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北伐在即

李恪在陰山牧羊,一待便是一載有餘。

這一年間,突厥與大唐間的邊線倒是出奇地安靜,並未因爲朔方的易主而戰亂頻生,除了兩國邊線的些許小摩擦,未無征戰。

不過誰都知道,這短暫的太平都是暫時的,一場大唐與突厥之間,史無前例的大戰已然在即。

貞觀三年,八月,己巳入秋。

隨着代州都督張公瑾的一封書信入朝,局勢驟緊,天下譁然!

“陛下聖啓,臣代州都督張公瑾拜上:自貞觀元年始,臣奉陛下命,屯田代州,爾今三載矣。三載間,臣觀之突厥日弱,而我大唐日盛,臣竊以北伐之機已至。

蓋有頡利縱慾逞暴,誅忠良,暱奸佞,一也;薛延陀等諸部皆叛,二也;突利、拓設、欲谷設皆得罪,無所自容,三也;塞北霜早,餱糧乏絕,四也;頡利疏其族類,親委諸胡,胡人反覆,大軍一臨,必生內變,五也;華人入北,其衆甚多,比聞所在嘯聚,保據山險,大軍出塞,自然響應,六也。臣故有我大唐六勝之言,突厥必敗,望陛下聖裁。”

自武德九年秋,頡利率二十萬突厥鐵騎南下渭水,已然過去看三年,

三年間,大唐君臣上下,無一不勵精圖治,整甲備兵,欲一洗渭水之恥,而如今,隨着突厥內亂,漠北天災,夷男起兵,朔方易主,唐軍北伐的時機終已成熟。

貞觀三年的秋糧已然入庫,大唐糧草、士卒、兵甲齊備。天時地利人和,大唐三者皆佔,李世民自也不會錯過這樣的良機。

幾乎沒有任何的猶豫,李世民以突厥騷擾河西爲由,當場下旨,三軍北伐,出剿突厥,迎回質子!

以兵部尚書李靖爲定襄道行軍總管,襄州都督尉遲敬德爲副,領中軍進雲中和馬邑;

以幷州都督李績爲通漠道行軍總管,代州都督張公瑾、岷州都督高甑生爲副,自東進東突厥腹地;

以華州刺史柴紹爲金河道行軍總管,左武衛大將軍秦叔寶爲副,自西路順黃河前進,掩護左翼;

以任城郡王李道宗爲大同道行軍總管,甘州刺史張寶相爲副,自靈州往西北進,以截突厥西竄之路;

以檢校幽州都督衛孝節爲恆安道行軍總管,盧國公程知節爲副,進駐燕雲,以截突厥東竄之路;

以靈州大都督薛萬淑爲暢武道行軍總管,左驍衛大將軍段志玄爲副,借道東北,饒襲突厥之後。

六路大軍,十餘員大將,二十萬人馬,大唐數的上號的將領幾乎傾巢而出,這一戰賭上了大唐未來二十年的國運,李世民勢在必得。

——————————

大唐幾乎傾國之力北伐,二十萬大軍分六路北上,對突厥已成黑雲壓城之勢,而與此同時,在得到南線唐軍異動的第一時間,南線守備的突厥人已經亂了。

“這是今日路過的第幾波突厥軍了?”李恪正站在谷坡上牧羊,看着遠方又一支突厥輕騎自山下奔過,於是對身旁的蘇定方問道。

蘇定方想了想,回道:“怕是不下五波了。”

李恪道:“五支突厥兵,每支不下三千人,這短短半日,竟已有近兩萬人過了陰山,看來此時的陰山之南想必是熱鬧非常了。”

蘇定方聞言,凝眉道:“看突厥人來去如風,看他們的動靜不像是南下抄掠去了。”

每年秋收之時,突厥總會有輕騎南下襲擾大唐,趁着時節劫掠糧草,但這些人自北往南,大多不會走的這樣急,只有當他們劫得了糧草,自南往北逃竄時纔會如此急促。

李恪指着坡下的突厥輕騎道:“你看看這些人,他們身上大多揹着行囊,看這沉甸甸的樣子,裡面裝的怕是乾糧,哪有南下劫掠的突厥人帶這麼多幹糧,看他們這架勢,怕是要在陰山之南待上一段時間了。”

“莫不是突厥又欲南下了?”蘇定方聽了李恪的話,驚訝道。

自打朔方被大唐收回,突厥人再想南下便走不得西北了,如今的陰山便成了他們的主道,他們若欲南下侵唐,這裡便是他們的要道之一。

不過李恪卻搖了搖頭道:“突厥兵若欲南下,爲何分批而行,豈不是給了大唐逐個擊破的機會嗎?”

若當真是頡利大舉南下,想必是事先便下詔召集各部兵馬,已備調用,而不會這樣斷斷續續地南下。

李恪放下手中牧羊的鞭子,對蘇定方問道:“難道定方就未想過另外一種可能嗎?”

李恪之言一出,蘇定方稍稍一想,便瞬間明白了李恪的意思,另外一種可能?既然不是突厥南下,那自然就是大唐北上了。

這一年多以來,蘇定方與李恪一同被流放於此,春夏還好,一到秋冬便吃盡了苦頭。

在此處,他們連四季三餐溫飽都不易得,外界的消息知道的就更少了,現在的蘇定方哪裡知道如今外面的局勢。

經過三年的休養生息,現在的大唐早已不是當初的大唐,而歷經草原內耗,現在的突厥也早已不是當初的突厥,此消彼長之下,大唐的國力已經漸漸凌駕於突厥之上。

突厥,早已不是當初那個橫行天下的草原野狼了。

這些東西蘇定方無從知曉,自然無法判斷,但李恪對這些卻清楚地很,貞觀三年的立秋,已經快到了大唐出兵突厥的時候。

他的父皇已經隱忍三年,終於是到了出手的時機了。

“殿下的意思是我大唐北伐了?”激動與詫異,蘇定方的臉上寫滿了訝色,對李恪問道。

李恪笑着回道:“除了這個緣故,難道還有其他的解釋嗎?”

沒了,再也沒有了。

蘇定方有名將之姿,他對於局勢自有判斷。他得了李恪的提點,又見了眼下的場景,大唐北伐似乎已經是板上釘釘的結論。

“恭喜殿下,我大唐北伐,殿下歸國有望了!”蘇定方俯身拜於李恪身下,對李恪激動道。

李恪聽了蘇定方的話,只是笑了笑。

以現下的蘇定方的資歷而言,他的眼界尚在州郡之間,他的話的話乃爲將者之言,他又怎會知道李世民的心思。

李世民這一戰哪是要攻城略地,討回李恪,這一戰,李世民是要斷了突厥人的根,將突厥這匹橫臥在大唐頂上的野狼徹底撕爛。

第六十章 鐵勒九部第四十四章 擷玉樓第三十七章 陌刀營第五十二章 道士第四十九章 自作多情的杜相第四十五章 皇子遭劾第四十四章 初拜蕭後第四十章 偶遇欽陵第七十七章 水匪第八章 不讓寸步第七十八章 臨江宮宴第八十六章 鹽行易主第五十三章 進退兩難第二十一章 自請爲質第六十六章 朔方易主第六十三章 蘇瀟進宮第七章 持節第二十五章 太子患病第五十三章 衆矢之的第九章 蕭家姊弟第二十七章 認人的兕子第六十六章 朔方易主第三十五章 漢王入宮第十五章 定親第五十一章 還京第二章 一箭雙鵰第四章 武元慶之憂第十七章 頡利被擒第七十四章 流言第十七章 急招第六十六章 殊遇第三十四章 福星第五十三章 父子三人第四十四章 玄策隱憂第二十章 敲打第四十章 阿雲拜父第二十七章 賠罪第六十三章 擅退者死第七十二章 裴行儉第三十九章 誅殺第十五章 河上琴音第七十章 風雲突變第三十章 不識女兒心第十九章 夏乏第十一章 大軍凱旋第四章 面聖第四十八章 藥王出手第十六章 漠北再遇第五十八章 水急破堤第五章 祿東贊之憂第三章 兵起河東第八十四章 江陵尋人第十四章 廢止分封第七十六章 杜相南下第四十三章 趙德言的抉擇第七十二章 裴行儉第四十六章 糧荒第三十九章 太子選馬第八十一章 武氏兄弟第四十一章 凱旋第八十四章 賭約第五十一章 緩緩歸矣第三章 結好第五十五章 山陽倉第四十二章 李恪入宮第八十九章 胭脂湖第六十九章 長孫遺願第六十九章 媚娘第二十九章 開府第十七章 威逼侯君集第三十七章 漢王入套第二十八章 阿史那思摩封汗第三十七章 漢王入套第二章 一眼千年第三十六章 以畫爲餌第六十九章 逼反第二十三章 戰前第七章 義成公主第十六章 北地亂起第十六章 北地亂起第二十五章 武順入宮第三十八章 把柄第三十章 定盧山第六十七章 神箭第四十章 阿雲拜父第六十七章 神箭第五十四章 太子妃第二章 蘇烈拜主第二十五章 接風宴第四十六章 李恪探病第十章 浚稽山陷第六十三章 薛延陀佈陣第十章 拉攏第五章 引薦第三十八章 捷報入京第二十六章 再遇仙娘第四十六章 大雨第十七章 仙娘第二十七章 認人的兕子第三十七章 漢王入套
第六十章 鐵勒九部第四十四章 擷玉樓第三十七章 陌刀營第五十二章 道士第四十九章 自作多情的杜相第四十五章 皇子遭劾第四十四章 初拜蕭後第四十章 偶遇欽陵第七十七章 水匪第八章 不讓寸步第七十八章 臨江宮宴第八十六章 鹽行易主第五十三章 進退兩難第二十一章 自請爲質第六十六章 朔方易主第六十三章 蘇瀟進宮第七章 持節第二十五章 太子患病第五十三章 衆矢之的第九章 蕭家姊弟第二十七章 認人的兕子第六十六章 朔方易主第三十五章 漢王入宮第十五章 定親第五十一章 還京第二章 一箭雙鵰第四章 武元慶之憂第十七章 頡利被擒第七十四章 流言第十七章 急招第六十六章 殊遇第三十四章 福星第五十三章 父子三人第四十四章 玄策隱憂第二十章 敲打第四十章 阿雲拜父第二十七章 賠罪第六十三章 擅退者死第七十二章 裴行儉第三十九章 誅殺第十五章 河上琴音第七十章 風雲突變第三十章 不識女兒心第十九章 夏乏第十一章 大軍凱旋第四章 面聖第四十八章 藥王出手第十六章 漠北再遇第五十八章 水急破堤第五章 祿東贊之憂第三章 兵起河東第八十四章 江陵尋人第十四章 廢止分封第七十六章 杜相南下第四十三章 趙德言的抉擇第七十二章 裴行儉第四十六章 糧荒第三十九章 太子選馬第八十一章 武氏兄弟第四十一章 凱旋第八十四章 賭約第五十一章 緩緩歸矣第三章 結好第五十五章 山陽倉第四十二章 李恪入宮第八十九章 胭脂湖第六十九章 長孫遺願第六十九章 媚娘第二十九章 開府第十七章 威逼侯君集第三十七章 漢王入套第二十八章 阿史那思摩封汗第三十七章 漢王入套第二章 一眼千年第三十六章 以畫爲餌第六十九章 逼反第二十三章 戰前第七章 義成公主第十六章 北地亂起第十六章 北地亂起第二十五章 武順入宮第三十八章 把柄第三十章 定盧山第六十七章 神箭第四十章 阿雲拜父第六十七章 神箭第五十四章 太子妃第二章 蘇烈拜主第二十五章 接風宴第四十六章 李恪探病第十章 浚稽山陷第六十三章 薛延陀佈陣第十章 拉攏第五章 引薦第三十八章 捷報入京第二十六章 再遇仙娘第四十六章 大雨第十七章 仙娘第二十七章 認人的兕子第三十七章 漢王入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