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2章 策新並江東,所誅皆英雄豪傑,以吾觀之,必死於匹夫之手

卻說孫策自得了朝廷冊封的後,受封爲會稽太守。

據住江東,承父基業。

又聯合廬江大族周瑜,廣納賢士,籠絡吳會一帶的英傑。

尤以吳地四大姓,朱、顧、陸、張爲代表。

孫策用顧家大臣顧雍爲幕僚,輔以江東佐事。

時孫策得了朝廷攻取柴桑的默許,乃令程普將兵二千,先入駐柴桑。

截住長江水道。

長江水道乃荊州經濟命脈,掐死長江,就等於封鎖了荊州的水上貿易。

而荊州水軍,主要在江夏黃祖手中。

孫策此舉,無疑威脅到了黃家的利益。

黃祖對此反應激烈,即命遠在襄陽旁側的長子章陵太守黃射,向劉表進言。

其書略曰:

“孫伯符以童稚之年,即能結交名士,奮志功名。”

“其銳氣之特達,原不在乃父之下。”

“及其乞師進取,攻略江東,袁術非不加忌,卒之縱虎出柙,俾得橫行。”

“今孫氏佔據吳地,釀成尾大不掉之弊。”

“朝廷非不加以難阻,而欲使其侵吞我楚地。”

“夫保長江者,所以保荊州。”

“今射拜上,請劉牧發兵,以阻孫氏過江。”

劉表在收到黃射的上書之後,當下也及時作出了反應。

下令黃祖立刻封鎖住長江口,嚴防孫氏過江。

若是孫氏拒柴桑不走,則從江夏出一路兵,廬江歷陽縣出一路兵。

再命廬江太守劉勳出第三路兵。

合計三路兵馬,務使孫氏退出長江沿岸。

劉表的性格其實並不果斷,但在一件事上的態度卻無不堅定。

那就是,誰敢打荊州就幹誰。

孫策派兵進駐柴桑,此地是連接荊州、揚州的江口。

孫策幾年之內,侵吞江東數地,又與劉表有殺父之仇。

當他將兵馬屯至柴桑時,無疑是懸了一把利刃在荊州頭上。

這是劉表,乃至荊州各大世家都不能接受的。

甭管諸世家平日裡怎樣明爭暗鬥,但一旦涉及到荊州的核心利益,那就是得一致對外。

荊、揚兩地霎時間劍拔弩張,戰爭一觸即發。

而孫策亦知荊州富庶,錢糧頗多,戰船甚廣。

若能一戰破之,便能省去大量發育的時間。

這對於這些年,領土擴張極快的孫吳政權大有裨益。

乃欲進兵江夏,征討黃祖。

時吳地士人代表顧雍諫道:

“此爲曹劉驅虎吞狼之計也,欲使我攻劉表,而彼坐收漁翁之利。”

“將軍不可爲他人所用。”

孫策正色說道:

“我豈不知曹劉用意?”

“然元嘆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只知其表,而不知其裡也。”

“今河北袁紹勢大,故曹操、劉備放下此前恩怨,使兗、徐二州合兵。”

“舉河南之力,以抗河北。”

“袁術雖滅,然江南之地,頑愚甚多。”

“李子玉不欲使河南陷入江南紛爭,故縱我孫吳,向西攻取荊州。”

“若我不用兵,河南之人豈能容我乎?”

孫策不是傻子,他怎會不知道曹劉想利用他,攻打劉表。

從而攪亂南方局勢,使中原之地可以專心對付河北。

而此前孫策領到的封賞都是朝廷給的,這使得他能夠合法據有江東之地。

如果不奉詔,便是自己打自己的臉。

如果自己不按曹劉的意思向西攻劉表,那曹劉是絕對不可能放任孫吳在後背。

一定會先徹底解決掉江南事務,然後纔敢對河北用兵。

等於,孫策主動攻劉表,是向曹劉遞上一份投名狀。

你們不用擔心江南事務,只要我對劉表發起進攻,那這場戰爭就註定是你死我活了。

這算是陽謀。

孫策與曹操、劉備都是各取所需。

曹劉需要一個穩定的外交環境,南方不能有威脅。

孫策則是剛剛建立起一個新生政權,不能夠樹敵太多。

他攻劉表,

一是爲了使曹劉放心,二是爲了搶奪荊楚戰船錢糧,以壯大自身實力,三則是爲父報仇。

“雖然如此,然劉表坐鎮荊州多年,兵精糧足,未可輕動。”

顧雍再次出聲勸阻。

他們這些士人還保留著傳統的“種田思維”,認爲“好戰必亡”。

一個新興的政權,不著急與民生息,修養德政。

卻頻繁發動戰爭,這是取死之道啊。

但顧雍此時,顯然還不瞭解孫吳政權的特殊性。

這需要重點說一下,

魏蜀吳三個政權當中,吳國是最爲特殊的存在。

正常來講,一個政權都需要喊出一個口號,從而使自己的統治更具合法性。

也加強了統治者對底層人民的控制。

比如蜀漢政權的口號就是“匡扶漢室。”

而曹魏政權的口號則是“天命更易。”

一個要扶漢,雖然扶的是自己的漢,但那也是扶漢。

一個要篡漢,但我說是天命更易,我是合法繼承大漢的天命。

不管是哪一種口號,都是統治者的一種輿論宣傳手段。

但唯獨孫吳政權沒有。

因爲孫策這個政權創始人,他創業初期非常尷尬。

他自己不是獨立的軍閥,軍職也低,只是袁術手下的折衝校尉。

他攻打江東之地,本身就是不合法的。

而更重要的是,他打下這些地盤,如何去封賞手下有功的軍官?

孫策總不能封一個比自己官職還高的軍官,給手下將領吧?

之前呂範擔任湖熟相時,都還是借著丹陽太守周尚的手,纔給封出去的。

所以,孫策此時能夠給予手下將領的封賞,只有兩樣東西——

財物和士兵。

於是,孫策採用了“授兵制度”。

這是基於孫策自己無法給手下,封官許願這一尷尬現實而出現的。

而並非是孫策腦門一熱,胡亂做出的制度創新。

授兵制顧名思義,就是直接把士兵給你,作爲對將領的獎賞和肯定。

比如在征討祖郎的戰役中,程普就曾於亂軍中救出孫策。

於是孫策“增兵兩千”,授予程普。

那麼這兩千人就成了程普的私家軍隊,而不再是孫家軍了。

值得一提的是,

孫策最初的時候,並未想過要完全採用授兵制。

他只是單純想把軍隊的指揮權,作爲對將領的褒獎。

但由於孫策創業之初,戰爭太過頻繁,有不少將領都立下了赫赫戰功。

那麼授兵制,授給將領的士兵,漸漸地就變成了世襲的私兵。

比如程普那兩千餘名士兵,就可以傳給他的兒子程諮。

不過士兵是有壽數的,

如果這些士兵戰死、病死,亦或者逃亡,該怎麼辦呢?

那麼只要你的部曲沒有滿編,便可以自行招募,把軍隊招滿。

但不能超過原先給你定下的數目。

不過,這樣一來又衍生出了一個新的問題。

那就是,這些士兵既然成了你的私人部曲。

還該不該由孫策出錢糧,幫你養兵?

答案當然是不能了,畢竟這是你自己的私兵,應該由你自己發糧餉。

嚴格來說,他們已經不是我孫家兵了。

可憑藉將領一人之力,又如何養得起幾百上千,這麼多的私兵呢?

比如呂蒙就曾,“陰賒貰,爲兵作絳衣行縢。”

即呂蒙爲了給士兵置辦軍服和綁腿,甚至得去賒貸借錢。

江表十二虎臣的陳武,他的兒子陳表更是,

——“家財盡於養士,死之日,妻子露立。”

也就說陳武給兒子留下的士兵太多,以至於陳表得散盡家財來養活他們。

等陳表死後,他的妻子都沒有房子住,只能在露天站著。

當然了,陳表妻子這事兒是誇張說法。

但也說明了養兵耗費巨大。

所以你縱觀孫策的履歷,就會發現他不是在幹仗,就是在幹仗的路上。

wωω ◆ttκд n ◆¢O

因爲手底下的將士們都盼著這個呢,不分些戰利品,如何養活手上的私兵?

世襲領兵制的好處,就是爲孫吳培養了大量的軍事人才,促進了屯田制農業的發展。

但壞處,卻是使世家大族的權力急劇膨脹。

其廕庇人口,就遠遠超過了政府實際統計能夠納稅的人口。

這也是爲什麼三國當中,吳國隱戶是最多的根本原因。

孫策在時,他能夠憑藉自己的威望與軍功,鎮住手下那幫將領。

但孫權的資歷就遠遠不夠了,加上他打仗又菜,就形成了一個死循環。

很多人嘲笑孫權是又菜又愛玩。

打仗明明那麼菜,爲什麼總是喜歡親征?

其實,孫十萬的外號,至少得有一半的鍋給孫策背。

因爲授兵制埋下了兵權分散,戰力下滑等隱患。

尤其是當士兵成爲了將領的“私產”之後,將領本身還願不願意玩命兒去消耗自己麾下的士卒?

你說兵打光了,裝備都打壞了,那都是“我”將領私人的損失啊。

所以合肥之戰,你就會看到一個奇景。

叫,“遼復還突圍,拔出餘衆,權人馬皆披靡,無敢當者。”

現在知道爲什麼張遼在十萬大軍中是“無敢當者”了吧,誰捨得送自己的士兵去送死?

這也是爲什麼淩統的部曲爲了救孫十萬,被魏軍殺光後,淩統會痛哭流涕。

那死的都是他淩統的凌家軍啊!

這也能解釋,爲什麼吳軍守家很猛,一旦過江出擊就拉胯。

授兵制爲孫氏的創業打下了堅實基礎,但這也成了鎖死孫氏向外擴張的枷鎖。

孫策沒有考慮過這個隱患嗎?

不,他當然有想過。

但在孫策看來,只要他打得夠快,快速統一天下,就能一發解決掉授兵制的問題。

畢竟他還這麼年輕,有的是時間。

“我備戰一年,正爲此時,元嘆又何存疑?”

孫策態度堅決,執意要對荊州動兵。

顧雍說道,“縱然要發兵,須得等個好時候,不急著冬日入水。”

正說間,忽聽得堂外一陣腳步聲傳來。

走進來一位面如冠玉的郎君,朗聲說道:

“報仇雪恨,何待期年?”

“黃祖射殺孫破虜,此仇不共戴天!”

衆視之,乃周瑜也。

孫策見是周瑜大喜,即上前拉他手過來,說道:

“公瑾此去柴桑,探知的如何?”

“我孫吳可以進兵荊州否?”

周瑜一頷首,正色說道:

“劉表並無深謀遠慮,其膝下琦、琮二子盡皆愚劣,不能承業傳基,付與大事。”

“今不早圖之,只恐將來爲曹劉得先。”

孫策大喜,他要得就是這句話。

並不說周瑜的意見定會左右他是否動兵,而是周瑜的意見,可以使他更好的說服羣臣出兵。

周瑜明白孫策的用意,接著對衆人說道:

“今漢祚日危,羣雄並起,荊楚之地乃兵家必爭之所也。”

“曹操、劉備身處河南,專欲對付袁紹,無暇南顧。”

“此天賜良機,正宜西圖。”

“若使中原勝負決出,不論是曹劉獲勝,亦或是袁紹得勝。”

“都將來取荊楚、江南。”

“今不早圖楚地,增長實力,將來何以攖北人之鋒?”

這一質問,擲地有聲。

此前反對出征的大臣,皆默然不能對。

周瑜目光逡巡一圈,接著說道:

“今程普將軍進兵柴桑,威脅廬江側翼,正宜進駐荊州。”

“可先取黃祖,祖已年老昏邁,務於貨利。”

“我曾前過江察之,見其侵求吏民,人心皆怨。”

“戰具不修,軍無法律。”

“明公若往攻之,其勢必破。”

“既破祖軍,可鼓行而西,據楚關而圖巴、蜀,漢中。”

“蜀地乃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業。”

“若聯蜀地,合荊州、江南之地。”

“則大事可定,霸業可興也!”

周瑜洋洋灑灑地會孫策規劃了孫吳未來的戰略方案。

孫策聞言大喜,“公瑾之言,乃金玉之論也,最合吾心意!”

遂拜周瑜爲中護軍,總水陸軍兵。

又令黃蓋、陳武爲前部先鋒,呂範爲行軍參謀。

進駐柴桑,會合程普部隊。

這也是孫策用人的習慣,那就是平衡新舊兩派的關係。

黃蓋、程普、韓當、朱治等人都是孫堅一朝的老臣。

而呂範、周瑜、陳武等人,都是孫策自己提拔培養起來的將領。

孫策故意使兩派勢力均衡,以達到制衡之用,勿使一派坐大。當諸派分置完後,孫策自領一萬五千人在後,親征江夏。

早有細作探知,將軍報送至江夏郡府。

江夏太守黃祖也提前收到了襄陽那邊發來的命令,

務必守好江口,莫使孫策過江。

黃祖急忙聚衆商議退敵之策。

軍中都督蘇飛,提議道:

“江夏擁據長江,孫策新起,戰船艨艟甚少,必不能過江。”

“可先引一隊艨艟接住沔水江口,然後於艨艟上各設強弓硬弩千餘張。”

“將大索系定艨艟於水面之上。”

“待孫吳兵至,我艨艟上發鼓響,衆弓弩齊發。”

“吳兵必不能進,只能退出水面。”

黃祖聞言大喜,道,“此計最妙,願用公言。”

於是,黃祖命蘇飛爲主將,又令陳就、鄧龍輔之,依計行事。

荊州船多,乃用船佈陣,很快截住了江面。

靜候吳軍到來。

孫策軍到,命黃蓋、陳武引軍去攻。

江面船隻,弓弩架好,箭矢如雨。

黃蓋、陳武皆不能進,只得退還。

孫策見此,乃聚衆商議對策:

“江夏船多,引船阻我過江,今不得進,爲之奈何也?”

周瑜獻策道:

“爲今之計,只有選精壯勇猛健兒,用走舸小船過去。”

“先砍斷大索,使荊州船隻不能相連,然後再放火燒船。”

“趁亂進攻,斬了陳就、鄧龍,賊可破矣。”

孫策說道:

“如此需用健兒,誰敢冒險?”

話音方落,衆人皆陷入沉默,若有所思。

這不是膽量問題,而是行之甚難。

成與不成,都有可能不得全身而退。

幾乎是要犧牲自己,而成全後方的大部隊,忒也險了。

孫策目光逡巡一圈,見無人應答,乃輕輕笑道:

“如此看來,非我親爲,不能成此事也!”

話音方落,衆皆大驚。

周瑜急忙勸道:

“不可!竊聞千金之子,坐不垂堂。”

шωш _тTk дn _¢ Ο

“孔子尤慎暴虎馮河之危,豈有主公親自涉險之理?”

“此合安居之道否?”

孫策嘴角微微翹起,彎脣笑道:

“我視天下鼠輩如草芥耳,有何懼哉?”

“公等只依計行事便好,明日看我破敵。”

衆人無奈,只得應從。

次日,一大早。

孫吳這邊,精選小船走舸百隻。

每船用精兵三十人,十人撐船,二十人各披衣甲,手執銅刀。

孫策親自站立船頭,催船而進。

又拔劍在手,高聲大呼:

“孫郎在此!”

陳就、鄧龍見此,遂命弓弩手直射向孫策。

孫策一手持劍,一手架盾,於船下避箭。

成功爲其餘船隻吸引了大量火力。

剩餘衆船,俱不避箭矢,直至艨艟旁邊,

於是揮刀便砍,將大索斬斷。

由此,江上的荊州大船,紛紛失衡,不得控。

弓弩手也不得架弓瞄準,箭雨遂停。

中護軍周瑜見此,急忙抓住戰機,催促大軍向前。

一時間船如箭發,闖入水寨。

然後天價放起火來。

煙焰漲天,火船燒起。

陳就、鄧龍二將大驚,暗想局面失控,江上不能作戰。

乃打算棄船而走,不想孫策已經登船,飛上艨艟來,擡手一劍,將鄧龍砍死。

陳就則乘小船而走,不想江面上被陳武趕上,拈弓搭箭。

一箭中其後背,落水而死。

剩餘江東兵殺到,大破荊州水軍。

鄧龍、陳就戰死的消息傳回江面。

時任主將的蘇飛聞言大驚,道:

“東吳軍過江耶?”

乃引兵於岸上截住孫策兵馬。

孫策趁熱打鐵,引軍快速登岸。

令程普、黃蓋等老將爲一路,又令陳武、呂範等新人爲一路。

直取蘇飛大營。

再命周瑜引一軍繞後,四面合圍蘇飛營寨。

自己則親自引軍搦戰。

蘇飛並未察覺,見孫策兵少,乃佈陣於野,前來迎戰。

孫策列成陣勢,挺槍躍馬,出於門旗之下。

蘇飛見此,乃高聲罵道:

“江東鼠輩,安敢侵我漢室宗親境界!”

孫策揚槍罵道:

“黃祖射殺我父,殺父之仇,不共戴天。”

“又何多言?”

乃命韓當出陣挑戰,蘇飛命宋連出戰。

兩騎相交,戰不十餘,韓當佯敗而走。

宋連催馬來趕,孫策望見,乃按住手中槍,扯弓搭箭。

一箭正射中宋連面門,應弦落馬。

孫策射死宋連,即催兵向前。

蘇飛挺軍迎戰,忽聞得背後喊聲大噪。

周瑜於寨後驅兵殺到,左邊程普、右邊陳武,各自殺來。

蘇飛不能敵,棄卻頭盔、戰馬,雜於步軍內逃命。

不想迎面撞上黃蓋,黃蓋以鋼鞭擊其後背。

蘇飛吃痛,被黃蓋一把摟了過去,生擒鎖了。

黃祖所遣前部大軍,盡爲東吳所破。

黃祖聞得此訊,乃進兵屯於沙羨,親自來戰孫策。

或有人諫道:

“目今新敗,兵無戰心,不如深溝高壘,以避孫策鋒芒。”

“再等劉荊州援軍過來,江夏之圍自解矣。”

黃祖對此卻不以爲然:

“料一黃口小兒,有甚能耐。”

“其父孫堅,號爲猛虎,勇烈非常,尤死我手。”

“此孫兒比之孫文臺如何?”

遂不聽其言,親自引軍乃戰孫策。

孫策更不多言,只以得勝之兵,長驅直入,殺將過去。

黃祖揮師迎敵,兩軍相撞,血肉飛濺。

直殺至正午,黃祖軍不能敵。

不斷有人開始潰走,亦或倒戈卸甲向吳軍投降。

黃祖亦身披數處傷勢,狼狽而走。

剩餘軍馬,被殺得無路可逃。

驅進河內,人馬皆下河吃水。

人相喧嚷,馬盡嘶鳴。

直殺得屍橫遍野,溺死者無數。

此役孫吳軍大勝荊州軍。

共斬敵萬餘衆,繳獲船隻三千餘艘,財物堆積如山。

黃祖妻妾子女共七人,俱爲孫策抓獲。

這已經完成了孫策定下的出征荊州的目標,即搶奪財物,餵養軍士。

隨著黃祖得敗逃,孫策遂佔據了半個江夏。

於是又聚衆商議,下一步的進兵之策。

顧雍諫言道:

“孤城不可守,將軍既已繳獲大量船隻錢糧,不妨返回江東去。”

“別有良圖,然後歸還黃祖妻兒。”

“勿使孫劉兩家交惡太深,以免將來麻煩。”

孫策說道:

“今既已獲勝,豈有歸還之理?”

顧雍再道:

“一連打下江夏多個郡縣,也該停下歇整,息養兵力,勿使軍心躁動。”

孫策亦覺此言有理,雖然他作戰風格都是速戰速決。

但也不能不給士兵休息,不然必激起兵變。

遂納顧雍之言,暫屯兵於沙羨休整。

孫策出征前,已料想到荊州會很富庶,萬沒想到其如此富庶。

此次征討黃祖,所繳獲的戰利品遠超他的想象。

同時,由於大敗黃祖,不僅提振了軍士士氣,更是使自己的威名遠揚。

這兩天雖在沙羨休整,孫策亦能聞說坊間不少人都在談論自己。

孫策見此,不勝欣喜,更以爲傲睨得志。

由於孫策好與士民相近,故常常來到坊間與民同樂。

爲此,收穫了大量民心。

中有不少遊客旅人,亦來沙羨,瞻拜這位新興崛起的少年英雄。

程普向孫策諫言道:

“此時正值多事之秋,宜當盤查細作,不可隨便放人進城。”

孫策此時正是志得意滿之時,並不以爲然,答道:

“我與百姓親近,故百姓能夠容我。”

“今若拒之不與往來,有失人心。”

遂仍舊放任外地人士,自由進城。

程普苦勸不住,只得作罷。

孫策又獲大量讚頌,暗自得意。

這日,

他閒得無聊,欲往山中打獵去。

程普等人引軍相隨。

至山上時,見一肥鹿躍過。

孫策正欲拈弓搭箭射之,不想肥鹿爲大軍所驚,早早地竄入林中。

孫策見走了鹿,大是懊惱,責備程普等人道:

“汝等迫得近,嚇走了我的鹿。”

程普等人乃道:

“只爲保護主公安全,非我等本意。”

孫策看一眼四周,笑道:

“這山中人少,誰能害我?”

“爾等只在此等候,我自去林中獵鹿。”

程普聞言大驚,忙道:

“主公,您單身前往,只恐有失。”

孫策大怒,叱道:

“吾縱橫天下,所向披靡,怕誰來?”

程普見此,只得勸道:

“既如此,可點十數驍騎,護衛左右,以保無虞。”

孫策揮了揮手,拒絕道:

“人一多,鹿又嚇走了。”

“爾等不必跟太近,若有事,我只會來找爾等,不必多慮。”

程普等人苦勸,孫策仍是不聽。

遂單騎出發,前往了密林之中。

……

……

徐州,下邳。

“軍師所思何事?”

劉備走至李翊身後,輕聲問道。

李翊站起身來,也不著急行禮,而是先回復劉備的問話,道:

“我在想河北之事呢。”

劉備見此,彎脣笑道:

“軍師對河北之事如此上心,果真有如此重要?”

李翊斬釘截鐵的答道:

“河北之事,即是天下之事。”

“河北若定,則天下早晚能定。”

“此非主公之所願,萬民之所想乎?”

劉備聞言一怔,又反問道:

“此難道不是先生之所願?”

李翊扼腕一嘆,道:

“倒讓主公記掛了,說起來,翊本一布衣。”

“蒙主公相救,遂許以驅馳。”

“適才想事出神……若天下太平,百姓康居,邊塞安寧。”

“……又何須我等在此勞費心神,廟堂籌劃。”

“縱不得揚名於世,亦無所憾矣。”

……

第145章 李翊猶人也,並非四目兩口,但多智謀耳第24章 老劉的千層套路(求追讀!)第66章 曹 呂誰贏都不好,要讓他們雙輸(求追讀!)第55章 幸虧沒與老劉為敵(求追讀!)第18章 聰明人最瞭解聰明人(求追讀!)第252章 劉備:李相完人,臨書依依,不勝眷第63章 老劉發小牽招來也!(求追讀!)第79章 兄弟相爭,我要看到血流成河(求首訂!25)第307章 相父!相父!相父!第243章 劉表僭位楚公,李翊發明餃子,使昭第124章 老劉:不差錢兒,他要多少我給多少!第145章 李翊猶人也,並非四目兩口,但多智謀耳第170章 神醫來徐州,外贈一神將?第74章 劉曄的人生十字路口(求追讀!)第161章 君臣組合連擊,龐統直呼頂不住第15章 徐州的水太深,很難把握(求追讀!)第275章 套路中的套路,計中計中計第68章 元龍豪氣(求追讀!)第44章 徵辟到土豪哥了(求追讀!)第220章 曹操:孤這一生走過最長的路,是李翊的套路第32章 我李翊專打感情牌(求追讀!)第304章 曹瞞痛失愛子,劉備三得麟兒第310章 算才華,總是我勝人,今勝昨。於往第240章 劉備進位齊王,李翊受封丞相第291章 曹操:十年了,被劉備壓制十年,蒼第163章 鳳雛歸附,臥龍還會遠嗎?第69章 劉備:“誰還有夢想?”第105章 關公不僅是武神,更是財神(求訂閱!)第224章 劉備:子玉必不負我,願舉北國之事,盡付先生第95章 劉曄羨慕,這對君臣真是明良千古(求訂閱!)第89章 袁譚感動,我與子玉親如兄弟(求訂閱!)第265章 戰江夏孫氏報仇,殘手足禍起楚宮第44章 徵辟到土豪哥了(求追讀!)第115章 劉備我的軍師可比蘇秦張儀第78章 待上濃妝,好戲開場(求首訂!15)第93章 曹操:大耳欺我太甚所以向他求和吧(求訂閱!)第273章 荊州關公來投第204章 賈文和料算人心,李子玉忘履相迎第256章 夏侯淵:爺們兒就愛修鹿角第153章 一廂情願的傾慕,萬人之上的孤獨第251章 子龍斬將建首功,興霸百騎劫魏營第60章 人與人的悲歡並不相同(求追讀!)第135章 打黃巾能致富,曹劉打了都說好第305章 曹操失愛子,李翊得凰女,劉備父子第121章 關門放呂布,禍害袁曹!第107章 支援劉備,這是一個忠厚人!(求訂閱!)第7章 丹陽諸將,誰與爭功?(求追讀!)第83章 袁譚敢來,定叫他有來無回!(爆更,求訂閱!)第108章 荀攸來了,甘寧還會遠嗎?(求訂閱!)第237章 李翊泣血《出師表》,劉備怒叱徐州臣第199章 見着李翊,方知天下庸才甚多,不如翊者多,勝似翊者少第221章 若有李郎憐花意,洛水宓神也垂眸第146章 光陰不解蒼生願,誰來論功過?第209章 劉備 李翊俱得一子,本初用兵再圖南下第171章 原來跟著徐州躺贏的感覺是這樣的第222章 袁氏故吏:李翊弄曹瞞如嬰兒,我等誓死追隨劉將軍第12章 天生職場聖體(求追讀!)第112章 遙想李翊當年,雄姿英發,鶴氅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第104章 張良計,李翊謀第18章 聰明人最瞭解聰明人(求追讀!)第1章 穿越第一天就被劉備救了(新書,求收藏!)第306章 李翊:我又當爹了?還是個七歲的兒第200章 若向三國覓君臣,李郎才氣配劉君第182章 曹劉共舉河南謀主,李翊獲先斬後奏之權第265章 戰江夏孫氏報仇,殘手足禍起楚宮第282章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第215章 用兵如神,打仗的最高境界,是指揮敵人第28章 魚膾外交(求追讀!)第188章 曹操初戰袁本初,關公威震白馬津第37章 搶人才的時候到了(求追讀!)第223章 劉備:吾麾下才俊,未有過李翊者,此任非他不可第222章 袁氏故吏:李翊弄曹瞞如嬰兒,我等誓死追隨劉將軍第314章 臥龍戰略:四路集團軍,給曹操來個第95章 劉曄羨慕,這對君臣真是明良千古(求訂閱!)第17章 願合步騎十萬,為君匡君濟民(求追讀!)第148章 鼓角轟轟,看誰一念之差蠢蠢欲動(說一下之後的更新計劃)第147章 不管怎麼講,此次會戰的兵力,是4萬對2萬,優勢在我!第64章 未見其人,便識破其圖謀(求追讀!)第253章 總制北疆,令出則山海可移。第203章 曹操 劉備兩雄之命運,竟悉數繫於李翊之一言一語第31章 好你個李子玉,在這裡等我呢(求追讀!)第311章 亂世被髮好人卡,何嘗不是一種悲哀第242章 曹操新得冢虎,李翊初試度田第152章 袁氏二女,你我共享之何如?第80章 我有郭圖,何懼劉備?(求首訂!35)第113章 劉備:我就離開幾天,先生便乾出這麼大的事來?(求追訂!)第291章 曹操:十年了,被劉備壓制十年,蒼第64章 未見其人,便識破其圖謀(求追讀!)第18章 聰明人最瞭解聰明人(求追讀!)第224章 劉備:子玉必不負我,願舉北國之事,盡付先生第333章 勸進位,李翊領羣臣;加龍袍,劉備第179章 五千鐵騎入徐州,騎戰二寶終見用第281章 王牌對王牌,天樞臥龍對周郎第135章 打黃巾能致富,曹劉打了都說好第331章 漢中之戰:曹劉爭霸第260章 羽,威震華夏第150章 看你欲造的城邦,在白骨之上第228章 老劉扎心,原來李翊跟孔明纔是心意相通的“天生一對”第64章 未見其人,便識破其圖謀(求追讀!)第139章 李翊一怒,而諸侯懼,安居而天下熄
第145章 李翊猶人也,並非四目兩口,但多智謀耳第24章 老劉的千層套路(求追讀!)第66章 曹 呂誰贏都不好,要讓他們雙輸(求追讀!)第55章 幸虧沒與老劉為敵(求追讀!)第18章 聰明人最瞭解聰明人(求追讀!)第252章 劉備:李相完人,臨書依依,不勝眷第63章 老劉發小牽招來也!(求追讀!)第79章 兄弟相爭,我要看到血流成河(求首訂!25)第307章 相父!相父!相父!第243章 劉表僭位楚公,李翊發明餃子,使昭第124章 老劉:不差錢兒,他要多少我給多少!第145章 李翊猶人也,並非四目兩口,但多智謀耳第170章 神醫來徐州,外贈一神將?第74章 劉曄的人生十字路口(求追讀!)第161章 君臣組合連擊,龐統直呼頂不住第15章 徐州的水太深,很難把握(求追讀!)第275章 套路中的套路,計中計中計第68章 元龍豪氣(求追讀!)第44章 徵辟到土豪哥了(求追讀!)第220章 曹操:孤這一生走過最長的路,是李翊的套路第32章 我李翊專打感情牌(求追讀!)第304章 曹瞞痛失愛子,劉備三得麟兒第310章 算才華,總是我勝人,今勝昨。於往第240章 劉備進位齊王,李翊受封丞相第291章 曹操:十年了,被劉備壓制十年,蒼第163章 鳳雛歸附,臥龍還會遠嗎?第69章 劉備:“誰還有夢想?”第105章 關公不僅是武神,更是財神(求訂閱!)第224章 劉備:子玉必不負我,願舉北國之事,盡付先生第95章 劉曄羨慕,這對君臣真是明良千古(求訂閱!)第89章 袁譚感動,我與子玉親如兄弟(求訂閱!)第265章 戰江夏孫氏報仇,殘手足禍起楚宮第44章 徵辟到土豪哥了(求追讀!)第115章 劉備我的軍師可比蘇秦張儀第78章 待上濃妝,好戲開場(求首訂!15)第93章 曹操:大耳欺我太甚所以向他求和吧(求訂閱!)第273章 荊州關公來投第204章 賈文和料算人心,李子玉忘履相迎第256章 夏侯淵:爺們兒就愛修鹿角第153章 一廂情願的傾慕,萬人之上的孤獨第251章 子龍斬將建首功,興霸百騎劫魏營第60章 人與人的悲歡並不相同(求追讀!)第135章 打黃巾能致富,曹劉打了都說好第305章 曹操失愛子,李翊得凰女,劉備父子第121章 關門放呂布,禍害袁曹!第107章 支援劉備,這是一個忠厚人!(求訂閱!)第7章 丹陽諸將,誰與爭功?(求追讀!)第83章 袁譚敢來,定叫他有來無回!(爆更,求訂閱!)第108章 荀攸來了,甘寧還會遠嗎?(求訂閱!)第237章 李翊泣血《出師表》,劉備怒叱徐州臣第199章 見着李翊,方知天下庸才甚多,不如翊者多,勝似翊者少第221章 若有李郎憐花意,洛水宓神也垂眸第146章 光陰不解蒼生願,誰來論功過?第209章 劉備 李翊俱得一子,本初用兵再圖南下第171章 原來跟著徐州躺贏的感覺是這樣的第222章 袁氏故吏:李翊弄曹瞞如嬰兒,我等誓死追隨劉將軍第12章 天生職場聖體(求追讀!)第112章 遙想李翊當年,雄姿英發,鶴氅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第104章 張良計,李翊謀第18章 聰明人最瞭解聰明人(求追讀!)第1章 穿越第一天就被劉備救了(新書,求收藏!)第306章 李翊:我又當爹了?還是個七歲的兒第200章 若向三國覓君臣,李郎才氣配劉君第182章 曹劉共舉河南謀主,李翊獲先斬後奏之權第265章 戰江夏孫氏報仇,殘手足禍起楚宮第282章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第215章 用兵如神,打仗的最高境界,是指揮敵人第28章 魚膾外交(求追讀!)第188章 曹操初戰袁本初,關公威震白馬津第37章 搶人才的時候到了(求追讀!)第223章 劉備:吾麾下才俊,未有過李翊者,此任非他不可第222章 袁氏故吏:李翊弄曹瞞如嬰兒,我等誓死追隨劉將軍第314章 臥龍戰略:四路集團軍,給曹操來個第95章 劉曄羨慕,這對君臣真是明良千古(求訂閱!)第17章 願合步騎十萬,為君匡君濟民(求追讀!)第148章 鼓角轟轟,看誰一念之差蠢蠢欲動(說一下之後的更新計劃)第147章 不管怎麼講,此次會戰的兵力,是4萬對2萬,優勢在我!第64章 未見其人,便識破其圖謀(求追讀!)第253章 總制北疆,令出則山海可移。第203章 曹操 劉備兩雄之命運,竟悉數繫於李翊之一言一語第31章 好你個李子玉,在這裡等我呢(求追讀!)第311章 亂世被髮好人卡,何嘗不是一種悲哀第242章 曹操新得冢虎,李翊初試度田第152章 袁氏二女,你我共享之何如?第80章 我有郭圖,何懼劉備?(求首訂!35)第113章 劉備:我就離開幾天,先生便乾出這麼大的事來?(求追訂!)第291章 曹操:十年了,被劉備壓制十年,蒼第64章 未見其人,便識破其圖謀(求追讀!)第18章 聰明人最瞭解聰明人(求追讀!)第224章 劉備:子玉必不負我,願舉北國之事,盡付先生第333章 勸進位,李翊領羣臣;加龍袍,劉備第179章 五千鐵騎入徐州,騎戰二寶終見用第281章 王牌對王牌,天樞臥龍對周郎第135章 打黃巾能致富,曹劉打了都說好第331章 漢中之戰:曹劉爭霸第260章 羽,威震華夏第150章 看你欲造的城邦,在白骨之上第228章 老劉扎心,原來李翊跟孔明纔是心意相通的“天生一對”第64章 未見其人,便識破其圖謀(求追讀!)第139章 李翊一怒,而諸侯懼,安居而天下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