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試探

宰相,爲百官首,自唐以來謂之禮絕百僚,見者無長幼皆拜,宰相平立,少垂手扶之。

李林甫官拜中書令,吏部尚書,又兼尚書左僕射,爵封晉國公,算起來已經是到了人臣的頂峰。

李林甫身爲右相,統領羣臣,按位份自當禮絕百僚,見官不拜,縱然李瑁身爲天策上將,正一品親王,亦當如此,以往李林甫見到李瑁也正是如此,但今日,李林甫卻反常地很。

長安城東,平康坊,相府。

既非皇帝親至,亦非太子出巡,向來門第極高,叫常人難攀的相府竟破天荒地大開中門,迎靖王李瑁親臨。

“李相實在是太客氣,本王何德何能,盡叫李相如此禮待。”

李林甫一向極得李隆基寵信,以往就算是面見太子都極少行禮,更何況是李瑁這個親王,今日李林甫的行爲着實有些異常。李瑁看了看天邊的太陽,險些都以爲是落錯了方向。

李林甫見李瑁疑惑,於是拱手上前道:“有唐以來,得封天策上將着除太宗皇帝外唯殿下一人,老夫若不以禮相待,豈非有倚老賣老之嫌?”

李瑁忙謙虛道:“不過是父皇信任罷了,李相之言愧不敢當。李相志趣高雅,能入李相之眼的美酒想必不是凡品,不知李相所言的美酒何在,本王早已迫不及待了。”

李林甫聞言笑道:“美酒早已備好,殿下里面請。”說着,李林甫將李瑁引進了府內。

李瑁跟着李林甫的腳步往內室走去,李瑁走進內室的房門,發現室內除了桌上擺放的酒菜,果然還有一個精緻的酒壺。

“殿下請。”李林甫伸手指了指其中的一方竹凳,對李瑁道。

“多謝李相。”李瑁應聲坐下。

本就是小酌,桌上擺放的菜餚並不多,但勝在精緻,幾道小菜,俱是少見的樣式,想必也是李林甫專程命人做的。

李林甫和李瑁分主賓落座,相府的婢女款款走了過來,爲兩人奉上了碗筷。

“倒酒。”李林甫對侍宴的婢女吩咐道。

“諾。”

婢女微微屈膝,拿起桌上的酒壺便在李瑁和李林甫的酒杯中各自滿滿地倒上了一杯。

李林甫端起酒杯,對李瑁笑道:“殿下請酒。”

李林甫心思深沉,他專程在丹鳳門外等候李瑁絕不會是單純請李瑁品酒這麼簡單,這一點李瑁深知。但既然李林甫沒有急着說出自己的目的,李瑁也不至於沉不住氣,自己開口去問。

於是李瑁也故作無事,端起酒杯謝道:“謝李相酒。”

接着,便將酒杯靠近口中,一飲而盡。

李林甫貴爲右相,位高權重,府中庫藏無數,他能拿出來款待李瑁自然應該就是上品的好酒,就連李瑁自己也是這樣認爲的,可當杯中之酒真正入喉後,一股濃烈的酸意卻從李瑁的舌尖傳來,實在是難以下嚥。

“哇!”

李瑁應聲張口,一下子將口中的酒盡數吐了出來,淋了自己一身,胸口全部被打溼了,滿身都是酸氣。

李林甫的酒壺中裝的根本不是什麼美酒,而是變了質的酸酒,口味極差,李瑁連咽都咽不下去。

“李相這是何意?”李瑁擦乾了嘴邊的酒漬,不解地問道。

李瑁相信李林甫絕不會是哪錯了酒,一定是故意爲之,李瑁看着李林甫,等着他給自己的答覆。

“殿下以爲此酒味道如何?”李林甫並未回答李瑁的話,反倒看着李瑁,反問道。

李瑁直接回道:“這酒是酸的,請恕本王難以入口。”

李林甫點頭鄭重道:“殿下乃鳳子龍孫,天潢貴胄,自然當配瓊漿玉液,珍饈美味,然殿下可知,昔年燕王忠被囚黔州時飲的便是此等酸酒。”

李林甫口中所說的燕王忠便是唐高宗李治的庶子燕王李忠。

李忠初爲陳王,後被改爲樑王,在李治死後,武則天當權,武則天直接指使許敬宗誣告李忠謀反,將他賜死在了黔州居所,直到神龍元年,李唐爲宗室諸王平反,李忠才被追封爲燕王,平反昭雪。

李忠是典型的爭儲失利,死於婦人之手的皇子,李林甫借酸酒挑出李忠之事,無非就就是在暗喻李瑁和楊玉瑤之間的關係。

李林甫這樣做的原因也不難揣度,楊玉瑤生子封后,楊家得勢,收到衝擊的不止是李瑁,還有身爲右相的李林甫。

因爲楊玉瑤的原因,隨着楊家勢力的膨脹,楊國忠的權力越來越大,戶部尚書,朔方節度使,江淮轉運使,如今楊國忠已經漸漸有挑戰李林甫的趨勢。

再招這樣的局勢發展下去,要不了多久,楊國忠就會拜相,就連李林甫都會被楊國忠逐漸取代。

而李林甫早年爲了上位罪人無數,也敢了許多膽大妄爲之事,他的子弟又大多不爭氣,絕難支撐門庭,若是將來李林甫失勢,隨之而來的將是相黨和整個李家的覆滅。他自然不願看到楊玉瑤生子封后,自然不希望看到楊家勢力大增,威脅到自己。

李瑁聽着李林甫的話,在心中暗自想道:扯了這麼長的時間,總算進入了正題。

“酸酒難飲,若非別無選擇,誰願意嘗試?”李瑁嘆了口氣道。

李林甫道:“李忠昔年只是樑王,房州刺史,並無重權在手,尚且如此。殿下威望高隆,官拜天策上將,劍南節度使,手握兵權,節度大唐西南軍政,殿下以爲皇后和楊家會放心殿下在外統兵嗎?若是將來楊家得勢,難道殿下就不擔心自己成爲下一個樑王嗎?”

如今的李瑁確實與昔日樑王所面臨的局面頗爲相似,李瑁擡頭看着李林甫,一臉正色問道:“不知李相可有教我?”

李林甫回道:“十年前,老夫在長安城外的茶寮曾與殿下密會,那時的殿下還是一個不掛官職的閒散王爺,如今殿下已經成爲名動天下的天策上將,殿下能有今日殊爲不易,難道殿下甘心就這樣束手就擒,任由李珺小兒上位嗎?”

李瑁聽了李林甫的話,心中一陣鄙夷。

他的話看似是爲自己考慮,實則是挑撥自己和楊玉瑤之間的矛盾,引自己和楊玉瑤相爭。

李瑁故作憤怒地回道:“男子漢大丈夫,既生於天地間豈能任人欺凌,李相但請直言,本王願赴尾冀。”

第三十二章 宴無好宴第十六章 兵臨洱海第二章 酒入愁腸第四十章 潼關戰起第十六章 大捷終章 盛世再起第四十六章 下馬威第二十四章 涼州第二章 酒入愁腸第二十三章 梅姬釆萍第三章 節帥人選第八章 咸宜公主第二十二章 囑咐第二十三章 以卵擊石第十一章 薰風殿第三章 節帥人選第二十四章 涼州第二十八章 交易第三十章 無情亦有情第十七章 宣慰河北第三十一章 強取奴契第五十八章 俟羅君授首第七章 所謂妙人第八章 南詔秘聞第三十四章 斬首第三十四章 斬首第三十七章 妥協第三十七章 妥協第七章 曲江春宴第二十章 叮囑第三十九章 再入安戎城第十六章 兵臨洱海第二十八章 玉真宴請第七章 閿鄉城第三十四章 南歸在即第三十一章 薊城內亂第三十七章 陳倉古道第十二章 良宵苦短日高起第七章 范陽盧氏第二十二章 八姐喬遷第八章 議政第四十二章 生隙第二十四章 鬆洲司馬第十四章 請戰第十章 位次之爭第五十八章 俟羅君授首第二十四章 賑災第二十一章 出征第十五章 官學第四十三章 破關第三十二章 宴無好宴第一章 爭鋒相對第四十三章 破關第三十九章 安祿山獻捷第四章 提詩第三十八章 黜置大使第四十一章 收爲己用第二十九章 土地兼併第二十八章 玉真宴請第十一章 大難不死第二十三章 弔唁第四章 結盟第三十二章 李適之罷相第五十八章 俟羅君授首第十二章 危機第三十九章 所謂世家第三十章 命犯吐蕃第一章 爭鋒相對第五十八章 俟羅君授首第三十六章 遣回第二十三章 亦真亦假第三十九章 起兵第六章 城防之爭第二十六章 刺殺第九章 春獵第二章 隴右軍報第十四章 世家利弊第四十二章 林美人第十二章 良宵苦短日高起第十七章 新軍第二十一章 義子第二十六章 終破僵局第二章 坦羅斯之敗第十五章 局勢翻轉第五十九章 再遇香花第二十三章 銀礦第三十章 內鬥第十六章 楊慎矜投靠第二十九章 糧倉第五章 攬玉樓宴第二十三章 銀礦第五十二章 先入爲主第十四章 巧度子河第九章 劍舞第十四章 危局第二十二章 賑撫使第二十四章 吐蕃來使第二十八章 投效第十七章 監國太子第十五章 提點
第三十二章 宴無好宴第十六章 兵臨洱海第二章 酒入愁腸第四十章 潼關戰起第十六章 大捷終章 盛世再起第四十六章 下馬威第二十四章 涼州第二章 酒入愁腸第二十三章 梅姬釆萍第三章 節帥人選第八章 咸宜公主第二十二章 囑咐第二十三章 以卵擊石第十一章 薰風殿第三章 節帥人選第二十四章 涼州第二十八章 交易第三十章 無情亦有情第十七章 宣慰河北第三十一章 強取奴契第五十八章 俟羅君授首第七章 所謂妙人第八章 南詔秘聞第三十四章 斬首第三十四章 斬首第三十七章 妥協第三十七章 妥協第七章 曲江春宴第二十章 叮囑第三十九章 再入安戎城第十六章 兵臨洱海第二十八章 玉真宴請第七章 閿鄉城第三十四章 南歸在即第三十一章 薊城內亂第三十七章 陳倉古道第十二章 良宵苦短日高起第七章 范陽盧氏第二十二章 八姐喬遷第八章 議政第四十二章 生隙第二十四章 鬆洲司馬第十四章 請戰第十章 位次之爭第五十八章 俟羅君授首第二十四章 賑災第二十一章 出征第十五章 官學第四十三章 破關第三十二章 宴無好宴第一章 爭鋒相對第四十三章 破關第三十九章 安祿山獻捷第四章 提詩第三十八章 黜置大使第四十一章 收爲己用第二十九章 土地兼併第二十八章 玉真宴請第十一章 大難不死第二十三章 弔唁第四章 結盟第三十二章 李適之罷相第五十八章 俟羅君授首第十二章 危機第三十九章 所謂世家第三十章 命犯吐蕃第一章 爭鋒相對第五十八章 俟羅君授首第三十六章 遣回第二十三章 亦真亦假第三十九章 起兵第六章 城防之爭第二十六章 刺殺第九章 春獵第二章 隴右軍報第十四章 世家利弊第四十二章 林美人第十二章 良宵苦短日高起第十七章 新軍第二十一章 義子第二十六章 終破僵局第二章 坦羅斯之敗第十五章 局勢翻轉第五十九章 再遇香花第二十三章 銀礦第三十章 內鬥第十六章 楊慎矜投靠第二十九章 糧倉第五章 攬玉樓宴第二十三章 銀礦第五十二章 先入爲主第十四章 巧度子河第九章 劍舞第十四章 危局第二十二章 賑撫使第二十四章 吐蕃來使第二十八章 投效第十七章 監國太子第十五章 提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