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一章 祿山拜母

裴寬亦是李隆基信得過的大臣,李隆基自然沒有反對的道理,只是這樣一來就冷落了對他同樣“忠心耿耿”的安祿山,李隆基的心裡想要彌補他一番。

“安將軍,壽王說的頗爲在理,你新晉平盧節度使不過一年,若是再兼管范陽朝中恐有非議之聲,反倒於你不利。不過有功不可不賞,你且告訴朕你有什麼想要的,金銀珠寶,屋產田契朕無有不應。”

李隆基的話一傳到安祿山的耳中,安祿山心裡頓時有了些許失落。

金銀珠寶,屋產田契朕都是錢財之物,如何比得上官位來的實在。

范陽鎮乃河北強藩,下轄幽州、薊州、嬀州、檀州、易州、定州、恆州、莫州、滄州等北地九州,將兵十萬,俱是燕趙雄師,乃是名副其實的大唐第一鎮,實力雄厚,猶在劍南、隴右等強鎮之上,遠非新立一年的平盧可以相比。

說真的,面對這樣的誘惑,安祿山不動心是不可能的,但安祿山倒也不愧是梟雄人物,不過心中短暫的失落,便立刻調節了過來,很快又恢復了一臉的憨厚。

“陛下的拳拳關照之心末將感激在懷,末將是粗人,有了金銀也不知該如何花銷,末將只有一個願望,還望陛下恩准。”安祿山剛剛失了范陽節度使之位,眼珠一轉,又想出了另外一樁好處。

“哦?你且說來聽聽。”李隆基見安祿山不要錢財,於是好奇地問道。

安祿山走到殿下,跪在地上擡頭看了眼李隆基身旁的楊玉瑤,請求道:“末將初見貴妃娘娘就覺得極爲親善,和末將記憶中孃親的模樣頗有幾分相似。末將思母情切,斗膽請求認貴妃爲乾孃,還望陛下恩准。”

“哈哈哈...”安祿山之言一出,殿上的李隆基和楊玉瑤一同笑了出來。

原因無他,只因兩人年紀相差太大了。

安祿山年已四旬,而楊玉瑤不過二十有六,安祿山比楊玉瑤大了整整十四歲,如今竟要拜楊玉瑤爲母,豈不是有趣已極。

殿上的李隆基和楊玉瑤笑地正歡,殿下的李瑁卻想笑都笑不出來。

史載安祿山其人城府極深,善於溜鬚拍馬,今日親眼所見果然是非同凡響。

這安祿山爲了討好李隆基和楊玉環,竟然連自己的臉都不要臉了。和他相比,李瑁的那些手段算得上是高尚許多了。

楊玉瑤笑歸笑,但安祿山的請求他確實放在了心上。

如今楊家進京,自己在朝中已經有了些許根基,只要好生髮展,將來未嘗沒有長成參天大樹的一天。她現在最爲空缺的就是地方和軍方的支持。

李瑁雖爲劍南節度使,益州大都督,總覽西南三十六州軍政,也是她的妹夫,兩人“關係匪淺”,但楊玉瑤心裡始終對他有一個防備。

李瑁和她不過是相互利用的關係,若是楊玉瑤此生沒有皇子也就罷了,最大的願望也就是一個皇后之位了,可一旦上天見憐,楊玉瑤懷上了李隆基的子嗣,那她和李瑁的同盟關係就將瞬間破裂,李瑁對她的支持也將不復存在。

所以說,她一定要做好李瑁的後備人選,而這個後背人選最佳角色就是安祿山。

安祿山胡人出生,在朝中、宮中沒有半點根基,比身爲皇子的李瑁容易掌控地多,也容易滿足地多。安祿山一介胡將,所希望的不過就是榮華富貴而已,至少楊玉瑤是這麼認爲的。

而且看李隆基對安祿山的態度,將來必然是要重用他的,將來安祿山在官場上的作用會大過李瑁也不一定。

“三郎,你以爲此事如何?”楊玉瑤明顯意動地問向李隆基。

安祿山立功,李隆基未能獎賞本就有心彌補,在加上李隆基有心利用安祿山在十大節鎮中互相制衡,自然也就不會拂了楊玉瑤的意思。

“安將軍忠心耿耿,爲人憨厚,要拜娘子爲母倒也不是不可。”

李隆基這麼一說,李瑁和李亨頓時臉色難看了起來。

李瑁和李亨雖是政敵,立場不同,但他們也有共同的利益,維護大唐皇子的顏面就是他們的共同利益之一。

安祿山要認誰做乾孃與他們無關,但楊玉瑤卻是李隆基的貴妃,認了楊玉瑤爲乾孃,李隆基豈不是就他的乾爹?

要他們去跟這個心懷叵測的胡兒以義兄弟相稱,他們兩人想想都覺得怪異。

李瑁和李亨互相對視了一眼,點了點頭,都在思考着該如何勸李隆基放棄這個念頭。

“父皇,兒臣以爲此事恐怕...”李瑁和李亨難得默契,一同起身勸道。

不過兩人剛剛開口,李隆基就看出了兩人的心思,李隆基輕聲笑了笑,對兩人擺手道:“此事僅爲貴妃之事,只在內宮,不入宗室,也不涉其他,與諸位皇子無干,你們不必爲難。”

李隆基這麼一說,等於是告訴他們他收安祿山爲義子之心已定,讓他們不得插手。

李瑁聽了李隆基的話,無奈地嘆了口氣,坐了下來。

此事李隆基雖然心機和壯志猶在,但理智和精力卻已不如從前,他不知道,他今日的這個決定會給大唐帶來多大的禍患。

李瑁今日雖藉助安祿山打擊了太子黨的勢力,但他看着李隆基和安祿山君臣相得的樣子,心裡卻怎麼也高興不起來。

“也許應該敲打敲打安祿山了。”李瑁看着安祿山故意賣乖的模樣,心裡暗暗想到。

楊玉瑤既有意拉攏安祿山,安祿山既然也有意示好楊玉瑤,這拜母儀式自然就不會太過簡單。今日之事只能算是口頭約定,改日一番準備之後自然還要在宮中舉行正是的拜母儀式。甚至李隆基還口頭玩笑應允,要帶着楊玉瑤的這個大胖兒子去華清池“洗三”。

接風宴散後,李瑁等人一同離開。

崇明門外,李瑁走在李亨的身旁,瞥了眼一旁的安祿山,笑道:“安將軍建此大功,本王還沒來得及當面恭賀,安將軍不會責怪本王吧。”

安祿山與李瑁一向不熟,在此之前甚至都沒說過話,可以說是沒有半點交情,安祿山也不知李瑁爲何會突然對他表示親近,只是腆這渾圓的肚子,謹慎地回道:“殿下說的哪裡話,末將是粗人,隨意地很,怎會責怪殿下。”

李瑁看了看安祿山狀似憨傻的樣子,搖了搖頭:“誰說安將軍是粗人了,本王看安將軍就心細地很,着實是個聰明人啊。”

安祿山被李瑁這麼一說,心裡咯噔一下,莫名的有些緊張,連忙否認道:“末將是胡人,殿下的話末將恐怕聽不懂。”

李瑁混不在意地擺了擺手道:“聽不懂沒關係,安將軍只要知道,本王和太子會在京中好生關注安將軍在河北的一舉一動,安將軍下次若再立功,我們一定第一時間爲安將軍請功。”

備註:

洗三:古時嬰兒出生後第三日,要舉行沐浴儀式,會集親友爲嬰兒祝吉。楊貴妃爲安祿山洗三在司馬光的《資治通鑑》中確載其事。

第二十六章 韋昭訓第五章 來世莫在帝王家第三章 暗探第四十四章 春日遊園第十七章 監國太子第三十一章 明升暗降第三章 問安第二十四章 假戲真做第二十四章 吐蕃來使第九章 寧王第二十一章 入主洛陽第八章 回府第二十章 平叛人選第十三章 威嚇第十八章 大亂將起第十五章 入宮第二十一章 外放第三十五章 破關南歸第四章 結盟第三十二章 盛王李琦第五章 立儲第三十九章 起兵第五十五章 拒和第三十九章 所謂世家第十九章 李林甫第七章 入城第三十二章 水門第十七章 小道第三十六章 急攻第四十六章 下馬威第十四章 世家利弊第十七章 論志第四十五章 安慶緒第二十五章 刺客第二十四章 涼州第三十四章 貴妃出宮第六章 名將第二十三章 梅姬釆萍第四十八章 安祿山生恨第三十七章 陳倉古道第二十六章 疑神疑鬼第四十一章 祿山拜母第五章 離間第三章 觀門難入第四十章 范陽之爭第二十四章 開解第三十三章 吐蕃求親第二十六章 災民第二十五章 刺客第三十六章 急攻第四十二章 美人恩重第二十二章 接風第一章 面聖第十七章 妾名含光第十七章 論戰第二十八章 靖王納妃第七章 閿鄉城第六章 兵敗靈寶第五十八章 俟羅君授首第二十八章 玉真宴請第十三章 圈套第十二章 史思明第四章 皇后密會第二十八章 設計第十九章 破城第十八章 大亂將起第三十五章 武庫大火第四十二章 林美人第十五章 入宮第三十七章 危局第九章 封后第九章 城破第十二章 危機第二十四章 賑災第二十三章 八姐玉珠第三十二章 水門第七章 斬草除根第二十一章 外放第五十二章 先入爲主第二十七章 聯姻第四章 意外的封官第四章 結盟第二十九章 出城第十八章 襲城第三章 暗探第八章 咸宜公主第四十六章 下馬威第二十九章 王府參軍第五十七章 夜襲第十八章 返程第四十章 潼關戰起第二十三章 八姐玉珠第三十二章 盛王李琦第二十章 光復東都第七章 閿鄉城第十八章 河北戰起第一章 明月樓高休獨倚第十五章 退封第二十章 賑災第十五章 入宮
第二十六章 韋昭訓第五章 來世莫在帝王家第三章 暗探第四十四章 春日遊園第十七章 監國太子第三十一章 明升暗降第三章 問安第二十四章 假戲真做第二十四章 吐蕃來使第九章 寧王第二十一章 入主洛陽第八章 回府第二十章 平叛人選第十三章 威嚇第十八章 大亂將起第十五章 入宮第二十一章 外放第三十五章 破關南歸第四章 結盟第三十二章 盛王李琦第五章 立儲第三十九章 起兵第五十五章 拒和第三十九章 所謂世家第十九章 李林甫第七章 入城第三十二章 水門第十七章 小道第三十六章 急攻第四十六章 下馬威第十四章 世家利弊第十七章 論志第四十五章 安慶緒第二十五章 刺客第二十四章 涼州第三十四章 貴妃出宮第六章 名將第二十三章 梅姬釆萍第四十八章 安祿山生恨第三十七章 陳倉古道第二十六章 疑神疑鬼第四十一章 祿山拜母第五章 離間第三章 觀門難入第四十章 范陽之爭第二十四章 開解第三十三章 吐蕃求親第二十六章 災民第二十五章 刺客第三十六章 急攻第四十二章 美人恩重第二十二章 接風第一章 面聖第十七章 妾名含光第十七章 論戰第二十八章 靖王納妃第七章 閿鄉城第六章 兵敗靈寶第五十八章 俟羅君授首第二十八章 玉真宴請第十三章 圈套第十二章 史思明第四章 皇后密會第二十八章 設計第十九章 破城第十八章 大亂將起第三十五章 武庫大火第四十二章 林美人第十五章 入宮第三十七章 危局第九章 封后第九章 城破第十二章 危機第二十四章 賑災第二十三章 八姐玉珠第三十二章 水門第七章 斬草除根第二十一章 外放第五十二章 先入爲主第二十七章 聯姻第四章 意外的封官第四章 結盟第二十九章 出城第十八章 襲城第三章 暗探第八章 咸宜公主第四十六章 下馬威第二十九章 王府參軍第五十七章 夜襲第十八章 返程第四十章 潼關戰起第二十三章 八姐玉珠第三十二章 盛王李琦第二十章 光復東都第七章 閿鄉城第十八章 河北戰起第一章 明月樓高休獨倚第十五章 退封第二十章 賑災第十五章 入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