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四章 流言

李承乾所言,本是無心,充其量不過是酒後亂語罷了。

但說者無意,聽者有心,在與宴衆人的眼中,李承乾與李恪可謂水火不容,李承乾擔心李恪回京後威脅自己的儲君之位,遣刺客刺殺李恪倒也並非全無可能。

畢竟刺客之道與八年前那場玄武門之變相比,已經算是溫和也體面了許多。

虎父無犬子,野心勃勃的狼父也不會生出一窩憨厚乖巧的家犬,有李建成和李世民“珠玉在前”,李承乾刺殺李恪,旁人聽了雖然訝異,但也會信上七分,畢竟縱是酒後之言,也是從李承乾自己口中說出的。

帝王之語,尚且外泄,況乎太子,而且李承乾酒後醉言時,在場之人還不在少數。

而在這世上,何處的消息最爲靈通?自然是人多嘴雜的地方。

而若論這長安城內何處人等最爲駁雜,無非就是兩處,一處是與東市接壤,各色人等會集的平康坊,而另一處則是派系林立,各懷心思的後宮。

後宮之中,長孫皇后賢德,也頗有幾分手腕,後宮之主的位子自然是坐的穩穩當當,但並不代表着偌大的後宮便是一團和氣,相反地,後宮的爭鬥甚至絲毫不亞於朝堂。尤其是以長孫皇后爲首,育有子嗣的一後四妃。

當日傍晚,李承乾酒後枉言不過兩個時辰,不知不覺中消息已經悄然傳了出去。

太極宮,昭慶殿,李恪生母,貴妃楊氏的寢宮。

昭慶殿不同於長孫皇后所居的立政殿,雖也相鄰帝居甘露殿,但這裡每日往來的人流卻比立政殿要稀疏上許多,若是除去了本身昭慶殿本身在內侍候的宮女,甚至可以說是門口羅雀了。

與宮外愛子李恪的光華耀目,甚至蓋過太子李承乾相反,身爲貴妃的楊氏在宮中實在是低調的可怕。

所謂貴妃,貴、淑、德、賢四妃之首,本有協理皇后,統攝妃嬪,理諸宮務之權,但楊氏卻一向謹小慎微,甚少插手宮中事務,只管着自己的昭慶殿,彷彿她的這個貴妃之銜只是一個虛設而已,比之餘者三妃,尚且不如。

依理而言,楊妃之子李恪於國有功,又甚得皇帝寵愛,在朝中頗有威望,有這樣一個優異的皇子在外朝爲援,楊妃縱然跋扈幾分也無不可,可楊妃偏偏就是如此,每日除了李世民傳召極少出門,只在宮中教子,也能甘之如飴。

“阿孃,這個字怎麼讀?”

李恪的小妹,快六歲的高陽已經到了開蒙的年紀,高陽雖是女子,但畢竟生在皇家,也需知書識禮,故而每日傍晚便是楊妃教着高陽讀書的時候,此時的高陽正捧着一本《千字文》,指着對楊妃問道。

楊妃低頭望去,看着高陽粉嘟嘟的手指指着的竟是一個“辰”字,於是道:“‘辰宿列張’,這個字讀作辰,昨日阿孃不是已經教過你了嗎?”

小高陽聞言,撓着腦袋想了想,似乎也沒有太深的印象了,於是道:“這個字太難記了些,高陽不記得了。”

左右楊妃也不指着高陽能有何等文采,對她的要求自然也比不對如李恪和李愔那般,楊妃看着高陽一臉迷糊的樣子,不禁笑道:“你呀,每日除了記得四處玩耍,捉弄宮人,還能記得些什麼,到時等你楚王兄歲末回京,考較你課業的時候,看你如何應付。”

高陽年紀雖小,但也有些脾氣,誰說話她都愛爭上兩句,卻唯獨對李恪言聽計從。

高陽聽得楊妃提及了李恪,頓時認真了起來,回道:“宮人都說諸位皇兄中阿兄文才最佳,阿孃想必也是比不得阿兄的,阿孃教了高陽記不得,但若是阿兄回來教我,我必定是記得的。”

在高陽的眼中,似乎她記字的快慢,與她自己無干,反倒全看教她之人,若是教她之人文采高些,她便記得快,教她之人文采低些,她便記得慢了,楊妃聽了高陽的話,也是哭笑不得。

楊妃只得又耐着性子教了高陽幾句,可就在此時,瓶兒突然輕輕敲了敲門,進了內室。

“娘娘,東邊傳來的消息。”瓶兒一進門,便一臉正色地對楊妃道。

楊妃看着瓶兒的樣子,知道她所言之事必非尋常,於是點了點頭,一面命心腹宮女照看着高陽,自己則隨着瓶兒進了內室的裡間。

“何事?”李恪先是失蹤,而後遇刺,近日的事情實在太多,楊妃一進裡間便連忙問道。

瓶兒回道:“方纔安插在東宮的眼線傳出消息,小郎在廬州遇刺之事似與太子有關。”

楊妃在後宮雖是一副與世無爭的模樣,但這並不代表她便真的全無心機,相反地,太子一黨費盡心機地將人安插進李恪的身邊,楊妃也已經在不知不覺中藉助自己的貴妃之便,將自己的眼線布在了宮中,李承乾的東宮自也在其內。

楊妃身爲前朝遺女,見慣了太多的爾虞我詐,李恪與李承乾奪嫡,楊妃豈會不知其中的兇險,楊妃看似在宮中行事低調,實則早已在爲愛子李恪佈局宮中。

“此話怎講?”楊妃當即問道。

瓶兒道:“今日午後太子宴客,其間酒醉,竟放言惜廬州刺客未能刺中小郎咽喉,使得小郎生還,成其大患。”

楊妃聽了瓶兒的話,臉色頓時暗了下來。

楊妃此時尚不知李恪遇刺一事乃是李恪自己所策劃的一場戲,聽得東宮傳來的消息,也只當李恪遇刺,其中少不得李承乾的摻和,當即心中生怒。

楊妃性情淡然,不好與人相爭,但這絕不意味着楊妃便是逆來順受的性子,相反地,當真的有人想要傷了李恪的性命時,楊妃便成了那頭一心只想着護崽的雌虎。

楊妃道:“太子既有此言,此事又豈能就此作罷,若是不多給他敲打一二,將來虎頭難免還會吃虧。”

楊妃很清楚,行刺李恪之事雖大,但若是光憑着一些捕風捉影的消息便去向李世民彈劾絕無半分作用,反倒會害了自己,害了李恪,而且想以此將李承乾擊倒是絕無可能。

楊妃思慮了片刻,接着對瓶兒道:“稍後我手書一封,你明日親自送愔兒去岑府求學,然後當面將此信送到岑先生手中。”

第三十一章 春獵第一章 北伐在即第四十七章 回揚第五十一章 大雨滂沱第十一章 昆明池春獵第二十一章 彈劾第十六章 媚娘抵京第四十四章 謂我何求第二十三章 豪賭第二十四章 揚威右驍衛第三十三章 再會夷男第四十一章 凱旋第三章 結好第三十三章 定北第五十章 隨行第六十三章 擅退者死第二十一章 夜渡鬱督軍山第九十二章 手書第六十四章 武舉第十二章 風從虎第二十四章 轉醒第十六章 隋王獻璽第四十六章 孫思邈第二十八章 阿史那思摩封汗第四十章 偶遇欽陵第十四章 終破突厥第十九章 尋機第十七章 楊氏入宮第三十三章 圈套第三十二章 蕭後第三十五章 兵議第八十二章 太子“蒙冤”第七十二章 幸亦不幸第二十章 敲打第八章 婚成第四章 取義第二十四章 揚威右驍衛第四十三章 溫彥博病危第三十八章 把柄第二十五章 密謀第五十一章 楚王讓美第六十八章 心機第二十三章 豪賭第五十六章 隱情第六章 石室第六十二章 朔方之戰第四十四章 擷玉樓第七十四章 草原春獵第七章 武家女第十七章 頡利被擒第六十七章 狄仁傑第七章 朝議分封第五十五章 借糧第七十章 武順登門第五十五章 借糧第三十章 長安樂第六十七章 神箭第四十五章 謂之賢王第二十一章 欲擒故縱第三十七章 牙行第十六章 質子第十章 拉攏第三十二章 比試第五十六章 府軍治水第十四章 藥箱第六十七章 階下之囚第四十八章 所謂降封第二十章 王妃有孕第八十八章 樑王李愔第五十五章 山陽倉第十三章 誤會第七十八章 換將第七十章 騙鉞第十一章 唐儉爲使第二十章 初定第四十七章 中秋大宴第三十三章 圈套第十八章 鐵勒內亂第二十二章 貴妃第十九章 回京前夕第六十七章 水落石出第三十四章 慌不擇路第六十二章 東宮始亂第八十二章 老奴第七十五章 回揚第八章 溫彥博之憂第八十一章 懲處第六十三章 清兒被擒第四十章 偶遇欽陵第六十三章 蘇瀟進宮第三十四章 題字第六十七章 階下之囚第七十二章 幸亦不幸第六十七章 東宮亂起第十一章 唐儉爲使第五十章 負荊請罪第四十三章 趙德言的抉擇第四十二章 李恪入宮第三十四章 題字第三十九章 突厥之議
第三十一章 春獵第一章 北伐在即第四十七章 回揚第五十一章 大雨滂沱第十一章 昆明池春獵第二十一章 彈劾第十六章 媚娘抵京第四十四章 謂我何求第二十三章 豪賭第二十四章 揚威右驍衛第三十三章 再會夷男第四十一章 凱旋第三章 結好第三十三章 定北第五十章 隨行第六十三章 擅退者死第二十一章 夜渡鬱督軍山第九十二章 手書第六十四章 武舉第十二章 風從虎第二十四章 轉醒第十六章 隋王獻璽第四十六章 孫思邈第二十八章 阿史那思摩封汗第四十章 偶遇欽陵第十四章 終破突厥第十九章 尋機第十七章 楊氏入宮第三十三章 圈套第三十二章 蕭後第三十五章 兵議第八十二章 太子“蒙冤”第七十二章 幸亦不幸第二十章 敲打第八章 婚成第四章 取義第二十四章 揚威右驍衛第四十三章 溫彥博病危第三十八章 把柄第二十五章 密謀第五十一章 楚王讓美第六十八章 心機第二十三章 豪賭第五十六章 隱情第六章 石室第六十二章 朔方之戰第四十四章 擷玉樓第七十四章 草原春獵第七章 武家女第十七章 頡利被擒第六十七章 狄仁傑第七章 朝議分封第五十五章 借糧第七十章 武順登門第五十五章 借糧第三十章 長安樂第六十七章 神箭第四十五章 謂之賢王第二十一章 欲擒故縱第三十七章 牙行第十六章 質子第十章 拉攏第三十二章 比試第五十六章 府軍治水第十四章 藥箱第六十七章 階下之囚第四十八章 所謂降封第二十章 王妃有孕第八十八章 樑王李愔第五十五章 山陽倉第十三章 誤會第七十八章 換將第七十章 騙鉞第十一章 唐儉爲使第二十章 初定第四十七章 中秋大宴第三十三章 圈套第十八章 鐵勒內亂第二十二章 貴妃第十九章 回京前夕第六十七章 水落石出第三十四章 慌不擇路第六十二章 東宮始亂第八十二章 老奴第七十五章 回揚第八章 溫彥博之憂第八十一章 懲處第六十三章 清兒被擒第四十章 偶遇欽陵第六十三章 蘇瀟進宮第三十四章 題字第六十七章 階下之囚第七十二章 幸亦不幸第六十七章 東宮亂起第十一章 唐儉爲使第五十章 負荊請罪第四十三章 趙德言的抉擇第四十二章 李恪入宮第三十四章 題字第三十九章 突厥之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