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 賑撫使

“門下:岷水氾濫,禍及劍南,良田淹沒,屋舍坍塌,眉州等地已成澤國,民不聊生,蜀中百姓流離失所者十萬餘。朕雖身在長安,然心繫劍南,爲解百姓危難,救西南於水火,特着天策上將、靖王李瑁劍南道黜置大使、劍南道賑撫使,攜糧六萬石,錢五十萬貫,賑撫西南。望爾以百姓疾苦爲念,勿忘皇恩,速平水災之患。謹奉制書如右,請奉制付外施行。謹言。”

內外廷一同發力,當事人也是欲拒還迎,天寶八年末,一道足以震動長安,改變天下局勢的聖旨從門下省發出。

李瑁爲民請命,開罪楊家,惹惱楊國忠的消息早已遍傳長安,如此李瑁外放的聖旨一出,頓時整個京城都爲之震動了。

在無數百姓,甚至是許多官員的眼中,外放出京對於一個志在奪儲的皇子來說絕對是一個極大的,甚至是致命的打擊,隨着李瑁的外放,幾乎宣告了李瑁爭儲失利,就此遠離權力中心,被逐漸邊緣化。

伴隨着這場地震到來的同時,長安百姓多了許多對李瑁的同情和感激,也多了許多對楊家的怨恨和不滿。

感激李瑁,無非是因爲李瑁爲民請命,心繫百姓,欲除奸黨而不可爲,最後竟落得如此境地。怨恨楊家卻是因爲楊家子弟跋扈,百姓們久受其苦,早已怨聲載道。

無論百姓的觀點如何,至少李瑁外放的目的達到了,楊家擠兌李瑁的目的也達到了,李瑁出京已然板上釘釘,只待糧草錢財籌備完畢便整軍出京。

李瑁本以爲此次出京之事乃是楊國忠和楊玉瑤親自關照,天策府的官員自然也不會與自己爲難,所以此時推動自當毫無掣肘,但就在李瑁臨行的前一日,天策府長史高適卻突然告知了李瑁一個消息:“此次賑災所撥下的糧草銀錢均不足半數!”

流水過手尚沾餘漬,更何況是價值百萬貫的錢糧?

層層扣留,見者有份,自古以來這便是官場上固有的習慣,只是這一次偏偏叫李瑁撞上罷了。

“啪!”

一聲脆響,一隻名貴的越窯上品青瓷茶碗應聲落地。

滾燙的茶水澆在冰冷的地面,瞬間冒出絲絲白氣,就彷彿李瑁不滿的內心。

李瑁近來低調慣了,再加上又被下旨外放出京,恐怕長安城中不將李瑁看在眼裡的人也越來越多了。

“自打南詔之戰後,本王太過低調,恐怕戶部那些人已經快把本王忘了吧。”李瑁看着碎了一地的茶碗,嘴角掛起一絲冷笑。

高適躬身回道:“戶部是楊國忠的地盤,戶部的官員也都是他的黨羽,如今楊家得勢,他們狗仗人勢也是有的,殿下離京前讓他們長長記性也是好的,免得他們覺得咱們天策府好欺負了。”

高適自幼家境貧寒,見多了民間苦楚,最痛恨的就是這些毫無原則的貪官污吏,竟然連難民的救命錢都敢貪墨。

而李瑁的爲人高適也很清楚,他絕不會因爲這些事情便大動肝火,導致失去理智,做些不顧後果的事情,李瑁必定有他的打算。

“達夫,命王府衛率帶上此次朝廷下撥的糧款,本王要親自去戶部衙門討個說法。”李瑁重重地一拍桌案,起身道。

“殿下的意思是?”高適跟上問道。

“敲山震虎!”李瑁的口中緩緩吐出了四個字。

--------

戶部乃大唐六部之一,總掌天下賦稅,是大唐的錢袋子,說來也是至關重要的衙門。

戶部又稱地官,尚書別稱大司徒,官拜正三品,自大唐立國至今,敢在戶部門口堵截的還並無前例,李瑁算是開了這個先河。

李瑁帶着專程押解物資的民夫和天策府的親衛,將晨間運抵的賑災錢糧又盡數拖了回來。

二十萬貫銀錢還好,無非是十數個木箱,佔不了多大地方,但近三萬石糧食便是一座小山般高大了。

如此多的糧草堆在戶部衙門的門口,高度將戶部的門匾都遠遠地壓了下去,一時間戶部大門被堵了個結結實實。

大唐立國百餘年,堂堂戶部何曾受過這等屈辱?

方一得到消息,戶部侍郎向遷便怒氣衝衝地趕了出來,想要會一會這狂妄之徒,可當他帶着一衆戶部差役趕到門外時,正對着的李瑁地一張冷臉還有上百名天策府親衛,向遷的氣勢一下子低了下來。

“靖王殿下不日即將出京,今日怎麼有空來戶部閒逛呀?”向遷迅速換上了一張笑臉,迎了上去。

李瑁不屑地瞥了一眼,問道:“怎麼?向大人知道本王要出京,所以不將本王看在眼中了嗎?”

李瑁乃衆親王之首,又有實權在身,向遷如何敢當面輕視李瑁,連忙道:“殿下說的哪裡話,殿下身份尊貴,下官豈敢有半點輕視。”

李瑁怒哼了一聲道:“既然不敢輕視本王,爲何要將本王賑濟劍南的錢糧全部折半!向遷你是覺得本王是不識數的三歲孩童嗎!”

“砰!”

李瑁一邊說着,一邊將手中的承影劍柱地,發出了一陣重響。

李瑁的承影劍可是沾過無數鮮血的,向遷自然知道,向遷看着李瑁地樣子,心裡不由地一寒,忙回道:“殿下稍待,下官這就去查視,這就去查視。”

向遷命人傳來了負責分發錢糧的員外郎,這才發現問題的所在,原來李瑁賑災的糧款真的被剋扣了過半,而且這個員外郎還將剋扣下來的錢款分了大頭給他們這些戶部堂官。

向遷頓時大爲懊惱,他只知道這是下面人雁過拔毛剋扣下來的錢款,誰知道竟是扣的李瑁這個殺星,早知如此他萬萬不敢伸手啊。

“此事該如何是好,靖王已經率人堵在門外了,難道真的要將此事捅到聖前,要了你的腦袋嗎?”向遷對員外郎呵斥道。

向遷之流從來都是卑鄙小人,員外郎絕對相信向遷會把自己推出來做替罪羊,於是連忙想了想,回道:“錢財已經分出去,自然是要不回來了,不過此次押解往范陽的犒賞倒是還未出京,我們或許可以從這裡面找補一些回來。”

安祿山雖然是兩鎮節度使,爵封郡王,但畢竟比不得李瑁,而且李瑁已經堵到了門口,向遷思量了片刻,咬了咬牙道:“也只能如此了。”

第三章 國事家事第九章 寧王第十五章 局勢翻轉第二十九章 東歸第十二章 誠節出城第一章 楊安之爭第四十七章 威脅第二十五章 密謀封后第十五章 退封第二十五章 密謀封后第九章 論戰第十二章 危機第五章 離間第二十二章 接風第二十章 平叛人選第十八章 爭分奪秒第二十四章 暗會第六章 盧婠婠第十三章 大戰在即第七章 入城第十三章 圈套第十三章 圈套第十章 位次之爭第六章 鳳棲梧第二十二章 賑撫使第二十二章 戰敗第三十九章 再入安戎城第四十章 建佛第二十二章 請降第五十三章 徒勞第四十八章 芙蓉園第五章 攬玉樓宴第十六章 兵臨洱海第十二章 良宵苦短日高起第二十七章 策反第二十二章 雪中琴聲第六章 鳳棲梧第三十四章 南歸在即第二十一章 出征第七章 入城第二十二章 囑咐第十四章 贈禮第十一章 盤算第七章 入城第四十一章 提詩黃鶴樓第二十四章 暗會第三十八章 小園梅精第九章 密謀第三十二章 騙城第十四章 危局第十四章 世家利弊第四十五章 威逼第三十五章 宮宴第七章 試探第五章 出關第二十二章 龍袍第九章 封后第四十章 駐守漢陽第四十一章 祿山拜母第四十四章 入關第四十七章 清兒產子第四十一章 提詩黃鶴樓第二十五章 密謀封后第二十四章 暗會第三十三章 左相第三十四章 永王潰敗第二十二章 賑撫使第三十四章 南歸在即第四十九章 桀驁的安祿山第五章 出關第十章 謠言四起第二十四章 涼州第六章 鳳棲梧第四十章 張天師第十四章 世家利弊第二十一章 寧王病危第四十九章 桀驁的安祿山第二十四章 蟄伏第十五章 授首第十二章 斬將第二十一章 商會初立第二十三章 鋤奸第一章 面聖第十九章 回京第十四章 危局第十七章 論志第二十一章 天策上將第四十三章 破關第二十三章 離京第四章 交易第二十章 賑災第三十章 內外交困第四十四章 名劍含光第二十七章 策反第五十八章 俟羅君授首第十二章 史思明第三十四章 南歸在即第三十八章 小園梅精第六章 請帖第三十九章 安祿山獻捷
第三章 國事家事第九章 寧王第十五章 局勢翻轉第二十九章 東歸第十二章 誠節出城第一章 楊安之爭第四十七章 威脅第二十五章 密謀封后第十五章 退封第二十五章 密謀封后第九章 論戰第十二章 危機第五章 離間第二十二章 接風第二十章 平叛人選第十八章 爭分奪秒第二十四章 暗會第六章 盧婠婠第十三章 大戰在即第七章 入城第十三章 圈套第十三章 圈套第十章 位次之爭第六章 鳳棲梧第二十二章 賑撫使第二十二章 戰敗第三十九章 再入安戎城第四十章 建佛第二十二章 請降第五十三章 徒勞第四十八章 芙蓉園第五章 攬玉樓宴第十六章 兵臨洱海第十二章 良宵苦短日高起第二十七章 策反第二十二章 雪中琴聲第六章 鳳棲梧第三十四章 南歸在即第二十一章 出征第七章 入城第二十二章 囑咐第十四章 贈禮第十一章 盤算第七章 入城第四十一章 提詩黃鶴樓第二十四章 暗會第三十八章 小園梅精第九章 密謀第三十二章 騙城第十四章 危局第十四章 世家利弊第四十五章 威逼第三十五章 宮宴第七章 試探第五章 出關第二十二章 龍袍第九章 封后第四十章 駐守漢陽第四十一章 祿山拜母第四十四章 入關第四十七章 清兒產子第四十一章 提詩黃鶴樓第二十五章 密謀封后第二十四章 暗會第三十三章 左相第三十四章 永王潰敗第二十二章 賑撫使第三十四章 南歸在即第四十九章 桀驁的安祿山第五章 出關第十章 謠言四起第二十四章 涼州第六章 鳳棲梧第四十章 張天師第十四章 世家利弊第二十一章 寧王病危第四十九章 桀驁的安祿山第二十四章 蟄伏第十五章 授首第十二章 斬將第二十一章 商會初立第二十三章 鋤奸第一章 面聖第十九章 回京第十四章 危局第十七章 論志第二十一章 天策上將第四十三章 破關第二十三章 離京第四章 交易第二十章 賑災第三十章 內外交困第四十四章 名劍含光第二十七章 策反第五十八章 俟羅君授首第十二章 史思明第三十四章 南歸在即第三十八章 小園梅精第六章 請帖第三十九章 安祿山獻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