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西平邊患

李恪已在殿中坐定,六部諸位尚書也在稍後慢慢齊至,不過一炷香的功夫,朝會所傳之人已盡數到齊,但有一人卻還遲遲未至,此人便是太子李承乾。

此次雖不是旬日朝會,但也是李世民聖旨傳召的要事,干係重大,李承乾身爲太子,豈能不在。

西南賊子叩邊,又是皇帝親招,所有臣子已經盡數到了,但身爲太子的李承乾離地最近,卻遲遲未至,李世民看着左側上首空蕩蕩的座位,臉上不禁有些掛不住了。

“太子現在何處,怎還未至?”李世民終於有些不耐煩了,對門外的內宦喝問道。

內宦進門,對李世民回稟道:“回陛下的話,前往東宮傳詔的宮人已經去了三波了,都未在東宮尋得太子的蹤跡。”

李世民聞言,心中怒意已深,問道:“太子妃和東宮之人也不知太子的去向嗎?”

內宦回道:“都問了,太子妃,東宮衛率,還有太子錄事、起居官都不知太子何在。”

太子乃是儲君,不比尋常親王,凡太子每日進出,俱是仿效皇帝,有起居注作備,就算沒有,李承乾也該告知錄事,但如今宮中內宦在東宮問了個遍,卻仍不知太子何在,這實在是壞了規矩。

堂堂儲君,國之根本,豈能平白失蹤,這叫百官如何心安。

李恪怒拍身前桌案,叱責道:“胡鬧,簡直是胡鬧,加派人手給朕找,務必要將太子尋來。”

“諾。”內宦見得李世民動怒,應了一聲,連忙再遣人去尋了。

李承乾現在何處,旁人不知,但李恪的心裡是有個大概的數的,此刻的李承乾多半是去城南別院悄會稱心去了,這本就是要揹着朝中百官的事情,李承乾自然是帶了心腹悄悄地去了,又豈會告知太子妃和起居官,今日就算內宦將東宮翻了天也必尋不得李承乾的蹤影。

李恪雖然猜到了李承乾現在何處,但他卻絕不會說,可李恪不說,不代表旁人也沒有猜測。

新兼太子太師的侍中魏徵見狀,輕哼了一聲,對李世民道:“陛下若在東宮尋,恐怕是尋不得太子的。”

李世民聞言,問道:“玄成這是何意?”

魏徵回道:“臣在東宮掛職雖時日不長,但太子的習性臣還是知道些的,陛下與其命人在東宮尋,何不遣人去平康坊看看,太子多半正在那裡呢。”

魏徵說話,從來不顧及旁人顏面,哪怕是李世民當面也是如此,魏徵之言一出,李世民的臉色頓時難看了許多,當着羣臣的面有些掛不住了。

如果說方纔李恪謙遜,自居師長之下,爲李世民贏了幾分顏面的話,那此番李承乾把李恪給李世民贏來的顏面又給加倍地丟了回去。

堂堂太子,不顧朝會,而在青樓取樂,這若是傳出去,豈不是叫天下人笑話。

吐蕃叩邊,李世民本就是心情不佳,此番太子又鬧出了這等事,李世民心中的怒意越發地重了。

李世民面色鐵青地對身後的常塗吩咐道:“你親自帶人去一趟平康坊,把太子給我帶回來。”

接着,李世民又對殿中衆人道:“太子頑劣,叫衆卿見笑,朝議不必再等太子,開始吧。”

“諾。”長孫無忌聞言,應了一聲。

長孫無忌道:“二月之初,吐蕃遣軍二十萬叩邊,西南鬆州都督韓威戰敗,守城求援,餘者諸如羌酋閻州刺史別叢臥施並諾州刺史把利步利舉州叛降,川蜀形勢危急。”

閻州和諾州,乃貞觀五年時西陲新置之羈縻州,由當地羌族酋首自管,名義上屬鬆洲轄制,在鬆州之西。此番吐蕃攻唐,閻州刺史別叢臥施並諾州刺史把利步利望風而降,已至賊軍速至鬆洲,打地韓威措手不及,兵敗城下,只得固守求援。

鬆洲乃大唐西南門戶,干係重大,若鬆洲一失,吐蕃入蜀大門便開,若是危急成都,屆時整個西南都會不安。

李世民問道:“可能確切此番吐蕃出兵是爲何故?”

長孫無忌回道:“吐蕃此前求娶公主遭拒,此番出兵更攜金帛,意欲求娶公主。”

長孫無忌之言一出,衆人紛紛望向了李恪,因爲早在今歲之初,吐蕃遣使求親被拒時,李恪就曾有言,吐蕃一統高原,其勢已成,此番未允和親,當早做西賊叩邊的準備,只是那時的大唐君臣對吐蕃印象刻板,只當吐蕃不過邊陲小國,未予重視。

李世民也不忌諱其他,長孫無忌之言才落,便對李恪問道:“此事楚王早有警示,不知楚王對此可有看法?”

李恪道:“我大唐從來只有求娶公主能成的,還從未有逼娶公主的先例,兒臣以爲此例斷不可開,此番不但應當言辭回絕吐蕃之請,更當出兵卻敵,已證我大唐之名。”

李恪之言一出,殿中頓時滿是附和之聲,無論是喜戰的還是不喜戰的,如今吐蕃出面先行尋釁,強攻鬆州,無論如何都不能就此作罷,必要出兵退敵纔是。

李世民也道:“楚王之言甚和朕意,吐蕃愈是如此,我等愈不可寬縱,否則日後人人效仿,哪還有個體統?”

大唐好戰尚武,有李恪和李世民之言,這一仗是非打不可了。

自打貞觀九年,唐滅吐谷渾以來,大唐邊線便少經戰事,三載休養生息,國庫和戶部已經有了些盈餘,再加之去歲李恪北伐,所徵用之民力物力又大多是河東一地,以眼下大唐的底子想要打一個吐蕃還是不成問題的。

就吐蕃之事,李世民雖然問了李恪意見,但李恪也只是就事論事而已,並不曾多言,關於如何征伐,將帥定奪,李恪更是一言不發,畢竟李恪身爲幷州大都督,本就是河東邊帥,又節制大漠,手握重兵,位高權重,絕不便再插手西南,以免爲人所詬病。

西征一戰的人選定地也很快,以左屯衛大將軍薛萬徹掛帥,右領軍大將軍執失思力爲白蘭道行軍總管,左武衛將軍牛進達爲闊水道行軍總管,左領軍將軍劉簡爲洮河道行軍總管,計統軍五萬,出擊吐蕃。

不過李恪雖然未開口,但此次出征的四人卻很有些意思。

薛萬徹在李恪北伐時曾爲偏路元帥;執失思力本就和李恪交好,算是李恪門下;牛進達在李恪爲揚州大都督時官拜邗江府統軍,也曾在李恪麾下任職,這四人除了劉簡外,多多少少都和李恪有些關係。

大方向定了,出征主帥也定了,剩下的不過是些瑣碎事宜,由尚書省和兵部去定奪便是,李恪已經在想着散朝後回家逗弄小李璄去了,可就在李恪準備隨衆人一同出宮時,卻被李世民單獨給叫了下來。

第四十四章 謂我何求第五章 囚於陰山第四十章 子罪連父第八十五章 沙匪第十六章 隋王獻璽第二十六章 東宮偶遇第三十八章 自作主張第二十二章 名劍配名士第五十六章 當務之急第三十二章 阿史那社爾第五十八章 重禮第三十九章 李元昌受責第二十章 尋人第九章 “忠勇”趙德言第三十九章 突厥之議第十三章 拜師第二十八章 定汗庭第四十二章 夜談第六十八章 李恪牧羊第三十五章 敗亡在即第十七章 頡利被擒第七十二章 信至第五十九章 棄子立侄第十五章 議取汗庭第六章 李泰布棋第三十五章 長孫渙第三十七章 訴情第二十九章 騙城第三十一章 不過芻狗第五十二章 大雪第十二章 稱心失蹤第三十四章 蘇定方之邀第五十四章 柳家第五十九章 入宮釋疑第四十八章 還國受阻第七十九章 求娶公主第三十二章 阿史那社爾第三十五章 軍田第三十章 定盧山第四十九章 李奉慈“從良”第四十章 偶遇欽陵第五十八章 磧北大寨第二十六章 請帖第四十三章 仙娘入府第八章 新皇登基第五十三章 加賦第三十七章 北伐功成第三章 大婚在即第三十六章 煙雨樓第十章 將往華陰第四十六章 糧荒第十一章 薛延陀第三十三章 圈套第四章 取義第三十八章 把柄第六十五章 上皇臨終第五十三章 父子三人第四十六章 大唐來使第六十四章 皇后昏迷第二章 拒辱第二十二章 幷州大都督第四十七章 醉酒第四十三章 仙娘入府第十章 年號貞觀第十章 頡利求和第十一章 奉茶第三十三章 生隙第六章 岑長倩第四十章 阿雲拜父第四十三章 溫彥博病危第二十一章 自請爲質第六十五章 伏擊第六章 石室第一章 玄武門第五十章 負荊請罪第五十一章 新軍第四十一章 木秀於林第十三章 破鐵山第七十一章 歸途“遇刺”第二十五章 長安少年第十七章 安置第二十四章 貪狼會火鈴第二十二章 幷州大都督第六十二章 輕騎出城第五十二章 彈劾第一章 將欲還京第三十章 定盧山第二十一章 議封可汗第八章 惡陽嶺第六十四章 武士彠去職第二十九章 諾真水之戰第四十二章 挾恩攏突厥第六十三章 清兒被擒第七十二章 魏王之憂第六十六章 交易第六十七章 父子紛議第五十章 明升暗降第六十一章 無緣東宮第五十六章 金山禍起第九章 奪河
第四十四章 謂我何求第五章 囚於陰山第四十章 子罪連父第八十五章 沙匪第十六章 隋王獻璽第二十六章 東宮偶遇第三十八章 自作主張第二十二章 名劍配名士第五十六章 當務之急第三十二章 阿史那社爾第五十八章 重禮第三十九章 李元昌受責第二十章 尋人第九章 “忠勇”趙德言第三十九章 突厥之議第十三章 拜師第二十八章 定汗庭第四十二章 夜談第六十八章 李恪牧羊第三十五章 敗亡在即第十七章 頡利被擒第七十二章 信至第五十九章 棄子立侄第十五章 議取汗庭第六章 李泰布棋第三十五章 長孫渙第三十七章 訴情第二十九章 騙城第三十一章 不過芻狗第五十二章 大雪第十二章 稱心失蹤第三十四章 蘇定方之邀第五十四章 柳家第五十九章 入宮釋疑第四十八章 還國受阻第七十九章 求娶公主第三十二章 阿史那社爾第三十五章 軍田第三十章 定盧山第四十九章 李奉慈“從良”第四十章 偶遇欽陵第五十八章 磧北大寨第二十六章 請帖第四十三章 仙娘入府第八章 新皇登基第五十三章 加賦第三十七章 北伐功成第三章 大婚在即第三十六章 煙雨樓第十章 將往華陰第四十六章 糧荒第十一章 薛延陀第三十三章 圈套第四章 取義第三十八章 把柄第六十五章 上皇臨終第五十三章 父子三人第四十六章 大唐來使第六十四章 皇后昏迷第二章 拒辱第二十二章 幷州大都督第四十七章 醉酒第四十三章 仙娘入府第十章 年號貞觀第十章 頡利求和第十一章 奉茶第三十三章 生隙第六章 岑長倩第四十章 阿雲拜父第四十三章 溫彥博病危第二十一章 自請爲質第六十五章 伏擊第六章 石室第一章 玄武門第五十章 負荊請罪第五十一章 新軍第四十一章 木秀於林第十三章 破鐵山第七十一章 歸途“遇刺”第二十五章 長安少年第十七章 安置第二十四章 貪狼會火鈴第二十二章 幷州大都督第六十二章 輕騎出城第五十二章 彈劾第一章 將欲還京第三十章 定盧山第二十一章 議封可汗第八章 惡陽嶺第六十四章 武士彠去職第二十九章 諾真水之戰第四十二章 挾恩攏突厥第六十三章 清兒被擒第七十二章 魏王之憂第六十六章 交易第六十七章 父子紛議第五十章 明升暗降第六十一章 無緣東宮第五十六章 金山禍起第九章 奪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