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4章 就是條狗,也得託生在徐州

黃忠正式歸附劉營。趕巧劉備爲了備戰河北戰事,新置一營,即將之交付給黃忠。

令他仍爲中郎將,負責訓練此營。

黃忠既然善射,則將此營設爲神箭營,專門訓練弓弩手。

黃忠欣然領過,即於校場上試試小夥子們的身手。

射箭極吃臂力,射術的訓練更是需要經年累月方可小成。

黃忠也需先做考覈,若不合格的,則不能成爲弓手。

“所選多爲精壯健兒,老將軍儘管試煉便是。”

李翊走至近前,向黃忠介紹。

這些年輕小夥子都是他精挑細選的,很多都是孤兒,無父無母,無依無靠。

加入神箭營後,這便是他們唯一的家了。

至於成爲孤兒的原因,自然還是受亂世的影響,死於戰禍。

所以,他們從軍入伍之後,不單單只是混口飯吃。

更多也是懷著對亂世的痛恨,誓要終結這混亂的世道。

李翊給他們灌輸的思想理念,便是,“匡扶天道,救護蒼生。”

只有有信念的軍隊,打仗才能爆發出卓越的戰鬥力。

黃忠聞言一點頭,對衆人喊道:

“射術要領,若無人引領,頗易誤入歧途。”

“若要射箭,就需要尋一目標,名曰‘審的’。”

“若不懂如何‘審的’,便如盲人射箭,失之準心。”

這些新入營的小夥子,大多都是十三四歲,大一點的也就十五六歲。

按李翊的想法,讓他們好生訓練個幾年,未來便能投入到河北戰場中去。

現在都是一根根好苗子,自是不需要他們上陣殺敵的。

平日在軍營校場裡訓練,也見了不少老兵射箭。

沒吃過豬肉,難道還沒見過豬跑?

所以當衆人見黃忠如此鄭重其事的講解射箭之法時,衆人無不覺得詫怪。

射箭有那麼難嗎?

拈弓搭箭,然後射出去。

至於準不準,還不就是多練練的事兒?

何至於講這般多的大道理?

故而有人不禁發問:

“將軍,這箭矢之的,用雙目看去便是了。”

“難道還有甚說法?”

黃忠見此,彎脣笑了笑。

老師最喜歡的,就是主動提問的學生了。

因爲有了問題做引導,老師便能順勢講解下去。

“用雙目去看,當然無錯。”

“然說來簡單,其中卻大有學問。”

“汝既發問,那我且問汝。”

“發矢之時,汝這雙目該看向何處?”

呃……

那人有些傻眼,被聞得莫名其妙,怔怔答:

“自是看向欲射之處。”

哈哈……

黃忠發笑搖頭,“非也,非也。”

“若如汝之所言,怕是連箭在何處都不知曉。”

“這箭一旦離弦,更不知射往何方了。”

說著,稍稍一頓,將鐵胎弓舉起,對衆人說道:

“臨發矢時,有人慣於目視箭簇。”

“亦有人慣於目視弓左,皆謬也!”

“若只看箭簇,只怕箭簇雖正,而箭桿不正,所射之箭必然偏斜。”

“若目視弓左,雖能看清目的,箭矢卻被弓身遮擋。”

“此將難以辨視箭簇,不知箭簇位置指向,便不過是亂射一氣罷了。”

衆人皆聚精會神的聽著,包括李翊在內。

李翊雖不用上陣殺敵,但平日鍛鍊身體,也喜歡射箭玩玩兒。

這已經是古代爲數不多的娛樂方式了。

只有親身射過箭的人才知道,這玩意兒有多累。

此外弓箭手之所以難訓練,是因爲他不止要練箭術,還得練近戰肉搏的能力。

古人云,“臨陣不過三矢。”

意思是真當兩軍對壘打起來了,人家的騎兵衝過來。

給弓箭手留足的時間,就只夠他射三箭的。

至於躲在人羣后面拋射,這也是不切實際的。

因爲古代造箭成本很高,你真要射箭,就必須得給我射準。

哪能當加特林一樣胡亂射擊?

所以,爲什麼說陳王劉寵那三千蹶張士都是精兵中的精兵呢。

因爲那都是正宗的弓弩手,訓練成本極高。

黃忠繼續侃侃而談,將自己多年的心得教予年輕後輩。

“故射箭,目之所視,不可單看一處。”

“應起自箭桿,連至箭簇,再延之直達於箭矢之的。”

“如此一來,欲射之的,大小遠近皆瞭然於心。”

“此爲‘審的’之正法也。”

說著,

黃忠挽起袖袍,拈弓搭箭,一箭正中紅心。

然後又對衆人補充說道:

“五十步外之射,可用此法。”

“而五十步以內者,射法則與騎射相類,便另作別論。”

“不論步射騎射,箭矢之的,即射者之意也。”

“意在心而發於目,不可不知也。”

“爾等須謹記。”

衆人紛紛頷首,默記於心。

黃忠見衆人似懂非懂,只指了指箭靶,大聲笑道:

“射術非一日之功,汝等且照我之法試之。”

“假以時日訓練,未嘗不能爲養由基、李廣也!”

衆人謝過,各自取弓取箭,訓練去了。

黃忠在一旁認真督促,不許衆人偷懶懈怠。

李翊則在一旁靜靜觀看,見衆人這般有精氣神兒,他也頗感欣慰。

正練時,忽聽得一聲慘叫。

立馬引來衆人目光。

只見一士兵,扶著傷臂,血流如注,痛不可當。

“……這是怎麼回事!”

李翊走過來,表情嚴肅。

衆人誠惶誠恐地向李翊解釋道:

“稟、稟郯侯,適才我等對練時,不慎將之砍傷。”

“刀刃著得深,血止不住了!”

李翊一頷首,舒口氣道:

“習武本多兇險,難免擦著碰著。”

“去給他取藥來。”

此時,不發一言的張仲景走了過來,這本是他之所長。

只看一眼,便道:

“還好只是皮肉傷,並未傷及臟腑。”

話落,又從懷間取出一味藥來。

“山人這裡倒有一味金瘡藥,不妨給他試試。”

“待藥敷好,三月內莫劇烈活動,筋骨癒合,便可無恙。”

李翊順手接過,道,“多謝,正好軍中藥不多了。”

張仲景自家研製的金瘡藥,肯定是比徐州用的藥要更好些。

李翊親手爲這名傷兵包紮,那傷兵自慚道:

“……使、使不得郯侯,折煞我也。”

李翊也不多言,只是認認真真地替他包紮好傷口。

張仲景在旁側默默看著。

暗想李翊貴爲縣侯,徐州二把手,卻願意放下身段,親自爲底層士兵包紮傷口。

倒是一個心懷仁義的善人。

遂忍不住讚歎道:

“……郯侯真善也!”

李翊笑著說道:

“張神醫說的哪裡話來?神醫救傷治病,活人性命,纔是真正的大德之舉。”

“神醫之德行傳播鄉里,民衆素來敬愛有加,李某雖身在徐州,亦間或耳聞。”

嚴格意義上講,張仲景的歷史地位是要比華佗更高的。

因爲他是真正有醫書傳世,即《傷寒雜病論》和《金匱要略》。

而華佗的《青囊書》卻失傳了。

但華佗卻被載入了史冊,而張仲景卻沒有。

這並不是因爲華佗一定比張仲景更優秀,而是因爲張仲景的身份定位太過模糊。

張仲景是跟曹操、袁紹一代的同齡人,並且當過長沙太守。

而問題出就出在這兒。

史書給人列傳,不論是文臣還是武將,都必須要有一個清晰的定位。

而若是把張仲景放在太守類別裡,他實在是沒有能拿得出手的政績。

可要是把張仲景放在江湖人士裡的方技傳裡,張仲景也不夠格。

因爲方技傳裡的名人,都有一個共同點。

那就是,都和當時時代裡的重要人物產生過交集。

即這些江湖術士,要想青史留名,還是得依靠書寫史書的“勝利者”。

比如位列方技傳之首的華佗,跟曹老闆直接接觸,自然能夠青史留名。

剩下四人,

樂師杜夔,給曹操奏過曲兒。

相士朱建平,給曹丕看過相。

解夢師周宣,給曹丕解過夢。

方士管輅,是司馬昭的至交。

所以不難發現,這些能留名的江湖人士,都與各自年代裡最頂級的人物有過交集。

反觀張仲景呢,

比起其他人多和王侯公卿打交道。

張仲景卻是紮根於基層,踏踏實實地爲了一方百姓,利用自己的醫術,救死扶傷。

“……咳咳,天有好生之德。”

張仲景一捋鬍鬚,“今世人飽受災禍,已是活之不易。”

“地動雷震、旱蝗雨澇,皆乃天定也。”

“惟身體康健可由人自圖,豈能不惜?”

許是被李翊打開了話匣子,張仲景一發將心中感想傾訴了。

“山人平日走遍四方,爲人行醫看病。”

“輕者,或胸咳腹痛,不乏折磨。”

“重者,則病入膏肓,身如朽木,只待一死。”

“至於那些跌打損傷的,輕者筋骨腫痛,傷口流血。”

“重者惡瘡發膿,肢斷軀殘……”

“許是郯侯見我尋醫問診,見得多了。”

“然殊不知我每見有病者求醫,心中亦是痛苦難當。”

“螻蟻尚且貪生,人又情何以堪?”

李翊聽罷,亦覺感慨。

這個時代的統治者並不重視醫學。

光看史書上的列傳就知道了,

華佗這樣的醫者,被和樂理、相術一起劃分到了“方技傳”裡面去。

方技在古代被視爲賤業。

張仲景好好的公家子弟,卻毅然決然選擇投身到醫學中去,這需要很大的勇氣。

“張神醫所言甚是。”

李翊連忙在一旁附和,“我雖鮮少行醫,然從軍旅。”

“目之所見,皆戀生懼死之容。”

“耳之所聞,俱哀痛流涕之聲。”

“我之所見所聞者,俱是掙扎苦痛、傷病死亡……”

張仲景聽罷,搖頭嘆息。

人生在世,常有諸多災禍,活命已是十分不易。

若再同類相殘,卻不知還要死傷多少人。

“……是故我欲請張神醫留在徐州。”

見張仲景入神,李翊終於道出了真實想法。

“……嗯,嗯?”

張仲景一挑眉,“郯侯方纔說什麼,要山人留在徐州?”

“……是也。”

“張神醫曾說我們這些上位者該去救社稷江上,神醫則要去救生民百姓。”

“然此二者並不衝突。”

“不論治世亂世,世人總受病痛折磨。”

“留在我徐州治病看人,不也是治人嗎?”

張仲景搖了搖頭,“山人不是那個意思?”

“哦?難道我徐州人不是人?”

李翊笑著追問道。

唉……

張仲景嘆口氣。

他的意思是,自己的醫術不是王侯公卿的私人財產。

他希望即便是最底層的百姓,也能夠看病問診,而非貴人專利。

李翊也不開玩笑了,實話實說道:

“好了,不瞞張神醫。”

“我已勸說劉將軍,在徐州大設醫署,發展醫學。”

“正是尚缺一位總管各地醫者的醫官。”

“張神醫曾任長沙太守,有治官經驗,醫術更是神乎其神,可以服衆。”

“放眼徐州,再無比張神醫更適合的人了。”

“若張神醫首肯,那麼徐州五郡、淮南兩郡,兗、豫三郡的所有醫署統籌,盡歸張神醫一人管轄。”

“張神醫看是如何?”

李翊正式向張仲景拋出橄欖枝。

張仲景雖然厭惡做官,但若是發展醫學的話,他是舉雙手贊成的。

尤其這個時代的統治者並不重視醫學的前提下,竟能見到一位願意大力發展醫學的上位者。

光是出於這一點,張仲景都必須要予以支持。

但李翊開出的條件還不止這些。

他不僅許給張仲景高官厚祿,還不用讓他朝九晚五。

“張神醫就在下邳總管各地醫署,爲醫者言傳身教。”

“我也會聚集徐州各地精妙醫者,齊來下邳,與張神醫一同研究傷寒症。”

“我們可合力將《傷寒雜病論》這部著作完成。”

“誠如是,亦是福澤萬民之事。”

“此豈非一件美事耶?”

講到這兒,張仲景終於心動了,向李翊拜道:

“承蒙郯侯看得起山人,山人願爲徐州效犬馬之勞!”

……呵呵,好好好!

李翊大喜,終於把這位漢末神醫給搞到手了。

要知道,在東漢末年,戰亂頻仍。

疫病流行,死亡枕藉。

不知有多少人死於瘟疫。

而張仲景恰好是衆多神醫中的,防疫高手。

光這一點,就比華佗更加重要。

華佗是外科手術的高手,但他治病一次性只能醫治一人。

遇上大規模的傷病,他就忙不過來了。

但張仲景的防疫之術,卻能夠有效的遏制瘟疫擴散。

這對於一個軍閥而言,簡直是一筆巨財。

若是赤壁之戰的曹操有張仲景在,銅雀臺可鎖二喬否?

總之,徐州除得了猛將黃忠之外。

更有神醫張仲景的加入。

待李翊將張仲景引薦給劉備,說明此事後,劉備當即同意發展徐州的醫學業。

將整個徐州,連帶著淮南、兗、豫等地的醫署盡數交予張仲景管轄。

張仲景請求劉備爲病人無償治病。

然此舉終究過於理想化。

畢竟用藥成本在這裡,尤其將來遇上河北這樣的大規模戰事,不知得用著多少藥。

別說無償治病,便是有償,也得嚴格控制藥量。

爲此,李翊於中周旋。

決定就於治所下邳一郡,可以爲百姓無償治病。

但這個無償,只針對戶籍在下邳的人。

外地來的依舊得付錢,畢竟成本在這裡。

此前,

發展徐州經濟的時候,李翊就在下邳投入了最多的資源,完善各項基礎設施。

使得下邳的農業、手工業,絲織業飛速發展,經濟騰飛。

下邳已是天下有名的富庶之地了。

現在更是直接保障了下邳人民的醫療衛生。

由此,

下邳醫有仲景之術,學有名士孔融置辦的名牌大學。

政治環境穩定,軍事力量強大。

吏治清廉,風景宜人。

人均收入,更是名列中原各郡前茅。

爲此,坊間便有傳言:

——就是條狗,也得託生在下邳。下邳的戶口,也變得搶手起來。

一開始,不少民衆託關係,獻人情,希望把戶籍遷到下邳來。

但後來,李翊發覺下邳的人口增長過快,導致管理混亂。

並且激發了一系列社會問題。

同時他地來的百姓,導致了原有屬地勞動力減少。

爲此,李翊及時叫停,嚴格控制外來戶數量。

這事兒,纔算完。

但不管怎麼說,

在備戰河北戰事的期間,徐州尤其是治所下邳,蓬勃發展。

一片勃勃生機,萬物競發的境界。

不表。

……

……

江夏,沙羨,西山。

一匹純白的駿馬躍出草叢,四蹄敲打在鋪滿鵝卵石的河灘上,發出猶如戰鼓進擊般的急促鼓點。

孫策單手持繮,另外一隻手則重重地拍了一下馬臀。

速度加快了幾分。

他只單人單騎,在山中狩獵。

此時的他,正可謂意氣風發。

先是成功脫離袁術掌控,在吳地紮根,然後南滅會稽王朗,襲取豫章柴桑。

期間還得到了朝廷的敕封,封爵吳侯。

還得到了朝廷的默許,命他引兵西攻荊州劉表。

前不久,孫策舉兩萬大軍進兵江夏,大破黃祖。

斬敵萬餘衆,俘其妻子兒女,戰船千餘,金銀財貨無數。

可以說,即便退出江夏,就此返回江東去。

孫策此次出師,都並無損失,反倒賺了。

但持得勝之師,哪有中道而還之理?

現在更應該採取周瑜的戰略,趁著勢頭正好,一舉拿下荊州,然後進取巴蜀。

則大事可成,大業可興也。

現在孫策屯兵於沙羨,稍作休整,等著周瑜從後方運糧過來。

便繼續向襄陽進兵。

中間等的時間無聊,孫策每日便出來狩獵遊玩。

此時已是開春,南方熱得早,處處皆有孟夏氣象。

適才見著一肥鹿於澗中躍過,孫策興奮得催馬去趕。

從肩上取下鐵胎弓,利索地搭上一支青綠色的竹箭。

可未等孫策發箭,忽聽得叢林處一陣響動。

孫策虎目一凜,即握住弓身,左臂輕轉。

將箭頭反過來,對準叢林處。

少時,林中竄出來三個人,

俱是徒履跣步而來,身無甲冑,各持一副木弓、長槍。

孫策即勒住戰馬,厲聲問:

“汝等何人!?”

滿弓的姿勢依舊保持著,緊緊地瞄著三人。

三人見了孫策,亦覺驚慌。

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最後還是一位年紀稍長的中年男子壯著膽子走來。

向孫策半跪抱拳說道:

“啓稟主公,我等是韓當韓校尉的部屬,奉命來此射鹿,以充軍糧。”

“……原來如此。”

孫策拖長了聲調,將手中弓箭輕輕放下。

轉而笑著問道:

“既如此,爾等今日可有收穫?”

那三人羞慚地說道:

“今日時運甚是不濟,只獵得一隻山雞,一隻野兔。”

“至今尚未獵著什麼大物。”

說著,將山雞、野兔拿來給孫策看。

孫策一頷首,彎脣笑道:

“莫要急,打獵這事兒心急不得。”

“我今日出門,也還未有收穫。”

“適才見著一隻肥鹿,從林中穿過,汝等可與我……”

話還未說完,那名半跪的漢子猛然起身,一槍刺向孫策面門。

孫策大驚,即側身躲過。

伸手想去拔劍,不想馬兒受了驚嚇,身子一躍。

竟把劍刃墜在地上,只留下了劍鞘。

身後兩人見開打了,也是急忙綽起木弓,朝孫策射去。

孫策慌忙伏在馬背上,又驚又怒:

“汝等是何人?敢來害我耶!”

當先那名漢子大聲吼叫道:

“狗賊!可還記得被汝絞死的許貢否?”

“吾等乃是許貢門客,特來爲其報仇!”

正說時,身後漢子的箭矢已照面射來。

正中馬頭,馬兒發出一聲痛苦的哀鳴,便一頭栽地。

孫策身形矯健,慌忙避過馬兒沉重的身軀。

一個鷂子翻身,竄進了林子中去。

只進去的一瞬,便聽得林子外響起了羽箭的劈啪聲。

一箭正中孫策面門。

從他腮幫射過,撞飛幾枚臼齒,然後刺入口腔,扎入另一側。

立時血花飛濺,面似桃紅。

孫策顧不得疼痛,只一手撫臉,一手持劍鞘遮擋。

“殺賊!!”

三名門客,見孫策負了傷,更加振奮。

挺槍往林中殺去。

孫策別無器械,用劍鞘揮打拒敵,且戰且走。

被三名門客刺中數槍。

“狗賊,受死!”

一名門客挺槍殺到,照著孫策眉心便要刺去。

地面突然微微發顫,遠遠傳來無數急促的馬蹄聲。

似有大隊人馬不斷迫近。

“孫將軍!主公!”

呼聲此起彼伏,不斷靠近。

孫策凌空一腳將眼前之人踹倒在地。

身子一踉蹌,循著聲音往前趕去。

三人在身後追。

迎面正撞見程普,引數十人馬趕至。

“啊!!主公,這!!”

程普見著孫策渾身是血,滿臉的難以置信。

孫策卻不顧的許多,大聲呼道:

“殺賊!”

“喏!!!”

程普目眥欲裂,拔劍在手,引衆上前,將三名門客團團圍住。

各自拔刀拔劍齊上,將三人砍作肉泥。

直至面目全非,才覺泄憤。

纔回頭來救孫策,卻發現他血流滿面,被傷至重。

早已經不省人事了。

“主公啊!!!”

程普大叫,眼中幾乎要滴出淚來。

心中悔恨不及。

早知道就該堅持己見,執意護隨,也不至於使孫策單身在外,遭小人伏擊。

乃至重傷至此!

但現在,說什麼都晚了。

程普取刀割下戰袍,將孫策身上的傷處裹好。

在衆人擁護下,小心翼翼地送回沙羨。

由於孫策負傷,原本打算繼續進軍的吳兵立時失了主心骨。

只得就此停歇。

程普先找人與孫策醫治傷勢,又尋著其他將領問道:

“主公負重傷,不能統軍。”

“前日備戰許久,可要就此回吳地?”

話音方落,衆人皆沒有提出異議。

只是每個人的臉上都面露不甘,畢竟現在勢頭正好,剛剛擊敗了黃祖,侵吞江夏半壁。

卻因爲這樣一件突發事件,而不得不宣告中止。

時周瑜押糧回來,聞說孫策重傷,急急忙趕來查看。

見孫策不省人事,乃責備衆將道:

“吾此前命汝等好生照看好主公,汝等緣何不聽我言?”

程普面露羞慚之色,攬責道:

“此普之過也,主公之前執意要孤身獵鹿。”

“我拗不過他,便……唉……”

“哼,現在說什麼都晚了。”

周瑜冷哼一聲,又問,“可有差醫者看過?”

程普頷首,忙道:

“適才醫者來過,爲主公敷了些傷藥。”

“只是沙羨小地,尋不著好的醫者,不妨回吳地另尋神醫。”

周瑜大聲道:

“伯符現在重傷不醒,哪能折騰週轉?”

顧雍有些擔憂地說道:

“劉表知失了江夏,必舉兵來攻。”

“現在主公重傷不醒,不能夠理事,賊兵若來,如何拒之?”

周瑜眉頭一皺,沉吟半晌,緩聲道:

“現在只有先等伯符醒轉,方能夠決定之後何爲。”

微微一頓,忽的想起些什麼。

周瑜又對衆人說道:

“現如今我等身在江夏,聞說長沙太守張仲景,醫術高明,何不請他過來施救?”

長沙就在江夏南邊,兩地緊挨著,相去不遠。

程普擔憂地說道:

“今我等與荊州開戰,張仲景乃長沙太守,劉表麾下之人。”

“焉肯施救?”

周瑜說道:

“我聞張仲景早有棄官歸隱之心,料醫者仁心,今見患者,未嘗不肯施救。”

“況如今無計可施,縱不應允,也該一試。”

衆人乃從其言,遣使去往長沙尋找張仲景。

一面仍命醫者治療孫策。

醫者對衆人說道:

“孫將軍傷勢極重,須靜養百日,方可無虞。”

“若怒氣衝激,其瘡難治也。”

衆人謝過,賜酒肉謝之。

約過兩日,孫策醒轉。

問衆人諸事,衆人一一答之。

孫策聞言,乃要起身,強撐著身體爬起。

周瑜急忙勸道:“伯符忘醫者百日調養之言耶!?”

孫策咬緊牙關,恨恨道:“某如何等得百日?”

“若劉表聞我傷重,必來取江夏,攻之甚急。”

“我必須前去統軍,以慰軍心。”

顧雍亦在旁側勸說道:

“孤城難守,將軍又受了傷。”

“此前敗黃祖時,已大有收穫,不若就此歸吳地,別圖良策。”

孫策爲人最是性急,怒道:

“江夏之地,乃我等浴血拚殺所得。”

“豈可拱手退還?”

“我還要與劉景升爭奪荊州,哪能就此回去?”

周瑜再勸:

“荊州隨時可取,若伯符身子挨不住,江東大事何人來治?”

聞言,孫策這才稍有冷靜,但依舊不肯退兵。

周瑜爲了開導他,便安慰說道:

“我已命人去長沙請了張仲景張神醫過來,聽聞此人醫術高明,能救人之急。”

“若他到來,興許伯符的傷病能好得更快些。”

“現在便安養身子就好。”

孫策恨不得即日便愈,聞說有神醫在,心情乃寬釋不少。

接下兩日,便安心在沙羨養病。

很快,派往長沙的使者趕回,言說張仲景已不在了長沙。

這……

聽到這個消息後,衆人皆感到有些失落。

“那張神醫現在何處?”周瑜問。

“聽說已去了徐州。”

“……去劉備那兒了?”

衆人立時犯了難,現在孫吳與劉備的關係很微妙。

也不知他肯不肯借人。

“總得試試!”

周瑜即遣人再去往徐州,求救張仲景一用。

從江夏到徐州,往返又耽誤不少時日。

而期間,劉表已經組建好了大軍,趕來收復江夏。

劉表雖然好謀無斷,但唯獨在荊州大事上,視作逆鱗,不許任何人染指。

好在荊州大軍趕到江夏的臨門一腳時,去往徐州的使者終於趕回。

“如何,借到張神醫否?”

衆人焦急地問道。

“……沒有。”

使者羞慚的答道,“徐州人說他們要在各地設置醫署,需要張神醫統籌,抽不開身來。”

怎會如此……

聽完使者的回覆,衆人臉上的失落之色溢於言表。

孫策強支傷體,怒叱道:

“求人不如求己!”

“縱無張仲景,吾體便不能康健耶?”

說完,便要起身走出房間去。

衆人忙問孫策要去哪。

孫策大聲道:

“劉表已打至門前,諸公不報我,便以爲我不知耶?”

衆人面面相覷,由於擔心孫策被荊州戰事分神,便在周瑜的做主下,壓而不報。

不想對戰事敏銳的孫策,還是察覺到了。

“……伯符,還是回吳地吧。”

終於,周瑜也無可奈何,勸孫策退兵。

孫策堅持不退,忽又瞥見那名去往徐州的使者欲言又止。

便出聲問道:

“汝還有何說?一一說來。”

“……呃。”使者把頭一低,有些遲疑。

“徐州是李翊主持南方之事,我此次去往徐州,未能見著劉備,只見著了李翊。”

言外之意,不借張仲景給孫吳,是李翊的意思。

孫策只與李翊有過一面之緣,但卻對他印象頗深。

“他還說了什麼?”

孫策凝眸,大聲問。

那使者聲音放緩,更加低沉。

“李翊說,說……”

“他說什麼!”

孫策大聲吼道。

“他說主公輕而無備,性急少謀,乃匹夫之勇耳。”

“此前我誤以爲付孫策以大事,可取荊州。”

“今日觀之,所託非人也。”

使者喏喏地把李翊原話給複述了一遍。

孫策聞言,勃然大怒:

“山野村夫,何敢小覷於我!”

“汝李翊道我取不了荊州耶?”

話落,即拔出佩劍,對衆人厲聲喝道:

“傳我令,各部將校速去點齊各營兵馬。”

“與我一同出征劉表!!”

伯符……

主公……

衆人皆頗感無奈,想要勸住孫策。

然孫策戰意已決,執意要繼續作戰。

命令甫一下達,未走兩步,忽覺兩眼一黑。

身上疼痛難當,彷彿各處瘡口崩開一般。

遂大呼一聲:“痛煞我也!”

乃吐血倒地,昏死了過去。

……

第87章 壯士快意無經緯,丈夫當流英雄淚第244章 昭姬歸漢,匈奴降齊,楚魏同盟,東第313章 冢虎降臨,司馬懿的進化第99章 李先生是我許攸的知心朋友啊!(求訂閱!)第70章 曹操:“大耳賊欺我太甚!”(求追讀!)第35章 合作共贏,三七分成(求追讀!)第151章 李翊一怒,山川化焦土,彈指繁華百年歸諸第325章 不要問喪鐘爲誰而鳴,喪鐘爲你而鳴第123章 六馬十二兵,高順陷陣營第3章 人活一世不能白來一趟(求追讀!)第267章 李關張陳四大元從,竟都不是劉備下第23章 把複雜的問題簡單化(求追讀!)第235章 李翊收關家義子,麋竺回冀州探親(附當前勢力圖)第124章 老劉:不差錢兒,他要多少我給多少!第204章 賈文和料算人心,李子玉忘履相迎第151章 李翊一怒,山川化焦土,彈指繁華百年歸諸第302章 《一剪梅墨染更籌夜未央》第256章 夏侯淵:爺們兒就愛修鹿角第116章 一飯之恩,魚水相顧第143章 朝天上放兩箭,也算對得起吃得餉了第7章 丹陽諸將,誰與爭功?(求追讀!)第187章 不是隻有你曹劉會叫外援第55章 幸虧沒與老劉為敵(求追讀!)第180章 何謂袁神?第26章 鞭撻健兒,而令在左右,此取禍之道也(求追讀!)第235章 李翊收關家義子,麋竺回冀州探親(附當前勢力圖)第189章 李子玉生子麒麟兒,猛張飛鏖戰張儁乂第166章 郯侯為天下計,豈見小民哉?第205章 昔者李翊將兵,無敵天下,功不世出,略不再見第259章 關公水淹七軍第38章 東萊豪傑,使命必達(求追讀!)第98章 反客為主,挖我牆角,我也挖曹操你的牆角(求訂閱!)第237章 李翊泣血《出師表》,劉備怒叱徐州臣第78章 待上濃妝,好戲開場(求首訂!15)第246章 周郎英姿取廬江,曹操腹背受強敵第183章 李翊督四州兵馬,節制司隸,大丈夫當如是第22章 我料二人此去必回!(求追讀!)第199章 見着李翊,方知天下庸才甚多,不如翊者多,勝似翊者少第325章 不要問喪鐘爲誰而鳴,喪鐘爲你而鳴第189章 李子玉生子麒麟兒,猛張飛鏖戰張儁乂第266章 劉備權術之:荊州該給誰?第263章 曹操:只要曹仁堅持住,一切都會好第263章 曹操:只要曹仁堅持住,一切都會好第182章 曹劉共舉河南謀主,李翊獲先斬後奏之權第326章 馬謖這一死,比他一生的貢獻都要大第55章 幸虧沒與老劉為敵(求追讀!)第258章 世事雖變,主公猶是主公,翊亦猶是第281章 王牌對王牌,天樞臥龍對周郎第150章 看你欲造的城邦,在白骨之上第47章 惶恐不安的曹豹第60章 人與人的悲歡並不相同(求追讀!)第99章 李先生是我許攸的知心朋友啊!(求訂閱!)第226章 去了子玉,來了孔明,老劉臥龍鳳雛集齊矣第216章 李翊佈局,天下諸侯皆爲棋矣第32章 我李翊專打感情牌(求追讀!)第266章 劉備權術之:荊州該給誰?第330章 興復漢室,還於舊都第121章 關門放呂布,禍害袁曹!第153章 一廂情願的傾慕,萬人之上的孤獨第187章 不是隻有你曹劉會叫外援第125章 以弱勝強,可往也!第290章 河北來神仙,道是李翊故人?第276章 世人皆知,赤壁乃李翊之謀,幹孔明第205章 昔者李翊將兵,無敵天下,功不世出,略不再見第13章 長歎息以掩涕兮(求追讀!)第174章 就是條狗,也得託生在徐州第333章 勸進位,李翊領羣臣;加龍袍,劉備第252章 劉備:李相完人,臨書依依,不勝眷第117章 曹操兵鋒甚急,快去找玄德公求救!第192章 李翊變樂毅,呼吸間,下齊七十餘城第21章 恨不能與君共成大事也!(求追讀!)第119章 呂布是張好牌,不要浪費了第32章 我李翊專打感情牌(求追讀!)第157章 強中更有強中手,一士可擋百萬兵第42章 先人智慧,買鹿製楚(求追讀!)第56章 文能提筆安天下,武能馬上砍人頭(求追讀!)第261章 劉備已非昔日那個阿備,關羽仍是那第1章 穿越第一天就被劉備救了(新書,求收藏!)第145章 李翊猶人也,並非四目兩口,但多智謀耳第310章 算才華,總是我勝人,今勝昨。於往第147章 不管怎麼講,此次會戰的兵力,是4萬對2萬,優勢在我!第244章 昭姬歸漢,匈奴降齊,楚魏同盟,東第223章 劉備:吾麾下才俊,未有過李翊者,此任非他不可第29章 麋家的決定(求追讀!)第132章 天下英雄聚陳地,訴衷情,覓封侯第75章 大漢魅魔第241章 二袁爭霸的時代已成過去,如今是齊魏相爭矣第278章 御人術劉備獨斷,西陵口李翊借風第220章 曹操:孤這一生走過最長的路,是李翊的套路第34章 劉備的心腹重臣(求追讀!)第262章 關羽三觀受擊,不想人情世故有這麼第323章 泗水,請別爲我哭泣第279章 臨江仙赤壁懷李子玉第150章 看你欲造的城邦,在白骨之上第131章 這裡都是忠臣,哪有奸臣?第102章 江東傑瑞,李翊弄之如嬰兒(求訂閱!)第253章 總制北疆,令出則山海可移。第154章 曹孫劉三家聯合,抗袁紹?第231章 呂布 馬超:“郯侯在上,受我二人一拜!”第134章 史冊間,一筆書,萬民哭
第87章 壯士快意無經緯,丈夫當流英雄淚第244章 昭姬歸漢,匈奴降齊,楚魏同盟,東第313章 冢虎降臨,司馬懿的進化第99章 李先生是我許攸的知心朋友啊!(求訂閱!)第70章 曹操:“大耳賊欺我太甚!”(求追讀!)第35章 合作共贏,三七分成(求追讀!)第151章 李翊一怒,山川化焦土,彈指繁華百年歸諸第325章 不要問喪鐘爲誰而鳴,喪鐘爲你而鳴第123章 六馬十二兵,高順陷陣營第3章 人活一世不能白來一趟(求追讀!)第267章 李關張陳四大元從,竟都不是劉備下第23章 把複雜的問題簡單化(求追讀!)第235章 李翊收關家義子,麋竺回冀州探親(附當前勢力圖)第124章 老劉:不差錢兒,他要多少我給多少!第204章 賈文和料算人心,李子玉忘履相迎第151章 李翊一怒,山川化焦土,彈指繁華百年歸諸第302章 《一剪梅墨染更籌夜未央》第256章 夏侯淵:爺們兒就愛修鹿角第116章 一飯之恩,魚水相顧第143章 朝天上放兩箭,也算對得起吃得餉了第7章 丹陽諸將,誰與爭功?(求追讀!)第187章 不是隻有你曹劉會叫外援第55章 幸虧沒與老劉為敵(求追讀!)第180章 何謂袁神?第26章 鞭撻健兒,而令在左右,此取禍之道也(求追讀!)第235章 李翊收關家義子,麋竺回冀州探親(附當前勢力圖)第189章 李子玉生子麒麟兒,猛張飛鏖戰張儁乂第166章 郯侯為天下計,豈見小民哉?第205章 昔者李翊將兵,無敵天下,功不世出,略不再見第259章 關公水淹七軍第38章 東萊豪傑,使命必達(求追讀!)第98章 反客為主,挖我牆角,我也挖曹操你的牆角(求訂閱!)第237章 李翊泣血《出師表》,劉備怒叱徐州臣第78章 待上濃妝,好戲開場(求首訂!15)第246章 周郎英姿取廬江,曹操腹背受強敵第183章 李翊督四州兵馬,節制司隸,大丈夫當如是第22章 我料二人此去必回!(求追讀!)第199章 見着李翊,方知天下庸才甚多,不如翊者多,勝似翊者少第325章 不要問喪鐘爲誰而鳴,喪鐘爲你而鳴第189章 李子玉生子麒麟兒,猛張飛鏖戰張儁乂第266章 劉備權術之:荊州該給誰?第263章 曹操:只要曹仁堅持住,一切都會好第263章 曹操:只要曹仁堅持住,一切都會好第182章 曹劉共舉河南謀主,李翊獲先斬後奏之權第326章 馬謖這一死,比他一生的貢獻都要大第55章 幸虧沒與老劉為敵(求追讀!)第258章 世事雖變,主公猶是主公,翊亦猶是第281章 王牌對王牌,天樞臥龍對周郎第150章 看你欲造的城邦,在白骨之上第47章 惶恐不安的曹豹第60章 人與人的悲歡並不相同(求追讀!)第99章 李先生是我許攸的知心朋友啊!(求訂閱!)第226章 去了子玉,來了孔明,老劉臥龍鳳雛集齊矣第216章 李翊佈局,天下諸侯皆爲棋矣第32章 我李翊專打感情牌(求追讀!)第266章 劉備權術之:荊州該給誰?第330章 興復漢室,還於舊都第121章 關門放呂布,禍害袁曹!第153章 一廂情願的傾慕,萬人之上的孤獨第187章 不是隻有你曹劉會叫外援第125章 以弱勝強,可往也!第290章 河北來神仙,道是李翊故人?第276章 世人皆知,赤壁乃李翊之謀,幹孔明第205章 昔者李翊將兵,無敵天下,功不世出,略不再見第13章 長歎息以掩涕兮(求追讀!)第174章 就是條狗,也得託生在徐州第333章 勸進位,李翊領羣臣;加龍袍,劉備第252章 劉備:李相完人,臨書依依,不勝眷第117章 曹操兵鋒甚急,快去找玄德公求救!第192章 李翊變樂毅,呼吸間,下齊七十餘城第21章 恨不能與君共成大事也!(求追讀!)第119章 呂布是張好牌,不要浪費了第32章 我李翊專打感情牌(求追讀!)第157章 強中更有強中手,一士可擋百萬兵第42章 先人智慧,買鹿製楚(求追讀!)第56章 文能提筆安天下,武能馬上砍人頭(求追讀!)第261章 劉備已非昔日那個阿備,關羽仍是那第1章 穿越第一天就被劉備救了(新書,求收藏!)第145章 李翊猶人也,並非四目兩口,但多智謀耳第310章 算才華,總是我勝人,今勝昨。於往第147章 不管怎麼講,此次會戰的兵力,是4萬對2萬,優勢在我!第244章 昭姬歸漢,匈奴降齊,楚魏同盟,東第223章 劉備:吾麾下才俊,未有過李翊者,此任非他不可第29章 麋家的決定(求追讀!)第132章 天下英雄聚陳地,訴衷情,覓封侯第75章 大漢魅魔第241章 二袁爭霸的時代已成過去,如今是齊魏相爭矣第278章 御人術劉備獨斷,西陵口李翊借風第220章 曹操:孤這一生走過最長的路,是李翊的套路第34章 劉備的心腹重臣(求追讀!)第262章 關羽三觀受擊,不想人情世故有這麼第323章 泗水,請別爲我哭泣第279章 臨江仙赤壁懷李子玉第150章 看你欲造的城邦,在白骨之上第131章 這裡都是忠臣,哪有奸臣?第102章 江東傑瑞,李翊弄之如嬰兒(求訂閱!)第253章 總制北疆,令出則山海可移。第154章 曹孫劉三家聯合,抗袁紹?第231章 呂布 馬超:“郯侯在上,受我二人一拜!”第134章 史冊間,一筆書,萬民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