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一眼千年

東宮,太子居所,因坐落於太極殿東側,故而得名。

東宮佔地寬廣,佈局精妙,數十個大大小小的殿宇如棋子均勻地般散落在東宮的各個角落,對顯德殿成衆星拱月之勢。

午後,在東宮西側坐落着一座雅靜的偏殿宜秋宮,宜秋宮面積不大,但勝在玲瓏巧致,獨具匠心。

在這個殿宇的角落,一個面容稚嫩的俊俏少年正獨自倚坐在池塘邊的假山上,神態悠然。

少年身材勻稱,脣紅齒白,穿着一身裁剪得體月白色錦服,腰間懸着一塊羊脂白玉,通身透着一股子貴氣。

只是少年的額頭卻露出一塊淤青,顯然是被鈍器撞擊過不久,還未來得及消除。

少年慵懶地坐在陽光下,半闔着雙眼,緩緩地張開雙臂,深深地吸了一口氣。

“原來這就是大唐的味道。”

少年年齡不大,聲音青澀,帶着童音,話語中似乎還有着幾分初臨寶地的意思。

少年名叫李恪,太子李世民三子,兩天前在玄武門遇刺,被鐵矛磕傷了腦袋,整整昏迷了一個日夜。

醒來後,李恪便成了另一個“李恪”。

他同名李恪,一個二流師範學院的歷史系大四學生,他本該在今年畢業季謀取一份歷史課教師的職位,然後留在他那個不知道幾線的小城,安穩平淡地上班。

可上天卻偏偏與他開了一個玩笑,就在他畢業旅行,到西安遊玩之際,卻不慎跌入了渭水,鳩佔鵲巢,得了這個少年的身子,來到了這一千三百年前的長安,讓他始料不及。

只記得猶在耳邊迴盪的那句:“漢中郡王遇刺,速傳御醫。’”

熟知唐史的他對李恪這個名字自然不會陌生,他既是身懷隋唐兩朝皇室血脈的尊貴皇子,卻也是在皇位爭奪中一敗再敗,二十六年後被長孫無忌誣陷致死的可憐蟲。

李恪奪嫡失敗的原因固然很多。

他既是庶子,更沒有長孫氏等關隴世家的扶持,但最致命的還是皇帝李世民對於長孫皇后所出的那三個嫡子異乎尋常的偏愛。

若無意外,二十六年後,這個被李世民盛讚“英國類我”的皇子將因爲房遺愛謀反案被連坐而死,時年三十四歲。

不過一向現在的李恪對於這一切倒也並不絕望。

“嘿嘿,‘千古是非無處問,夕陽西去水東流。’我且管那舊史做甚,如今我既成了這李恪,少來說也享了這二十來年的富貴,攪得天下風雲,爭一爭這九五之位。”李恪看着遠方太極殿高聳入雲的樓宇,一聲輕笑,倚着假山緩緩闔上了眼。

午後陽光和煦,暖意融融,李恪慵懶地躺在石塊上,聽着耳邊的汩汩水聲,宛如珠落玉盤,李恪竟緩緩地半睡了過去。

“小郎,小郎。”

也不知過了多久,一陣清脆的女聲打散了李恪的睡意,李恪揉了揉眼,擡頭望去,原來是母親楊妃身邊的侍女瓶兒。

瓶兒是楊妃身邊的貼身侍女,在楊妃還是隋朝公主的時候就已經跟在了楊妃身邊,算在今日,已快十年了,瓶兒是看着李恪長大的,所以連李恪也得叫她一聲瓶兒姐。

瓶兒在院中四處張望,神色焦急,想來是奉了楊妃的命令來尋李恪。

李恪連忙站起身來,朝着瓶兒的方向揮了揮手,叫道:“瓶兒姐,我在這兒。”

瓶兒循聲望去,看到站在假山上的李恪,頓時鬆了口氣,踏着小碎步走到李恪的身前,微微屈膝行了宮禮。

“小郎,太子駕臨,娘娘讓你速回前廳。”

“知道了,我這就過去。”李恪慢慢挪到大石塊的邊緣,一下子從上面跳了下來。

瓶兒自幼便被父母發賣,八歲便跟了楊妃。瓶兒在宮宮中舉目無親,所以她一直把自己看着長大的李恪當親弟弟看待,瓶兒看着李恪從這麼大的石塊上跳了下來,心中一顫,連忙伸手扶了過去:“小郎慢些,可別摔着了。”

李恪咧嘴一笑,拿手比劃了一下石頭,脆生生地回道:“瓶兒姐,我已經長大了,無礙的。”

李恪生於王府,自幼錦衣玉食,年僅八歲的李恪比起同齡人來的確高出不少,活像個十一二歲的少年。

但是瓶兒卻對李恪的話不以爲意,彎腰輕輕撣了撣李恪屁股上的灰塵,嘴角勾起了一輪彎月。

“你呀,只是個子長高了,離長大還早着呢。等你加冠後娶了王妃,自己到宮外開府建衙纔是真的長大了。”

瓶兒言辭鑿鑿,一副阿姊教誨阿弟的模樣。

李恪的骨子好歹也是二十出頭的男人了,何曾被一個才十八的小丫頭當面調笑過?

李恪豈能吃這個虧,於是李恪想了想,拉過瓶兒的手,天真無邪的雙眼直直地看着瓶兒,一臉認真地說道:“瓶兒姐,我出宮開府後豈非就看不見你了,那我以後想你怎麼辦,我可以問母后把你要過去嗎?”

李恪的話一出口,瓶兒臉上的表情頓時頓住了,她呆呆地看着李恪,竟不知道該說些什麼。

瓶兒自幼就在宮闈,自然知道,在皇宮之中,嬪妃身邊的侍女被賜給成年皇子做側妃也是司空見慣了的。

更何況如今瓶兒年已十八,等過了些年待李恪長成,瓶兒也到了二十四五的年紀,到了可以發派出宮的時候。若是那時李恪真的向楊妃索要瓶兒,楊妃十有八九會應了李恪所請,將瓶兒賜給李恪。

一想到這些,瓶兒臉頰竟悄悄浮上了幾許紅暈,羞地不知該如何回他了。

李恪站在瓶兒的身旁,靜靜地看着瓶兒羞怯的樣子,宛如二月初紅的桃花,出彩卻又素雅,不自覺地竟有些出神了。

不過好在瓶兒很快便緩過了神來,她發現李恪竟微笑地看着自己。

瓶兒當即便想起了李恪的話,羞紅了臉,嗔怪地瞥了李恪一眼,轉身道:“小郎小小年紀便不學好,整日儘想着這些。太子還在正廳裡等着你,快隨我來。”

說着,連忙背過李恪,拉着他的手逃也似地離開了。

第三十三章 生隙第三十九章 誅殺第二十四章 再懷身孕第三十一章 留命第四十三章 溫彥博病危第六十五章 上皇臨終第四十七章 長孫衝大婚第十五章 拒婚第三十九章 十年之約第三十一章 不過芻狗第二十一章 楚州刺史第四十九章 自作多情的杜相第三十一章 留命第七十章 武順登門第三十一章 春獵第五十五章 圈套第四十八章 請君暫上凌煙閣第四十一章 苦心第五十五章 嫡子爭議第五十一章 新軍第二十六章 雲中城第七十四章 流言第十九章 回京前夕第九十章 揚州三漕第七章 曳莽奔疲第五十一章 楚王讓美第八十四章 江陵尋人第三十八章 向充設宴第十八章 武蕭之間第六十五章 上皇臨終第四十九章 李奉慈“從良”第四十三章 趙德言的抉擇第十五章 鐵山大捷第三十章 借馬尋釁第八十五章 曬鹽第三十九章 誅殺第十一章 蕭瑀上疏第三十章 不識女兒心第八章 新皇登基第四十二章 欲擒故縱第二十四章 揚威右驍衛第四十章 子罪連父第五十八章 水急破堤第四十六章 大雨第六十三章 清兒被擒第三十四章 福星第三十二章 試馬第六十九章 逼反第三章 西平邊患第七十一章 之官洛陽第四十七章 回揚第五十二章 秦帥診疾第五十八章 重禮第七十七章 權萬紀第四十九章 睢陽渡口第十四章 廢止分封第三章 靈州軍第五章 祿東贊之憂第五十七章 稱心入宮第十六章 欽陵第三章 兵起河東第四十六章 李恪探病第二十三章 聖旨至第一章 定帥第三十七章 訴情第九章 “忠勇”趙德言第十八章 長安亂第十八章 鐵勒內亂第三十七章 京中風雲第八十六章 終見第六十八章 應對第三十五章 敗亡在即第十五章 拒婚第五十九章 共存亡第二十九章 開府第六十四章 突厥潰敗第十七章 朝議第十三章 盛會第六十九章 暴露第六十三章 心結第五章 玄都觀第二十七章 執失部第三章 奏對第三十八章 下聘第五十一章 鬱督軍山第十八章 請旨第三十章 長安樂第四十四章 凌煙閣第四十章 阿雲拜父第二十三章 醋意第二十一章 搏殺第三十二章 蕭後第十六章 媚娘抵京第三十二章 隴西李氏第七十一章 裡衣第七十二章 魏王之憂第四十章 盧山都督府第三十六章 以畫爲餌第十五章 定親第九章 奪河
第三十三章 生隙第三十九章 誅殺第二十四章 再懷身孕第三十一章 留命第四十三章 溫彥博病危第六十五章 上皇臨終第四十七章 長孫衝大婚第十五章 拒婚第三十九章 十年之約第三十一章 不過芻狗第二十一章 楚州刺史第四十九章 自作多情的杜相第三十一章 留命第七十章 武順登門第三十一章 春獵第五十五章 圈套第四十八章 請君暫上凌煙閣第四十一章 苦心第五十五章 嫡子爭議第五十一章 新軍第二十六章 雲中城第七十四章 流言第十九章 回京前夕第九十章 揚州三漕第七章 曳莽奔疲第五十一章 楚王讓美第八十四章 江陵尋人第三十八章 向充設宴第十八章 武蕭之間第六十五章 上皇臨終第四十九章 李奉慈“從良”第四十三章 趙德言的抉擇第十五章 鐵山大捷第三十章 借馬尋釁第八十五章 曬鹽第三十九章 誅殺第十一章 蕭瑀上疏第三十章 不識女兒心第八章 新皇登基第四十二章 欲擒故縱第二十四章 揚威右驍衛第四十章 子罪連父第五十八章 水急破堤第四十六章 大雨第六十三章 清兒被擒第三十四章 福星第三十二章 試馬第六十九章 逼反第三章 西平邊患第七十一章 之官洛陽第四十七章 回揚第五十二章 秦帥診疾第五十八章 重禮第七十七章 權萬紀第四十九章 睢陽渡口第十四章 廢止分封第三章 靈州軍第五章 祿東贊之憂第五十七章 稱心入宮第十六章 欽陵第三章 兵起河東第四十六章 李恪探病第二十三章 聖旨至第一章 定帥第三十七章 訴情第九章 “忠勇”趙德言第十八章 長安亂第十八章 鐵勒內亂第三十七章 京中風雲第八十六章 終見第六十八章 應對第三十五章 敗亡在即第十五章 拒婚第五十九章 共存亡第二十九章 開府第六十四章 突厥潰敗第十七章 朝議第十三章 盛會第六十九章 暴露第六十三章 心結第五章 玄都觀第二十七章 執失部第三章 奏對第三十八章 下聘第五十一章 鬱督軍山第十八章 請旨第三十章 長安樂第四十四章 凌煙閣第四十章 阿雲拜父第二十三章 醋意第二十一章 搏殺第三十二章 蕭後第十六章 媚娘抵京第三十二章 隴西李氏第七十一章 裡衣第七十二章 魏王之憂第四十章 盧山都督府第三十六章 以畫爲餌第十五章 定親第九章 奪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