山軍就地處冀州西部,試錯成本低。

不過,即便袁紹真的在覆滅公孫瓚,河南方面也不可妄動。

一是準備工作正在進行,二是袁紹在黃河北岸是屯有重兵的。

按史書記載,袁軍在黃河北岸至少有三十多個駐地,部署兵力充足。

不過好在袁紹有好謀無斷的性格。

歷史上的今天,也就是官渡之戰開打之前。

當時的曹操西南有張繡威脅,南面有袁術殘餘勢力。

東面有劉備剛殺了徐州刺史,再次擁據徐州。

大本營許昌有小皇帝整衣帶詔搞事情。

而關中的西涼軍,也還沒來得及切斷。

等於這期間,曹操一直在河南之地東奔西跑,忙得焦頭爛額。

這時候就有人建議袁紹偷襲曹操大本營。

尤其袁紹在黃河北岸本就屯有重兵,南下調集精兵輕而易舉。

就連一向主張緩圖河南的田豐,都在此時勸袁紹快速南下。

但袁紹卻拒絕了,錯失了絕佳戰機。

這一優柔寡斷的性格,無疑會成爲河南擊敗河北的突破口。

袁紹越是年老,越是缺乏幹大事的魄力,即幹大事而惜身。

所以李翊根本不著急開打,慢慢準備。

等著袁紹主動來攻,這樣他們河南出兵也會有更加正當的理由。

“我軍部衆身處大山之中,可以與袁軍周旋。”

張燕向劉備承諾,“我軍定能撐到明年開春,但到那時,形勢可危。”

“我們需要河南的幫助!”

顯然,當兩家達成合作時,軍糧輸送也只是走個過場。

真正打起來,兩家肯定是需要相互扶持的。

張燕此語,近乎懇請。

他在請求劉備,請求徐州不要拋棄黑山軍。

當他們徹底站在袁紹的對立面時,就已經沒有退路,與河南利益完全綁定了。

一旦河南拋棄他們,將他們當作炮灰棄子。

那麼等待黑山軍的,無疑是滅頂之災。

劉備正色說道:

“張將軍以備爲何如人也?”

“聖人云:自古皆有死,人無信不立。”

“既然將軍誠心與我州合作,備豈有袖手旁觀之理?”

“若袁紹軍來,形勢甚危,備必然引兵親至!”

善!

有了劉備的鄭重承諾,張燕終於再無一絲顧慮。

時間緊迫,張燕也不多留,就此請辭。

劉備、李翊君臣二人親自出城送別。

隨後,李翊又將祖郎、費棧兩位山越宗帥引薦給劉備。

劉備稱讚二人識大體,說他們是棄暗投明。

並對二人浪子回頭的行爲予以嘉獎,賞賜金麻禮物。

祖郎、費棧謝過,並表示回到丹陽後,一定會努力去勸降剩餘的宗帥。

如不出意外,自今年始,丹陽的山越人便能夠下山種地了。

徐州方面特點送出曲轅犁,並派出漢人指導,行屯田之事。

只要沒有天災人禍,水旱雷澇,一年後丹陽就能實現淨收入。

理論上講,隨著時間的推移,這個收入只會越來越高。

畢竟丹陽一帶隱戶極多,都是藏在大山中的山越人。

而這些人,都是實打實的勞動力。

他們不但能夠增加生產,還能夠刺激江南消費,手工業的發展。

就拿徐州特產的精鹽來說,精鹽再好,也得有傾銷市場。

如能在丹陽一地傾銷,無疑也能拓寬徐州的市場,提振劉營經濟。

不表。

……

揚州,吳郡,富春。

自孫策征討荊州以來,本已取得巨大勝利,大有進取荊州之宜。

奈何孫策輕而無備,爲許貢刺客所傷。

重傷過後,大夫勸之息養身體,奈何孫策執意要與劉表動兵。

不想急火攻心,傷口崩裂,大病一場。

在周瑜等人的商議決定過後,主動撤軍,讓出此前所攻下的江夏郡縣。

將之盡數還給了劉表,就此退兵回到了吳郡,給孫策養病。

但孫氏此次出征,並非徒勞無功。

江夏乃荊州第一戰區,孫策在攻破江夏之時。

一舉繳獲了千餘艘船隻,軍械、鬥具、糧秣、金銀堆積如山。

這已經完成了此前孫策出征之時,所定下的目標。

但當孫策醒轉過後,聞說大兵已經撤軍,自己所打下的江夏之地已盡數被劉表收復。

還是惱火不已,大罵衆將安敢擅自做主。

然,罵歸罵,孫策卻也明白事理。

他這個主人翁都不省人事了,衆將沒了主心骨,又怎敢獨自領兵與劉表接戰呢?

將他接回吳郡來,幾乎是最好的決定。

然孫策仍舊悶悶不樂,每日所食甚少。

而南方溼氣重,尤以此時瘴氣深重。

孫策身上傷口疑似感染,病痛愈烈,而使每人飲水所食更少。

約莫過了半月有餘,時老將程普押運軍糧回見孫策。

不想孫策形容憔悴,面似枯槁,不覺大驚:

“半月不見,主公何以失形?”

程普此言本欲責備下人未能照看好孫策。

而孫策聞言後,乃引鏡自照其面。

果然十分瘦損,並無半點精氣神。

不覺失驚,顧左右大呼道:

“孫郎奈何憔悴至此耶!”

言未已,孫策一把將鏡子摔在地上。

大叫一聲,金瘡崩裂,昏絕於地。

左右驚呼上前,將之救起,扶入室內。

須臾,孫策甦醒,只有程普在身旁,乃仰頭長嘆道:

“吾不能復生矣,可叫權弟來,我與他面授機宜。”

程普領命,泣拜而去。

時孫權字仲謀,年僅十七,家中排行老二。

性度弘朗,仁而多斷,崇尚俠義。

因其喜歡蓄養賢才,因此漸與父兄齊名。

孫策在時,便將之帶著左右,參與內部事務決策。

其所展示的統御之才,令孫策也自愧弗如。

每每宴請賓客時,孫策就常對孫權說道:

“此諸君,皆汝之將也。”

即,孫策認定孫權有御人本事,認爲這幫豪傑早晚成爲孫權的手下。

不想今日一語成讖,大業未成,已將死矣。

孫權是族中與孫策年紀最是相近的英才,故孫策有意將之培養成守禦之人。

在孫權十五歲時,孫策便委任其爲沙羨長,培養他的政治才能。

本想在多鍛鍊他幾年,奈何已時不我待。

孫權匆匆忙忙趕回富春,至臥榻前見著孫策,泣拜道:

“……兄長,弟來遲矣!”

孫策嘆道:

“本想承父意志,舉江東之衆,進去天下,不想中道將亡,有負諸公。”

話落,又看一眼趕來的羣臣。

老將程普、黃蓋等,新生代將領陳武、呂範等。

除周瑜領兵在外,未來得及趕回外,一應孫氏重臣俱已趕至。

孫策環視衆人,又頗感慶幸道:

“天下方亂,以吳越之衆,三江之固,大有可爲。”

“今幸有公瑾等英傑善相吾弟,奈何公瑾不在此,不能面授大事。”

言訖,孫策回身將印綬取出,親手交給了孫權。

“若舉江東之衆,決機於兩陣之間,與天下爭衡,卿不如我。”

“舉賢任能,使各盡力以保江東,我不如卿。”

“卿宜念父兄創業之艱難,善自圖之!”

孫權聞言,嚎啕大哭。

跪拜著接過印綬,不能自已。

孫策又回身轉告其母,嘆道:

“兒天年已盡,不能奉慈母。”

“今將印綬付弟,望母朝夕訓之。”

“父兄舊人,慎勿輕怠。”

老母亦難自矜,哭得眼睛紅了,但仍憂心於動盪不安的江東之地。

“恐汝弟年幼,不能任大事,當復如何?”

孫策笑道:

“權弟才能勝兒十倍,足可以當此大任。”

“我本欲先取江東六郡,以固根制本,然後襲荊州,取巴蜀,則王霸之業可成。”

“奈何兒遭不幸,時也命也,不可強爲。”

微微一頓,又轉而對孫權說道:

“若權弟實在有不能決之事,可與公瑾相商。”

“其才遠勝於我,可以付與大事。”

“我與公瑾親如兄弟,汝當以兄禮事之,不可怠慢!”

孫權再拜,連連稱是。

孫策環顧一眼左右,暗歎周瑜不在此處,不能面囑大事,乃對衆人說道:

“我令有大事與弟相,公等可先退下。”

程普等人領命退去。

房間內,已只剩孫策、孫權兩兄弟。

孫權見狀,乃上前躬身問道:

“兄長屏退左右,必有要事說我?”

孫策頷首,心中又覺苦楚。

因爲他知道,自己留給孫權的江山是一個爛攤子。

宗族內有不少將領都不安分,地方士民及賓旅寄寓之士仍存異心。

江東之地,局勢動盪不安。

除此之外,吳郡、會稽一代還有數萬山越,也在伺機作亂。

本來孫策是打算征討完劉表,再回來解決這些問題的。

但現在只能全部託付給孫權了。

“吾死之後,宗族中敢有生異心者,可誅之,斷不可心慈手軟。”

“凡有骨肉爲逆,不得入祖墳安葬。”

“汝當思汝父兄,基業來之不易,慎守之。”

孫策提醒孫權,一定要鎮住宗族內那幫人。

孫權驚問道:

“吾孫氏將領也在其中耶?”

孫策頷首,“凡有異心者,皆可殺之。”

微微一頓,又對孫權補充道:

“吾死之後,恐汝難以鎮撫手下將領。”

“我起兵之時,有軍功在身,威望在此,衆人不敢不服。”

“遂聽我號令行事。”

說到這兒,又忍不住嘆一口氣,“本想帶汝從軍,舉兵歷練兩年。”

“……然後便可分撥汝一二部曲,之後若諸事順遂,當可平穩接過我手上兵權。”

“奈何時不我待,汝當想方設法,立住威名,以服衆望。”

孫權聽出孫策的話外音,大哥這是要他接過棒子之後,馬上起兵事啊!

不打兩場漂亮仗,沒威望鎮不住手下那幫人。

孫策也知此事甚是爲難孫權。

這孩子本就不是打天下的材料,自己也還沒來得及鍛鍊他。

但現在局面如此,就是趕鴨子上架,你也得上。

尤其孫策還給孫權埋了一個大坑,那就是授兵制度。

將領們是可以擁有獨立的部曲的,這就更加分散了主公的權力。

孫策敢用這個制度,一是他著急創業,需要調動將領的積極性。二是他本身威望足夠,能夠鎮住手下人。

但孫權沒有。

孫策給出的解決辦法,就是趁著衆將還擁護孫氏的前提下,趕緊打兩場漂亮仗,收回部分軍權。

然後借力打力,壓住手下那幫人。

“……若有軍事不能決處,可問公瑾。”

孫策知弟弟不是將才,提醒他,必要時可抱周瑜大腿。

“……未知當取何處?”

孫權正色問。

“劉備已坐穩徐州,有鯨吞天下之勢,此萬難與之爭鋒。”

“徐州斷不可取。”

孫策鄭重提醒。

“曹操已與劉備結盟,河南有聯並之勢,攻曹即攻劉也,亦不可與之角逐。”

“河南之地,江山穩固,弟非必要之時,萬不可北上爭鋒。”

“只需坐鎮江東之地,觀河南、河北成敗,然後伺機而動,以待時變。”

話說到這兒,孫權接棒後,該打誰已經很明顯了。

劉表這下與孫氏可謂有殺父殺兄之仇了。

雖然孫策不是直接死於劉表之手,但確實是死在征討劉表的征途上。

孫劉兩家已是不死不休。

孫策也再無氣力,多發一言。

他早該死了,只是心中仍舊放不下,仍留戀於人世,故苦苦支撐。

但現在,他也不知道該說什麼好了。

只是慨然大笑,“吾已無言矣!”

言訖,瞑目而逝。

年止二十四歲。

孫氏江山大變,碧眼兒陡然上位。

孫策既死,孫權哭倒於牀前,不能理事。

衆人等了許久,纔敢進來勸慰。

只有吳夫人最是年長,敢來勸說孫權,道:

“汝兄已逝,汝當挺起腰來,承父兄大業!”

聽聞此話,孫權情緒才稍有平復。

程普進言道:

“今絕非哭時,宜一面治喪事,一面理軍國大事。”

孫權乃收淚而出。

令孫靜理會喪事,孫權出堂,受衆文武謁賀。

衆人皆知江東之事,經理未定,須要有人來主持大局。

人報周瑜已從鄱陽提兵回吳。

孫權乃謂衆人道:

“公瑾已回,吾無憂矣。”

周瑜守禦鄱陽,聞說孫策時日無多,星夜兼程趕回,只求再見其生面。

到底未能趕上,至吳郡時,孫策已亡。

周瑜到後,哭拜於孫策靈柩之前,痛不欲生。

吳夫人將孫策生前遺囑,告知周瑜。

周瑜乃拜伏於地,舉天立誓:

“瑜雖肝腦塗地,亦當爲主公效犬馬之力,繼之以死!”

少頃,

孫權引周瑜來見,謂周瑜道:

“願公勿忘先兄遺命。”

周瑜再頓首拜道:

“瑜此次趕回,正欲報先主公之殊遇,以爲主公效死力也!”

孫權乃寬心,遵照孫策遺命,以兄禮事周瑜。

又問計於周瑜道:

“今承父兄之業,將何策以守之?”

周瑜答道:

“自古得人者昌,失人者亡。”

“爲今之計,須求高明遠見之人爲輔,然後江東可定也。”

孫權便問周瑜有何人才舉薦。

周瑜對答道:

“漢末大亂,徐方士民多有避難於揚州者。”

“本有諸多賢才,奈何多爲劉備招去。”

說到這兒,孫權也沒奈何。

畢竟人劉備是徐州牧,又是漢左將軍,兼之已經穩固了徐州的基業。

又發出招賢令。

許多避亂於江東的徐州人,跑回徐州去,也是理所當然的事。

“今大事未定,宜當先撫山越治內,然後可外圖。”

“瑜不才,恐負倚托之重,願薦一人以輔將軍。”

“由他撫鎮山越,吳會兩地內賊可定也。”

孫權忙問是何人。

周瑜答道:

“此人姓呂,名岱,乃徐州廣陵人也。”

“早年亦是避亂于徐州,故而南渡江東,在此安家。”

“其已紮根數年,故未受劉備徵辟,留在江東。”

在李翊的安排下,劉備成功召回了許多跑去揚州避亂的徐州人。

但這些人中,也有沒能回去的。

比如呂岱。

與其他人避亂不同,呂岱避亂的時間要更早,是在他父輩時就已經遷到揚州了。

也就說呂岱籍貫雖在徐州,但生活習慣,文風習俗俱已從了揚州。

呂岱自己也以揚州人自居,早已在揚州成家立業,娶妻生子。

家中族人,亦在揚州有生計,有官員當。

自然回絕了徐州的徵辟令。

此前周瑜過吳地時,發覺呂岱是一位將才。

便趁著此時新君繼位,將之舉薦給了孫權。

“今正是用人之際,主公何不拜其爲將。”

“命之就地徵募江南健兒,然後征討山越?”

孫權大喜,即命人前往聘請呂岱。

這不單單是用人的問題,更重要的是孫權新君上位,迫切需要扶植自己的嫡系將領。

程普等老將也好,陳武等新生代將領也好,俱是跟著其父其兄創業的。

包括周瑜在內,那也是其兄孫策留下來的。

孫策死前已經暗示孫權,要牢牢把握住權力。

那麼孫權就必須得扶植自己的羽翼,以做“去孫策化”。

隨後,周瑜又舉薦了陸績、陸遜、呂蒙、嚴畯等人才。

其中,陸績、陸遜皆出身於吳郡陸氏大族。

陸績橘子哥自不必多介紹。

須重點說的陸遜,他是陸績的從子。

孫策雖然屠士族,但不代表他真的完全不籠絡士族。

他只是把當地的“土著”士族給你屠了,然後我自己扶持士族上來。

就比方說這陸家,是孫策重點籠絡的對象。

孫策將自己的女兒許配給了陸遜爲妻。

當然因爲年紀尚小,還未過門。

不過因爲這姻親關係,陸家已與孫家綁定在了一起。

這也算是漢末籠絡豪族常見的手段。

至於呂蒙,乃汝南人。

他的姐夫鄧當是孫策的部將,所以他其實一直都在孫氏麾下。

並且由於孫策搞出的授兵制度,呂蒙自己麾下也是有兵的。

且陳列赫然,頗多威嚴。

孫權上臺後,最想做的就是把些統兵較少,又發揮不了多少作用的年輕將領檢選出來。

然後把他們的部下加以調整合並,施之以恩惠。

自己便可用爲將。

所以面對周瑜舉薦的年輕將領,孫權喜出望外,紛紛用之。

周瑜又力薦陸遜,孫權乃從其言,召來見之。

原來陸遜竟是與自己年紀相仿之人,孫權更喜,與之談論,知他果然少年英才。

乃對陸遜言道:

“襲馬援對光武雲:當今之世,非但君擇臣,臣亦擇君。”

“今伯言投吾麾下,觀吾如何?”

陸遜對答道:

“遜遍觀孫氏兄弟,雖各才氣秀達,然皆祿祚不終。”

“惟主公形貌奇偉,骨格非常,乃大貴之表。”

“今主公親賢禮士,納奇錄異,世所罕有。”

“何愁天下英才不來投?”

孫權大喜,乃將陸遜請入內房,與之共飲。

至夜半時,同榻抵足而臥。

又於榻上,問計於陸遜道:

“方今漢室傾危,四方紛擾。”

“孤承父兄餘業,思爲桓、文之事,君將何以教我?”

陸遜對答道:

“昔高祖欲尊事義帝而不獲者,以項羽爲害也。”

“今河南之地,曹操可比項羽,劉備可爲光武。”

“主公又何以行桓、文之事耶?”

孫權一愣,萬沒想到陸遜會說這種話。

陸遜性格是比較直的,他說話其實沒有那麼多彎彎繞繞。

之前誇讚孫權是他的真心話,現在說孫權不如曹劉也是他的真心話。

孫權真心實意向陸遜求教。

陸遜就把他的真實想法,坦誠告訴你。

只要有曹操、劉備在,你權哥想當齊桓公、周文王是絕對不可能的事。

這兩人在江東北邊兒,宛同烈日一般狠狠照住江南之地。

你的才能想比他二人是斷不可能的。

好在此時孫權年少,還不是很自負,聽得進意見。

面對陸遜的“實言相告”,孫權也坦然接受。

畢竟那哥倆都創業多少年了,都是老兵油子,官場老手。

他才幾歲啊?

所以被陸遜指爲不如曹操、劉備,孫權倒也沒太傷自尊。

繼續謙虛問道:

“先兄在時,付我以江東大事。”

“聽君之言,我當如何守禦?”

陸遜有條不紊地分析道:

“今社稷崩壞,王綱不存,羣雄各自爲政。”

“遜竊料漢室不可復興矣。”

“曹操、劉備勢大,不可卒除。”

“爲主公計,惟有鼎足江東以觀天下之釁。”

“今趁北方多務,曹劉忙於袁氏之事。”

“可速速發兵,收取江夏,剿除黃祖,進伐劉表。”

“收並荊楚之地,竟長江所極而據守之。”

“劉璋闇弱,可圖巴蜀,收天府之土。”

“之後便可建號帝王,以圖天下,此高祖之業也。”

孫權大喜,翻身坐起,握住陸遜的手道:

“伯言之言,竟與公瑾教我之言略同。”

“君等皆勸我馬上進兵江夏,剿除黃祖,收取荊楚之地。”

“只是想著居喪未及期年,不敢輕易動兵。”

陸遜正色言道:

“報仇雪恨,何待期年?”

孫權仍有所猶豫顧慮,道:

“今初掌大事,恐衆將不服,不便調動。”

陸遜再勸:

“非也!今先君新喪,衆將皆哀。”

“正好以討賊報仇爲名,發兵荊州。”

“一來,收取荊楚,壯大實力。”

“二來,樹立威信,鎮撫人心。”

“三來,報仇雪恨,安定宗室。”

“四來,示好曹劉,穩定外局。”

“此一舉是四得也,主公又何必猶豫不決?”

陸遜所言,條條有理,字字珠璣。

尤其孫氏政局,託生於河南。

是曹劉所掌控的陳地朝廷,承認了孫氏在吳地的合法性。

目的就是爲了引誘他向西攻取劉表。

曹劉的目的是什麼?

一,當然是爲了穩定後方局勢,好安心對付袁紹。

二,孫劉兩家內鬥,不斷消耗自身實力。

劉表坐鎮荊州,兵精糧足,但權力不能集中。

孫氏將才頗多,個個能征善戰,但地廣人稀,軍械錢糧甚少。

兩家相鬥,勢力剛好懟一個平。

陸遜甚至敢斷言,一旦他們兩家,哪邊呈現弱勢的一方,河南方面肯定會拉他一把。

因爲在解決完河北之事後,

不論是曹操還是劉備,都希望看到一個疲憊不堪的江南、荊楚。

這樣一來,不管北方是誰笑到最後。

他都能夠不費吹灰之力,收取南方之地。

想出這個策略的人,一定是一個戰術戰略天才。

而且不論是吳地孫氏,還是荊州劉氏,都不得不往火坑裡跳。

那麼孫氏有沒有應對辦法呢?

當然有!

那就是像周瑜、陸遜說的那樣,快速收取荊楚之地,然後進兵巴蜀。

總之,就是儘可能地壯大自身實力,以應對將來北方的勝利者。

河南希望看到荊楚與吳會兩敗俱傷。

要想破局,就必須得展現出足夠的魄力與勇氣,賭上全局,快速拿下荊楚!

孫權躊躇半晌之後,旋即眼神變得堅毅起來,執陸遜手道:

“……願從君言!”

第329章 讓你守一年的雄關,你一天就丟了?第311章 亂世被髮好人卡,何嘗不是一種悲哀第332章 半生起落,換詩中幾許。滿腹風雲何第177章 十萬哥:為河南規劃戰略的人,一定是一個天才第25章 現在起,李先生就是我們的軍師了!(求追讀!)第101章 單刀赴會?李翊也幹了!第163章 鳳雛歸附,臥龍還會遠嗎?第200章 若向三國覓君臣,李郎才氣配劉君第163章 鳳雛歸附,臥龍還會遠嗎?第281章 王牌對王牌,天樞臥龍對周郎第322章 皇帝老子喊得萬歲,獨俺哥哥喊不得第129章 天下諸侯齊發兵,保駕勤王第231章 呂布 馬超:“郯侯在上,受我二人一拜!”第4章 李先生果然是一位經綸濟世的高人(求追讀!)第34章 劉備的心腹重臣(求追讀!)第333章 勸進位,李翊領羣臣;加龍袍,劉備第333章 勸進位,李翊領羣臣;加龍袍,劉備第47章 惶恐不安的曹豹第16章 鳥之將死其鳴也哀(求追讀!)第144章 疆土不懂分與合,隻歎人心隔第337章 開兩漢之先河,最高權力的合法漢相第284章 臥龍得水,孔明掌權第139章 李翊一怒,而諸侯懼,安居而天下熄第47章 惶恐不安的曹豹第140章 我準備了一桌好菜,請了兩桌客人來吃第132章 天下英雄聚陳地,訴衷情,覓封侯第147章 不管怎麼講,此次會戰的兵力,是4萬對2萬,優勢在我!第128章 劉備感動垂淚,寧使子玉負我,毋使我有負子玉!第253章 總制北疆,令出則山海可移。第66章 曹 呂誰贏都不好,要讓他們雙輸(求追讀!)第98章 反客為主,挖我牆角,我也挖曹操你的牆角(求訂閱!)第187章 不是隻有你曹劉會叫外援第278章 御人術劉備獨斷,西陵口李翊借風第251章 子龍斬將建首功,興霸百騎劫魏營第97章 老曹這是想挖老劉牆角啊!(求訂閱!)第108章 荀攸來了,甘寧還會遠嗎?(求訂閱!)第177章 十萬哥:為河南規劃戰略的人,一定是一個天才第160章 軍事我管,農事我管,醫療衛生我還第317章 劉玄德再得一子第195章 斬顏良誅文丑,關公名震河南第92章 李翊乃青雲之士,可比留侯(求訂閱!)第7章 丹陽諸將,誰與爭功?(求追讀!)第323章 泗水,請別爲我哭泣第220章 曹操:孤這一生走過最長的路,是李翊的套路第161章 君臣組合連擊,龐統直呼頂不住第167章 明知不可為而為之,方為李翊行事之風第152章 袁氏二女,你我共享之何如?第108章 荀攸來了,甘寧還會遠嗎?(求訂閱!)第221章 若有李郎憐花意,洛水宓神也垂眸第305章 曹操失愛子,李翊得凰女,劉備父子第268章 周瑜:李翊若不來,荊州勢在必得。第209章 劉備 李翊俱得一子,本初用兵再圖南下第146章 光陰不解蒼生願,誰來論功過?第145章 李翊猶人也,並非四目兩口,但多智謀耳第238章 關張趙李全部回徐州,將有大事發生?第283章 李翊:這都是我跟我主玩爛的戲碼第138章 那種勃勃生機,萬物競發的境界,猶在眼前第23章 把複雜的問題簡單化(求追讀!)第296章 劉備大宴玉龍臺,李翊吟詩抒情懷第307章 相父!相父!相父!第98章 反客為主,挖我牆角,我也挖曹操你的牆角(求訂閱!)第209章 劉備 李翊俱得一子,本初用兵再圖南下第92章 李翊乃青雲之士,可比留侯(求訂閱!)第281章 王牌對王牌,天樞臥龍對周郎第287章 雪遼東溫侯建功,慕齊王蜀人來投第90章 劉備的恩情還不完,根本還不完!(求訂閱!)第284章 臥龍得水,孔明掌權第21章 恨不能與君共成大事也!(求追讀!)第27章 士人豪族沒有想象的那麼可怕(求追讀!)第301章 魏延 陳到:丞相,我們太想進步了!第218章 袁尚歎服,上一個這麼打仗的還是白起第288章 劉備:丞相是寡人之蕭何,卻不須爲第143章 朝天上放兩箭,也算對得起吃得餉了第104章 張良計,李翊謀第300章 屠滅司馬氏第306章 李翊:我又當爹了?還是個七歲的兒第80章 我有郭圖,何懼劉備?(求首訂!35)第242章 曹操新得冢虎,李翊初試度田第291章 曹操:十年了,被劉備壓制十年,蒼第335章 設凌煙閣,評選開國二十八功臣第126章 天子王駕,東歸何處?第311章 亂世被髮好人卡,何嘗不是一種悲哀第93章 曹操:大耳欺我太甚所以向他求和吧(求訂閱!)第3章 人活一世不能白來一趟(求追讀!)第114章 李先生是張良韓信蕭何三合一聖體啊!第294章 天下女子不少,大丈夫何患無妻?第139章 李翊一怒,而諸侯懼,安居而天下熄第310章 算才華,總是我勝人,今勝昨。於往第257章 老黃忠陣斬夏侯,錦馬超渡河破曹第71章 三路兵馬共伐徐州第232章 郯侯揮鞭,東臨碣石有遺篇第236章 觀李翊用兵,虛實相生,奇正相合,頗得孫吳之法第53章 老劉啊,半場香檳開不得(求追讀!)第229章 郯侯治河北,誠守其法,大之垂舉後世,小之造福一身第203章 曹操 劉備兩雄之命運,竟悉數繫於李翊之一言一語第230章 衛青開幕,劉備闢土,校尉嫖姚,李翊捕虜第259章 關公水淹七軍第11章 張飛震驚,張良人物被我們三兄弟遇上了?(求追讀!)第16章 鳥之將死其鳴也哀(求追讀!)第70章 曹操:“大耳賊欺我太甚!”(求追讀!)
第329章 讓你守一年的雄關,你一天就丟了?第311章 亂世被髮好人卡,何嘗不是一種悲哀第332章 半生起落,換詩中幾許。滿腹風雲何第177章 十萬哥:為河南規劃戰略的人,一定是一個天才第25章 現在起,李先生就是我們的軍師了!(求追讀!)第101章 單刀赴會?李翊也幹了!第163章 鳳雛歸附,臥龍還會遠嗎?第200章 若向三國覓君臣,李郎才氣配劉君第163章 鳳雛歸附,臥龍還會遠嗎?第281章 王牌對王牌,天樞臥龍對周郎第322章 皇帝老子喊得萬歲,獨俺哥哥喊不得第129章 天下諸侯齊發兵,保駕勤王第231章 呂布 馬超:“郯侯在上,受我二人一拜!”第4章 李先生果然是一位經綸濟世的高人(求追讀!)第34章 劉備的心腹重臣(求追讀!)第333章 勸進位,李翊領羣臣;加龍袍,劉備第333章 勸進位,李翊領羣臣;加龍袍,劉備第47章 惶恐不安的曹豹第16章 鳥之將死其鳴也哀(求追讀!)第144章 疆土不懂分與合,隻歎人心隔第337章 開兩漢之先河,最高權力的合法漢相第284章 臥龍得水,孔明掌權第139章 李翊一怒,而諸侯懼,安居而天下熄第47章 惶恐不安的曹豹第140章 我準備了一桌好菜,請了兩桌客人來吃第132章 天下英雄聚陳地,訴衷情,覓封侯第147章 不管怎麼講,此次會戰的兵力,是4萬對2萬,優勢在我!第128章 劉備感動垂淚,寧使子玉負我,毋使我有負子玉!第253章 總制北疆,令出則山海可移。第66章 曹 呂誰贏都不好,要讓他們雙輸(求追讀!)第98章 反客為主,挖我牆角,我也挖曹操你的牆角(求訂閱!)第187章 不是隻有你曹劉會叫外援第278章 御人術劉備獨斷,西陵口李翊借風第251章 子龍斬將建首功,興霸百騎劫魏營第97章 老曹這是想挖老劉牆角啊!(求訂閱!)第108章 荀攸來了,甘寧還會遠嗎?(求訂閱!)第177章 十萬哥:為河南規劃戰略的人,一定是一個天才第160章 軍事我管,農事我管,醫療衛生我還第317章 劉玄德再得一子第195章 斬顏良誅文丑,關公名震河南第92章 李翊乃青雲之士,可比留侯(求訂閱!)第7章 丹陽諸將,誰與爭功?(求追讀!)第323章 泗水,請別爲我哭泣第220章 曹操:孤這一生走過最長的路,是李翊的套路第161章 君臣組合連擊,龐統直呼頂不住第167章 明知不可為而為之,方為李翊行事之風第152章 袁氏二女,你我共享之何如?第108章 荀攸來了,甘寧還會遠嗎?(求訂閱!)第221章 若有李郎憐花意,洛水宓神也垂眸第305章 曹操失愛子,李翊得凰女,劉備父子第268章 周瑜:李翊若不來,荊州勢在必得。第209章 劉備 李翊俱得一子,本初用兵再圖南下第146章 光陰不解蒼生願,誰來論功過?第145章 李翊猶人也,並非四目兩口,但多智謀耳第238章 關張趙李全部回徐州,將有大事發生?第283章 李翊:這都是我跟我主玩爛的戲碼第138章 那種勃勃生機,萬物競發的境界,猶在眼前第23章 把複雜的問題簡單化(求追讀!)第296章 劉備大宴玉龍臺,李翊吟詩抒情懷第307章 相父!相父!相父!第98章 反客為主,挖我牆角,我也挖曹操你的牆角(求訂閱!)第209章 劉備 李翊俱得一子,本初用兵再圖南下第92章 李翊乃青雲之士,可比留侯(求訂閱!)第281章 王牌對王牌,天樞臥龍對周郎第287章 雪遼東溫侯建功,慕齊王蜀人來投第90章 劉備的恩情還不完,根本還不完!(求訂閱!)第284章 臥龍得水,孔明掌權第21章 恨不能與君共成大事也!(求追讀!)第27章 士人豪族沒有想象的那麼可怕(求追讀!)第301章 魏延 陳到:丞相,我們太想進步了!第218章 袁尚歎服,上一個這麼打仗的還是白起第288章 劉備:丞相是寡人之蕭何,卻不須爲第143章 朝天上放兩箭,也算對得起吃得餉了第104章 張良計,李翊謀第300章 屠滅司馬氏第306章 李翊:我又當爹了?還是個七歲的兒第80章 我有郭圖,何懼劉備?(求首訂!35)第242章 曹操新得冢虎,李翊初試度田第291章 曹操:十年了,被劉備壓制十年,蒼第335章 設凌煙閣,評選開國二十八功臣第126章 天子王駕,東歸何處?第311章 亂世被髮好人卡,何嘗不是一種悲哀第93章 曹操:大耳欺我太甚所以向他求和吧(求訂閱!)第3章 人活一世不能白來一趟(求追讀!)第114章 李先生是張良韓信蕭何三合一聖體啊!第294章 天下女子不少,大丈夫何患無妻?第139章 李翊一怒,而諸侯懼,安居而天下熄第310章 算才華,總是我勝人,今勝昨。於往第257章 老黃忠陣斬夏侯,錦馬超渡河破曹第71章 三路兵馬共伐徐州第232章 郯侯揮鞭,東臨碣石有遺篇第236章 觀李翊用兵,虛實相生,奇正相合,頗得孫吳之法第53章 老劉啊,半場香檳開不得(求追讀!)第229章 郯侯治河北,誠守其法,大之垂舉後世,小之造福一身第203章 曹操 劉備兩雄之命運,竟悉數繫於李翊之一言一語第230章 衛青開幕,劉備闢土,校尉嫖姚,李翊捕虜第259章 關公水淹七軍第11章 張飛震驚,張良人物被我們三兄弟遇上了?(求追讀!)第16章 鳥之將死其鳴也哀(求追讀!)第70章 曹操:“大耳賊欺我太甚!”(求追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