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章 民望

隨着約定合盟時間將至,空中原本稀稀拉拉的小雨竟緩緩停了下來,到了巳時,天色已經漸漸放晴了。

李恪心中情緒繁雜,辭別了楊妃還有李愔,在內侍的引領下往南而出,過內坊,直往朱雀門而去。

李恪剛到朱雀門下,便看到了城下如山般巍峨矗立着的秦叔寶。

“陛下昨夜便已先往便橋而去,末將奉命在此迎候殿下,請殿下上馬。”秦叔寶見李恪到此,對李恪道。

“謝秦將軍。”李恪對秦叔寶到了聲謝,便要踩着木凳騎上一旁的白馬。

可還沒等李恪走到白馬邊,秦叔寶竟親自上前將白馬牽到了李恪的身旁,拉下了白馬的馬鐙,對李恪道:“請殿下上馬。”

李恪看到秦叔寶的動作,被驚地微微一愣。

秦叔寶何許人也,當朝翼國公、左武衛大將軍、上柱國,功勳無數,這般人物竟會親自爲李恪牽馬執鐙,着實叫李恪驚訝。

“大將軍乃國之攻城,李恪不過一介孺子,豈敢叫大將軍屈身。”當今天下,能叫秦叔寶牽馬的恐怕只有皇帝李世民了,李恪見秦叔寶竟然爲自己牽馬,連忙拒絕道。

秦叔寶見李恪拒絕,拍了拍堅實的胸膛,一臉正色地回道:“蜀王爲質,乃是代天下受過,莫說是叫末將牽馬,就是踩着末將這顆腦袋登馬,末將也絕無二話。”

李恪聽着秦叔寶的話,擡頭看着秦叔寶,只見他雙眼誠摯,眼神中並無半點作假。

其實秦叔寶此時的態度已經代表了大半個大唐軍方的態度。

大唐與突厥兩國交戰,本是武臣之事,大唐縱然兵寡,可秦叔寶、尉遲恭等人亦非貪生怕死之輩,可他們卻受制於關中形勢和李世民的旨意,不能出城迎戰,反倒要靠李恪這個孩童來與突厥求和。

如此看來,大唐軍方確實欠了李恪一個不小的人情,這一點倒是李恪先前所未預料到的。

突如其來的一幕倒叫李恪有些猶疑了。

原因無他,只因秦叔寶身份不低,而且勇冠三軍,戰必登先的他在大唐軍中的威名實在是太高了。

正史之中,秦叔寶的武力與演義絕不相同。

秦叔寶名起於隋末,憑着一杆虎頭鏨金槍橫行天下,隋末羣雄莫有能當着。唐史有載:“叔寶每從太宗征伐,敵中有驍將銳卒,炫耀人馬,出入來去者,太宗頗怒之,輒命叔寶往取。叔寶應命,躍馬負槍而進,必刺之萬衆之中,人馬辟易。”

秦叔寶的軍略興許比不得李靖和李績等人,但他一身武力冠絕三軍,除尉遲敬德外,無人能與他平分秋色,如此人物,李恪豈敢輕慢。

秦叔寶似乎也看出了李恪眼中的猶疑,竟牽馬走到了李恪身前,單膝跪於地下,對李恪道:“末將恭請殿下上馬!”

秦叔寶一跪,守衛朱雀門的千餘竟也同時跪拜於地,齊聲道:“恭請殿下上馬。”

李恪看着眼前的一幕,上千人整齊劃一地行禮跪於地下,心中一顫。

這是皇子亦或是親王的身份能帶給他的嗎?

不是,絕不是。

李恪常在皇城內行走,以往左右監門衛的軍士見了他也不曾這般發自內心地恭敬,至於秦叔寶就更是如此了。

月餘之前,李世民剛剛登基之日,李恪曾主動上前向秦叔寶道謝,秦叔寶顧忌李恪的身份,尚且刻意疏遠,哪有今日這般模樣。

李恪看着堅持着跪拜於身前的秦叔寶和監門衛衆將,他知道,這是大唐朝廷給予他的禮遇,而他也沒有拒絕的理由和餘地。

“如此,本王便失禮了。”李恪說着,便踩着木凳,在秦叔寶的攙扶下上了馬。

御亦是君子六藝之一,大唐更是以武立國,君臣尚武,故而李恪雖年少,但也曾練習過御馬之術,只不過這匹白馬太過高大了些,李恪一時間不適應,掌控着有些吃力。

不過好在秦叔寶早有準備,在李恪上馬之後,秦叔寶對李恪道:“此馬乃是宮馬,溫馴非常,殿下只需夾緊馬鞍便好,末將爲殿下引路。”

一邊說着,秦叔寶竟又親自拉過馬繮,牽馬白馬走在了前面。

當李恪騎在白馬之上,緩緩出了朱雀門的時候,放眼望去,在天門街兩側,早已擠滿了熙熙攘攘的人羣。

天門街亦名朱雀街,正對朱雀門,乃長安城南北向的要道,長一千六百餘丈,寬三十餘丈,李恪坐在於馬上,放眼望去,這滿滿當當的一片怕不是有十數萬百姓。

“恭送殿下。”

“恭送殿下。”

“恭送殿下。”

......

李恪方一出現在百姓面前,天門街兩側,百姓們便紛紛高聲呼道,自北向南,既如雷鳴,震耳欲聾,又如潮水,連綿不絕,這一刻,李恪的內心竟前所未有的震動。

李恪自請爲質,不過是昨日晚間的事情,今日正午,長安城內竟已經集結了十餘萬自發爲李恪送行的百姓,當然其中不止有長安的百姓,還有自涇陽等地而來的難民。

李恪看着眼前的場景,眼眶竟不禁有些溼潤了。

李恪自問,他自請爲質並非一片公心,甚至他自己打的小算盤居多,他不曾想到,滿長安的百姓竟如此待他。

此時莫說是李恪自己了,就連跟隨李恪身後,剛剛被拜爲蜀王府正七品士曹參軍事的王玄策都覺得與有榮焉。

於此同時,就在天門街的街邊的一處角樓上,一個三旬上下的男子正靜靜地注視着這一切,這男子不是旁人,正是李恪的老師,蜀王府長史岑文本。

岑文本看着天門街兩側如雲般聚集的百姓,眼中滿是難掩的激動,他知道,這一切意味着什麼。

民望這種東西,看不見,摸不着,平日裡看起來甚至沒有半點作用,但一旦到了關鍵的時候,卻有着非比尋常的意義,而今日,李恪的民望已經遠超其餘皇子,甚至是太子李承乾了。

就在這不經意間,庶子與嫡子的溝壑已經在被逐漸填平,似乎也不似那邊不可企及的天塹了。

岑文本眼中泛出一絲憐愛與期待,看着天門街上緩緩南行的愛徒,彷彿看到了數年之後,李恪載萬民之譽,滿朝聲望,自漠北歸來的場景。

“殿下,待你自北地還國,便是這大唐風雲爲之色變的時候,我等着那一天。”一陣微風拂面,吹動了岑文本的衣袂,也帶走了他嘴角的喃喃細語。

第十六章 欽陵第三十八章 把柄第二十八章 護駕第六十七章 水落石出第三十八章 捷報入京第六章 岑長倩第十六章 隋王獻璽第二章 一眼千年第五十章 負荊請罪第七十一章 裡衣第四十九章 家書第七章 朝議分封第十五章 兵臨渭水第六章 佯攻第四十一章 康蘇密的絕境第七十六章 杜相南下第三十章 長安樂第三十六章 腹背受敵第五十一章 楚王讓美第三十五章 誅首惡第三十六章 將計就計第三十二章 蕭後第五十六章 長孫父子第六十七章 父子紛議第七十二章 做戲第三十八章 三英聚涼州第二十三章 人情第二十六章 苦肉戲第四十七章 長孫衝大婚第四章 賢王李恪第六十四章 故人求見第四十六章 送歸第三十八章 伏殺第三十七章 蕭月仙第六十六章 殊遇第二十六章 疑兵之計第三十八章 夜擷明珠第三十八章 向充設宴第六十三章 心結第五十八章 水急破堤第十八章 武蕭之間第三十七章 漢王入套第二十五章 接風宴第二章 再見楊恭仁第三十五章 兵議第三十六章 煙雨樓第八十五章 畫像第二十九章 諾真水之戰第六十二章 輕騎出城第一章 朝覲第二十三章 人情第二章 端午第七十二章 魏王之憂第六十九章 換質之議第十二章 晉王李治第三十五章 李泰遭拒第十九章 風暴將起第五十一章 有苦難言第七章 曳莽奔疲第五十一章 緩緩歸矣第三十八章 自作主張第五章 汗庭第八十九章 胭脂湖第九十二章 手書第四十二章 冊封大禮第四十二章 大殿獻捷第六章 加註第五十章 相爭第三十六章 將計就計第四章 賢王李恪第十五章 鐵山大捷第六十六章 傳見第十六章 席君買入府第十五章 拒婚第二十章 尋人第十三章 拜師第三十四章 以身赴險第五章 侯君集第十九章 醉客第二十二章 汗庭之危第五十一章 大雨滂沱第三十七章 訴情第三十四章 慌不擇路第十三章 李恪退封第六十九章 行殯第六十三章 擅退者死第二十五章 民望第三十七章 獵狐第四十一章 再入東宮第五十一章 有苦難言第三十六章 自古名將如美人第一章 朝覲第六十七章 餞別第二十三章 戰前第三十八章 夜擷明珠第二十章 回京第二十一章 花燭之夜第五十章 方季長第七十六章 再臨浚稽山第十二章 門下駁詔
第十六章 欽陵第三十八章 把柄第二十八章 護駕第六十七章 水落石出第三十八章 捷報入京第六章 岑長倩第十六章 隋王獻璽第二章 一眼千年第五十章 負荊請罪第七十一章 裡衣第四十九章 家書第七章 朝議分封第十五章 兵臨渭水第六章 佯攻第四十一章 康蘇密的絕境第七十六章 杜相南下第三十章 長安樂第三十六章 腹背受敵第五十一章 楚王讓美第三十五章 誅首惡第三十六章 將計就計第三十二章 蕭後第五十六章 長孫父子第六十七章 父子紛議第七十二章 做戲第三十八章 三英聚涼州第二十三章 人情第二十六章 苦肉戲第四十七章 長孫衝大婚第四章 賢王李恪第六十四章 故人求見第四十六章 送歸第三十八章 伏殺第三十七章 蕭月仙第六十六章 殊遇第二十六章 疑兵之計第三十八章 夜擷明珠第三十八章 向充設宴第六十三章 心結第五十八章 水急破堤第十八章 武蕭之間第三十七章 漢王入套第二十五章 接風宴第二章 再見楊恭仁第三十五章 兵議第三十六章 煙雨樓第八十五章 畫像第二十九章 諾真水之戰第六十二章 輕騎出城第一章 朝覲第二十三章 人情第二章 端午第七十二章 魏王之憂第六十九章 換質之議第十二章 晉王李治第三十五章 李泰遭拒第十九章 風暴將起第五十一章 有苦難言第七章 曳莽奔疲第五十一章 緩緩歸矣第三十八章 自作主張第五章 汗庭第八十九章 胭脂湖第九十二章 手書第四十二章 冊封大禮第四十二章 大殿獻捷第六章 加註第五十章 相爭第三十六章 將計就計第四章 賢王李恪第十五章 鐵山大捷第六十六章 傳見第十六章 席君買入府第十五章 拒婚第二十章 尋人第十三章 拜師第三十四章 以身赴險第五章 侯君集第十九章 醉客第二十二章 汗庭之危第五十一章 大雨滂沱第三十七章 訴情第三十四章 慌不擇路第十三章 李恪退封第六十九章 行殯第六十三章 擅退者死第二十五章 民望第三十七章 獵狐第四十一章 再入東宮第五十一章 有苦難言第三十六章 自古名將如美人第一章 朝覲第六十七章 餞別第二十三章 戰前第三十八章 夜擷明珠第二十章 回京第二十一章 花燭之夜第五十章 方季長第七十六章 再臨浚稽山第十二章 門下駁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