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出關

南陽郡,一場風暴正在悄悄地醞釀,在距離南陽數百里開外的潼關,一場關係到大唐生死存亡的危機已經正在降臨。

自五月中旬,安祿山起兵謀反,至今已三月有餘。安祿山自河北起兵,出兵河南,奪洛陽,侵擾齊地,如今已稱帝東都,據半壁江山。

這三個月來,李隆基收到的消息好壞不一。

李瑁南竄,回到劍南後當即起兵北上,入主襄樊之地,固守河南,遮蔽江淮,安江南人心;吐蕃突有意動,聚兵邏些,似有叩邊隴右之意;郭子儀連戰連捷,數敗史思明,已攻至河東。

隨着越來越多的消息傳到潼關,李隆基的耐心已經被一點點地消磨殆盡,他再也等不下去了。於是李隆基一道聖旨下到了軍中,勒令哥舒翰即日出關,收復東都洛陽。

關外的局勢如何,李隆基看不清楚,但作爲宿將的哥舒翰卻清楚地很。

隨着李瑁北上,郭子儀東進,安祿山的局勢確實沒有之前好了,但也還遠遠沒有被逼入絕境。現在出關,絕非最佳時機,反而危險地很。

哥舒翰固然知道這些道理,也不止一次地進諫李隆基,但李隆基卻連一句都聽不進去。李隆基身邊侍奉的尹鳳祥也在私下讒言重傷哥舒翰:“哥舒翰擁兵二十萬,不謂不衆,即使不能收復洛陽,亦當收復陝郡,難道區區賊兵,都畏如蛇蠍麼?若今日不出,明日不戰,傷師費財,坐待賊敝,臣恐賊勢反將日盛,官軍恐將自敝。”

終於,李隆基下了死令,要哥舒翰務必出關,收復失地。無奈之下哥舒翰窘迫無計,只得領命,以田良丘爲副帥,領兵二十萬出征。

哥舒翰起初出關時倒也還算順利,一路行來也只遇到了敵軍小股散兵,哥舒翰行軍穩健,倒也沒出什麼岔子,一直到了虢郡靈寶縣,安祿山的殺機終於露了出來。

靈寶縣原名桃林縣,因天寶元年於函谷關尹喜故宅掘得“靈符”,故而更名。

靈寶縣南依秦嶺,北靠黃河,乃是長安同往洛陽,東西兩京連通的必經之地,這也是哥舒翰收復洛陽的必經之地。

哥舒翰深知靈寶位置險要,所以他初到靈寶之時,並未急着貿然進軍,而是遣斥候先往前方查探。斥候探查不過半日,便迅速帶回了消息:安逆賊將田乾真領兵一萬餘駐守靈寶西塬要塞,欲擋大軍去路。

西塬南面靠山,北臨黃河,中間是一條長達七十里的狹窄山道,而田乾真駐守的地方便正在西塬的入口處,一副死守關隘,寸步不讓的架勢。

哥舒翰和安祿山一向不對付,所以哥舒翰對安祿山的部下也頗爲了解,田乾真在安祿山的麾下算不得什麼心腹大將,尚排在武夫孫孝哲之後,安祿山將靈寶交於田乾真,倒是出乎哥舒翰的意料。

欲取洛陽,必過靈寶,而欲過靈寶,若是不拔掉西塬田乾真這顆釘子,必將後患無窮,於是哥舒翰當即決定,進軍靈寶,先除去鎮守西塬的田乾真部。

田乾真雖非當世名將,也沒有什麼耀眼的戰績,但哥舒翰出於穩重思量,還是選擇了一種極爲謹慎的法子。

哥舒翰命馬軍都將王思禮率兵五萬,充作先鋒,攻取田乾真所佔據的西塬,又名別將龐忠等,引兵十萬於後方接應,以備不時之需,而哥舒翰自己則率親兵五萬,登黃河以北的高地,揚旗擂鼓,督陣助戰。

哥舒翰的安排本也是前後有致,算得上是老成之舉,但他算來算去,他卻算漏了一樣東西,那就是他麾下的士卒。

哥舒翰麾下的士卒根本不是他往常率領的那支如臂使指的隴右精銳,而是臨時有新軍和禁軍拼湊起來的雜軍。

這些人若是不出潼關,憑城而守還能勉強做到聽令,可一旦出了潼關,再想做到令行禁止就無異於天方夜譚了。

王思禮率五萬大軍攻地,剛剛行之陣前,還沒等王思禮下令進攻,敵將田乾真竟率贏卒萬餘人前來搦戰。

田乾真的部下排布分散,東一簇,西一羣,三三兩兩,散如列星,忽合忽離,忽進忽退,根本看不出有半點河北精銳的影子,甚至比起王思禮的部下還多有不如。

按理說,田乾真麾下的士卒乃安祿山所分之兵,理當是安祿山麾下最爲精銳的河北鐵騎,爲何竟是這般散兵遊勇的模樣。

王思禮少習兵事,亦曾跟隨昔年王忠嗣麾下效力,眼前的叛軍顯然有故意引誘之嫌,一時間王思禮也不知該不該進軍。

可就在王思禮猶疑不決的時候,在高地上督戰的哥舒翰卻突然命人擂起了戰鼓,鼓聲震懾天地。

鼓聲乃進軍之號,聞鼓不進者形同違逆軍令,王思禮無奈,只得揮下令旗,命大軍進攻,五萬大軍齊齊壓了上去,龐忠的十萬大軍也隨後跟上。

十五萬大軍齊進。頓時間腳步聲響徹山谷,如洪水般涌向了田乾真。

田乾真策馬立於陣前,看着王思禮率軍逐漸靠向自己也沒有絲毫的動彈,直到王思禮的大軍距離他還有不足百步的時候,他終於動了。

田乾真看着不斷涌來的唐軍,嘴角掛起一絲得意的笑容,猛地向後一揮率軍,轉身便退。

“全軍速退!”

田乾真一邊揮舞着令旗,一邊往後方的山谷中急速退去。

田乾真主動搦戰,可一箭未發便主動退軍,王思禮豈能看不出其中的蹊蹺所在,於是王思禮連忙下令停軍,可這是哪還停的下來。

此戰之前李隆基曾有言在先,無論何人,凡殺叛軍一人者,賞良田五畝,殺十人者,官升三級,這些士卒大多出自禁軍還有臨時徵調的役夫,在他們眼中這些落荒而逃的叛軍哪裡是人,分明就是唾手可得的良田呀。

大唐土地兼併嚴重,軍制敗壞,無田可種的窮苦人實在太多,哪能抵擋得住這樣的誘惑。

這些士卒任由王思禮如何何止,都一門心思地往前衝,生怕自己遲了,叫別人割走了叛軍的人頭。

第五十四章 浪穹詔第十五章 入宮第二十二章 戰敗第三十九章 再入安戎城第三十五章 破關南歸第九章 劍舞第十六章 兵臨洱海第十章 祿山殞命第一章 勸進第九章 密謀第十章 衝突第四十一章 提詩黃鶴樓第二十七章 張天師第二十八章 交易第三十三章 左相第六章 盧婠婠第三十一章 風起第四十三章 嶲州鐵礦第八章 有女釆萍第七章 試探第三十六章 收盤第三十七章 皇帝駕崩第十七章 楊國忠拜相第八章 瑛娘第五章 佳人如梅第五十八章 俟羅君授首第四章 結盟第八章 提點第三十八章 吐蕃兵敗第十八章 返程第二十五章 五斗米教第四十一章 收爲己用第十六章 世家女第十一章 大難不死第三十八章 吐蕃兵敗第二十五章 五斗米教第二十一章 魏州之戰終章 盛世再起第十七章 論戰第二十三章 以卵擊石第十四章 請戰第二十八章 交易第一章 北上之議第二章 貴妃玉瑤第二十三章 弔唁第二十八章 設計第九章 論戰第二十九章 慾望第十三章 再傳聖旨第三十九章 所謂世家第二十二章 南詔女王第二十二章 請降第三十四章 秘密入宮第六章 城防之爭第一章 明月樓高休獨倚第二十九章 出城第四十二章 生隙第十二章 西都月下第十章 韋清兒第四十章 潼關戰起第四十五章 威逼第四十四章 名劍含光第二十四章 假戲真做第三十章 命犯吐蕃第三十五章 破關南歸第二十六章 決定第二十七章 策反第一章 勸進第三十八章 吐蕃兵敗第十三章 安祿山加官第三十二章 盛王李琦第三十三章 威懾第二十八章 設計第三十六章 譙氏之殤第三十五章 教坊司第二十二章 南詔女王第三十六章 急攻第二章 貴妃玉瑤第六章 城防之爭第十七章 新軍第二十七章 策反第十七章 論志第三十六章 安慶緒授首第十五章 退封第二十九章 東歸第二十三章 守孝第四十五章 安慶緒第二十七章 退戎書第三十三章 燒糧第十一章 責罰第二十六章 終破僵局第三十一章 強取奴契第十四章 急返河北第十一章 大難不死第十六章 大捷第十七章 宣慰河北第二十章 平叛人選第五章 立儲第十八章 鎖拿第九章 封后
第五十四章 浪穹詔第十五章 入宮第二十二章 戰敗第三十九章 再入安戎城第三十五章 破關南歸第九章 劍舞第十六章 兵臨洱海第十章 祿山殞命第一章 勸進第九章 密謀第十章 衝突第四十一章 提詩黃鶴樓第二十七章 張天師第二十八章 交易第三十三章 左相第六章 盧婠婠第三十一章 風起第四十三章 嶲州鐵礦第八章 有女釆萍第七章 試探第三十六章 收盤第三十七章 皇帝駕崩第十七章 楊國忠拜相第八章 瑛娘第五章 佳人如梅第五十八章 俟羅君授首第四章 結盟第八章 提點第三十八章 吐蕃兵敗第十八章 返程第二十五章 五斗米教第四十一章 收爲己用第十六章 世家女第十一章 大難不死第三十八章 吐蕃兵敗第二十五章 五斗米教第二十一章 魏州之戰終章 盛世再起第十七章 論戰第二十三章 以卵擊石第十四章 請戰第二十八章 交易第一章 北上之議第二章 貴妃玉瑤第二十三章 弔唁第二十八章 設計第九章 論戰第二十九章 慾望第十三章 再傳聖旨第三十九章 所謂世家第二十二章 南詔女王第二十二章 請降第三十四章 秘密入宮第六章 城防之爭第一章 明月樓高休獨倚第二十九章 出城第四十二章 生隙第十二章 西都月下第十章 韋清兒第四十章 潼關戰起第四十五章 威逼第四十四章 名劍含光第二十四章 假戲真做第三十章 命犯吐蕃第三十五章 破關南歸第二十六章 決定第二十七章 策反第一章 勸進第三十八章 吐蕃兵敗第十三章 安祿山加官第三十二章 盛王李琦第三十三章 威懾第二十八章 設計第三十六章 譙氏之殤第三十五章 教坊司第二十二章 南詔女王第三十六章 急攻第二章 貴妃玉瑤第六章 城防之爭第十七章 新軍第二十七章 策反第十七章 論志第三十六章 安慶緒授首第十五章 退封第二十九章 東歸第二十三章 守孝第四十五章 安慶緒第二十七章 退戎書第三十三章 燒糧第十一章 責罰第二十六章 終破僵局第三十一章 強取奴契第十四章 急返河北第十一章 大難不死第十六章 大捷第十七章 宣慰河北第二十章 平叛人選第五章 立儲第十八章 鎖拿第九章 封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