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九章 家書

“臣無能,未能保得殿下南歸,還請殿下降罪。”頡利回絕了鄭元壽迎李恪南歸的要求,一出大帳,鄭元壽便對李恪欠身拜道。

李恪將鄭元壽扶起,道:“寺卿嚴重了,方纔寺卿已經盡力,只是突厥君臣不欲放本王南下,此時縱是蘇秦在世也無計可施。”

鄭元壽回想起方纔大帳中發生的事情,對李恪問道:“殿下在突厥可曾開罪過趙德言?爲何趙德言今日如此針對於我們,生生地攔住了殿下的歸途?”

方纔在大宴上,鄭元壽既是用財寶誘惑了頡利,也是希望那些部落首領能夠被鄭元壽帶來的大唐珍寶迷住了眼睛,藉此由各部首領向頡利施壓,放李恪南歸,可趙德言卻偏偏提出以良馬作爲籌碼,藉此交換鄭元壽帶來的財寶,叫鄭元壽計劃落空。

趙德言是漢人,他的根不在突厥,他身在突厥無非就是爲了求取富貴,面對鄭元壽帶來的誠意,除了對李恪的不滿,還有什麼能夠叫趙德言在這個關口站出來針對李恪,總不能是對頡利的赤膽忠心吧。

對於趙德言方纔在大帳中的表現,李恪也頗爲不解。

趙德言既然助他對了康蘇密,要了康蘇密的命,想必與他還是沒有太多不滿的,可他方纔在大帳中的作爲卻又偏偏是在針對自己,一時間李恪也說不上趙德言的目的了。

李恪道:“趙德言其人,本王倒是派人調查過,除了知道他是幷州人士,十年前來突厥外,竟再無其他消息。此人無爹孃,無家室,來了突厥後雖身居高位卻仍未續娶,彷彿是憑空出現的一般。”

早在春獵那日,李恪便曾命王玄策私下調查趙德言的情況,可王玄策調查了許久,卻始終得不到更多關於趙德言的消息,彷彿此人就是憑空生出來的一樣。

“憑空出現?趙德言這樣的人,背井離鄉,來到這北地,爲的不就是榮華富貴,正所謂富貴不還家,如錦衣夜行,難道這樣的人還查不出他的底子嗎?”鄭元壽聞言,不解地問道。

漢人一直信奉一句話:“富貴不歸故鄉,如衣繡夜行,誰知之者!”

西楚霸王項羽爲了衣錦還鄉,放棄了帝王基業關中,一意孤行回到了故里彭城,爲了不就是這份快意嗎?

如今趙德言在突厥身居高位,也算是權貴人物,這樣的人一不顯耀鄉里,二不娶妻生子,他又圖的什麼呢?

李恪搖頭道:“本王遣人去查過他的底,沒有任何蹤跡,根本無從查起,更不知該從何處下手了。”

李恪不怕康蘇密這樣的對手,康蘇密雖然狠毒,但他至少知道康蘇密的底細,知道康蘇密的索求,但李恪卻不知趙德言的底細,除了他所謂的祖籍,不知道任何關於關於他的過去。

這樣的人無跡可尋,叫李恪難以琢磨,趙德言恰恰是李恪覺得最難對付的一種人,李恪就算想要見招拆招,他都不知該從何處着手。

鄭元壽道:“趙德言其人,臣在北上之前也曾聽聞過,只是沒想到他竟這般神秘。”

李恪朗聲笑道:“這倒也無妨,本王本也不曾奢望能夠提早歸國,這次頡利不放人倒也在本王預料之中。頡利願以三千匹戰馬交易,這三千匹戰馬總比本王一個肩不能扛的稚子來的有用。”

鄭元壽聞言,忙道:“殿下謙虛了,殿下以一己之利庇護關中,其重更勝十萬大軍,大唐滿朝上下無不欽佩。”

李恪便走便道:“十萬大軍?鄭大人謬讚了,本王不過是做了皇子該做之事。只是本王身在北地,與長安相隔千里,不能奉孝御前,卻不知父皇與母妃身體可還康健。”

鄭元壽回道:“殿下儘可放心,如今陛下雖登九五,但依舊每日弓馬不綴,聖體依舊健碩。至於貴妃娘娘,臣北上之前貴妃娘娘曾傳臣近前囑託,依臣觀之,貴妃娘娘思念殿下,身子雖消瘦了些,但卻還算康健。”

李恪聽了鄭元壽的話,終於放下了心。

李世民出身行伍,少年從軍,身強力壯,他自然不需操心,李恪唯一擔心的便是母妃楊氏,既然鄭元壽來之前曾見過楊妃,楊妃身子無恙,李恪便就寬心了。

李恪拱了拱手道:“有勞鄭大人相告,既然父皇、母妃無恙,本王雖身在北地,心中也便少了許多牽掛了。”

鄭元壽聽了李恪的話,突然想起了什麼,從自己的衣袖中取出了一封書信,交到了李恪的手中,對李恪道:“此乃臣臨行前,貴妃娘娘親手寫下的家書,要臣務必親手交於殿下。”

李恪從鄭元壽的手中接過信封,拆了開來,低下頭一眼望去,楊妃清秀的字跡映入了他的眼中。

“愛兒虎頭,見字如面:自我兒北上,而今已近半載,爲娘者每日所念,皆系我兒一人之身,再無其他。長安之事,諸事順遂,我兒不必憂心。愔兒雖幼,然已開蒙,娘遵我兒臨行所囑,着愔兒求教於岑長史,連日不綴。愔兒雖不比虎頭善學,卻也規矩,每日所盼者唯兄長歸來,手足聚首。......我兒身在突厥,乃爲國政,望我兒萬事謹慎,切保身之安泰,勿使有失,北地雖遙,總有再聚之日,一時別離,無以爲念。母楊如意示。”

楊妃的話很簡單,沒有絲毫華麗的辭藻堆砌,彷彿就像是在宜秋宮中,楊妃拉着李恪的手,坐在陽光下閒話家常一般,可就這樣的尋常,恰恰擊中了李恪的內心。

李恪手中拿着信封,低頭看着楊妃的手書,眼眶不自覺地便溼潤了。

看着手中的字跡,李恪眼前清晰地浮現起了楊妃那張溫柔的臉龐,吩咐能看在李恪不在宮中,楊妃抱着小李愔,盼着他早日歸家的模樣。

仔細計較起來,楊妃未必算得上是李恪的生母,但楊妃待他如何,李恪真真切切地看在了眼中,李恪本也不是鐵石心腸,怎能不爲之動容。

第十一章 另闢蹊徑第二十四章 密謀第四十五章 蘭陵蕭氏第五十一章 鬱督軍山第四十八章 還國受阻第二十八章 頡利病危第九十二章 手書第四十七章 中秋大宴第二十七章 破敵第十七章 頡利被擒第五十五章 借糧第二十七章 出兵與否第七十七章 誤會第十六章 殺機第十二章 夷男第四章 祿東贊第四十三章 趙德言的抉擇第六十章 東市巧遇第四十章 一語驚四座第三十一章 叛國之污第十三章 南下第五十一章 緩緩歸矣第七十章 雍王第七十一章 裡衣第三十四章 蘇定方之邀第二十五章 臨朝大封第五十五章 圈套第四十八章 魏王李泰第六十二章 刺客第六章 李泰布棋第四十七章 太子心病第十九章 回京前夕第二十九章 開府第四十三章 欲保東宮第十八章 捷報進京第二十七章 營嘯第三十一章 殺俘第三十三章 聯親第三章 靈州軍第三十六章 以畫爲餌第十五章 議取汗庭第五十八章 所謂風流第二十三章 改觀第四章 取義第二十五章 密謀第五十八章 月下心事第八十章 武士彠第二十八章 護駕第三十一章 殺俘第二十章 尋人第七十三章 太子醉言第六十一章 是非之地第四十三章 杜相罹患第五十七章 擷玉樓第八章 祿東贊見駕第二十七章 便橋之盟第八十四章 夷男籌聘第五十一章 做局第八章 惡陽嶺第三十五章 漢王入宮第三十七章 陌刀營第七十章 段璀殉公第四章 武元慶之憂第二十四章 揚州刺史第四章 易爵第十六章 質子第九章 南下籌謀第三十二章 阿史那社爾第三十二章 隴西李氏第六十七章 交易第六十七章 階下之囚第八十九章 絕婚第十章 收局第六十八章 李恪牧羊第二十一章 彈劾第二十一章 彈劾第十五章 大度設的試探第二十八章 護駕第十三章 歸寧第二十七章 芙蓉園宴第二十八章 釋懷第十一章 昆明池春獵第三十二章 李承乾之憂第十二章 谷外埋伏第二十二章 執失思力第四十章 一語驚四座第四十九章 李奉慈“從良”第六十一章 蘇瀟生怒第二十三章 豪賭第七十章 風雲突變第三十二章 隴西李氏第六章 賀蘭越石第三章 結好第三章 結好第六章 加註第七章 和親第六十三章 清兒被擒第七十四章 流言第二十四章 揚州刺史
第十一章 另闢蹊徑第二十四章 密謀第四十五章 蘭陵蕭氏第五十一章 鬱督軍山第四十八章 還國受阻第二十八章 頡利病危第九十二章 手書第四十七章 中秋大宴第二十七章 破敵第十七章 頡利被擒第五十五章 借糧第二十七章 出兵與否第七十七章 誤會第十六章 殺機第十二章 夷男第四章 祿東贊第四十三章 趙德言的抉擇第六十章 東市巧遇第四十章 一語驚四座第三十一章 叛國之污第十三章 南下第五十一章 緩緩歸矣第七十章 雍王第七十一章 裡衣第三十四章 蘇定方之邀第二十五章 臨朝大封第五十五章 圈套第四十八章 魏王李泰第六十二章 刺客第六章 李泰布棋第四十七章 太子心病第十九章 回京前夕第二十九章 開府第四十三章 欲保東宮第十八章 捷報進京第二十七章 營嘯第三十一章 殺俘第三十三章 聯親第三章 靈州軍第三十六章 以畫爲餌第十五章 議取汗庭第五十八章 所謂風流第二十三章 改觀第四章 取義第二十五章 密謀第五十八章 月下心事第八十章 武士彠第二十八章 護駕第三十一章 殺俘第二十章 尋人第七十三章 太子醉言第六十一章 是非之地第四十三章 杜相罹患第五十七章 擷玉樓第八章 祿東贊見駕第二十七章 便橋之盟第八十四章 夷男籌聘第五十一章 做局第八章 惡陽嶺第三十五章 漢王入宮第三十七章 陌刀營第七十章 段璀殉公第四章 武元慶之憂第二十四章 揚州刺史第四章 易爵第十六章 質子第九章 南下籌謀第三十二章 阿史那社爾第三十二章 隴西李氏第六十七章 交易第六十七章 階下之囚第八十九章 絕婚第十章 收局第六十八章 李恪牧羊第二十一章 彈劾第二十一章 彈劾第十五章 大度設的試探第二十八章 護駕第十三章 歸寧第二十七章 芙蓉園宴第二十八章 釋懷第十一章 昆明池春獵第三十二章 李承乾之憂第十二章 谷外埋伏第二十二章 執失思力第四十章 一語驚四座第四十九章 李奉慈“從良”第六十一章 蘇瀟生怒第二十三章 豪賭第七十章 風雲突變第三十二章 隴西李氏第六章 賀蘭越石第三章 結好第三章 結好第六章 加註第七章 和親第六十三章 清兒被擒第七十四章 流言第二十四章 揚州刺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