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大戰在即

李瑁和安慶緒,誰能夠真正一統天下,哪怕是個瞎子都應該看得出來,甚至就連安慶緒自己都沒有和李瑁敵對的底氣,更何況史思明。

一個朔方的郭子儀他尚且難以應付,更何況再加上河南的李光弼,以一敵二,西、南兩面十餘萬大軍,在加上與他貌合神離的安慶緒,在這樣的情況下守住河東,史思明可沒有這樣的自信。

自打嚴莊拿出那封信,把李瑁的條件擺出來,史思明已經沒有太多選擇的餘地了,安慶緒於他無恩,他絕不會跟着安慶緒一條道走到黑。

他之所以在嚴莊面前故作猶疑,並非是他的想法有所動搖,而是他想要討價還價,比如糧草,比如爵位,比如平定河北後他的官職,這都是他真正關注的。

以嚴莊的聰敏。自然不會不知道史思明的想法,但偏偏嚴莊就是故作不知,絲毫不予讓步,害地史思明苦等一夜,也沒有任何所得。

反倒是嚴莊的可有可無的態度叫史思明上了心,再加上澤州南部傳來的消息,大唐李光弼已率十萬大軍抵洛,去向不明,史思明一下子慌了神,次日清晨便立刻求見嚴莊,表示自己甘願接受李瑁開出的條件。

史思明是聰明人,他也有野心,但他不是瘋子,他更想保命,他可不願成爲爲安慶緒墊背的替死鬼,這一點嚴莊深知,所以嚴莊一點都不擔憂。

待史思明服了軟,親自來見嚴莊,嚴莊這纔拿出李瑁的聖旨。

“門下:河北賊首安祿山犯上作亂,襲擾中原,罪該萬死,今有叛軍部將史思明,懂曉大意,去暗投明,撥亂反正,倡叛逆歸服之先例,舉河東之兵來投,朕心甚慰。爲表其功其功,特封史思明爲遼西侯,河東節度使、澤潞大都督,賜糧草三萬石,領河東之兵東進平叛。待功成之日,朕必不吝國公之爵,茅土之封。”

河東過半,甚至就連太原都在郭子儀的手中,李瑁自然不會領郭子儀退出河東,所以河東節度使對於史思明來說只是虛職,真正有價值的是遼西侯的爵位、澤潞大都督,還有那三萬石的糧草。

而且李瑁還向史思明許諾,待大破河北後,便加封史思明爲遼國公,李瑁對史思明倒也算是不薄了,史思明當即領命,當即許諾即日整軍,待糧草運抵後即刻東進。

嚴莊軟硬兼施,將史思明吃的死死的,詔安之事自然順利,但在這種情況下,河北的安慶緒便有些茶飯不思了。

當安慶緒請封的書信被李瑁嚴詞駁回,安慶緒心裡便沒了底,心想着既來世間一遭,不能久享那燕王的福,便要過一把皇帝的癮。

安慶緒的使者剛將李瑁的意思傳回河北,安慶緒便立刻在范陽登基了,改年號“載初”,自立爲大燕皇帝,追諡其父安祿山爲“光烈皇帝”。

安慶緒能到這個位置,自然不是蠢材,倒也有兩分手段,他聽從高尚的建議,以先皇入殮爲理由,招河北各處將來入范陽弔唁,趁者各地將來入范陽時威逼利誘,奪取河北各州郡的兵權,命自己的心腹張通儒和田承嗣執掌。

一時間河北大權盡在安慶緒手中,河北局勢倒也被安慶緒勉強穩住了。

可安慶緒其人貪圖享樂,稱帝之後便在范陽修建亭榭樓船,通宵宴飲,以高尚爲宰相,朝中大權盡數歸於高尚,他自己只在後宮玩樂。

可安慶緒的好日子倒還沒過上幾天,河東和河南的消息便傳到了河北安慶緒的耳中。

這一日安慶緒本懷抱美人,傳了美酒佳餚,正在宮中宴飲,宮中的侍衛卻突然通傳,宰相高尚求見。

安慶緒已經將朝政大權盡數交由高尚,準其自行決斷,高尚突然求見,必是有要事,安慶緒當即便命人將高尚領了進來。

高尚跟着侍衛入內,看着殿中滿滿的酒氣,還有正在殿中鶯歌燕舞的美人,眉頭先是微微一皺,隨後才上前道:“臣高尚參見陛下。”

安慶緒見高尚下跪,嬉笑着擺了擺手道:“高相乃朕之功臣,快快請起。”

“謝陛下。”高尚起身謝道。

安慶緒見高尚起身,於是問道:“高相不在府中處理政務,來此可是有要事?”

高尚道:“臣得到河東那邊的消息,李瑁已遣嚴莊前往潞州見史思明,密談要事。”

安慶緒原本臉上還滿是嬉笑,但聽了高尚的話,臉上一下子愣住了。

“嚴莊去見史思明所爲何事?難不成是爲了策反史思明?”安慶緒聽了高尚的話,不安道。

高尚回道:“眼下還沒有明確的消息,不過據相州那邊的消息,史思明近日突然調動防線,將主要兵力盡數集中於潞澤兩州的東線,似有東進之意。”

“什麼!”

安慶緒聽到高尚的話,一下子緊張了起來,忙問道:“朕已以河東王相封,史思明還不滿足嗎?高相可有良策”

嚴莊聽到安慶緒的話,臉上浮起了一陣無奈之色。

安慶緒爲人狠辣果決,頗有兩分梟雄之姿,但偏偏他生性放蕩,文韜武略都非他所長,讓他來做這個皇帝,確實有些勉強。若非高尚已經別無選擇,有怎會甘心與他爲伍。

河東王之爵看着極高,實則一無是處,無非就是一個空頭稱號罷了,史思明怎會把他看得比自己性命還要重要。

高尚道:“河東那邊臣以命武令珣前往相州固守,理當不會出什麼大的岔子,倒是河南那邊的情況頗爲棘手,臣需陛下下旨調動大軍備戰。”

“河南又怎麼了?”安慶緒接着問道。

高尚回道:“唐軍河南節度使李光弼已率大軍至洛陽,欲兵發虎牢,想必不日便將北上,臣請陛下調大軍南下。”

“李光弼,又是這個李光弼!”

安慶緒聽到李光弼這個名字,便恨的牙癢癢,若是他當初死守住閿鄉,河北軍早就攻下長安,連接河東、朔方、河北等地,恐怕現在他已經在長安稱帝了,又豈會窩囊地龜縮在河北,看李瑁的臉色。

安慶緒深知李光弼的厲害,不敢有絲毫怠慢,忙應允道:“立刻命田承嗣率軍六萬至衛州,務必要擋住李光弼。”

第三十三章 燒糧第四十四章 監軍第六章 盧婠婠第十一章 挑撥第四十三章 嶲州鐵礦第二十二章 雪中琴聲第一章 勸進第二十四章 蟄伏第四十一章 祿山拜母第四十四章 春日遊園第三十三章 燒糧第三章 觀門難入第十四章 贈禮第三十三章 吐蕃求親第四十四章 入關第一章 面聖第四十三章 嶲州鐵礦第九章 劍舞第一章 面聖第三十二章 孟津渡第八章 起兵第四十五章 威逼第八章 有女釆萍第八章 有女釆萍第二十一章 商會初立第三十一章 郭子儀南下第一章 北上之議第十一章 挑撥第十二章 斬將第六章 西北平亂第十七章 新軍第七章 曲江春宴第六章 封后第三章 國事家事第十六章 兵臨洱海第二十九章 土地兼併第四章 結盟第五章 秦州再會第二十二章 戰敗第一章 北上之議第三章 夜取南陽第四章 石堡之捷第五十五章 拒和第二十九章 糧倉第一章 太子窘境第四十四章 監軍第三十四章 秘密入宮第二十五章 密謀封后第五章 來世莫在帝王家第二十八章 全據中原第五章 離間第三十六章 瑛娘入府第四十章 建佛第十六章 定策第三十二章 別苑密謀第十四章 世家利弊第一章 爭鋒相對第三十章 威逼利誘第三十一章 強取奴契第一章 玉環有喜第二十三章 離京第三十八章 黜置大使第十九章 蜀商求見第七章 閿鄉城第四章 美人玉環第四十一章 提詩黃鶴樓第四十一章 收爲己用第十二章 史思明第十五章 授首第十五章 官學第十七章 楊國忠拜相第十九章 激將第二十五章 沙匪第五章 離間第四章 皇后密會第十三章 贈劍第三十三章 左相第二十七章 大捷第五十五章 拒和第三十三章 如虎添翼第二十九章 慾望第十五章 入宮第三十六章 譙氏之殤第一章 水淹第十七章 論戰第十一章 挑撥第十章 謠言四起第三十四章 謠言四起第三十八章 世子第三十七章 危局第三十章 威逼利誘第十章 逐鹿第十六章 楊慎矜投靠第四十九章 桀驁的安祿山第二十四章 鬆洲司馬第二十三章 以卵擊石第四十章 潼關戰起第十一章 薰風殿第四十六章 下馬威第二十九章 慾望
第三十三章 燒糧第四十四章 監軍第六章 盧婠婠第十一章 挑撥第四十三章 嶲州鐵礦第二十二章 雪中琴聲第一章 勸進第二十四章 蟄伏第四十一章 祿山拜母第四十四章 春日遊園第三十三章 燒糧第三章 觀門難入第十四章 贈禮第三十三章 吐蕃求親第四十四章 入關第一章 面聖第四十三章 嶲州鐵礦第九章 劍舞第一章 面聖第三十二章 孟津渡第八章 起兵第四十五章 威逼第八章 有女釆萍第八章 有女釆萍第二十一章 商會初立第三十一章 郭子儀南下第一章 北上之議第十一章 挑撥第十二章 斬將第六章 西北平亂第十七章 新軍第七章 曲江春宴第六章 封后第三章 國事家事第十六章 兵臨洱海第二十九章 土地兼併第四章 結盟第五章 秦州再會第二十二章 戰敗第一章 北上之議第三章 夜取南陽第四章 石堡之捷第五十五章 拒和第二十九章 糧倉第一章 太子窘境第四十四章 監軍第三十四章 秘密入宮第二十五章 密謀封后第五章 來世莫在帝王家第二十八章 全據中原第五章 離間第三十六章 瑛娘入府第四十章 建佛第十六章 定策第三十二章 別苑密謀第十四章 世家利弊第一章 爭鋒相對第三十章 威逼利誘第三十一章 強取奴契第一章 玉環有喜第二十三章 離京第三十八章 黜置大使第十九章 蜀商求見第七章 閿鄉城第四章 美人玉環第四十一章 提詩黃鶴樓第四十一章 收爲己用第十二章 史思明第十五章 授首第十五章 官學第十七章 楊國忠拜相第十九章 激將第二十五章 沙匪第五章 離間第四章 皇后密會第十三章 贈劍第三十三章 左相第二十七章 大捷第五十五章 拒和第三十三章 如虎添翼第二十九章 慾望第十五章 入宮第三十六章 譙氏之殤第一章 水淹第十七章 論戰第十一章 挑撥第十章 謠言四起第三十四章 謠言四起第三十八章 世子第三十七章 危局第三十章 威逼利誘第十章 逐鹿第十六章 楊慎矜投靠第四十九章 桀驁的安祿山第二十四章 鬆洲司馬第二十三章 以卵擊石第四十章 潼關戰起第十一章 薰風殿第四十六章 下馬威第二十九章 慾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