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六章 識貨的杜如晦

“本王不在揚州這幾日,城中可曾生了什麼大事?”衆人起身,李恪也翻身上馬,被李恪委以代決揚州諸事的馬周便跟在了李恪的身後,李恪回頭對馬周問道。

馬周想了想,對李恪回道:“杜相來的很快,有杜相坐鎮在此,揚州城中倒也無甚大亂。”

杜如晦起於行伍,又曾爲宰相,佐治天下尚且遊刃有餘,區區一個淮南又豈在話下,有他在,縱然有人有心生亂,也不敢擅動。

不過馬周頓了頓,似乎想起了什麼,卻又對李恪道:“乘機生亂之人倒是沒有,不過有一事殿下若是聽了,想必也會有些不悅。”

李恪聞言,問道:“哦?何事?”

馬週迴道:“就在殿下失蹤後不過兩日,淮南鹽價高一路高漲,自每鬥一百八十文到三百文,如今已經到了近五百文,百姓當中無力購鹽者已大有人在。鹽之危雖不比洪水這般來勢洶洶,但亦不可大意。”

李恪聽着馬周的話,一邊緩緩地點了點頭,一邊眼中露出看來一絲冷意。

李恪尚在盱眙坐鎮時,便曾下嚴令,凡淮南食鹽,每鬥作價不得過一百八十文,可如今李恪失蹤不過十餘日,而且大水已停,淮南的這些鹽行便有猖狂了起來,公然將鹽價擡至了五百文,超限多矣。

李恪對馬周問道:“既有杜相在此,又爲何會有此事?”

杜如晦奉皇命南下淮南,在李恪不在時便爲朝使,鎮撫東南,鹽價高漲非同小可,依理而言杜如晦不該對此事不管不問。

馬周嘆了口氣,對李恪道:“杜相才幹自不必多言,只是杜相世家子弟出身,眼中看着的多是淮南各州衙內府務,一向對這些民間瑣務不甚在心,更是直言不欲與民爭利,故而未曾重視。”

李恪聽着馬周的話,也慢慢地明白了過來,杜如晦是世家子弟,而且還不是尋常的世家子弟,杜如晦出自京兆杜氏,乃是當世有數的世家門閥。

所爲“樊川韋杜,去天五尺。”京兆杜氏雖不在七宗五姓之列,但論名望卻絲毫不在其下。

這樣的出身,導致杜如晦雖貴爲宰相,但對民情卻難以全然體恤,和馬周這些起自微末的官吏自然比不得。

“杜相現在何處?”李恪對馬周問道。

馬週迴道:“杜相已知殿下回揚,已經在揚州內城等候。”

杜相非是李恪家臣,需得避嫌,自然不必如馬周他們這般出城遠迎,而且杜如晦貴爲國公,曾爲宰輔,也不會置身過低,能在內城迎候,已經算是給李恪不小的面子了。

李恪想了想,對馬周道:“待本王回府後,你晚些時候辛苦一趟,和懷道率軍同去,將東南鹽行大主事周鼎方給本王“請”了來,本王要宴請於他。”

李恪一邊說着,語氣越發的冰冷。

李恪身份在此,周鼎方哪怕富甲東南,也絕不值當這樣的人物“請”他過來,還親自宴請他。

馬周聞言,應了一聲,道:“臣這就去辦,只是不知今晚設宴,可要算上杜相?”

李恪當即道:“不必了,此事之上,杜相既與本王所執不同,又何必叫上他自尋麻煩,此事本王親自來問,不必經過杜相。”

李恪不在淮南,杜如晦便是淮南首官,可如今李恪東歸,杜如晦自然而然地就退居了次席,李恪行事越過他,本就在便宜之內。

不過其實李恪刻意繞開杜如晦,倒也並非盡因杜如晦的身份,更多的還是他自己的私心考量。

百姓居不可無鹽,鹽行生意何等暴利,李恪比誰都清楚。李恪貴爲親王,家財萬貫,封地萬畝,他自己自是不缺銀錢,可他欲奪嫡,自然少不得蓄養家臣,拉攏朝野各方,而這些花費都不是什麼小數目,如今有這樣掙錢的生意自李恪手邊,他豈會錯過。

可以說,“匹夫無罪懷璧其罪”,當週鼎方在李恪面前露財的時候,李恪已惦記上了他,左右周鼎方和他們的東南鹽行也都是霸市欺民之輩,李恪又何妨取而代之?把這一本萬利的鹽行生意收下,做了他自己的錢袋子。

李恪既有了這等心思,欲行此等勾當,自然就不會再叫上杜如晦,平白給自己添堵了。

“殿下之意臣省的。”馬周聞言,也應了一聲。

馬周雖不盡知李恪的心思,但李恪既然刻意提及此事,必是另有籌劃,多半是要避開杜如晦,避開朝廷的。

李恪不在時,杜如晦便是一尊大佛,鎮得住江淮,對淮南時局自然大有作用,可如今李恪回來了,小小的一個淮南同時存在這兩位大人物,杜如晦還是李世民的心腹,杜如晦對李恪而言便只能是掣肘。

畢竟杜如晦不同於尋常臣子,他的身份太過敏感,他是跟隨了李世民十餘年的嫡系心腹,以他的位分,李恪最多也只是求其好感,不會,更不敢去拉攏杜如晦,否則李世民也會對李恪不滿。

李恪心中正在想着杜如晦的事情,正往揚州內城走着,剛到了內城門下,便也看到了城外等候着的杜如晦。

“臣杜如晦,拜見殿下。”李恪策馬到內城外,杜如晦便當先拜道。

李恪翻身下馬,上前扶起杜如晦,對杜如晦笑道:“一載未見,蔡國公的身子倒是康健不少,實在是可喜可賀。”

杜如晦起身道:“殿下身系一地安危,能安然歸來,纔是民之幸事,可喜可賀。”

李恪道:“國公言重了,有國公在此坐鎮,縱是本王不在,也是固若金湯,無論是父皇還是本王,都放心地很。”

杜如晦聞言,卻搖了搖頭道:“淮南之安,臣不敢居功。淮南所以能得安穩,不脫兩人之功,一爲殿下治水,二爲賓王安民。若非馬賓王大才,擅治民之道,穩住東南人心,恐怕就算臣到了此處,也是無濟於事。”

顯然,杜如晦對馬周讚許頗高,李恪回頭看了眼馬周,對杜如晦道:“門下之臣,竟能得國公如此讚許,倒是叫本王意外。”

李恪之言,本在謙讓,但杜如晦卻一本正經道:“殿下何必如此謙遜,馬賓王有宰相之才,臣生平少見,如此幹臣,殿下豈藏私,只拘百里之內,用一府之中,未免暴殄天物了。”

第十六章 漠北再遇第七十章 楊政道第七十二章 幸亦不幸第七章 命格第八十二章 老奴第六十八章 身後憂第十八章 鐵勒內亂第八十三章 和親定議第十章 年號貞觀第九章 飲酒第四十八章 請君暫上凌煙閣第五十九章 共存亡第五十六章 當務之急第七十二章 做戲第五十五章 禁中奏對第四十九章 睢陽渡口第八十三章 定論第五十六章 長孫父子第六十七章 狄仁傑第二十九章 平亂第十二章 夷男第八章 不讓寸步第二十九章 諾真水之戰第五十一章 做局第二十五章 密謀第三十七章 漢王入套第二十五章 長安少年第六十六章 蠱惑第二十五章 密謀第七十章 騙鉞第五十五章 再臨擷玉樓第十七章 兵困盧山第十章 落雕弓第六十九章 行殯第四十六章 設計第七十七章 水匪第九十一章 漕規第五章 祿東贊之憂第二十七章 營嘯第七十二章 武功郡王第二十六章 賜封高陽第七十四章 草原春獵第二章 將行第十章 遊說蕭瑀第五十六章 金山禍起第四十九章 宴後第十二章 夷男第六十九章 媚娘第九章 洞房花燭第二十五章 民望第十七章 仙娘第六章 分封第五十五章 山陽倉第十三章 誤會第七章 義成公主第三十三章 先機第四十二章 欲擒故縱第九十一章 漕規第五十一章 有苦難言第六章 拜府第三十五章 長孫渙第十章 將往華陰第二十九章 騙城第二十四章 神箭震軍威第三十二章 忠心耿耿趙德言第八十五章 沙匪第六十一章 頡利北征第三十章 不識女兒心第二十二章 貴妃第四十二章 機會第七十八章 再遇武氏女第八十三章 將向荊州第五十五章 借糧第十七章 威逼侯君集第四十二章 夜談第二十四章 轉醒第六十四章 調虎離山第七章 考較第十五章 之官右驍衛第三十五章 再會趙德言第八十三章 定論第八章 溫彥博之憂第五十四章 長安秋第四十九章 宴後第五十章 政事堂第五十章 明升暗降第十章 遊說蕭瑀第八十九章 絕婚第二十二章 貴妃第七章 楚王大婚第五章 射花燈第六十八章 拒親第二十六章 李代桃僵第三十八章 三英聚涼州第六十八章 守殯第十四章 終破突厥第六十一章 蘇瀟生怒第四十六章 大雨第五十三章 月仙回揚
第十六章 漠北再遇第七十章 楊政道第七十二章 幸亦不幸第七章 命格第八十二章 老奴第六十八章 身後憂第十八章 鐵勒內亂第八十三章 和親定議第十章 年號貞觀第九章 飲酒第四十八章 請君暫上凌煙閣第五十九章 共存亡第五十六章 當務之急第七十二章 做戲第五十五章 禁中奏對第四十九章 睢陽渡口第八十三章 定論第五十六章 長孫父子第六十七章 狄仁傑第二十九章 平亂第十二章 夷男第八章 不讓寸步第二十九章 諾真水之戰第五十一章 做局第二十五章 密謀第三十七章 漢王入套第二十五章 長安少年第六十六章 蠱惑第二十五章 密謀第七十章 騙鉞第五十五章 再臨擷玉樓第十七章 兵困盧山第十章 落雕弓第六十九章 行殯第四十六章 設計第七十七章 水匪第九十一章 漕規第五章 祿東贊之憂第二十七章 營嘯第七十二章 武功郡王第二十六章 賜封高陽第七十四章 草原春獵第二章 將行第十章 遊說蕭瑀第五十六章 金山禍起第四十九章 宴後第十二章 夷男第六十九章 媚娘第九章 洞房花燭第二十五章 民望第十七章 仙娘第六章 分封第五十五章 山陽倉第十三章 誤會第七章 義成公主第三十三章 先機第四十二章 欲擒故縱第九十一章 漕規第五十一章 有苦難言第六章 拜府第三十五章 長孫渙第十章 將往華陰第二十九章 騙城第二十四章 神箭震軍威第三十二章 忠心耿耿趙德言第八十五章 沙匪第六十一章 頡利北征第三十章 不識女兒心第二十二章 貴妃第四十二章 機會第七十八章 再遇武氏女第八十三章 將向荊州第五十五章 借糧第十七章 威逼侯君集第四十二章 夜談第二十四章 轉醒第六十四章 調虎離山第七章 考較第十五章 之官右驍衛第三十五章 再會趙德言第八十三章 定論第八章 溫彥博之憂第五十四章 長安秋第四十九章 宴後第五十章 政事堂第五十章 明升暗降第十章 遊說蕭瑀第八十九章 絕婚第二十二章 貴妃第七章 楚王大婚第五章 射花燈第六十八章 拒親第二十六章 李代桃僵第三十八章 三英聚涼州第六十八章 守殯第十四章 終破突厥第六十一章 蘇瀟生怒第四十六章 大雨第五十三章 月仙回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