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 天策上將

大和城雖破,但南詔畢竟還有許多忠於閣羅鳳的勢力,其餘五詔見南詔覆滅,也都起了各自的小心思,所以南詔雖然大定,但各主城卻也並非傳檄而定,尚需馬璘率軍征剿。

南詔之戰光是是收尾便是兩月有餘,等到南詔徹底平定,長安城中關於李瑁的封賞也南疆。

前來宣旨的是李隆基身邊的御前太監。

“門下:爵祿所以待有功,故有功者必加以重爵,勳勞所以著有閥,故有閥者必錫以異勳,式符天下之至公,永協朝廷之令典。今有壽王李瑁,奮力攄忠,伐罪安南,禦侮折衝,靖平南詔之地,揚我大唐國威,特改封其天策上將職,易爵靖王,加封地三千戶,賜劍履上殿。今準其奏,建鎮南大都護府,着劍南防禦使馬璘從二品鎮南大都護職,加封扶風郡公,封地八百戶。着大軍先鋒,原左武衛將軍崔乾佑劍南節度留後,劍南防禦使,加爵美陽侯;着壽王府副典軍南霽雲從四品明威將軍,壽王衛率府統領......南詔事宜,着李瑁全權處置,如朕親臨。謹奉制書如右,請奉制付外施行。謹言。天寶七年十月八。”

李瑁南疆一戰乃滅國之功,天下側目,但誰都沒想到,李隆基的封賞竟如此之重。

馬璘被冊封爲扶風郡公,鎮南大都護,可謂封疆大吏,實力雖不比十大節度,但也算一鎮諸侯。崔乾佑被封爲劍南節度留後,美陽侯,李瑁遙領節度之職,常不在劍南,崔乾佑以劍南節度留後職知節度使事,那便是大半個劍南節度使了。

至於李瑁的封賞,那邊更是了不得了。

靖王乃靖平天下之意,和昔年李隆基長兄,李瑁大伯李成器的寧王有相似之處,不過李瑁雖是易爵,但並無實質性的改變,這道聖旨中真正叫李瑁動容的並非靖王,不是三千戶封地,也不是劍履上殿的特權,而是天策上將一職。

天策上將地位尊崇,乃武官之首,職尚在三公及親王之上,大唐立國百餘年,得封天策上將者唯當年的太宗李世民一人而已,難不成這道旨意的背後還有別的意思。

天策上將的象徵性太強了,背後的以爲也耐人尋思,不知是重用還是李隆基的忌憚。

李世民乃明君,千古一帝,但他的帝位弒兄囚父而得,李隆基將李瑁封作天策上將,這是在告誡李瑁?還是準備用李瑁換掉李亨的先兆?

李隆基思慮深沉,雖然愈加年邁昏庸,但他的權衡之道卻玩的越發的熟練和癡迷,李瑁也看不懂了,這一刻,李瑁纔有些後悔,爲何沒將李泌帶來南疆。

不過李瑁雖然猜不透李隆基的意思,但李瑁知道,如此難受的絕不止他一個,李亨一定比他的壓力更大。

說來李瑁倒也並非全是擔憂,至少李隆基將南詔事宜全權交由他處理了。南詔國祚是存是滅,幾乎是由李瑁一言而決。

李隆基拿掉了李瑁的左武衛大將軍職,將他晉爲天策上將,卻又將崔乾佑和馬璘分別提拔,等於是削了李瑁的京中的權勢,加強了他在劍南的權勢,這倒未嘗不是李瑁想要的結果。

此時,無論是李隆基,李亨,李林甫還是滿朝袞袞諸公,都相對輕視藩鎮的影響力和價值,都覺得長安纔是決定最終帝位勝負的根本。畢竟無論之前那一朝的帝位交替,戰亂都只是發生在宮廷之中,還從未有過大的混戰。

但李瑁知道,如今的大唐已經積重難返,枝強於幹,只要一個契機,無論是藩鎮謀反還是李隆基駕崩,大唐的局面便會天翻地覆。到時,一個方鎮哪怕是一州都督的價值都將遠遠高於一個十六衛大將軍。

聖旨下來後,李瑁特地將馬璘和崔乾佑喚至內室。內室中門窗緊閉,內燃香燭,照得一室明亮,而在門外,南霽雲手持銀槍,揹負弓箭小心守衛,不消說,這自然是李瑁在與自己的心腹商討西南事宜。

不過李瑁並未開門見山地直言,而是看了兩人一眼,心中竟有一陣莫名的感慨,問道:“仁杰、乾佑,你們跟隨本王多久了。”

馬璘想了想,回憶起了與李瑁初識的場景,笑着回道:“末將是開元二十九跟隨殿下的,算到如今已有八年了,那時末將還是一個混吃等死的紈絝子弟,還被殿下和彥平調笑了一番,若非那日在胡姬酒肆中被殿下點醒,恐怕還是一個混混吧。”

八年前,馬璘還是一個靠着祖蔭,整天無所事事的將門紈絝,但八年後,他已經成爲名揚天下的扶風郡公,鎮南大都護,當真是事實變幻,滄海桑田。

崔乾佑的情況也與馬璘相似,崔乾佑躬身回道:“末將是天寶元年跟隨殿下的,至今已有七年,那時末將還是一個階下囚,若非殿下不棄,末將早已命歸黃泉了。”

天寶元年時,李瑁在華清宮第一次見到崔乾佑,那是的崔乾佑是被安祿山作爲棄子拋了出來,沒想到李瑁卻饒過了崔乾佑,還對他多加重用,當年的棄子如今也封候拜將了。

李瑁聽着他們的話,一邊點着頭,一邊看着他們,安靜地過了片刻,竟突然拱手彎下了腰,鄭重道:“仁杰、乾佑俱是本王生死心腹,本王欲以身家性命相托,不知可否?”

兩人萬萬沒想到李瑁會突然躬身,一下子慌了起來,連忙一齊跪地拜道:“殿下折煞我等了,殿下對我等恩同再造,殿下但有吩咐,末將定赴湯蹈火,萬死不辭。”

李瑁低頭看着兩人,將他們二人扶起,真切地問道:“就算本王交代的事情有謀逆之嫌,你們也不推辭嗎?”

馬璘和崔乾佑自打跟隨李瑁後,便知道這一天早晚都會到來,這一刻他們早有準備,或者說他們也期待許久了。

他們眼都不眨地回道:“但請殿下吩咐。”

“好!”

李瑁聽了他們的回答,高喝一聲道:“南詔之事已定,本王不日便將返京,此次返京,本王看似風光無兩,實則危機四伏。南詔之勝乃滅國之功,父皇對本王已頗有猜忌,天策上將之封便是明證。此次返京,本王稍有不慎便有殺身之禍。本王走後,你們當密練精兵,暗擴實力,高築牆,廣積糧,以備將來不時之需。”

馬璘和崔乾佑聽了李瑁的話,面容都是一正,李瑁口中的不時之需他們都知道是什麼意思。西南是李瑁的根基,李瑁這麼交代,等於是將身家性命交到了他們的手中。

“末將領命,劍南和南詔的兵卒便是天策府私軍,僅以殿下爲尊。”馬璘和崔乾佑轟然領命。

第六章 南詔入京第七章 香花夫人第四章 美人玉環第十六章 春和日麗第四十章 張天師第二章 緣起第五十一章 壽國公第四十八章 芙蓉園第三十一章 強取奴契第十五章 授首第十一章 責罰第三十三章 左相第三章 問安第四十四章 圈套第五章 再遇第十一章 責罰第八章 回府第三十四章 南歸在即第二十二章 囑咐第三十七章 皇帝駕崩第五章 立儲第十一章 定議第五章 離間第四十章 張天師第四十二章 林美人第四十四章 入關第十七章 小道第四十七章 崔乾佑第四十二章 生隙第四十二章 芙蓉城第二十四章 逼退第三十章 威逼利誘第十章 阻撓第四十二章 林美人第十四章 巧度子河第二十章 相州之戰第三十章 內外交困第十二章 誤闖第四十五章 威逼第十九章 回京第三十一章 薊城內亂第三十一章 郭子儀南下第十三章 威嚇第八章 提點第二十五章 兵圍范陽第二十四章 逼退第三十一章 明升暗降第三十章 請封第三十章 內外交困第九章 論戰第十九章 內外呼應第四十章 駐守漢陽第二十四章 逼退第四十二章 林美人第十九章 破城第五十一章 壽國公第三十四章 救人第四章 石堡之捷第八章 起兵第四十三章 嶲州鐵礦第十二章 軍中比武第七章 斬草除根第三十一章 郭子儀南下第八章 回府第九章 春獵第三十三章 如虎添翼第四十一章 用計第三十四章 秘密入宮第二十二章 戰敗第二十九章 糧倉第二十八章 設計第十三章 再傳聖旨第三十四章 南歸在即第三十三章 如虎添翼第五十八章 俟羅君授首第十三章 圈套第十六章 楊慎矜投靠第三十二章 騙城第九章 劍舞第二十九章 出城第十一章 激將第一章 勸進第十六章 兵臨洱海第八章 議政第二十三章 弔唁第二十六章 詩仙太白第三十七章 危局第三十五章 破關南歸第二十三章 梅姬釆萍第三十四章 永王潰敗第四十二章 沐浴華清宮第十四章 急返河北第四十二章 美人恩重第三十四章 秘密入宮第一章 太子窘境第九章 高仙芝第二十九章 土地兼併第八章 提點第十四章 巧度子河第十章 胡兒
第六章 南詔入京第七章 香花夫人第四章 美人玉環第十六章 春和日麗第四十章 張天師第二章 緣起第五十一章 壽國公第四十八章 芙蓉園第三十一章 強取奴契第十五章 授首第十一章 責罰第三十三章 左相第三章 問安第四十四章 圈套第五章 再遇第十一章 責罰第八章 回府第三十四章 南歸在即第二十二章 囑咐第三十七章 皇帝駕崩第五章 立儲第十一章 定議第五章 離間第四十章 張天師第四十二章 林美人第四十四章 入關第十七章 小道第四十七章 崔乾佑第四十二章 生隙第四十二章 芙蓉城第二十四章 逼退第三十章 威逼利誘第十章 阻撓第四十二章 林美人第十四章 巧度子河第二十章 相州之戰第三十章 內外交困第十二章 誤闖第四十五章 威逼第十九章 回京第三十一章 薊城內亂第三十一章 郭子儀南下第十三章 威嚇第八章 提點第二十五章 兵圍范陽第二十四章 逼退第三十一章 明升暗降第三十章 請封第三十章 內外交困第九章 論戰第十九章 內外呼應第四十章 駐守漢陽第二十四章 逼退第四十二章 林美人第十九章 破城第五十一章 壽國公第三十四章 救人第四章 石堡之捷第八章 起兵第四十三章 嶲州鐵礦第十二章 軍中比武第七章 斬草除根第三十一章 郭子儀南下第八章 回府第九章 春獵第三十三章 如虎添翼第四十一章 用計第三十四章 秘密入宮第二十二章 戰敗第二十九章 糧倉第二十八章 設計第十三章 再傳聖旨第三十四章 南歸在即第三十三章 如虎添翼第五十八章 俟羅君授首第十三章 圈套第十六章 楊慎矜投靠第三十二章 騙城第九章 劍舞第二十九章 出城第十一章 激將第一章 勸進第十六章 兵臨洱海第八章 議政第二十三章 弔唁第二十六章 詩仙太白第三十七章 危局第三十五章 破關南歸第二十三章 梅姬釆萍第三十四章 永王潰敗第四十二章 沐浴華清宮第十四章 急返河北第四十二章 美人恩重第三十四章 秘密入宮第一章 太子窘境第九章 高仙芝第二十九章 土地兼併第八章 提點第十四章 巧度子河第十章 胡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