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 外放

“啓稟殿下,楊國忠出宮了。”

在臨近大明宮丹鳳門的一處酒樓,李瑁和李泌正在二樓林窗的雅間相對而坐,李瑁的一位貼身侍從便入內道。

“楊國忠出宮時神態如何?”李瑁看着入內的侍從,問道。

侍從俯身回道:“據宮內傳來的消息,楊國忠神態輕鬆,眉目自得,和晨間剛入宮時全然不同。”

聽了侍從的話,一旁的李泌笑道:“楊國忠如此神態,想必是和皇后達成共識了。”

李瑁道:“楊玉瑤自己想做呂雉,想扶珺兒做劉盈,他早已視本王如眼中釘,肉中刺,答應楊國忠一同對付本王也在情理之中。”

李瑁雖與楊玉瑤有多數年的露水之情,但指望這點情分在爾虞我詐的皇宮之中發揮作用,那無異於是癡人說夢,李瑁自己也是清楚的。

李泌看着窗外,對李瑁道:“此處乃楊國忠回府的必經之地,楊國忠已經出宮,想必很快就會途徑此地。殿下外放之事雖然已經大定,但這最後一場戲還是要演好。”

李瑁點頭笑道:“長源放心吧,這些事情本王已然駕輕就熟了。”

如今的李瑁久經朝堂,早已不是當初的那個愣頭青,有些事情做起來自然就簡單地多。

楊玉瑤已然決定站在楊國忠那邊,與他一同對付李瑁,楊國忠的心情自然大好。正所謂春風得意馬蹄疾,楊國忠坐在馬車中,行於街道之上都覺得神清氣爽地很。

“前面可是相府的馬車?”

楊國忠正在馬車中閉目微闔,思慮着怎樣對付李瑁,馬車外卻突然傳來了李瑁熟悉的聲音,楊國忠的心忽然一顫,楊國忠竟有一種行竊被主人抓了正着的感覺。

不過楊國忠細細想了想,自己和楊玉瑤的商談極爲機密,並無他人在場,李瑁應當無從知曉纔是,於是心又稍稍安定了下來。

楊國忠勻了口氣,從馬車中探頭出來,笑道:“原來是靖王,怎麼,靖王這是要進宮嗎?”

李瑁指了指楊國忠的馬車道:“外面說話不便,不知可否入內詳談?”

楊國忠先是一愣,接着道:“靖王請。”

“多謝。”李瑁道了聲謝,自己登上了馬車。

李瑁上了馬車後,楊國忠問道:“殿下不知所爲何事,竟這般機密?”

李瑁從袖中取出了一封急報,對楊國忠道:“本王昨夜接到劍南奏報,岷水氾濫,劍南數州之地均被禍及,不知楊相是否知曉?”

楊國忠不知李瑁所言何意,忙搖頭否認道:“不知,此事本相尚未得到消息。”

李瑁見楊國忠否認,也不拆穿他,只是自己嘆了口氣道:“劍南百姓受難,本王心中焦慮萬分,本王以爲賑災之事刻不容緩,不知楊相可有中意的人選?”

楊國忠聽李瑁這麼說,不禁有了自己的猜想:莫非是李瑁擔心自己被外放,遠離權力中心,希望自己幫他說話?

楊國忠細細品味着李瑁的話,越覺得這種可能性極大。

楊國忠覺得自己和楊玉瑤的安排乃是密謀,絕不能叫李瑁提前知曉,有了準備,於是敷衍道:“賑災之事事關重大,豈是你我二人所能一言而決,此事自當上稟陛下,由陛下聖裁。”

李瑁聽了楊國忠的話,臉上突然一陣錯愕,眉宇間似乎還隱隱有一絲失落。

“楊相之意本王知曉了,此番多有打擾,告辭。”李瑁拱了拱手,一臉落寞與不甘地下了馬車。

楊國忠看着李瑁離去,心中不禁有些納悶,李瑁專程在此處與自己“偶遇”所爲何事,難道就是爲了在馬車中說這些無關痛癢的話?

楊國忠自然不知李瑁的用意,而且他也不知道,再過一日,長安的大街小巷即將佈滿這樣的傳聞:靖王爲民請命,因懲處楊暄之事開罪楊家,被楊家讒言參劾,不日或將被貶出京。

--------

大明宮,紫蘭殿。

李隆基如往常一般,簡單地處理政務後便徑直回了後宮。

不過今日楊玉瑤並未像平日裡那般親自出殿迎接李隆基,而是在內室中抱着小李珺,正一把鼻涕一把淚地抹着。

“娘子這是何意?可是有人惹惱了你?”李隆基方一進內殿便看到楊玉瑤在抽泣,連忙焦急地問道。

楊玉瑤看了李隆基一眼,也不說話,只是扭頭哭得更厲害了。

“究竟發生了何事!”李隆基見楊玉瑤似乎受了極大的委屈,對一旁侍候的素秋問道。

素秋伏地忙回道:“是因爲靖王殿下的緣故。”

“靖王?”

李隆基聽到李瑁地名號,眉頭微微一簇,摟着楊玉瑤不解地問道:“靖王到底做了何事,竟叫娘子如此難過?”

楊玉瑤擡頭瞥了李隆基一眼,這纔回道:“靖王跋扈,仗着自己有大功在身便不將臣妾看在眼中。昨日楊暄路遇咸宜公主,不過沒能及時避讓,便被靖王尋着了由頭,當衆羞辱責罵了許久,叫臣妾的孃家顏面掃地。”

李隆基安慰道:“我當是何事?這不過是一樁小事罷了,回頭朕命靖王親自來向娘子賠禮,可好?”

“小事?”

楊玉瑤起身看了李隆基一眼,不依不饒道:“靖王腹量狹小,生怕珺兒將來搶了他的地位,早就對我和珺兒心懷不滿,今日他是欺辱了楊暄,誰知道將來他會不會將怒氣撒到珺兒的身上,我可憐的珺兒,他還如此年幼,怎能防備得了這些。”

近年來李瑁功勳卓著,在朝中威望漸深,甚至隱隱有蓋過太子的勢頭,就連李隆基這個皇帝都頗爲忌憚,楊玉瑤的話雖然多有虛言,但卻是給李隆基提了醒。

李隆基揣度道:“靖王乃是皇子,又有軍功在身,貿然處罰恐怕於理不合吧。”

楊玉瑤低頭看了眼懷中的李珺,對李隆基道:“靖王名高望遠,臣妾自然是知曉的,臣妾也不會叫陛下難做。只是靖王久在長安,難免會威脅到珺兒的安危,就連臣妾也對他很是不放心。臣妾也不奢望陛下爲了珺兒嚴懲靖王,只希望能叫靖王遠離珺兒,讓他沒有機會對珺兒動手便好。”

李隆基被楊玉瑤楚楚可憐的模樣弄得心中發慌,連忙回道:“想要叫靖王遠離珺兒倒也不難,只需將他外調即可,正好今晨劍南發來急報,朕安排靖王出鎮地方便是。”

感謝書友子兮君兮,書友逍遙一夢三千年的打賞,感謝一直對謹言的支持。

第二十二章 決戰將臨第二十八章 陷害第三章 心機第二十九章 王府參軍第三十二章 孟津渡第三十章 命犯吐蕃第四十四章 春日遊園第三十五章 暗流第十一章 盤算第十三章 贈劍第三章 問安第二十五章 沙匪第三十九章 所謂世家第十七章 監國太子第十三章 急報入京第二十六章 疑神疑鬼第一章 水淹第五章 再遇第十八章 爭分奪秒第四章 提詩第十一章 冷箭第三十四章 謠言四起第三十七章 妥協第二十六章 災民第十一章 定議第五十七章 夜襲第二十四章 賑災第九章 劍舞第十七章 豆蔻初開第十五章 紛爭第四十章 潼關戰起第二十七章 聯姻第四十三章 酒宴第二十二章 賑撫使第九章 城破第十章 衝突第三章 國事家事第二十五章 密謀封后第三十三章 如虎添翼第四十章 建佛第三十二章 盛王李琦第三十四章 永王潰敗第十七章 論戰第十一章 責罰第十二章 軍中比武第十四章 請戰第二十章 賑災第四十八章 安祿山生恨第二十六章 終破僵局第十八章 襲城第二十六章 疑神疑鬼第二章 王忠嗣貶謫第九章 拜訪相府第四十六章 返京第十四章 世家利弊第三十二章 宴無好宴第二十章 定南詔第二十四章 吐蕃來使第五章 麟德之宴第三十四章 救人第三十七章 皇帝駕崩第三十三章 燒糧第五章 秦州再會第六章 兵敗靈寶第三十六章 襲關第三十二章 騙城第十七章 監國太子第九章 拜訪相府第三十五章 教坊司第二十五章 沙匪第二十二章 囑咐第五章 離間第二十八章 設計第三十六章 急攻第四十三章 酒宴第三十五章 暗流第二十六章 疑神疑鬼第四十五章 林招隱第三十五章 河北平定第五章 再遇第九章 高仙芝第三十五章 河北平定第三十章 籌糧第三十八章 吐蕃兵敗第十三章 再傳聖旨第三十四章 救人第九章 論戰第二十章 叮囑第九章 密謀第十二章 西都月下第三十一章 風起第四十章 張天師第五章 來世莫在帝王家第二十三章 機會第五十九章 再遇香花第二十二章 南詔女王第三十六章 遣回第十三章 再傳聖旨第二十四章 賑災第十八章 胡姬酒肆
第二十二章 決戰將臨第二十八章 陷害第三章 心機第二十九章 王府參軍第三十二章 孟津渡第三十章 命犯吐蕃第四十四章 春日遊園第三十五章 暗流第十一章 盤算第十三章 贈劍第三章 問安第二十五章 沙匪第三十九章 所謂世家第十七章 監國太子第十三章 急報入京第二十六章 疑神疑鬼第一章 水淹第五章 再遇第十八章 爭分奪秒第四章 提詩第十一章 冷箭第三十四章 謠言四起第三十七章 妥協第二十六章 災民第十一章 定議第五十七章 夜襲第二十四章 賑災第九章 劍舞第十七章 豆蔻初開第十五章 紛爭第四十章 潼關戰起第二十七章 聯姻第四十三章 酒宴第二十二章 賑撫使第九章 城破第十章 衝突第三章 國事家事第二十五章 密謀封后第三十三章 如虎添翼第四十章 建佛第三十二章 盛王李琦第三十四章 永王潰敗第十七章 論戰第十一章 責罰第十二章 軍中比武第十四章 請戰第二十章 賑災第四十八章 安祿山生恨第二十六章 終破僵局第十八章 襲城第二十六章 疑神疑鬼第二章 王忠嗣貶謫第九章 拜訪相府第四十六章 返京第十四章 世家利弊第三十二章 宴無好宴第二十章 定南詔第二十四章 吐蕃來使第五章 麟德之宴第三十四章 救人第三十七章 皇帝駕崩第三十三章 燒糧第五章 秦州再會第六章 兵敗靈寶第三十六章 襲關第三十二章 騙城第十七章 監國太子第九章 拜訪相府第三十五章 教坊司第二十五章 沙匪第二十二章 囑咐第五章 離間第二十八章 設計第三十六章 急攻第四十三章 酒宴第三十五章 暗流第二十六章 疑神疑鬼第四十五章 林招隱第三十五章 河北平定第五章 再遇第九章 高仙芝第三十五章 河北平定第三十章 籌糧第三十八章 吐蕃兵敗第十三章 再傳聖旨第三十四章 救人第九章 論戰第二十章 叮囑第九章 密謀第十二章 西都月下第三十一章 風起第四十章 張天師第五章 來世莫在帝王家第二十三章 機會第五十九章 再遇香花第二十二章 南詔女王第三十六章 遣回第十三章 再傳聖旨第二十四章 賑災第十八章 胡姬酒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