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一章 鬱督軍山

鬱督軍山,又名燕然山,位草原之北,向有天北之稱,而此處駐紮着的最爲強大的草原部落便是薛延陀。

薛延陀本是高車部之後,其先民與與“薛”合居,而後又吞併“延陀”部,故號薛延陀,歷經百年,終成鐵勒強部之一。

鐵勒九部首領本爲薛延陀部易咥可汗,契苾部易莫真莫賀可汗,蓋因突厥強盛,遂自消汗號,爲突厥臣屬。

不過近年來,突厥處羅可汗和頡利可汗征伐無度,鐵勒各部多有怨言,鐵勒各部首領前後被誅殺一百餘人,鐵勒人雖攝於突厥威勢,敢怒不敢言,但兩族見仇隙已成,鐵勒人無時無刻不再想着擺脫突厥人的控制。

只是突厥人有內亂,鐵勒九部內又何曾是鐵板一塊,回紇、薛延陀,還有契苾便常因這九部之首的位置爭論不休,更遑論一統了。

不過今日,卻出現了一個契機,給了薛延陀部夷男一個一統鐵勒九部的機會。

唐使來了。

鐵勒九部戰力雖也不弱,但要光憑他們自己的兵力,想與佔據了最肥沃的草場的突厥人爲敵,還是差了許多,於是乎,同樣與突厥關係不睦,位處突厥南端的大國大唐便成了鐵勒人最理想的盟友。

一來,大唐的國力足夠強,在鐵勒人的已知中,是唯一能夠力敵突厥的存在;二來,唐人多事農耕,不事遊牧,將來若是與大唐聯手擊敗了突厥後,鐵勒人可以攫取儘可能多的利益。

所以在鐵勒九部之中幾乎有一個不成文的規定,只要誰能夠率先與大唐牽上線,促成結盟,誰就是九部之首,帶領突厥九部與突厥爲敵,這也是爲了夷男此前多次與李恪接觸的原因。

當薛延陀得知大唐的唐使喬師望奉唐皇之命前來的消息時喜出望外,高興地差點仰天呼嘯。

喬師望到的時候已是傍晚,時間雖已是春末夏初,但鬱督軍山尤在突厥之北,晚間的鬱督軍山依舊寒意襲人,夷男帶着薛延陀部的一衆首領站在山腳等候,竟絲毫覺不出寒冷,因爲此刻的夷男的內心如火般熾熱。

過了半晌。

“來了,來了...”

夷男極目望去,數百米之外,出現了幾個人策馬而來的身影,一步步地靠近,夷男的心中再次激動了起來。

“外臣參見天使。”在喬師望距離夷男尚有近百米的時候,身爲薛延陀部首領的夷男便主動迎了上去,來到了喬師望的馬前俯身拜道。

喬師望看着拜在馬下的夷男,翻身下馬,手持符節,鄭重地對夷男問道:“我乃唐皇御封使節喬師望,來人可是薛延陀部夷男?”

喬師望沒有開口,夷男竟未起身,仍舊保持着俯身回道:“外臣正是薛延陀部夷男。”

喬師望聽得夷男自報名號,這才彎腰將夷男扶起,笑道:“夷男首領請起。”

論官位,喬師望只是從五品的遊擊將軍,官職不顯,在大唐根本算不上什麼人物,但夷男面對喬師望,卻不敢有絲毫怠慢。

莫說喬師望處事還算有禮有節,就算喬師望拿大傲慢,夷男也絕不會在臉上露出半分不滿,因爲夷男知道,現在擺在他面前的根本不是喬師望,而一個跟大唐結盟的機會。

大唐需要薛延陀,但薛延陀更需要大唐。

大唐沒了薛延陀還有回紇,還有契苾,而薛延陀卻再沒有任何其他的選擇。

夷男甚至知道,若是他膽敢開罪了眼前的喬師望,喬師望轉頭離去,只要他點點頭,馬上便會有鐵勒餘部上來大獻殷勤。

夷男對喬師望道:“外臣已在帳內設宴,爲天使接風洗塵,還請天使隨我同去。”

說着,夷男命人爲喬師望牽了馬,自己引着喬師望往前了。

當夷男得知喬師望將至的消息時,便已經命人備宴,當夷男到了山下的大帳中時,一應酒食俱已準備停當。

賓主落座,酒過三巡。

夷男與喬師望同坐主位之上,他瞥了眼身旁的喬師望,見喬師望似乎沒有急着談合盟的事情,生怕有什麼變數,於是在心中思索了起來。

過了片刻,毫無徵兆地,夷男竟突然眼眶一紅,掩面痛哭了起來。

今日本該是夷男得意的時候,方纔衆人還是觥籌交錯,突然一下子夷男竟神色大變,雙目垂淚,叫一旁的喬師望也措手不及。

喬師望忙問道:“夷男大人這是何意?”

夷男用衣角擦了擦自己臉頰上的淚痕,嘆了口氣,對喬師望道:“天使勿怪,外臣只是想起三皇子,一下子情難自禁而已,還望恕罪。”

想起了蜀王?

喬師望不解地問道:“夷男大人這是何意?”

夷男回道:“天使有所不知,今日之宴,叫外臣想起了初見三皇子的場景。昔日三皇子初到突厥時,外臣曾有幸在突厥大宴之上見過三皇子一面。那日頡利設宴謊稱是爲三皇子接風,可暗地裡卻縱容屬下衆人欺凌三皇子,言語猖獗,無所不用其極。可憐三皇子年幼,外臣又官卑職微,雖有心庇護,卻無奈力不能爲,外臣每每想起此事,便難免痛哭。”

說着,夷男還彷彿確有其事一般,又擦了擦自己的眼角。

“頡利狗賊,欺人太甚!”喬師望不明真僞,聽了夷男的話,當場拍案大怒。

喬師望怒道:“三皇子乃天皇貴胄,當朝親王,豈能容他們欺凌,我早晚必取他們的性命!”

自打李恪自請爲質之後,他在長安的名望一路攀高,長安乃至整個關中的百姓,多有不知太子李承乾者,但自請爲質的蜀王李恪,男女老幼卻鮮有不知的。

今日喬師望得知李恪身在突厥竟受這般欺凌,哪裡還坐的住。

夷男接着喬師望的話道:“頡利猖獗,仗着麾下兵強馬壯,一在藐視大唐,欺凌三皇子,外臣亦是氣極,只可惜我薛延陀兵力不足,否則外臣必將南下,爲三皇子討一個公道。”

夷男能有日後的成就,其人自然了得,光是這份演技便是爐火純青,喬師望聽了夷男的話,固然知道夷男是在行激將之法,但還是毫不猶豫地開口道:“夷男大人勿憂,本使今日來此便是爲了我大唐與薛延陀的合盟之事,大唐與薛延陀合盟,一南一北,叫頡利收尾難顧,必能折了頡利的威風,迎回蜀王!”

第九章 拒親第六十八章 心機第十一章 昆明池春獵第二十九章 騙城第四十九章 自作多情的杜相第二十八章 阿史那思摩封汗第十四章 拉攏第六十六章 蠱惑第四十七章 回揚第四十九章 宴後第四十章 一語驚四座第十九章 尋機第十章 將往華陰第九章 洞房花燭第八十章 和親之議第三十四章 瓊華殿第五十四章 名望殺人第四章 長孫兄弟第三十三章 聯親第三十二章 試馬第十八章 山陽酒館第六十四章 武士彠去職第二十四章 王玄策第三十六章 以畫爲餌第十五章 定親第三十六章 推恩令第八十一章 懲處第八十五章 曬鹽第七十四章 勢變第三十一章 殺俘第三十四章 慌不擇路第四十五章 訓斥第二十三章 改觀第四章 強攻浚稽山第二十二章 李靖之憂第二十九章 平亂第六十八章 心機第五十四章 柳家第二十三章 大度設第二十八章 護駕第三十章 事定第四十二章 冊封大禮第四十二章 李恪入宮第九章 奪河第八十三章 定論第六十章 左遊仙第十一章 蕭瑀上疏第十八章 捷報進京第六十六章 殊遇第二十七章 破敵第六十章 東市巧遇第六十九章 捧殺第九章 長樂求情第二十七章 執失部第十二章 門下駁詔第七十九章 巧取第四十七章 武威倉第三十三章 再會夷男第三十三章 生隙第六章 李泰布棋第六十四章 武舉第七章 劉仁軌到府第十四章 恩蔭第四十三章 趙德言的抉擇第七十一章 亡故和新生第五十章 隨行第二章 蘇烈拜主第三十八章 夜擷明珠第三十七章 陌刀營第四十五章 三席第三十章 獻俘大典第三十二章 試馬第八十章 武士彠第四十一章 凱旋第十六章 殺機第五章 上屋抽梯第六十五章 皇后病危第六十四章 武舉第三十七章 陌刀營第三十五章 李泰遭拒第六十七章 餞別第三十一章 殺俘第九章 洞房花燭第七十九章 求娶公主第四十三章 李恪設宴第十四章 張元素第二十七章 出兵與否第六十章 鐵勒九部第三十章 借馬尋釁第三十七章 陌刀營第七十四章 草原春獵第三十章 破陣第四十二章 挾恩攏突厥第五十七章 草原內亂第十五章 岑文本拜相第二十三章 改觀第十三章 誤會第三十八章 捷報入京第六十五章 伏擊第十八章 山路
第九章 拒親第六十八章 心機第十一章 昆明池春獵第二十九章 騙城第四十九章 自作多情的杜相第二十八章 阿史那思摩封汗第十四章 拉攏第六十六章 蠱惑第四十七章 回揚第四十九章 宴後第四十章 一語驚四座第十九章 尋機第十章 將往華陰第九章 洞房花燭第八十章 和親之議第三十四章 瓊華殿第五十四章 名望殺人第四章 長孫兄弟第三十三章 聯親第三十二章 試馬第十八章 山陽酒館第六十四章 武士彠去職第二十四章 王玄策第三十六章 以畫爲餌第十五章 定親第三十六章 推恩令第八十一章 懲處第八十五章 曬鹽第七十四章 勢變第三十一章 殺俘第三十四章 慌不擇路第四十五章 訓斥第二十三章 改觀第四章 強攻浚稽山第二十二章 李靖之憂第二十九章 平亂第六十八章 心機第五十四章 柳家第二十三章 大度設第二十八章 護駕第三十章 事定第四十二章 冊封大禮第四十二章 李恪入宮第九章 奪河第八十三章 定論第六十章 左遊仙第十一章 蕭瑀上疏第十八章 捷報進京第六十六章 殊遇第二十七章 破敵第六十章 東市巧遇第六十九章 捧殺第九章 長樂求情第二十七章 執失部第十二章 門下駁詔第七十九章 巧取第四十七章 武威倉第三十三章 再會夷男第三十三章 生隙第六章 李泰布棋第六十四章 武舉第七章 劉仁軌到府第十四章 恩蔭第四十三章 趙德言的抉擇第七十一章 亡故和新生第五十章 隨行第二章 蘇烈拜主第三十八章 夜擷明珠第三十七章 陌刀營第四十五章 三席第三十章 獻俘大典第三十二章 試馬第八十章 武士彠第四十一章 凱旋第十六章 殺機第五章 上屋抽梯第六十五章 皇后病危第六十四章 武舉第三十七章 陌刀營第三十五章 李泰遭拒第六十七章 餞別第三十一章 殺俘第九章 洞房花燭第七十九章 求娶公主第四十三章 李恪設宴第十四章 張元素第二十七章 出兵與否第六十章 鐵勒九部第三十章 借馬尋釁第三十七章 陌刀營第七十四章 草原春獵第三十章 破陣第四十二章 挾恩攏突厥第五十七章 草原內亂第十五章 岑文本拜相第二十三章 改觀第十三章 誤會第三十八章 捷報入京第六十五章 伏擊第十八章 山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