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陰山下

“敕勒川,陰山下,天似穹廬,籠蓋四野。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

對於陰山的概念,李恪唯一的印象便是這首自北朝傳下的敕勒歌。

可當李恪過了稒陽古道,真的出現在了陰山山北的時候,沒有遍地的牛羊,沒有半人高的牧草,更沒有來往放牧的牧民,趁着衆人歇息的時候,李恪自馬車內定睛望去,入眼的只是一望無際的荒野,還有蒼涼的一片。

而李恪也只有一個感覺,那就是冷,徹骨的冷,雖然只隔百里,但陰山南北竟似有天壤之別。

莫說是外面,就連李恪坐在馬車中都覺得寒風刺面,手足如冰。

“殿下,漠北這荒涼之地不比關中,若只一件外襖怕是不行,再披一件吧。”丹兒見李恪泛白的臉色,擔心李恪的身子,從箱中拿出了一件狐裘披風對李恪道。

李恪的手腳着實也冷的很,雖不知披上是否有用,但總歸聊勝於無。

李恪點了點頭,接過丹兒遞過來的披風,便欲披上。

可當李恪剛拿過丹兒手中的披風,低頭一看,卻發現丹兒的手被凍地已經發紫,甚至有些哆嗦了。

李恪雖冷,但他身上穿着的卻是楊妃在李恪臨行前專門準備的衣裳,還暖和些,但丹兒身上穿着的卻是宮中常規制式的冬衣,在長安倒是尚能禦寒,但到了這寒風徹骨的漠北,就顯得不夠看了。

李恪摸了摸丹兒冰涼的手,反手將狐皮披風披到了丹兒的肩膀上,笑道:“本王雖年少,但卻是男兒軀,哪有這般畏寒的,倒是你,身上穿的很是單薄,可別凍壞了身子。”

丹兒雖是李恪的貼身宮婢,與李恪也算相熟,但丹兒自幼在宮中長大,高低貴賤之念分明,哪裡敢叫李恪爲她披衣裳,若是以後叫尚宮局的管事知道了那還得了。

李恪的手剛纔方纔丹兒的肩膀上,丹兒便入觸電般地站了起來,退到了一旁,忙推辭道:“殿下乃萬金之軀,奴婢豈敢着殿下的衣裳。”

李恪沒想到丹兒的反應竟這般大,李恪看着站在一旁的丹兒,也是微微一愣。

李恪問道:“左右不過一件衣裳,何必如此在意?”

丹兒連連搖頭道:“殿下是皇子,是君,奴婢是宮婢,是奴,豈能因一件衣裳亂了尊卑之分。”

李恪聞言,道:“此處乃是漠北,非是皇宮,哪有如此多的宮規。如今你我同在此處,便該相互扶持,才能一同走下去。更何況此次北上,本王身邊只有你一人服侍,你若是病了,誰還能來服侍本王?”

李恪的話倒是叫丹兒有些意動,丹兒眨了眨眼,搓着手,一時間也不知該不該接過李恪手中的披風。

李恪見狀,直接將披風塞到了丹兒的手中道:“此刻本王說了算,你且披着吧,左右本王也不只這一件披風。”

李恪的話已經說到了這個份上,丹兒若在拒絕便是不識擡舉了,丹兒道了聲謝,將披風披在了自己的肩上,轉而又拿了一件衣裳給了李恪。

草原嚴寒,李恪此次所帶的衣裳自然也是極爲禦寒的衣裳,丹兒身上那件披風更是尚衣局用最好的料子連夜趕製的。

以往,丹兒只在宮中那些貴人的身上見過,這一刻卻實實在在地披在了自己的身上,丹兒穿在身上,過了片刻,便覺得手腳有了些知覺,暖和了許多。

就在李恪的身子也稍稍暖和了一些,大軍也準備再次啓程的時候,馬車外卻突然有人上前稟告,溫彥博求見。

李恪此番北上,也是做過功課的,對於溫彥博之名自然是知道的。

溫彥博本王大唐中書侍郎,貞觀八年曾爲幷州道行軍長史,隨行軍總管張瑾出兵抵禦突厥,不料張瑾兵敗,溫彥博也在太谷被突厥俘虜。

頡利知溫彥博乃李世民近臣,逼問唐軍虛實,溫彥博抵死不言,這才被流放陰山苦寒之地,一待便是一載有餘。

此番突厥與大唐合盟,溫彥博便被李世民在盟約中明言要了回去,而頡利要溫彥博左右無用,便應了李世民的要求,答應準溫彥博還唐,此番溫彥博想必就是準備啓程南下了。

溫彥博本就是大唐重臣,此番還唐早晚是要拜相的,此事溫彥博主動求見李恪斷然沒有回絕的道理,李恪當即應了下來,親自下馬車迎上了溫彥博。

李恪剛一出馬車,便看到了一個四旬上下,身着冬襖,外面披着一身破舊長袍的中年男子,這男子雖面色蠟黃難看,但卻難掩一股子儒氣,想必就是出身河東門閥,太原溫氏的溫彥博了。

“罪臣溫彥博拜見殿下。”溫彥博見李恪親自上前,忙俯身拜道。

“溫大人堅貞不渝,乃我大唐忠臣,快快請起。”李恪扶起溫彥博道。

溫彥博聞言,面色一紅,俯首道:“罪臣兵敗,喪師辱國,着實無顏回京面聖。”

李恪看着溫彥博羞愧的樣子,安慰道:“溫大人是文臣,非是軍將,太古之敗非溫大人之過,溫大人何必太過介懷。”

溫彥博擡頭看了眼李恪,嘆道:“此番若非此番殿下北上爲質,溫某恐怕仍舊不得南歸,溫某這條命也算是殿下所救,溫特來向殿下道謝,殿下請受溫某一拜。”

溫彥博說着,竟當即結結實實地拜了下去。

溫彥博是君子,性情忠直,此次李恪爲質北上,而他卻得以南下,在溫彥博眼中,自然就是李恪將他換了回去,他如何能不感激。

李恪倒也有拉攏溫彥博之心,李恪將溫彥博扶起,對溫彥博道:“溫大人之謝,李恪愧受。”

溫彥博起身,拍着李恪的手背,關切地對李恪囑咐道:“突厥頡利雖與我大唐合盟,但溫某料其賊心不死,殿下此在突厥要千萬小心。”

李恪點了點頭,臉上露出一絲決然,凜然道:“李恪既來了突厥,便是抱着以身殉國之心而來。溫大人回去但可轉告父皇,請父皇勿要以我之性命爲憂,不必因我身在突厥便有半分忌憚。若以我一人之軀能換我大唐揚威漠北,北疆百年安穩,我李恪縱萬死足矣。”

李恪之言一出,溫彥博的眼睛便瞬間溼潤了,兩行熱淚竟自眼角垂下。

一剎那,溫彥博激動地伏地拜道:“殿下高行,遠勝漢之蘇武,溫彥博在此起誓,必護殿下安然回國。殿下生,臣活;殿下歿,臣死!”

不過短短片刻,陰山腳下溫彥博已然三拜,每一拜卻都越發地誠摯,拜進了心裡。

第五十八章 月下心事第七十九章 巧取第十二章 門下駁詔第三十九章 一擲千金第五十五章 圈套第八十七章 漕運第八十七章 漕運第九章 蕭家姊弟第九章 奪河第十八章 請旨第三十三章 求情第七十七章 水匪第六十章 上皇病危第三十三章 生隙第四十三章 仙娘入府第三十五章 誅首惡第四十六章 李恪探病第八十三章 和親定議第六十九章 暴露第二十二章 幷州大都督第五十二章 洛陽船行第四章 陰山下第三十四章 察覺第二章 西南戰事第八章 不讓寸步第四十八章 藥王出手第七十章 段璀殉公第四十一章 斷腿第九章 “忠勇”趙德言第三十四章 察覺第十一章 擇師第六十三章 長孫設宴第六十四章 武舉第九章 “忠勇”趙德言第二十三章 行抵揚州第七十五章 回揚第四十三章 溫彥博病危第三章 戰恆安第三十四章 福星第四十二章 挾恩攏突厥第四章 陰山下第二章 端午第八十四章 夷男籌聘第四十六章 孫思邈第十四章 張元素第七十七章 權萬紀第四十五章 蘭陵蕭氏第四十七章 中秋大宴第七十二章 武功郡王第六十三章 蘇瀟進宮第十六章 揚州之論第七十三章 中眷裴氏第七十五章 草原亂起第三十八章 捷報入京第七十章 空歡喜第九十章 揚州三漕第三十五章 再會趙德言第七十一章 亡故和新生第六十二章 東宮始亂第二十九章 諾真水之戰第三十二章 李承乾之憂第三十五章 敗亡在即第四章 武元慶之憂第十三章 拜師第二十章 馬周第七十三章 中眷裴氏第八十六章 鹽行易主第十五章 兵臨渭水第六十六章 殊遇第三十三章 立威第三十四章 題字第七十八章 再遇武氏女第五章 汗庭第二十七章 賠罪第四十八章 所謂降封第四十章 盧山都督府第十四章 藥箱第三十二章 阿史那社爾第四十二章 夜談第四十七章 中秋大宴第八十九章 絕婚第二十五章 接風宴第四十五章 三席第十章 將往華陰第五十九章 誤會第二十二章 李靖之憂第二十二章 幷州大都督第六十一章 以假換假第二十三章 豪賭第十章 請辭第四十七章 中秋大宴第四十章 換帥之議第九章 南下籌謀第四十四章 李長沙第五十六章 當務之急第八十一章 武氏兄弟第二十七章 三策第十七章 急招第三十章 定盧山
第五十八章 月下心事第七十九章 巧取第十二章 門下駁詔第三十九章 一擲千金第五十五章 圈套第八十七章 漕運第八十七章 漕運第九章 蕭家姊弟第九章 奪河第十八章 請旨第三十三章 求情第七十七章 水匪第六十章 上皇病危第三十三章 生隙第四十三章 仙娘入府第三十五章 誅首惡第四十六章 李恪探病第八十三章 和親定議第六十九章 暴露第二十二章 幷州大都督第五十二章 洛陽船行第四章 陰山下第三十四章 察覺第二章 西南戰事第八章 不讓寸步第四十八章 藥王出手第七十章 段璀殉公第四十一章 斷腿第九章 “忠勇”趙德言第三十四章 察覺第十一章 擇師第六十三章 長孫設宴第六十四章 武舉第九章 “忠勇”趙德言第二十三章 行抵揚州第七十五章 回揚第四十三章 溫彥博病危第三章 戰恆安第三十四章 福星第四十二章 挾恩攏突厥第四章 陰山下第二章 端午第八十四章 夷男籌聘第四十六章 孫思邈第十四章 張元素第七十七章 權萬紀第四十五章 蘭陵蕭氏第四十七章 中秋大宴第七十二章 武功郡王第六十三章 蘇瀟進宮第十六章 揚州之論第七十三章 中眷裴氏第七十五章 草原亂起第三十八章 捷報入京第七十章 空歡喜第九十章 揚州三漕第三十五章 再會趙德言第七十一章 亡故和新生第六十二章 東宮始亂第二十九章 諾真水之戰第三十二章 李承乾之憂第三十五章 敗亡在即第四章 武元慶之憂第十三章 拜師第二十章 馬周第七十三章 中眷裴氏第八十六章 鹽行易主第十五章 兵臨渭水第六十六章 殊遇第三十三章 立威第三十四章 題字第七十八章 再遇武氏女第五章 汗庭第二十七章 賠罪第四十八章 所謂降封第四十章 盧山都督府第十四章 藥箱第三十二章 阿史那社爾第四十二章 夜談第四十七章 中秋大宴第八十九章 絕婚第二十五章 接風宴第四十五章 三席第十章 將往華陰第五十九章 誤會第二十二章 李靖之憂第二十二章 幷州大都督第六十一章 以假換假第二十三章 豪賭第十章 請辭第四十七章 中秋大宴第四十章 換帥之議第九章 南下籌謀第四十四章 李長沙第五十六章 當務之急第八十一章 武氏兄弟第二十七章 三策第十七章 急招第三十章 定盧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