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九章 逼反

盱眙城外不過十里,尚在盱眙縣境內,此處於忙着搜救李恪的席君買而言,也算的上是燈下黑了,而就在此處,坐落着一處戶數尚不足百的小漁村,席君買大索淮南而不得李恪正在此處。

“楚王殿下,當你高坐廟堂之時,可曾想過有朝一日,也會成爲我的階下之囚?”在這處村落的西南角,一間毫不起眼的草院中,左遊仙正看着被捆綁在木柱上的李恪,得意地問道。

李恪看着左遊仙的這幅模樣,心中難免生出了怒意,輕哼了一聲,不屑道:“淮南天災未能將本王難住了,卻沒想到,竟難在了你這賊子的禍心之上。”

左遊仙笑道:“淮南天災算什麼,白虹貫日,禍在東南。天災之事我早有預料,無論是你這個親王,還是天象,也都只是我的一枚棋子罷了。”

李恪冷聲道:“拿本王做你的棋子,倒是好大的口氣。”

李恪堂堂親王,在他的眼上尚且只是一枚棋子,那左遊仙的對手又該是誰,他的口氣着實大了些。

李恪本就頗有幾分心氣,如今雖落入他手,心中自還不甘願,不過左遊仙卻也懶得同李恪多費脣舌,只是道:“晏嬰有云:‘識時務者爲俊傑,通機變者爲英豪’。你貴爲親王,手握東南權柄,也算是個人物,又何必冥頑不靈,平白送了性命。”

李恪道:“冥頑不靈的不是本王,而是你們。我大唐已有天下十載,施仁政,安海內,早得人心,你等此時再興風浪,縱使擒了本王在手,又能如何?”

李恪說着,雙目緊盯着左遊仙,儼然一副誓死不從的模樣。

左遊仙看着李恪一臉決斷的模樣,心中也不生怒,反倒反問道:“你真當你不從我之意,我便拿你全無法子了?”

左遊仙的語氣很是自信,似乎早已預料到了眼下的局面,有了準備。

“你待如何?”李恪問道。

左遊仙回道:“你要做你的忠臣孝子,你大可去做,但我自有法子逼你從我之言。”

李恪聽了左遊仙的話,看着左遊仙成竹在胸的模樣,隱隱覺得有些不妥,想了想,似乎想起了什麼。

自打李恪被擒,到他被關押在此處漁村之中,一直都是左遊仙同他問話,他還未見過蕭月仙一眼。

方纔擒他之時,蕭月仙分明就與左遊仙同行,如今李恪已然成擒,蕭月仙反倒沒了蹤跡,李恪豈能不覺得奇怪。

李恪問道:“蕭月仙何在,本王尚有話要問他。”

李恪聰慧,左遊仙聽得李恪這麼一問,便知他已經對自己的意圖有所猜測了,於是道:“公主乃我大梁皇女,豈是你想見便能見的”

李恪聽了左遊仙的話,似乎是見不得蕭月仙了,而見不得蕭月仙的緣由倒未必便是左遊仙口中之言,而是另有緣故。

李恪心中猜想着,對左遊仙問道:“恐怕不是本王見不得蕭月仙,而是見不着了吧,此時的蕭月仙可是快到了揚州?”

李恪之言入耳,左遊仙的眼中一閃而過一絲驚色,他想過李恪會有所警覺,可沒想到他竟會猜到蕭月仙已經趕往了揚州。

左右李恪已然成擒,左遊仙也不懼他逃了,便對李恪道:“楚王好通透的心思,竟能想到如此地步,倒也是出乎意料了。不錯,公主確實已經趕往揚州,算了算時辰,恐怕已經在往臨江宮去的路上了。”

如今李恪不在臨江宮,臨江宮中主事的乃是李恪的心腹馬周,蕭月仙此去臨江宮爲的是誰,李恪豈能不知。

李恪道:“你們欲使仙娘借本王之名,誆騙馬周?騙得臨江宮中的節鉞?”

此次李恪北上督水雖以節臣之名,但御賜節鉞卻未隨身攜帶,抑或說,李恪自己就是節鉞的象徵,李恪所到之處便可行節臣之權,自然無需隨身帶着。

李恪若在,他就是節鉞,除他之外,縱使旁人得了節鉞,也不過是一堆廢鐵,可如今他失了蹤跡,若是此時有李恪的心腹之人,尋了一個由頭,手持節鉞與楚王金印振臂高呼,淮南上下自然響應。

左遊仙聞言,點了點頭笑道:“不錯,公主已持楚王金印前往臨江宮而去,到時公主手持殿下金印,自稱爲殿下所使,而盱眙縣衙又傳去消息,殿下督水失蹤,恐遭歹人所趁。馬周身爲殿下心腹,豈有不急之理,只要他一急,把節鉞帶出了臨江宮,到時我自有辦法把節鉞奪來,節鉞到手,再加上殿下的金印,淮南上下自然也都由我們說了算。”

李恪的金印代表着李恪的身份,一應文書均需加蓋,李恪自打出了揚州後便隨身攜帶,鮮少離身,此番李恪被擒,李恪的楚王金印也和他的人一起落入了左遊仙和蕭月仙的手中,而此時蕭月仙正式拿着他的楚王金印趕往了揚州。

李恪聽着左遊仙的話,眉頭不禁皺了起來。若當真如左遊仙所言,蕭月仙自馬周手中奪得節鉞,那淮南上下便難免動盪。左遊仙借李恪之名興兵亂,手中拿着的又是李恪的金印和節鉞,李恪就算是跳進黃河也洗不清了。

到了那時,就算李恪不想反,也徹底由不得他。

李恪看着左遊仙,道:“你算計的好心思,你只消得了節鉞,假借本王之名作亂,到時就算本王未反,父皇也容不得本王,本王除了順你之意起兵,便別無他法了。”

左遊仙笑道:“哈哈,不錯,除了逼你起兵,我還已命人秘密西行、北上,只要淮南一亂,到時吐蕃、西突厥便會叩兵西北,助我成事。”

李恪聽着左遊仙的話,後背一陣寒意,若左遊仙之謀當真成了,哪怕大唐日後平定了淮南,得到的也必定只是一個廢墟,而非富庶的東南糧倉。西北邊線更是從此多事。

李恪當即斷然道:“你要逼本王做這等謀逆之事,絕無可能。”

左遊仙看着李恪激動的樣子,得意地笑道:“殿下是聰明人,對付聰明人自然要用對付聰明人的法子。殿下既下不得決心,這決心便有我來替你下了便是。不過殿下放心,我既以殿下之名起兵,便不會在此時要了殿下的性命,殿下只需在此處安安靜靜地待上數日便可。數日之後,待淮南大勢得定,還需殿下出面主持大局。”

第二十章 西池院第六十章 秦府習武第四十七章 醉酒第二十三章 醋意第十五章 兵臨渭水第五十二章 勾結第五章 引薦第六十章 上皇病危第十一章 奉茶第十八章 長安亂第二十章 賢內助第十四章 臨危受命第八十一章 失望的長孫衝第二十七章 便橋之盟第六章 石室第十三章 破鐵山第七十九章 求娶公主第五十四章 御史臺密信第四十章 盧山都督府第十三章 拜師第十九章 回京前夕第五十二章 大雪第三十六章 自古名將如美人第四十八章 還國受阻第二十四章 揚威右驍衛第二十二章 貴妃第二十五章 接風宴第三十三章 請纓第十六章 欽陵第十七章 急招第八十二章 重聘第二章 西南戰事第二十三章 聖旨至第二十五章 接風宴第四十四章 謂我何求第七十一章 歸途“遇刺”第五十七章 擷玉樓第七十五章 杜如晦第三十一章 漢王李元昌第十六章 北地亂起第五十章 相爭第十五章 之官右驍衛第四十一章 再入東宮第三十七章 獵狐第十一章 唐儉爲使第二章 一箭雙鵰第三十八章 三英聚涼州第十三章 南下第十八章 捷報進京第六十六章 交易第三十三章 再會夷男第六十九章 逼反第四十三章 欲保東宮第六十九章 逼反第三十章 定盧山第十七章 反常第四十三章 欲保東宮第五十一章 鬱督軍山第十八章 請旨第十五章 岑文本拜相第一章 太子之危第四十二章 李恪入宮第十九章 夏乏第六十七章 餞別第八十四章 夷男籌聘第二十四章 王玄策第七章 曳莽奔疲第四十九章 宴後第六十四章 武士彠去職第四十五章 訓斥第六十九章 暴露第五十七章 李世民試子第二十一章 彈劾第三十九章 司空府第五章 囚於陰山第四章 長孫兄弟第二十三章 行抵揚州第七十六章 再臨浚稽山第三十八章 夜擷明珠第七十一章 亡故和新生第十三章 歸寧第四十四章 太子易師第三十三章 再會夷男第四十二章 挾恩攏突厥第六十章 鐵勒九部第二十七章 執失部第十一章 昆明池春獵第六章 賀蘭越石第三十章 定盧山第十一章 欲用曳莽第二章 上元燈會第十三章 李恪退封第十五章 鐵山大捷第二十八章 定汗庭第三十六章 推恩令第十三章 南下第十三章 李恪退封第四十一章 苦心第二章 端午第五十八章 過繼
第二十章 西池院第六十章 秦府習武第四十七章 醉酒第二十三章 醋意第十五章 兵臨渭水第五十二章 勾結第五章 引薦第六十章 上皇病危第十一章 奉茶第十八章 長安亂第二十章 賢內助第十四章 臨危受命第八十一章 失望的長孫衝第二十七章 便橋之盟第六章 石室第十三章 破鐵山第七十九章 求娶公主第五十四章 御史臺密信第四十章 盧山都督府第十三章 拜師第十九章 回京前夕第五十二章 大雪第三十六章 自古名將如美人第四十八章 還國受阻第二十四章 揚威右驍衛第二十二章 貴妃第二十五章 接風宴第三十三章 請纓第十六章 欽陵第十七章 急招第八十二章 重聘第二章 西南戰事第二十三章 聖旨至第二十五章 接風宴第四十四章 謂我何求第七十一章 歸途“遇刺”第五十七章 擷玉樓第七十五章 杜如晦第三十一章 漢王李元昌第十六章 北地亂起第五十章 相爭第十五章 之官右驍衛第四十一章 再入東宮第三十七章 獵狐第十一章 唐儉爲使第二章 一箭雙鵰第三十八章 三英聚涼州第十三章 南下第十八章 捷報進京第六十六章 交易第三十三章 再會夷男第六十九章 逼反第四十三章 欲保東宮第六十九章 逼反第三十章 定盧山第十七章 反常第四十三章 欲保東宮第五十一章 鬱督軍山第十八章 請旨第十五章 岑文本拜相第一章 太子之危第四十二章 李恪入宮第十九章 夏乏第六十七章 餞別第八十四章 夷男籌聘第二十四章 王玄策第七章 曳莽奔疲第四十九章 宴後第六十四章 武士彠去職第四十五章 訓斥第六十九章 暴露第五十七章 李世民試子第二十一章 彈劾第三十九章 司空府第五章 囚於陰山第四章 長孫兄弟第二十三章 行抵揚州第七十六章 再臨浚稽山第三十八章 夜擷明珠第七十一章 亡故和新生第十三章 歸寧第四十四章 太子易師第三十三章 再會夷男第四十二章 挾恩攏突厥第六十章 鐵勒九部第二十七章 執失部第十一章 昆明池春獵第六章 賀蘭越石第三十章 定盧山第十一章 欲用曳莽第二章 上元燈會第十三章 李恪退封第十五章 鐵山大捷第二十八章 定汗庭第三十六章 推恩令第十三章 南下第十三章 李恪退封第四十一章 苦心第二章 端午第五十八章 過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