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六章 戍堡

於李恪而言,所謂待到明日,所謂向李世民請奏,不過都是李恪的拖延之詞罷了,李恪的目的就是爲了再拖上了些時間,等唐軍的大隊人馬趕至。

白日,李恪以障眼法誆騙住了夷男,拖過了最是艱險的時間,抗住了風險和壓力,待到天色漸黑,入夜戌時,三萬餘大唐步卒並突厥胡騎趕至,浚稽山南處隘口的唐軍人數已達四萬餘,加之地形險要,李恪便再無顧忌,處處被動的就真的成了夷男。

浚稽山南側山腳,薛延陀軍大帳。

“今日可汗答應將達布河以南盡數讓於唐軍,實在是有些武斷了,達布河南乃山谷隘口,據山面河而守,將此地給了唐軍,無異於被唐軍扼住了咽喉,日後兩軍對壘,唐軍可就佔盡先機了。”大帳中,薛延陀帕夏(宰相)梯真達官對夷男道。

達布河一帶,本爲薛延陀所有,此處處諾真水和浚稽山之交,達布河南的隘口位置險要,扼守住了浚稽山南下,諾真水北上的要道,李恪知曉,梯真達官身爲薛延陀帕夏自然也清楚。

若是旁人如此質問夷男,恐怕夷男早就生怒了,可梯真達官不同,梯真達官乃薛延陀部落大酋,當初夷男起兵反突厥,就是梯真達官力排衆議,助他壓住了各部的異議,夷男纔有今日。而且梯真達官在薛延陀國內位份甚高,夷男也不得不重。

夷男搖了搖頭,無奈地嘆了口氣道:“今日之事,你以爲是我所能定的嗎?李恪人多勢衆,達布河隘口本就在李恪的手中,我讓於不讓,又有何干系?今日見李恪之狀,大有強奪浚稽山之意,我應了此事,至少還保住了四萬牙廷精銳,保住了浚稽山。”

梯真達官嘆道:“可汗也是爲了過今日這關,可汗不易,我也知道,只是唐軍對漠北虎視眈眈,本就欲亡我薛延陀,如今達布河隘口已失,我薛延陀日後更顯被動,只怕處境越艱了。”

夷男聞言,眉頭擰地更緊了,夷男對梯真達官問道:“大度設這逆子的消息還無半點進展嗎?”

梯真達官回道:“還是如此,只知大度設已經率殘軍似是往西去了,別的再無消息。依我看,恐怕大度設已經不在浚稽山了。”

夷男問道:“帕夏的意思是?”

梯真達官道:“可汗想一想,浚稽山往西是何處,大度設抗命在前,損兵折將在後,他畏懼可汗降罪,多半是已經逃了。”

夷男聽了梯真達官的話,只是稍稍想了想,也明白了梯真達官的意思,浚稽山往西可至金山,而金山腳下科布多草場有他的母族,大度設往西去,多半是投奔他的母族去了。

大度設已走多時,又不知走的何路,想要將大度設追回自是已無可能,可大度設偏偏又是李恪點名要的,一時間夷男竟有些手足無措。

“這可該如何是好,李恪要大度設向唐皇交代,可大度設已經逃去了金山,萬萬是追不回了,明日一早給不了人,恐怕李恪不會善罷甘休啊。”夷男面色沉鬱,擔憂地對梯真達官道。

梯真達官看着大度設滿是擔憂的模樣,安慰道:“我以爲大度設之事,可汗倒是不必過分憂心。”

夷男不解地問道:“這是爲何?”

梯真達官道:“我曾聽聞唐人有句話,叫‘養寇自重’,不知可汗可曾聽過?”

夷男聞言,想了想,搖了搖頭道:“不知帕夏何意?還請帕夏仔細說來。”

梯真達官道:“此處相去長安千里之遙,一來一去,縱是再快也需十日,李恪若要攻打浚稽山,早就動手了,又怎會空費時日,命人去長安請示唐皇。”

夷男問道:“帕夏的意思是李恪並無攻打薛延陀的意思?”

梯真達官回道:“李恪若真想爲難可汗,今日早就出兵渡河了,何必再多此一舉遣人進京。李恪所要的,不過是達布河隘口,逼我薛延陀再度稱臣罷了。否則李恪當真同我薛延陀決戰,無論勝負如何,此戰之後他都再不可手握兵權,肆意橫行大漠了。”

梯真達官所言,倒是正和了李恪的性子,當初在突厥時夷男便知李恪必是野心之輩,絕非等閒,養寇自重,這倒像是李恪做出來的事情。

夷男同梯真達官正說着話,似乎正是爲了印證梯真達官所言,而就在此時,咄摩支突然掀開帳門走了進來。

咄摩支進門便道:“可汗,對岸渡河備戰的唐軍退了。”

夷男聞言,臉上露出了笑意,顯然正如梯真達官所言,李恪並無渡河決戰的意思。

“帕夏,隨我親自去看看。”

說着,夷男推開帳門,快步走出了大帳,直往河邊趕去。

果然,正如咄摩支所言,當夷男走到河邊時,擡眼望去,河對岸的唐軍已經開始漸漸後撤,除了在河岸邊放哨巡視的士卒,已經寥無幾人。

就連原本白日裡擱在河岸邊的木料土石之類,也被唐軍搬往了後面,顯然已經沒了渡河強攻的意思。

夷男看着眼前的一幕,心裡的一塊大石也算是落地了,鬆了口氣。

可事情卻又不似夷南所想的那般簡單,咄摩支突然指着對面的山坡高地,對夷南道:“可汗,帕夏,你們看,唐軍似乎在把這些土石木料往山上搬。”

夷男和梯真達官聞言,連忙順着咄摩支所指的放心縱目望去,只見明朗的月光下,清晰可見山坡之上正有許多唐軍手擔肩扛,擡着白日裡堆在河岸的木料和土石正往山坡上走去。

“唐軍這是要作甚?”唐軍如此費力,把這許多重物往山上搬,必然是另有所圖,梯真達官見狀,訝然道。

夷男看着山坡上來回忙活着的唐軍,對梯真達官道:“此處位置險要,易守難攻,看唐軍這模樣,只怕是要在山上築堡了。”

梯真達官擔憂道:“唐本就視我薛延陀爲敵,這戍堡一旦成了,浚稽山和諾真水的南北之路可就真被唐軍切斷了。”

夷男自鬱督軍山起兵,能整和九姓鐵勒,據有漠北,也是知兵之人,豈會看不出這處戍堡的緊要所在。

可夷男看着山上的唐軍,無奈地嘆了口氣,道:“眼下敵強我弱,也只能眼看如此,眼下當務之急是安整好浚稽山防務,而後速速回兵,處置大度設這個逆子,免得內外受敵。”

第四十一章 鳳求凰第十三章 歸寧第十八章 鐵勒內亂第五十七章 改觀第五十章 隨行第三十七章 北伐功成第六十二章 長孫衝拜府第六十九章 行殯第五章 上屋抽梯第三章 奏對第三十九章 突厥之議第八章 自求彈劾第十二章 松贊干布第三章 自請第四章 祿東贊第四十七章 淮水之患第五十七章 漕行北擴第二十四章 揚州刺史第四十一章 收徒第五十四章 定價第二十九章 諾真水之戰第十一章 另闢蹊徑第三十五章 長孫渙第六十五章 皇后病危第四十八章 所謂降封第二十七章 破敵第三十八章 把柄第二章 端午第八十章 和親之議第六十二章 東宮始亂第四十一章 鳳求凰第十一章 弘農楊氏第四十八章 還國受阻第五十四章 太子妃第十二章 夷男第二十七章 破敵第四十七章 醉酒第四十一章 女兒謀第七十章 雍王第六十二章 朔方之戰第一章 北伐在即第六章 李泰布棋第七十五章 草原亂起第十七章 急招第二十七章 執失部第四十四章 凌煙閣第二十一章 議親第五十章 方季長第十五章 定親第十四章 求親第八十五章 沙匪第七十一章 歸途“遇刺”第五十三章 親事府令第十七章 急招第十八章 請旨第五十四章 長安秋第二十五章 民望第四十七章 鄭元壽第十三章 拔灼身死第三十四章 察覺第七十章 雍王第十五章 岑文本拜相第三十三章 生隙第十六章 質子第五十五章 武順登門第四十八章 魏王李泰第一章 漠北路遙第十九章 鹽行第六十一章 是非之地第十六章 質子第六十四章 調虎離山第十二章 敲打第三十二章 隴西李氏第四十四章 涼州信使第五十五章 禁中奏對第十八章 武蕭之間第六十九章 長孫遺願第六十七章 階下之囚第八十五章 曬鹽第八十一章 懲處第二十三章 奪權第七章 曳莽奔疲第五十三章 親事府令第二章 上元燈會第二十一章 花燭之夜第一章 北伐在即第九章 南下籌謀第四十三章 狄知遜第八十六章 鹽行易主第六十一章 是非之地第二十五章 密謀第五十四章 御史臺密信第五十九章 賬簿第七章 和親第二十二章 貴妃第六十七章 餞別第八十七章 漕運第四十六章 糧荒第五十章 明升暗降第四章 武元慶之憂
第四十一章 鳳求凰第十三章 歸寧第十八章 鐵勒內亂第五十七章 改觀第五十章 隨行第三十七章 北伐功成第六十二章 長孫衝拜府第六十九章 行殯第五章 上屋抽梯第三章 奏對第三十九章 突厥之議第八章 自求彈劾第十二章 松贊干布第三章 自請第四章 祿東贊第四十七章 淮水之患第五十七章 漕行北擴第二十四章 揚州刺史第四十一章 收徒第五十四章 定價第二十九章 諾真水之戰第十一章 另闢蹊徑第三十五章 長孫渙第六十五章 皇后病危第四十八章 所謂降封第二十七章 破敵第三十八章 把柄第二章 端午第八十章 和親之議第六十二章 東宮始亂第四十一章 鳳求凰第十一章 弘農楊氏第四十八章 還國受阻第五十四章 太子妃第十二章 夷男第二十七章 破敵第四十七章 醉酒第四十一章 女兒謀第七十章 雍王第六十二章 朔方之戰第一章 北伐在即第六章 李泰布棋第七十五章 草原亂起第十七章 急招第二十七章 執失部第四十四章 凌煙閣第二十一章 議親第五十章 方季長第十五章 定親第十四章 求親第八十五章 沙匪第七十一章 歸途“遇刺”第五十三章 親事府令第十七章 急招第十八章 請旨第五十四章 長安秋第二十五章 民望第四十七章 鄭元壽第十三章 拔灼身死第三十四章 察覺第七十章 雍王第十五章 岑文本拜相第三十三章 生隙第十六章 質子第五十五章 武順登門第四十八章 魏王李泰第一章 漠北路遙第十九章 鹽行第六十一章 是非之地第十六章 質子第六十四章 調虎離山第十二章 敲打第三十二章 隴西李氏第四十四章 涼州信使第五十五章 禁中奏對第十八章 武蕭之間第六十九章 長孫遺願第六十七章 階下之囚第八十五章 曬鹽第八十一章 懲處第二十三章 奪權第七章 曳莽奔疲第五十三章 親事府令第二章 上元燈會第二十一章 花燭之夜第一章 北伐在即第九章 南下籌謀第四十三章 狄知遜第八十六章 鹽行易主第六十一章 是非之地第二十五章 密謀第五十四章 御史臺密信第五十九章 賬簿第七章 和親第二十二章 貴妃第六十七章 餞別第八十七章 漕運第四十六章 糧荒第五十章 明升暗降第四章 武元慶之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