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賢王李恪

“魏玄成這個田舍郎,朕早晚必殺之!”大殿之中衆臣退散,李世民帶着李恪方一回到內殿,便重重一腳踹開了身邊的凳子,怒道。

魏徵性情忠直,率性敢言,確實在政務之上助李世民甚多,魏徵也因此頗受李世民重用,竟能以隱太子舊臣的身份,以令人折舌的速度一路升遷,在短短數年間官拜侍中,位列宰輔。

可也正是因爲魏徵的這個性子,短短數年內李世民對他已經積壓了諸多不滿,“早晚殺之”的話李世民已經不是第一次說這麼說魏徵了。

魏徵雖是賢臣,但魏徵與李恪不合,對於魏徵的生死,李恪談不上關心,就算李世民即刻殺了魏徵,也與李恪無關,不過李恪卻不希望李世民殺了魏徵是因爲他。

蓋因魏徵其人雖不討喜,但在朝中和民間卻有着不低的威望,若是李世民因李恪而殺了他,與李恪聲望不利。

不過好在眼下李世民雖動盛怒,但倒也還未失了理智,多半也只是嘴上說說,並未真的命人去拿了魏徵過來。

此時李恪也上前對李世民道:“父皇息怒,魏侍中之言乃老成謀國,正是對父皇忠心耿耿,父皇切莫因一時之怒,而誤傷忠臣。”

李世民聽了李恪的話,原本還動着怒的臉上先是微微一愣,緊接着竟突然露出了一絲突然的笑意,對李恪笑道:“朕正是爲你鳴不平,叱罵魏玄成,你怎的反倒幫着他說話,勸起朕來了。”

李恪笑道:“兒臣與魏玄成不相熟,兒臣並非幫着魏玄成,而是幫着父皇。”

李世民聞言,不解地問道:“哦?此話怎講?”

李恪道:“魏玄成說話雖不中聽,卻都是滿心爲君爲國之言,父皇留着他,正可進諫忠言,糾偏規錯,以使父皇聖名不失。”

李恪的話,倒是李世民此前從未想過的,不過聽着卻也極是在理。

李世民雖心中生怒,但也知魏徵之言與旁人不同,非是爲己,乃是爲公,故而李世民笑道:“如此說來,倒是朕錯怪魏玄成了?”

李恪笑道:“正所謂‘夫以銅爲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爲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爲鏡,可以明得失。’父皇有仗義執言的魏徵在,當可保言行無虧,仁德不失,方爲一代聖君,兒臣爲父皇賀!”

“哈哈哈哈...”

李世民一生所願,便是成爲千古聖君,李恪的幾句話着實高明地很,不過短短數語,便使得李世民轉怒爲喜,笑出了聲來。

李世民對李恪道:“以銅爲鏡,可正衣冠;以古爲鏡,可知興替;以人爲鏡,可明得失。恪兒之言甚好,深得朕心,朕欲將它親筆錄之,置於書閣,每日警醒於朕。”

李世民聽着李恪的話,自然大爲贊同,因爲以人爲鏡之言本就該是李世民所言,只不過眼下魏徵還未死,李世民還尚未失去這面鏡子,故而還未說出這番話,倒是叫李恪搶了先。

李恪當着李世民的面,說了本該是他說的話,李恪倒也沒有絲毫覺得臉紅,反而謙虛地回道:“兒臣隨口之言,豈敢勞父皇御筆。”

李世民擺了擺手道:“恪兒過謙了,你這番話雖不比岑文本那般文采,卻有治國之理,朕豈能辨不出好壞來。”

李恪忙謙虛道:“岑師之才,兒臣豈敢比擬,父皇折煞兒臣了。”

岑文本乃李恪授業之師,李恪待他謙虛,李世民倒也樂得看到。

李世民頓了頓,又道:“皇子外放,的確有利朝中安穩,只不過如此一來,卻是委屈你了。”

李世民正說着,眼中的笑意也暗淡了下來,轉而有一分不捨。

許是因李恪少時爲質,故而對於愛子李恪,李世民總有一種特殊的憐惜和寵愛,如今李恪在長安待了不過兩年餘,又需外放,李世民的心中自然不捨。

不過李恪卻對李世民道:“兒臣貴爲皇子,去了哪裡,還不是鳳子龍孫,又怎的會受了委屈,父皇實在是太過多慮了。”

李世民看着李恪似是混不在意的樣子,心中越發地不捨了。

但凡皇子外放,哪有不是哭着鬧着要留在長安的,唯有李恪一人,爲免他憂心,故作出了這副全不在意的模樣。

李世民道:“揚州雖好,終究比不得長安富貴,你去了那裡,別的不說,便是住處又如何比得上皇宮和你的楚王府。”

自打李恪入值皇城內的右驍衛府衙後,李世民擔心李恪在右驍衛府衙住地不習慣,便在外宮文思殿中專門命人備了一處偏殿,供李恪歇息。

宮中的富貴自不必說,而李恪的楚王府更是如此,而在李世民看來,揚州雖然富庶,甲冠東南,但又如何和長安相比。

不過李恪卻道:“兒臣早年在草原時,連軍帳都曾住過,去了揚州自也無礙的。”

李恪外放,本就非李世民所願,再加上李恪又是爲免使他爲難才自請外放,李世民的心中便越發地不忍了。

李世民道:“昔年前隋煬帝巡幸揚州之時,曾大興宮殿,而那些宮殿大多毀於隋末戰禍,唯一一處臨江宮還頗爲雅緻,尚且齊整,朕便將這處臨江宮賜予你,你稍作修葺一番,便做你揚州大都督的府衙吧。”

臨江宮乃前隋帝宮,非天子不得居之,如今前隋雖亡,但臨江宮仍舊不是尋常臣子所能居的,李世民將臨江宮賜予李恪,足見恩寵。

李恪也不多做推辭,當即謝道:“兒臣謝父皇。”

李世民看着眼前的李恪,拍了拍李恪的肩膀,對李恪道:“朕雖是帝王,卻也並非肆意妄爲,此次外放揚州之事便委屈你了,不過你也勿要急切,朕不會久留你於揚州。你且在揚州待上一年半載,做出些政績來,朕便可調你回京。右驍衛大將軍的官職朕也替你留着,待你自揚州回京之後,你還是右驍衛大將軍。”

李世民雖準李恪外放,但卻並未要除去李恪右驍衛大將軍的名號,這也是在告訴李恪,叫李恪安心,他雖一時外放,但絕非長久之計,自己早晚必詔他回京。

第五十六章 府軍治水第二十章 蜀王求見第四十五章 《洛神賦十三行》第二十二章 長孫作繭第二十一章 花燭之夜第五十一章 緩緩歸矣第二章 將行第十五章 之官右驍衛第三十一章 不過芻狗第五十二章 勾結第二十二章 名劍配名士第二十章 蜀王求見第九章 蕭家姊弟第六十九章 逼反第二十九章 騙城第四十七章 長孫衝大婚第四十五章 太子家令第一章 白虹貫日第二十六章 請帖第三十八章 三英聚涼州第三十四章 慌不擇路第五十章 相爭第十九章 李恪拜府第五十三章 父子三人第七十章 楊政道第二十五章 武順入宮第四十章 墜馬第七章 考較第六十章 上皇病危第六章 加註第四十三章 名冊第五十八章 所謂風流第四十三章 晉陽城第二十七章 營嘯第四十三章 溫彥博病危第十八章 請旨第十七章 楊氏入宮第十章 校場第四十九章 李奉慈“從良”第四十四章 凌煙閣第三十五章 再會趙德言第十八章 武蕭之間第六十五章 連遭打擊第五十九章 賬簿第十一章 奉茶第七十一章 歸途“遇刺”第二十二章 幷州大都督第五十八章 水急破堤第五十章 方季長第十九章 李恪拜府第三十四章 瓊華殿第十章 年號貞觀第五十九章 棄子立侄第二十八章 釋懷第二十九章 獻馬第五十五章 山陽倉第三十六章 將計就計第四十五章 渤海郡王第八十一章 失望的長孫衝第六十四章 突厥潰敗第六十章 鐵勒九部第四章 陰山下第四十六章 設計第四十九章 宴後第二十章 王妃有孕第十二章 門下駁詔第五十五章 圈套第七十一章 裡衣第五十四章 長安秋第二十章 敲打第二十六章 東宮偶遇第八章 不讓寸步第二十九章 開府第六十五章 皇后病危第五十七章 稱心入宮第四十六章 議定位次第六章 加註第十六章 揚州之論第十章 頡利求和第四十七章 鄭元壽第四十九章 李奉慈“從良”第十七章 安置第十三章 歸寧第十九章 狼谷第十九章 風暴將起第十六章 質子第四十七章 太子心病第九章 “忠勇”趙德言第三十九章 十年之約第七十一章 亡故和新生第八十章 和親之議第六十九章 逼反第三十七章 漢王入套第三十五章 誅首惡第二十四章 揚威右驍衛第五十六章 設局第六十五章 兵部尚書第六十八章 心機第五章 汗庭第二十五章 主政右驍衛
第五十六章 府軍治水第二十章 蜀王求見第四十五章 《洛神賦十三行》第二十二章 長孫作繭第二十一章 花燭之夜第五十一章 緩緩歸矣第二章 將行第十五章 之官右驍衛第三十一章 不過芻狗第五十二章 勾結第二十二章 名劍配名士第二十章 蜀王求見第九章 蕭家姊弟第六十九章 逼反第二十九章 騙城第四十七章 長孫衝大婚第四十五章 太子家令第一章 白虹貫日第二十六章 請帖第三十八章 三英聚涼州第三十四章 慌不擇路第五十章 相爭第十九章 李恪拜府第五十三章 父子三人第七十章 楊政道第二十五章 武順入宮第四十章 墜馬第七章 考較第六十章 上皇病危第六章 加註第四十三章 名冊第五十八章 所謂風流第四十三章 晉陽城第二十七章 營嘯第四十三章 溫彥博病危第十八章 請旨第十七章 楊氏入宮第十章 校場第四十九章 李奉慈“從良”第四十四章 凌煙閣第三十五章 再會趙德言第十八章 武蕭之間第六十五章 連遭打擊第五十九章 賬簿第十一章 奉茶第七十一章 歸途“遇刺”第二十二章 幷州大都督第五十八章 水急破堤第五十章 方季長第十九章 李恪拜府第三十四章 瓊華殿第十章 年號貞觀第五十九章 棄子立侄第二十八章 釋懷第二十九章 獻馬第五十五章 山陽倉第三十六章 將計就計第四十五章 渤海郡王第八十一章 失望的長孫衝第六十四章 突厥潰敗第六十章 鐵勒九部第四章 陰山下第四十六章 設計第四十九章 宴後第二十章 王妃有孕第十二章 門下駁詔第五十五章 圈套第七十一章 裡衣第五十四章 長安秋第二十章 敲打第二十六章 東宮偶遇第八章 不讓寸步第二十九章 開府第六十五章 皇后病危第五十七章 稱心入宮第四十六章 議定位次第六章 加註第十六章 揚州之論第十章 頡利求和第四十七章 鄭元壽第四十九章 李奉慈“從良”第十七章 安置第十三章 歸寧第十九章 狼谷第十九章 風暴將起第十六章 質子第四十七章 太子心病第九章 “忠勇”趙德言第三十九章 十年之約第七十一章 亡故和新生第八十章 和親之議第六十九章 逼反第三十七章 漢王入套第三十五章 誅首惡第二十四章 揚威右驍衛第五十六章 設局第六十五章 兵部尚書第六十八章 心機第五章 汗庭第二十五章 主政右驍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