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封后

“朕紹膺駿命:王者建邦,設內輔之職;聖人作則,崇陰教之道。式清四海,以正二儀。皇帝貴妃楊氏,冠藎盛門,幽閒令德,藝兼圖史,訓備公宮。頃屬艱危,克揚功烈,聿興昌運,實賴贊成。正位六宮,宜膺盛典。可冊爲皇后。望祗承景命。善保厥躬。化被蘩蘋、益表徽音之嗣。榮昭璽紱、永期繁祉之綏。”

一封冊後詔書自中樞發出,昭告天下,玄宗朝繼皇帝原配王皇后後又一位皇后誕生,蜀中楊氏玉瑤終成一國之母。

封后大典之後,從承香殿到紫蘭殿,其間不過一炷香的距離,但楊玉瑤卻用了整整十年的時間方纔走完,這一刻,楊玉瑤終於真正成了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大人物。

大明宮,紫蘭殿,封后大典剛剛結束,楊玉瑤身着鳳袍,還沒從剛剛的大典中徹底緩過來,她的臉色還有些微紅,氣息也沒有喘勻。

她低頭撫摸着身上三百名衣匠,精心縫製一月才做出的鳳袍,彷彿她要將每一道紋理都記在心中,十年了,除了當初剛入宮的那日,她已經許久沒有像今日這般高興過了。

下一次再能如此喜悅,應該就是珺兒封太子的那一日了,楊玉瑤側頭看着安靜地睡在一旁的李珺,暗自在心中想着。

“恭喜皇后娘娘,十年期盼,終於得償所願,從此娘娘執掌後宮,定能留名千古,賢傳後世。他日小皇子也定能封位東宮,得繼大寶。”

素秋作爲楊玉瑤的貼身婢女,對楊玉瑤的事情熟稔地很,她見楊玉瑤看着李珺微笑,便知道了她心中所想,上前恭賀道。

素秋是楊玉瑤的心腹和左膀右臂,就好比昔年的上官婉兒之於武則天,楊玉瑤自然是要拉攏重用的。

楊玉瑤對素秋笑道:“本宮能有今日也少不了你的幫扶,既然本宮掌了這正宮之位,以後你就任了這尚宮局尚宮,協助本宮管制後宮吧。”

“謝娘娘恩典。”素秋聽了楊玉瑤的許諾,激動地拜道。

尚宮局上官官拜正五品,乃是宮中女官職權最大的一個,執掌宮中一應人事調動,出納文籍,單論職權甚至還在四妃之上,在渾水極深的後宮也是一個生殺予奪的人物。

素秋跟了楊玉瑤這麼久,得到的賞賜和各處的賄賂無數,早已看淡了錢財,唯獨對着權勢還有幾分在意,如今得了這般高位,心裡自然高興地很。

“對了,本宮今日封后,外面的羣臣可有什麼異動?”楊玉瑤回過頭來對素秋問道。

楊玉瑤的志向不止在後宮,更在朝堂,她自然關注朝中人對她的態度。

素秋回道:“啓稟娘娘,娘娘深得陛下寵愛,朝堂之人豈有反對之人,只是幾個與太子走地極近的官員似乎有些不悅,私下有些小動作。”

楊玉瑤不屑道:“哼,他們的主子李亨都蹦躂不了幾天,更何況是他們?他們給本宮等着,等本宮收拾了李亨,回過頭來就收拾他們。”

素秋附和道:“太子眼下失勢,被廢黜已經是早晚的了,他們不過是在垂死掙扎罷了。”

楊玉瑤接着問道:“那李瑁呢?本宮這個妹夫最近可還老實?”

素秋如實回道:“據宮外傳來的消息,近一個月來靖王殿下老實地很,每日除了上朝,剩下的時間全部待在府中,甚至都很少外出遊玩,和其他的官員也極少接觸,想必也是怕了皇后娘娘的。”

“怕?”

楊玉瑤聽了素秋的話搖了搖頭:“李瑁膽子大的很,當年憑着萬餘殘卒便敢死守西都城,他絕不是怕了,他是學聰明瞭,本宮的這個妹夫可是個聰明人。”

素秋笑着奉承道:“靖王膽子再大又如何,在娘娘面前還不是要老老實實地俯首帖耳,偃旗息鼓嗎?”

素秋的話不禁讓楊玉瑤想起了方纔在封后大典上李瑁的舉動,心情便覺大好。

她和李瑁相識十餘載,兩人的關係也非比尋常,以往她雖貴爲貴妃,但論起品級和權位,她在李瑁的面前總不是那麼自信,而李瑁在她的面前對她也沒有那麼尊重,但就在剛剛,封后大典之上,他能明顯地感覺到自己內心的變化,她的心裡有一種從未有過的優越感。

皇后乃後宮之主,一國之母,地位之崇僅次於皇帝,甚至還在太子之上,更何況他這個親王。

“啓稟娘娘,靖王、靖王妃求見。”就在楊玉瑤和素秋談論李瑁的時候,門外侍候的宮女忽然走進來道。

楊玉瑤看了素秋一眼,笑道:“剛剛還說起他,沒想到竟就來了,快請靖王和靖王妃進來。”

“諾。”宮女應聲退下。

宮女退下後,過了不多時,李瑁楊玉環緩緩走了進來,不過李瑁並非空手而來,手中還捧着一方五寸見寬的木盒。

“臣李瑁攜妻楊氏玉環拜見皇后娘娘,恭賀娘娘封后大喜。”李瑁方一入內便與楊玉環一同拱手拜道。

於禮儀而言,皇后是君,靖王是臣,李瑁自然當行拜禮,不過楊玉瑤深知李瑁不同於尋常的親王,她連忙親自上前將李瑁和楊玉瑤扶起道:“妹夫和小妹着實客氣了,就算三姐封了後,以後也是自家人,哪有大禮參拜的道理。”

李瑁起身,和楊玉環對視了一眼,將手中的木盒遞到了楊玉瑤的手中道:“君臣之禮本該如此,此乃西域傳入的夜明珠,其狀大比鵝卵,夜光亮如燈火,乃天下少有的珍品,臣與玉環特地拿來恭賀皇后娘娘。”

李瑁的話說着雖然客氣,但話語中已經隱隱有了些許疏遠,遠沒有之前的親近了。

楊玉瑤封后,楊家權勢激增,但楊家橫徵暴斂,在民間的口碑卻又極差,李瑁此次入宮道賀只是順着楊玉環的姐妹關係,其實心裡早已有了和楊家劃清界限的意思。

李珺的出生,楊玉瑤的封后,勢必倒是楊家和天策府分道揚鑣,楊玉瑤心中早有計算,倒也不覺得奇怪,楊玉瑤心中在乎的還有其他事情。

“妹夫和小妹的情誼三姐先行謝過了,只是不知之前你我的約定是否還作數?”楊玉瑤一雙美目看着李瑁,小聲地問道。

楊玉瑤口中說的事情便是兩人合謀對付李亨之事,李瑁點頭回道:“皇后放心,說好的事情我自然記得,待到西嶽封禪之後,便是動太子的最好時機。”

謹言是做人力資源工作的,近期壓力很大,剛剛九點多下班才把本章發了出來,等謹言熬過這段時間更新會逐漸變多和穩定。

第五十五章 拒和第十六章 世家女第二十九章 慾望第三十七章 玉環產子第二十九章 出城第一章 水淹第四章 皇后密會第二十六章 災民第十七章 楊國忠拜相第三十八章 風雲匯中州第二章 貴妃產子第二十一章 外放第二十二章 賑撫使第二十五章 五斗米教第二十六章 疑神疑鬼第十六章 世家女第三十三章 帝欲親征第二十六章 終破僵局第八章 瑛娘第三章 暗探第四章 徵前第十章 逐鹿第二十七章 聯姻第三十五章 暗流第三章 夜取南陽第二十四章 吐蕃來使第四十二章 林美人第十七章 新軍第九章 密謀第二十四章 鬆洲司馬第二十一章 天策上將第四十五章 威逼第十八章 玉環吃醋第四十四章 名劍含光第十八章 河北戰起第三十一章 明升暗降第十六章 春和日麗第二十四章 蟄伏第四十三章 酒宴第十七章 小道第四十五章 威逼第十四章 世家利弊第二十二章 龍袍第二十五章 密謀封后第四十二章 沐浴華清宮第三十四章 永王潰敗第二十章 叮囑第三十二章 騙城第四十一章 祿山拜母第十三章 大戰在即第四十四章 入關第九章 春獵第三十二章 李適之罷相第十九章 李林甫第一章 北上之議第二十五章 刺客第十一章 激將第十章 謠言四起第三十一章 明升暗降第二十章 益州商會第四十九章 桀驁的安祿山第三十九章 再入安戎城第二十七章 策反第十五章 授首第二十章 定南詔第二章 貴妃產子第九章 拜訪相府第十七章 新軍第十章 決策第六章 盧婠婠第二十八章 靖王納妃第六章 請帖第十二章 賜婚第四章 美人玉環第十三章 大戰在即第十二章 史思明第三十三章 左相第三十三章 燒糧第二十五章 元日朝會第三十章 無情亦有情第十七章 監國太子第十九章 內外呼應第二十章 光復東都第二十一章 天策上將第十五章 入宮第二十九章 王府參軍第十六章 定策第五章 佳人如梅第五章 來世莫在帝王家第十七章 宣慰河北第七章 所謂妙人第九章 密謀第二十三章 亦真亦假第三章 觀門難入第三章 節帥人選第十三章 安祿山加官第二十一章 入主洛陽第三十三章 如虎添翼第二十四章 蟄伏第十五章 顏真卿
第五十五章 拒和第十六章 世家女第二十九章 慾望第三十七章 玉環產子第二十九章 出城第一章 水淹第四章 皇后密會第二十六章 災民第十七章 楊國忠拜相第三十八章 風雲匯中州第二章 貴妃產子第二十一章 外放第二十二章 賑撫使第二十五章 五斗米教第二十六章 疑神疑鬼第十六章 世家女第三十三章 帝欲親征第二十六章 終破僵局第八章 瑛娘第三章 暗探第四章 徵前第十章 逐鹿第二十七章 聯姻第三十五章 暗流第三章 夜取南陽第二十四章 吐蕃來使第四十二章 林美人第十七章 新軍第九章 密謀第二十四章 鬆洲司馬第二十一章 天策上將第四十五章 威逼第十八章 玉環吃醋第四十四章 名劍含光第十八章 河北戰起第三十一章 明升暗降第十六章 春和日麗第二十四章 蟄伏第四十三章 酒宴第十七章 小道第四十五章 威逼第十四章 世家利弊第二十二章 龍袍第二十五章 密謀封后第四十二章 沐浴華清宮第三十四章 永王潰敗第二十章 叮囑第三十二章 騙城第四十一章 祿山拜母第十三章 大戰在即第四十四章 入關第九章 春獵第三十二章 李適之罷相第十九章 李林甫第一章 北上之議第二十五章 刺客第十一章 激將第十章 謠言四起第三十一章 明升暗降第二十章 益州商會第四十九章 桀驁的安祿山第三十九章 再入安戎城第二十七章 策反第十五章 授首第二十章 定南詔第二章 貴妃產子第九章 拜訪相府第十七章 新軍第十章 決策第六章 盧婠婠第二十八章 靖王納妃第六章 請帖第十二章 賜婚第四章 美人玉環第十三章 大戰在即第十二章 史思明第三十三章 左相第三十三章 燒糧第二十五章 元日朝會第三十章 無情亦有情第十七章 監國太子第十九章 內外呼應第二十章 光復東都第二十一章 天策上將第十五章 入宮第二十九章 王府參軍第十六章 定策第五章 佳人如梅第五章 來世莫在帝王家第十七章 宣慰河北第七章 所謂妙人第九章 密謀第二十三章 亦真亦假第三章 觀門難入第三章 節帥人選第十三章 安祿山加官第二十一章 入主洛陽第三十三章 如虎添翼第二十四章 蟄伏第十五章 顏真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