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章 太子還京

李泰不會想到,他原本用來顯友愛手足,討父皇歡心的話會成爲扼殺他奪儲之路最關鍵的一步。

李泰出了宮,心中還在想着好事,可他不知道,此時在李世民的心裡,他和太子之位已經徹底無緣了,不止是因爲他的才德、功勳、名望不及李恪,更重要的是他對兄弟的態度以及李世民希望身後能夠保全諸子的想法。

那一日,朝中的聲音雖然被壓了下來,但此事卻還遠遠沒有終了,整個長安城都在憋着一口氣,似乎在醞釀着什麼,等着太子李恪還京。

而終於就在兩日後,太子李恪回來了,就在李恪回到長安後,甚至都不曾回過東宮,他的第一件事就是進宮拜見李世民。

“恪兒此去涼州千里迢迢,辛苦了。”立政殿中,李恪在李世民的身旁坐下,李世民對李恪道。

李恪應道:“父皇玩笑了,兒臣雖去西北跑腿,但不需面對朝中那些羣臣,倒也省心地很,兒臣不在長安的這些日子,真正費心的是父皇。”

“哈哈哈...”

李恪的話入耳,李世民不禁笑了出來,李世民對李恪笑道:“你說的倒是實情,想來朝中有官員彈劾你的事情,你也知道了。”

李恪前往涼州給蘇定方張目,而隨後關隴系官員彈劾李恪,這是在爲難李恪,但又何嘗不是在和李世民爲難,李世民倒也沒有太過責怪李恪的意思。

李恪道:“兒臣才進關中地界便聽說了,此事鬧地動靜極大,似乎關隴門閥那邊跳竄地很是厲害。”

其實此事在背後使壞的又何止關隴門閥,李泰也是如此,只是李恪顧及李世民當面,不曾提及此事罷了。

李世民道:“這事鬧地這般大的動靜倒也不奇怪,擅開武威倉是大忌,你雖身爲太子,但這麼做未免也太過莽撞了些。”

李恪看着李世民,道:“兒臣並未開武威倉,所謂開武威倉不過是兒臣做出的假象而已,武威倉糧兒臣一粒未動,都還在倉中放着呢,此事武威倉署和涼州刺史都可爲證。”

李恪的話叫李世民覺着訝異,李世民不解地問道:“你既未動武威倉,那你放的那些糧食是從何而來。”

李恪回道:“是涼州刺史部的庫藏,還有就是今歲涼州本該上繳於長安的夏糧,彼時糧荒,這批夏糧被兒臣扣了下來,以解涼州的燃眉之急。現在危機已解,兒臣已命涼州刺史謝叔方以賣糧所得另購糧食,湊齊十萬石後送來長安,不過可能會晚上幾日。”

這些事情李恪不會說謊,事情已過,只要李世民想查,一定能能夠查出來,所以李恪所言不會是假的,而至於李恪扣下涼州夏糧,以致緩交一事,那就更算不得什麼了,百姓糧荒,莫說是緩交了,就算是免了也無不可。

“所以你是有意爲之?”李世民對李恪問道。

李恪回道:“不錯,此次糧荒非是天災,而是人禍,是關隴門閥操控糧市的結果。而州部庫藏和即將押送進京的夏糧實在有限,兒臣若不假意開了武威倉,假作糧食充沛之象,並售糧以高價,關隴門閥不會放糧於民的。”

“恩。”李世民聞言,點了點頭,應了一聲。

李恪做法實在大膽,但在那個關口確是也是最好的法子了,既保全了武威倉中的軍糧,也叫百姓有糧可食,可謂妥當。

李世民頓了尋,笑道:“如此說來,那些關隴門閥中人從頭到尾彈劾的不過是一個子虛烏有的罪名而已,倒是落得一個笑話。”

既然李恪只是扣下了夏糧,不曾挪用武威倉,那就算不得什麼罪過,不過是權宜之計而已,朝中官員彈劾李恪的事情也就都成了無稽之談。

李恪道:“今日之事雖然不巧,但至少也看清了朝中有些官員的面目,倒也並非全無所得。”

李世民聽着李恪的話,眼中不禁有一絲絲的苦色,其實此番羣臣彈劾東宮,露出真面目的何止是那些管隴系的官員,還有魏王李泰,但這些事情李世民卻是不願和李恪講的。

李世民道:“那你也該早些來信說明此事,爲父也好爲你開辯,免得朝中人彈劾你。”

李恪道:“那時此事還不便叫旁人知曉,畢竟眼下還未到秋糧入倉的時候,若是那時就使得人盡皆知,兒臣擔心涼州那邊再生亂子。”

“不錯,你說的有理,此事確不可急於一時。”李世民聞言應了一聲。

緊接着,李世民又對李恪道:“既然恪兒不曾私放武威倉軍糧,那今日彈劾恪兒的那些關隴門閥出身的官員可就是妄奏了。”

在李恪回京之前,李恪自己從沒有任何消息傳來長安,說明自己開了武威倉,朝中上下許多官員不過聞風奏事,便聚衆彈劾李恪私開武威倉,擅放軍糧,並以此謀私,更有甚者,還有彈劾李恪借放糧之事收攬人心,蓄意謀反的。

若是李恪確有其事,那他們彈劾李恪自然有理有據,李世民想護也護不得,但李恪並不曾動過半粒軍糧,涼州刺史和武威倉署都可作證,那那些先前彈劾李恪的大臣可就是妄議東宮了,這可是大罪。

雖說大唐官員鮮少以言獲罪,李世民也臣子也很是優容,但那幾個叫的最兇,跳地最歡的必定難逃懲處,就算不被罷官,尋機貶謫外地便是必然的了。

李恪道:“世家作亂,使涼州短糧在先,而後勾結朝臣,妄議東宮在後,此事若是抓地好,也可使涼州世家傷筋動骨,兒臣以爲父皇可於此時遣朝中重臣前往涼州徹查處置此事,至少可使涼州世家畏朝廷之威,更多收斂。”

李世民想了想,問道:“那你可有屬意的人選?”

李恪既然這麼說了,自然是早有思量的,李恪回道:“太子左庶子于志寧便很好,他是東宮屬臣,卻又是關隴子弟,他去了,不會太過激化矛盾,同時也能顯父皇對此事的重視。”

現在正在李世民打壓關隴門閥的當口,針鋒相對,若是此時遣了魏徵這種性情剛直,又出自山東世家的官員前往,恐怕會引起整個關隴門閥的反彈,生出大亂子,相較之下於志寧便顯得溫和許多,但同時又因爲他東宮屬官的身份,也足以叫旁人忌憚。

李世民當即應道:“好,便依你所言,遣于志寧前往涼州,徹查此事。”

第八十七章 漕運第五章 汗庭第四十六章 大唐來使第六十七章 東宮亂起第六十七章 父子紛議第五十二章 大雪第六十七章 交易第四十五章 蘭陵蕭氏第七十九章 求娶公主第二十五章 長安少年第二十七章 執失部第十八章 請旨第三十一章 不過芻狗第十三章 席君買第六十七章 狄仁傑第八十五章 沙匪第四章 面聖第十三章 盛會第五十七章 改觀第七十章 段璀殉公第十三章 召見第十七章 兵困盧山第十章 浚稽山陷第三十八章 伏殺第十五章 議取汗庭第六十八章 心機第五十九章 入宮釋疑第三十二章 李承乾之憂第六十六章 尚書李績第十五章 河上琴音第七十九章 求娶公主第三十五章 長孫渙第二十六章 陌刀入陣第三十一章 留命第八章 祿東贊見駕第五十七章 草原內亂第四十章 偶遇欽陵第十八章 小公爺之志第五十九章 棄子立侄第二十七章 認人的兕子第六十八章 李恪牧羊第三十六章 一靜一動第四十七章 蜀方第六十章 左遊仙第二十九章 獻馬第十一章 唐儉爲使第八十三章 定論第六十七章 交易第六十三章 薛延陀佈陣第十八章 山路第二章 一箭雙鵰第六十六章 朔方易主第四十二章 定襄公主第六十五章 上皇臨終第四十一章 再入東宮第二十五章 接風宴第一章 將欲還京第三十五章 漢王入宮第二十四章 密謀第四十二章 欲擒故縱第十五章 搖搖欲墜第二十二章 東宮密議第三十九章 太子選馬第三十六章 以畫爲餌第五十九章 台州刺史第五十三章 親事府令第七十章 楊政道第七十四章 流言第二十九章 納吾肉孜節第四章 強攻浚稽山第八十二章 太子“蒙冤”第三章 奏對第二十八章 開府之議第三十九章 李元昌受責第四十四章 擷玉樓第五十章 隨行第十二章 松贊干布第十五章 搖搖欲墜第五十三章 父子三人第五十九章 賬簿第十五章 拒婚第三十二章 隴西李氏第九章 長樂求情第三十四章 以身赴險第四十八章 嫌隙第二十一章 花燭之夜第三十章 定盧山第二十四章 貪狼會火鈴第十七章 安置第五十九章 入宮釋疑第十八章 逼反第七章 持節第二十五章 接風宴第五十九章 共存亡第六章 石室第三十三章 先機第七十一章 月下第二十一章 花燭之夜第六十三章 清兒被擒第四十八章 魏王李泰
第八十七章 漕運第五章 汗庭第四十六章 大唐來使第六十七章 東宮亂起第六十七章 父子紛議第五十二章 大雪第六十七章 交易第四十五章 蘭陵蕭氏第七十九章 求娶公主第二十五章 長安少年第二十七章 執失部第十八章 請旨第三十一章 不過芻狗第十三章 席君買第六十七章 狄仁傑第八十五章 沙匪第四章 面聖第十三章 盛會第五十七章 改觀第七十章 段璀殉公第十三章 召見第十七章 兵困盧山第十章 浚稽山陷第三十八章 伏殺第十五章 議取汗庭第六十八章 心機第五十九章 入宮釋疑第三十二章 李承乾之憂第六十六章 尚書李績第十五章 河上琴音第七十九章 求娶公主第三十五章 長孫渙第二十六章 陌刀入陣第三十一章 留命第八章 祿東贊見駕第五十七章 草原內亂第四十章 偶遇欽陵第十八章 小公爺之志第五十九章 棄子立侄第二十七章 認人的兕子第六十八章 李恪牧羊第三十六章 一靜一動第四十七章 蜀方第六十章 左遊仙第二十九章 獻馬第十一章 唐儉爲使第八十三章 定論第六十七章 交易第六十三章 薛延陀佈陣第十八章 山路第二章 一箭雙鵰第六十六章 朔方易主第四十二章 定襄公主第六十五章 上皇臨終第四十一章 再入東宮第二十五章 接風宴第一章 將欲還京第三十五章 漢王入宮第二十四章 密謀第四十二章 欲擒故縱第十五章 搖搖欲墜第二十二章 東宮密議第三十九章 太子選馬第三十六章 以畫爲餌第五十九章 台州刺史第五十三章 親事府令第七十章 楊政道第七十四章 流言第二十九章 納吾肉孜節第四章 強攻浚稽山第八十二章 太子“蒙冤”第三章 奏對第二十八章 開府之議第三十九章 李元昌受責第四十四章 擷玉樓第五十章 隨行第十二章 松贊干布第十五章 搖搖欲墜第五十三章 父子三人第五十九章 賬簿第十五章 拒婚第三十二章 隴西李氏第九章 長樂求情第三十四章 以身赴險第四十八章 嫌隙第二十一章 花燭之夜第三十章 定盧山第二十四章 貪狼會火鈴第十七章 安置第五十九章 入宮釋疑第十八章 逼反第七章 持節第二十五章 接風宴第五十九章 共存亡第六章 石室第三十三章 先機第七十一章 月下第二十一章 花燭之夜第六十三章 清兒被擒第四十八章 魏王李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