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國事家事

十日後,經過連日的準備,新帝登基大殿終在含元殿拉開帷幕。

大唐治下,除隴右外,各地州郡首官紛紛入朝拜謁,朝見新皇。

鳴鼓,焚香,拜天,受冠...

一連串繁瑣的流程,李瑁宛如一個人偶,任由禮部的官員安排,一步一步地往下走。

大典一直持續了兩個時辰,到了正午將臨,一應流程方纔走完,李瑁也成爲了真正意義上的大唐皇帝,海內之主。

李瑁登基,自然少不得衆位功臣的扶持,李瑁登基後,第一道聖旨便是大封有從龍之功的天策府舊臣。

“敕封章仇兼瓊爲任國公,中書令,吏部尚書,拜右相;李泌爲趙國公,翰林院使,同中書門下三品;李光弼爲燕國公,左武衛大將軍,河南鎮節度使;馬璘爲秦國公,右威衛大將軍,隴右節度使;崔乾佑爲韓國公,左衛大將軍,河西節度使;武彥平爲晉國公,左金吾衛大將軍,河東節度使;高適爲恆國公,門下侍郎...”

除去跟隨李瑁南征北戰的衆將,許遠、張巡、楊慎矜等人也均有封賞,不過其中官階晉升最快的卻莫過於李瑁的親衛統領南霽雲了。

以往李瑁爲靖王,南霽雲則爲親衛統領,縱然李瑁再看重他,無奈條件受限,也難以高官相賞,可如今李瑁登基,南霽雲的官爵直接晉升爲穎國公、龍武衛大將軍,取代原先的陳玄禮,成爲北衙禁軍的最高統帥。

南霽雲多次救他性命,諸將更是爲他登基得國立下汗馬功勞,李瑁自然不會虧待,但是有一件事情卻叫李瑁尤爲頭疼。

先皇李隆基吸取前朝後宮亂政篡權的教訓,登基後曾下聖喻,凡大唐皇帝,登基後百日內不得立後,需觀各妃言行,而後可定。

李瑁是李隆基的親子,亦是李家子孫,先皇之命李瑁自然不敢也不能違背。

若無意外,按往年陳規,皇帝登基,未來的皇后自然就是皇子尚在潛邸時的正妃,而李瑁的正妃是楊玉環,李瑁的皇后人選原也是屬意楊玉環,但無奈李隆基定下的規矩,李瑁也不能破,故而後位一直懸而未定。

皇后母儀天下,後宮之主一日未定未定,後宮自然就難安寧,旁人便難免多有想法。

其中想法最多的自然就是暫封貴妃的楊玉環、賢妃韋清兒,還有淑妃盧婠婠。

單論名位,楊玉環乃正王妃,自然比起韋清兒還有盧婠婠要更加名正言順,但論及其他,便多有不如了。

韋清兒出自“去天五尺”的樊川韋氏,韋氏乃關中名門,自唐立國後便多與皇室聯姻,韋氏在朝中和宗室中的影響甚大,遠非尋常世家可比。

盧婠婠乃七宗五姓之一的范陽盧氏嫡女,大名鼎鼎的五姓女,門第清貴,冠絕當時,而且盧婠婠年方十八,正是花一般的年紀,對男人自然更有吸引力。

而楊玉環本就是靖王正妃,李瑁登基爲帝,楊玉環自然而然應該成爲皇后,但大唐衆人皆知,楊於懷出自蜀中楊氏,楊玉環的孃家人欺善凌弱,長安百姓多受其罪。

楊家人無論是在朝廷,還是在民間,楊家的口碑都着實差到了極點,而且早先楊玉瑤爲後,更是有奸後之名,至於前宰相楊國忠,他的名聲就更不必提了。

而且近來不知怎的,市井中關於楊家負面的流言越來越多,受孃家人的影響,楊玉環本該板上釘釘的後位似乎也沒有那麼穩固了。

長安城北,天策府敏慎殿,李瑁方纔稱帝,家眷妻兒上位來得及搬至皇宮,故而王妃楊玉環仍居此處。

夫郎登基,一償終年所願,楊玉環本該是爲李瑁欣喜的,但總有一些事情壓在楊玉環的心頭,叫他心頭的一口氣始終鬆不下來。

“娘娘,皇后之位懸而未決,如今長安內外衆說風雲,娘娘總該去跟陛下說些話纔好。”就在李瑁進行登基大典的時候,楊國忠一人跑到了天策府,在敏慎殿中對楊玉環道。

楊國忠自打李隆基昏迷後便被李亨罷免了相位和衛國公的爵位,如今乃是白身一個。

李林甫曾爲宰相,手握重權,如今一聲官爵被拿得一無所有,又怎麼可能會甘心呢?

權位這種東西是有癮的,一旦沾染上去,想要戒掉何等之難,更何況楊國忠本就是貪圖富貴之人。

他能拜相自然靠的是李隆基,如今李隆基自然是靠不上了,但李瑁的登基卻給了他新的希望,只要楊玉環封后,他未嘗不能回到當初那樣,重掌大權。

楊玉環聽了楊國忠的話,皺眉道:“堂兄你這是什麼意思?”

楊國忠諂笑道:“陛下一向疼愛娘娘,如今後位未定,娘娘何不借機向陛下請求,只要時機得當,陛下必會滿足娘娘的要求,封娘娘爲後的。”

如今李瑁已貴爲皇,不是當年的壽王爺了,李瑁的心思,又豈是她能夠隨意揣測到的。

楊玉環搖頭道:“先皇有命,登基百日內不得封后,陛下怎好抗旨,而且陛下自然有陛下的想法,我怎麼好去幹涉?”

楊國忠一聽楊玉環這麼說,頓時急了,忙道:“娘娘有所不知,如今朝堂內外多少人在盯着皇后之位,若是娘娘不早日定下,恐怕會有變數啊。”

後位未定,楊玉環的心裡又何嘗踏實,但她又能怎樣,要她去和李瑁說,以她的性子是做不到的。

楊玉環搖頭道:“如今陛下尚無他意,我有豈能恃寵而驕,此事做了反倒會徒惹地陛下不快,萬萬不可。”

楊國忠見楊玉環不買自己的賬,只能繼續道:“娘娘不知外面的形勢,如今外面流言對娘娘不利,想必是另外幾位娘娘的家人散播出去的。我倒是想爲娘娘分憂,無奈韋家和盧家權勢甚大,而我只是一介白身,幫不上忙。”

楊國忠一邊說着,一邊還無奈地嘆了口氣,彷彿真的心中很是愧疚。

楊玉環本也未多想,但她一聽到楊國忠這句話,立刻就反應了過來,原來楊國忠是爲了這個。

楊玉環當即怒道:“如今外面的局面還不是你們造的孽,陛下不比先皇,不是糊塗之人,有些心思你們還是收起來地好!”

第三十六章 遣回第二章 貴妃產子第十八章 大亂將起第四十七章 威脅第三十四章 南歸在即第四十六章 返京第三十七章 危局第十三章 再傳聖旨第十八章 大亂將起第二十三章 梅姬釆萍第二十章 相州之戰第十二章 賜婚第十九章 漁陽鼙鼓動地來第二十四章 吐蕃來使第四十六章 返京第十二章 斬將第六章 西北平亂第四章 意外的封官終章 盛世再起第十章 胡兒第三章 軍情第十四章 請戰第十八章 鎖拿第三十八章 黜置大使第九章 城破第七章 所謂妙人第七章 入城第十五章 局勢翻轉第四十一章 祿山拜母第四十五章 安慶緒第十四章 巧度子河第二十一章 寧王病危第三十六章 收盤第三十四章 秘密入宮第二十三章 銀礦第十一章 激將第二十五章 密謀封后第五十三章 徒勞第三十四章 斬首第十六章 謀退第十一章 叛亂第五章 麟德之宴第十三章 急報入京第三十八章 三策第八章 提點第四十四章 春日遊園第四十章 駐守漢陽第十七章 妾名含光第五十九章 再遇香花第二十五章 沙匪第十章 祿山殞命第十五章 玉龍關失守第十三章 威嚇第十九章 內外呼應第四十五章 林招隱第三十章 內外交困第二十九章 慾望第十四章 巧度子河第三章 國事家事第四十四章 名劍含光第四十二章 芙蓉城第二十五章 五斗米教第四章 石堡之捷第二十九章 張巡第十六章 世家女第十五章 顏真卿第四十一章 提詩黃鶴樓第五章 佳人如梅第二十六章 終破僵局第二十八章 陷害第三十六章 瑛娘入府第二十章 賑災第九章 拜訪相府第二十四章 鬆洲司馬第二十九章 東歸第九章 拜訪相府第三十四章 貴妃出宮第二十五章 兵圍范陽第三十六章 瑛娘入府第二十五章 元日朝會第三章 節帥人選第二十四章 賑災第五十八章 俟羅君授首第二十六章 災民第十四章 贈禮第九章 封后第十四章 世家利弊第三十四章 救人第三十四章 南歸在即第二十章 叮囑第十七章 妾名含光第四章 結盟第十一章 定議第二十三章 八姐玉珠第四十六章 安祿山賠罪第四章 提詩第三章 國事家事第四十三章 酒宴第二十一章 邯鄲郭鴻第八章 瑛娘
第三十六章 遣回第二章 貴妃產子第十八章 大亂將起第四十七章 威脅第三十四章 南歸在即第四十六章 返京第三十七章 危局第十三章 再傳聖旨第十八章 大亂將起第二十三章 梅姬釆萍第二十章 相州之戰第十二章 賜婚第十九章 漁陽鼙鼓動地來第二十四章 吐蕃來使第四十六章 返京第十二章 斬將第六章 西北平亂第四章 意外的封官終章 盛世再起第十章 胡兒第三章 軍情第十四章 請戰第十八章 鎖拿第三十八章 黜置大使第九章 城破第七章 所謂妙人第七章 入城第十五章 局勢翻轉第四十一章 祿山拜母第四十五章 安慶緒第十四章 巧度子河第二十一章 寧王病危第三十六章 收盤第三十四章 秘密入宮第二十三章 銀礦第十一章 激將第二十五章 密謀封后第五十三章 徒勞第三十四章 斬首第十六章 謀退第十一章 叛亂第五章 麟德之宴第十三章 急報入京第三十八章 三策第八章 提點第四十四章 春日遊園第四十章 駐守漢陽第十七章 妾名含光第五十九章 再遇香花第二十五章 沙匪第十章 祿山殞命第十五章 玉龍關失守第十三章 威嚇第十九章 內外呼應第四十五章 林招隱第三十章 內外交困第二十九章 慾望第十四章 巧度子河第三章 國事家事第四十四章 名劍含光第四十二章 芙蓉城第二十五章 五斗米教第四章 石堡之捷第二十九章 張巡第十六章 世家女第十五章 顏真卿第四十一章 提詩黃鶴樓第五章 佳人如梅第二十六章 終破僵局第二十八章 陷害第三十六章 瑛娘入府第二十章 賑災第九章 拜訪相府第二十四章 鬆洲司馬第二十九章 東歸第九章 拜訪相府第三十四章 貴妃出宮第二十五章 兵圍范陽第三十六章 瑛娘入府第二十五章 元日朝會第三章 節帥人選第二十四章 賑災第五十八章 俟羅君授首第二十六章 災民第十四章 贈禮第九章 封后第十四章 世家利弊第三十四章 救人第三十四章 南歸在即第二十章 叮囑第十七章 妾名含光第四章 結盟第十一章 定議第二十三章 八姐玉珠第四十六章 安祿山賠罪第四章 提詩第三章 國事家事第四十三章 酒宴第二十一章 邯鄲郭鴻第八章 瑛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