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八章 還國受阻

李恪與鄭元壽不過談了一炷香的功夫,便有突厥的侍者前來傳信,頡利可汗傳見大唐使者和質子殿下,爲大唐使者接風洗塵。

當李恪和鄭元壽順着侍者的指引,一路來到設宴的大帳中時,恰好到了午時,正是用飯的時候。

對於遠道而來的鄭元壽,頡利的防備顯然要比對李恪來的要多的多,大帳中在座的諸位除了頡利、疊羅施、趙德言外,其餘的都是頡利的心腹。

“唐使遠道而來辛苦了,來,舉杯與本汗共飲。”一曲歌舞之後,頡利可汗端起酒樽,對鄭元壽道。

“謝可汗。”鄭元壽端起酒杯朝着上首的頡利可汗舉了舉杯,飲下了一口。

頡利看着鄭元壽的樣子,指着鄭元壽,又看了看李恪,笑道:“論酒量,唐使可比三皇子差的多了。三皇子一氣一杯,能連飲三大杯,比起我突厥男兒也絲毫不讓,唐使的酒量就要差上許多了。”

聽了頡利的話,鄭元壽的臉上露出了詫異之色,他萬萬沒想到李恪的酒量竟如此了得。

鄭元壽朝着李恪拱了拱手,笑道:“三皇子天潢貴胄,乃鳳子龍孫,下官如何比得。”

頡利擺了擺手,道:“哈哈,說起來三皇子的脾氣倒是甚和本汗的路子,不拘小節,與我突厥男兒甚是相似。”

李恪聽了頡利的話,也起身道:“可汗謬讚了,李恪哪有什麼酒量,只是仗着年少氣盛,硬着頭皮喝罷了。”

頡利道:“三皇子謙虛了,本汗也算善飲,又識人無數,是真酒量還是假酒量,本汗一看便知。”

李恪聽了頡利的話,心中倒是泛起了嘀咕。

李恪與頡利的關係只能算是一般,甚至曾經還紅過臉,頡利今日是怎麼了?怎麼會這般誇讚李恪,說的彷彿真像是與李恪性情相投一般,莫非是今日嘴巴上抹了蜜?

就在李恪正納悶的時候,頡利的下一句話叫李恪恍然大悟。

“本汗現在與三皇子可謂是忘年之交,一日不見都覺得心中空空落落的。”頡利看着李恪,對兩人笑道。

原來如此,李恪聽了頡利的話,頓時明白了過來。

想來頡利是已經料到了鄭元壽此來的目的,想要提前堵住鄭元壽的嘴。

果然,頡利說完後,又接着對鄭元壽問道:“唐使此來當是奉了唐皇之命,不知唐使有何要務啊?”

鄭元壽拱手回道:“下官此次北上,一來是爲拜見可汗,再表我大唐兩國求和之意,二來是陛下思子心切,欲請質子還唐。”

頡利聽了鄭元壽的話,皺了皺眉毛,不悅道:“你要見本汗,見便也就見了,這是這迎回質子之事,恐怕不妥吧。質子來此還不足半年,本汗與質子性情相投,不忍分離,怎能這般早地迎回?”

李恪在突厥,是頡利挾制李世民的手段之一,若是放由李恪回了大唐,豈不是平白將李世民的把柄交還給他嗎?

雖說天家無情,若是兩國動了刀兵,李世民未必會顧忌身在突厥的李恪,但是有一個李恪在手中也聊勝於無,至少也是一個不錯的籌碼。

鄭元壽自然也知道頡利不會輕易放行,但身負皇命在身,他也只能想方設法。

鄭元壽道:“啓稟可汗,自打殿下北上,陛下便每日思念殿下,片刻不停,而貴妃娘娘更是如此,貴妃娘娘每日望子盼歸,日漸消瘦,還望可汗體諒。”

鄭元壽知道想要頡利放人不易,只能自孝道入手,直言皇帝和貴妃念子,不提及兩國之事。但頡利又豈是仁德之輩,光憑鄭元壽的一張嘴,頡利怎會放人。

這時,頡利下首坐着的趙德言起身道:“貴使之言差矣,三皇子此來,乃是我彰貴朝和談之誠意,三皇子是爲兩國和平而來,現在貴使想將三皇子帶回,可是不欲與突厥言和了?”

鄭元壽往孝道上談,是往小了說,可偏偏趙德言卻扯到了兩國和談,要把李恪歸國之事,鬧大,藉此阻止李恪歸國。

眼下突厥已經退兵,對長安再無半點威脅,說來大唐自然是不懼突厥了,可眼下的大唐卻也還沒有做好要與突厥開戰的準備,這個時候自然不宜將臉面撕破。

鄭元壽聽了趙德言的話有些急了。對頡利道:“我大唐之誠可汗不必質疑,只是三皇子年少,陛下着實是思子心切。陛下願以珠寶錦緞換三皇子南歸,還望可汗笑納。”

李恪雖是皇子,但說白了也還是一個少年,哪有那些珍貴的珠寶錦緞來的實在,突厥人好財,鄭元壽也是希望頡利貪圖財物,鬆口將李恪放回。

自打上次南下,突厥貴族們已經被大唐的富庶所驚呆,此次聽說鄭元壽又帶來了大唐珍寶,大帳中的衆人們已經面露垂涎之色,顯然他們都對鄭元壽的話動了心。

頡利一時間也有些猶疑,不知該不該答應鄭元壽的話,於是對下首的趙德言問道:“對於唐使的提議,先生是什麼意思?”

趙德言看着大帳中衆人的模樣,自然也知道了他們的心思,趙德言也不願開罪這些人,思慮了片刻纔對頡利道:“既然唐使帶來了大唐的珍寶已示大唐和談之誠意,我們何不也饋以突厥的寶物以示我突厥的誠意。草原良馬無數,以良馬易換便可,何必要勞動三皇子?”

鄭元壽帶了財物來,本想着是以此換回李恪,但趙德言卻提出拿良馬交換鄭元壽的財物,死活就是不讓李恪回國。

李恪自問從未開罪過趙德言,爲何趙德言非要這般阻撓他回國?這與他又有何益處?李恪看着趙德言的樣子,心中滿是狐疑。

就在鄭元壽聽了趙德言的話,正準備再開口時,趙德言又說話了。

趙德言道:“更何況三皇子此前干係到突厥康蘇密之死一事,此事三皇子雖未涉深,但畢竟也是要害之一,此事離去,恐怕是不妥吧。”

李恪聽了趙德言的話,心中竟有些懊惱,他此前設計殺了康家父子,眼下竟成了突厥阻他南歸的藉口。

第四十八章 嫌隙第九章 洞房花燭第六十四章 皇后昏迷第五十五章 武順登門第八十六章 大漠遇襲第二十章 回京第三十章 事定第二十九章 騙城第六十三章 蘇瀟進宮第三十九章 司空府第四十章 換帥之議第五十四章 柳家第二十六章 雲中城第七章 楚王大婚第七十五章 回揚第三十九章 十年之約第四十章 盧山都督府第二十章 蜀王求見第五章 引薦第二十六章 雲中城第五十三章 加賦第八十二章 太子“蒙冤”第二十五章 接風宴第四十五章 訓斥第六十五章 兵部尚書第五十三章 加賦第七十章 段璀殉公第十七章 兵困盧山第一章 接風第四十四章 涼州信使第五十六章 府軍治水第十五章 搖搖欲墜第六十三章 薛延陀佈陣第十六章 北地亂起第十九章 鹽行第八十四章 江陵尋人第四章 賢王李恪第三十八章 灞橋臨別第五十六章 隱情第十九章 蜀王壯哉第十二章 晉王李治第二十七章 營嘯第十二章 稱心失蹤第二章 上元燈會第十三章 召見第二十章 王妃有孕第四十九章 宴後第二章 端午第七十一章 裡衣第一章 定帥第五章 囚於陰山第二十章 賢內助第十五章 之官右驍衛第三十八章 灞橋臨別第九章 長樂求情第二章 蘇烈拜主第五十四章 姑蘇府統軍第五十九章 棄子立侄第八十八章 樑王李愔第十二章 風從虎第五十一章 新軍第八十五章 沙匪第四章 易爵第二十八章 護駕第三十七章 漢王入套第六十三章 心結第十七章 楊氏入宮第四十五章 《洛神賦十三行》第三十九章 突厥之議第五十五章 圈套第五十八章 重禮第五十九章 入宮釋疑第四十四章 初拜蕭後第二十七章 便橋之盟第四十三章 晉陽城第五十章 隨行第四十三章 名冊第七十章 騙鉞第五十四章 姑蘇府統軍第四十六章 大雨第三十七章 陌刀營第三十七章 北伐功成第二十四章 長孫衝從軍第四十二章 外放之論第二十七章 執失部第三十二章 阿史那社爾第五十四章 長安秋第二十六章 陌刀入陣第五十二章 道士第五章 引薦第十七章 急招第六十九章 換質之議第六十七章 東宮亂起第六十三章 蘇瀟進宮第五十八章 月下心事第四十二章 挾恩攏突厥第十二章 風從虎第二十六章 賜封高陽第二十五章 接風宴第四十二章 機會
第四十八章 嫌隙第九章 洞房花燭第六十四章 皇后昏迷第五十五章 武順登門第八十六章 大漠遇襲第二十章 回京第三十章 事定第二十九章 騙城第六十三章 蘇瀟進宮第三十九章 司空府第四十章 換帥之議第五十四章 柳家第二十六章 雲中城第七章 楚王大婚第七十五章 回揚第三十九章 十年之約第四十章 盧山都督府第二十章 蜀王求見第五章 引薦第二十六章 雲中城第五十三章 加賦第八十二章 太子“蒙冤”第二十五章 接風宴第四十五章 訓斥第六十五章 兵部尚書第五十三章 加賦第七十章 段璀殉公第十七章 兵困盧山第一章 接風第四十四章 涼州信使第五十六章 府軍治水第十五章 搖搖欲墜第六十三章 薛延陀佈陣第十六章 北地亂起第十九章 鹽行第八十四章 江陵尋人第四章 賢王李恪第三十八章 灞橋臨別第五十六章 隱情第十九章 蜀王壯哉第十二章 晉王李治第二十七章 營嘯第十二章 稱心失蹤第二章 上元燈會第十三章 召見第二十章 王妃有孕第四十九章 宴後第二章 端午第七十一章 裡衣第一章 定帥第五章 囚於陰山第二十章 賢內助第十五章 之官右驍衛第三十八章 灞橋臨別第九章 長樂求情第二章 蘇烈拜主第五十四章 姑蘇府統軍第五十九章 棄子立侄第八十八章 樑王李愔第十二章 風從虎第五十一章 新軍第八十五章 沙匪第四章 易爵第二十八章 護駕第三十七章 漢王入套第六十三章 心結第十七章 楊氏入宮第四十五章 《洛神賦十三行》第三十九章 突厥之議第五十五章 圈套第五十八章 重禮第五十九章 入宮釋疑第四十四章 初拜蕭後第二十七章 便橋之盟第四十三章 晉陽城第五十章 隨行第四十三章 名冊第七十章 騙鉞第五十四章 姑蘇府統軍第四十六章 大雨第三十七章 陌刀營第三十七章 北伐功成第二十四章 長孫衝從軍第四十二章 外放之論第二十七章 執失部第三十二章 阿史那社爾第五十四章 長安秋第二十六章 陌刀入陣第五十二章 道士第五章 引薦第十七章 急招第六十九章 換質之議第六十七章 東宮亂起第六十三章 蘇瀟進宮第五十八章 月下心事第四十二章 挾恩攏突厥第十二章 風從虎第二十六章 賜封高陽第二十五章 接風宴第四十二章 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