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長樂求情

溫彥博官拜御史大夫,掌御史臺,麾下數十如狼似虎的御史臺臣,可謂朝中巨擘。

而聞風奏事,本就是監察御史之責,故監察御史雖只爲八品末官,但清貴非常,行事百無禁忌,只要其奏本一遞,朝中百官,無論高低,無論貴賤,均可列其中,就連皇子也不例外。

對於溫彥博來說,要想安排一個心腹臺臣參了李恪一本,不過是手到擒來之事。

公主擅自離宮,此事可小可大,若小,不過是公主年幼貪玩,混出了宮去,長樂和高陽都極得李世民寵愛,責罰兩句便是,可若往大了說去,此事或有礙公主名節,不利於朝野風評。

李恪離開虞國公府不到半個時辰,御史臺彈劾李恪私帶公主出宮的摺子已經進了宮,李世民閱之生怒,當即召見李恪,而又過了半個時辰,李恪方纔回府更衣畢,李世民傳見李恪的口諭已經送到了楚王府。

當李恪備馬進宮,到了李世民召見的甘露殿時,李世民正端坐書房之內。

“兒臣李恪拜見父皇。”李恪上前拜道。

李世民見李恪來了,放下的手中的奏摺,對李恪問道:“虎頭來了,你可知朕傳你所謂何事?”

參劾之事本就是李恪自己一手策劃,他自然知道李世民傳他入宮的目的,不過李恪爲防李世民起疑,還是故作一副全然不知的模樣。

李恪道:“阿爹恕恪兒愚鈍,恪兒不知。”

李世民眼睛瞟了一眼李恪,拍了拍手中的奏摺,問道:“昨夜上元燈會,可還熱鬧。”

李恪自知李世民的意思,不過還是回道:“如今天下承平,百姓安居,上元佳節的燈會自是熱鬧非常。”

李世民問道:“你也去了?”

李恪聽了李世民的話,臉上似乎有一絲忐忑,回道:“恪兒去了。”

李世民看着李恪的模樣,接着問道:“與你同去的可還有旁人?”

李恪似乎在思慮着什麼,頓了頓,這才道:“只有恪兒,還有隨身帶着伺候的府內侍婢。”

李世民又看了李恪一眼,問道:“真的只有王府侍婢嗎?”

李恪的反應有些驚慌,但隨即還是堅持道:“只有兒臣和府內侍婢。”

李世民聽了李恪的話回答,臉色突然一變,指着李恪道:“你還要爲她們迴護到幾時?”

李恪的身子微微一顫,眼中流露出驚慌之色,硬着頭皮道:“阿爹問的突然,恪兒不知阿爹之意。”

李恪把手中的奏摺丟到了李恪的手中,對李恪道:“你私帶長樂和高陽出宮,真當朕便一無所知,任由你欺瞞嗎?”

李恪接過李世民扔過來的奏摺,不安地緩緩打開,只一眼,臉色便一片煞白,突然跪地請罪道:“兒臣有罪,兒臣不該欺瞞父皇,然此事皆因兒臣一人而起,與兩位妹子無關,還望父皇只責罰兒臣一人,勿要怒及長樂和高陽。”

李恪似乎很是驚慌,就連口中對李世民的稱呼都變了。

李世民聽得李恪自己攬下的所有的罪責,不願李世民觸怒小妹,李世民原本的怒火反倒消了許多。

“哼!”

李世民輕哼了一聲,對李恪道:“你好大的膽子,公主出宮有違宮規,你若是帶着他們出宮叫旁人知道了,旁人如何看待他們?高陽年幼些還好,長樂已經快到嫁人的年紀了,豈能兒戲。”

李恪道:“父皇息怒,兒臣絕無他意,只是見長樂每日在宮中苦悶,這才帶她出宮散散心。”

李世民對於長樂的偏愛自毋庸置疑,光是從她的封號便能看出。

可隨着長樂慢慢長大,本該是活潑的年紀,卻因爲久在宮中而便得越發地沉悶,長樂不樂,李世民也是不願看到的,而李恪的用意本也是友愛兄妹。

聽着李恪的話,李世民的怒火又消下去許多。

就在此時,長樂公主竟帶着挺着大肚子的長孫皇后也進了書房。

李世民見長孫皇后進了書房,忙道:“觀音婢,你有孕在身,不在內殿養胎,怎的到書房來了。”

長孫皇后看了眼跪在地上的李恪,對李世民問道:“臣妾是被長樂拉過來的,陛下這是在責罵楚王嗎?”

李世民回道:“虎頭他擅自帶長樂和高陽出宮,如今遭御史彈劾,朕正在訓斥他。”

這一下,還不等長孫皇后開口,長樂公主聞言忙道:“是麗質自己貪玩,央求三皇兄帶着麗質出宮看燈,是麗質之過,與三皇兄無關,還望阿爹勿要責罰三皇兄。”

李世民聽了長樂公主的話,原本還帶着些怒意的臉上竟浮起了一絲暖色。

其實說來李恪不是旁人,乃是長樂之兄,長樂若是雖旁人出宮,抑或是私自出宮都算得上是罪責,有損名聲,但李恪卻是他的兄長,兄長帶着妹子出去散散心,能是多大的事情?

而且真正叫李世民展顏的還是李恪和長樂之間的兄妹之情,李恪和長樂雖非嫡親兄妹,但卻甘爲對方攬下罪責。

手足友愛,這正是李世民最想要看到的。

就在李世民臉色稍稍緩和的時候,長孫皇后也趁勢道:“楚王帶長樂出宮散心本就不是什麼大事,陛下說了兩句也就是了,還望陛下勿要深究,以免壞了他們兄妹之情。”

長孫皇后與李世民相知甚深,只一句話便說到了李世民的心坎裡。

李世民兄弟相殘,而登帝位,他絕不希望他們兄弟的悲劇在李恪他們身上重演,只要皇室子弟手足和睦,這些小事又算得了什麼。

李世民對李恪道:“念在皇后求情,你兄妹二人手足情深,朕此次就不責罰你二人了。”

不過畢竟是有御史上書,李世民倒也不便全然不理,於是頓了頓,又接着補充了一句道:“此次你帶長樂和高陽出宮,朕會再補上一道口諭,便說你攜長樂出宮乃是朕的意思,你們不要說岔了。”

“謝父皇。”李恪和長樂的臉上都露出了笑意,俯身拜道。

長孫皇后見狀,親自上前將李恪擡手扶起,輕輕拍了拍李恪的肩膀,對李恪笑道:“你們手足相顧,兄妹友愛,本宮甚是欣慰,但願待本宮腹中孩兒降世,你也要一視同仁,好生看護着她。”

第五十三章 月仙回揚第十二章 谷外埋伏第十八章 逼反第五十四章 柳家第五十章 負荊請罪第四十二章 冊封大禮第五十五章 借糧第九章 飲酒第十五章 大度設的試探第七十七章 誤會第四十一章 再入東宮第三十八章 捷報入京第三章 西平邊患第五十章 隨行第三十七章 陌刀營第五十章 隨行第八十一章 失望的長孫衝第二十一章 議親第六十三章 清兒被擒第五十章 政事堂第三十七章 訴情第四十章 偶遇欽陵第三十四章 福星第十一章 大軍凱旋第四章 長孫兄弟第二十一章 欲擒故縱第十章 請辭第四十三章 名冊第十二章 夜襲第六十七章 流放第六十章 太子還京第五章 上屋抽梯第四十二章 外放之論第七十四章 草原春獵第一章 定帥第六十八章 守殯第十二章 松贊干布第六十三章 心結第四十二章 外放之論第三十九章 一擲千金第十六章 質子第三章 奏對第四十四章 謂我何求第四章 吐蕃之論第八章 演練第二十七章 執失部第四十七章 鄭元壽第二十二章 東宮密議第二十三章 人情第六十四章 故人求見第八十章 和親之議第三十七章 京中風雲第十九章 風暴將起第四十一章 凱旋第三十三章 聯親第十一章 欲用曳莽第三十四章 慌不擇路第十一章 擇師第三十三章 再會夷男第一章 漠北路遙第六十七章 狄仁傑第九章 奪河第三十四章 蘇定方之邀第五十五章 圈套第四十七章 鄭元壽第六十三章 蘇瀟進宮第五十二章 秦帥診疾第三十三章 聯親第二十七章 出兵與否第三章 兵起河東第六十一章 無緣東宮第二十四章 轉醒第十七章 頡利被擒第二十一章 議封可汗第二十章 山陽縣尉第五十二章 道士第七十九章 巧取第三十八章 自作主張第四十二章 挾恩攏突厥第四十二章 夜談第十章 請辭第六十二章 東宮始亂第三十一章 漢王李元昌第十七章 急招第五章 侯君集第六十三章 擅退者死第四十四章 擷玉樓第十七章 威逼侯君集第七十章 騙鉞第二十八章 揚州策第十章 年號貞觀第二十章 蜀王求見第六十五章 伏擊第十三章 席君買第四十九章 自作多情的杜相第四十八章 還國受阻第三十章 借馬尋釁第三十六章 以畫爲餌第四十九章 睢陽渡口第二十六章 再遇仙娘
第五十三章 月仙回揚第十二章 谷外埋伏第十八章 逼反第五十四章 柳家第五十章 負荊請罪第四十二章 冊封大禮第五十五章 借糧第九章 飲酒第十五章 大度設的試探第七十七章 誤會第四十一章 再入東宮第三十八章 捷報入京第三章 西平邊患第五十章 隨行第三十七章 陌刀營第五十章 隨行第八十一章 失望的長孫衝第二十一章 議親第六十三章 清兒被擒第五十章 政事堂第三十七章 訴情第四十章 偶遇欽陵第三十四章 福星第十一章 大軍凱旋第四章 長孫兄弟第二十一章 欲擒故縱第十章 請辭第四十三章 名冊第十二章 夜襲第六十七章 流放第六十章 太子還京第五章 上屋抽梯第四十二章 外放之論第七十四章 草原春獵第一章 定帥第六十八章 守殯第十二章 松贊干布第六十三章 心結第四十二章 外放之論第三十九章 一擲千金第十六章 質子第三章 奏對第四十四章 謂我何求第四章 吐蕃之論第八章 演練第二十七章 執失部第四十七章 鄭元壽第二十二章 東宮密議第二十三章 人情第六十四章 故人求見第八十章 和親之議第三十七章 京中風雲第十九章 風暴將起第四十一章 凱旋第三十三章 聯親第十一章 欲用曳莽第三十四章 慌不擇路第十一章 擇師第三十三章 再會夷男第一章 漠北路遙第六十七章 狄仁傑第九章 奪河第三十四章 蘇定方之邀第五十五章 圈套第四十七章 鄭元壽第六十三章 蘇瀟進宮第五十二章 秦帥診疾第三十三章 聯親第二十七章 出兵與否第三章 兵起河東第六十一章 無緣東宮第二十四章 轉醒第十七章 頡利被擒第二十一章 議封可汗第二十章 山陽縣尉第五十二章 道士第七十九章 巧取第三十八章 自作主張第四十二章 挾恩攏突厥第四十二章 夜談第十章 請辭第六十二章 東宮始亂第三十一章 漢王李元昌第十七章 急招第五章 侯君集第六十三章 擅退者死第四十四章 擷玉樓第十七章 威逼侯君集第七十章 騙鉞第二十八章 揚州策第十章 年號貞觀第二十章 蜀王求見第六十五章 伏擊第十三章 席君買第四十九章 自作多情的杜相第四十八章 還國受阻第三十章 借馬尋釁第三十六章 以畫爲餌第四十九章 睢陽渡口第二十六章 再遇仙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