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 囑咐

李成器病危,偌大的寧王府已經亂做了一鍋粥。

待到李瑁趕到寧王府,王府中已經沒有了往日那般井然的秩序,有的只是來來往往的僕從,還有緊張到令人窒息的氛圍。

“我乃壽王李瑁,大伯父在哪兒,快帶我去探視。”剛一下馬,李瑁甚至來不及擦拭臉上的雨水,便對寧王府門口一位候着的家奴急道。

那家僕一聽得壽王李瑁的名字,連忙恭敬地行禮道:“小人蔘加壽王殿下,王爺有命,壽王殿下來了不必傳見,直接去內院便可。”

“多謝!”

李瑁自幼在寧王府長大,他對寧王府甚至比王府的奴婢還要熟悉,無需任何人引路,李瑁自己便自顧跑進了王府的內院。

李成器貴爲寧王,妻妾子女數十人,等李瑁趕到內院的偏廳時,大半個偏廳已經站了滿滿的人。

衣發溼透,狼狽不堪的李瑁顧不得旁人的目光,身上還滴着水,便衝進了內室。

“大伯。”李瑁方一進門,便看到了那個病骨支離,面色蒼白的老人。

李瑁跪在牀沿,看着李成器形容枯槁的模樣,腦海中回憶起了他自幼對自己的照拂和疼愛,眼睛一酸,眼淚混合和髮梢上淌了的雨水,一下子便涌了出來。

“是瑁兒來了嗎?”李成器此時已經油盡燈枯,恍惚見他聽見了李瑁地聲音,嘶啞着問道。

“是侄兒來了,侄兒來看你了。”李瑁連忙迴應着他。

李成器費力地睜開眼,看了看渾身溼漉漉的李瑁,臉上露出一絲心疼。

“瑁兒來的時候遭了雨吧,琳兒,爲父的衣櫥底下有瑁兒換洗的衣服,你快去拿來。”李成器轉頭又對寧王世子李琳說道。

李瑁出生後便被接到寧王府撫養,十歲離府入宮,算到今日已滿十年,十年已過,府中哪裡還會有李瑁合身的衣服。

不過李琳質疑歸質疑,卻還是沒有反駁李成器的意思,走到了牆角的衣櫥,從最底下翻出了一件春衫。

李瑁看着李琳將手中的春衫徐徐展開,一下子愣在了當場。

李琳手中得我春衫哪是李瑁這樣的成年男子所能穿上的,分明是一個十歲孩童的尺寸。

模糊的記憶深處,李瑁依稀記得,那是他十歲生辰那日穿過的衣裳,那日之後,李瑁便離開了寧王府,去了宮中。

事情已隔十年,這件衣裳沒想到李成器竟保留至今。剎那間,李瑁無語凝噎,眼睛一酸,眼淚幾欲再次流下。

病痛中的李成器神志不清,竟是將李瑁當做了當初那個承歡膝下的孩童,拿出了他收了許多年的童衣。

原來這十年來,李成器心中一直還惦念着他。

李瑁雖非李成器親子,但畢竟他是養了十年的孩子,十年裡每日看着他蹣跚學步,看着他呀呀作語,看着他長大成人,看着他從一個柔弱的嬰兒長成了一個結實的少年。十年朝夕相處的感情,一朝離散,李成器又怎能捨得,怎能不在心中掛念呢?

雖然不是親子,但與自家的孩子也是差不多了。

“衣服侄兒先拿在手中,稍後便去房中更換。大伯可還有什麼需要交代的?”李瑁不忍道出實情,含着淚,從李琳手中接過了春衫。

李成器咳嗽了一聲,吃力地招了招手,示意李瑁和李琳二人在自己的身邊坐下。

“琳兒,瑁兒,我的身體我自己清楚,這一次,我怕是撐不過去了。我這一生行事謹慎,沒有犯過什麼過錯,也沒有什麼需要憂心的。我唯一放心不下的就是你們。你們一個是壽王,一個會繼位寧王,將來都是要在朝堂中立足的,我希望你們能夠相互幫扶,守望相助,切莫因爲我不在了,便變得生分。”

人之將死,哪怕是到了最後一刻,李成器心中關心得依舊是兒輩的事情。

李瑁和李琳相互看了一眼,一同點了點頭:“阿爹、大伯放心,你的交代我們一定謹記於心。”

李成器見了李瑁和李琳的表現,憔悴蒼白的臉上露出了一絲笑意。

李成器伸出乾枯的手臂,拉過李瑁的手,又咳嗽了幾聲,繼續叮囑着李瑁。

“瑁兒,你自幼聰慧,學什麼東西都比別人快,家中子弟少有能及者。但有些時候光聰慧卻是不夠的,更多的時候需要的是謹慎。論語有云:‘君子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你貴爲親王,伯父沒什麼送你的,伯父只送你敏、慎二字,希望你能恪記於心。”

說着,李成器便用自己的手指在李瑁的手掌輕輕挪動了起來,將敏、慎二字寫在了李瑁的手心。

李瑁看着李成器的手指在自己的掌中劃過,彷彿看到了李成器的生命在緩緩流逝,手心如火一般滾燙。

聽着這個病危老人的叮囑,李瑁低着頭,輕聲應諾:“大伯之言,侄兒記得了。”

“好,記得便好,天氣還涼,你快去換衣服吧,千萬別凍着。”李成器拍了拍李瑁的手,讓他更衣去了。

李成器所收的童衣尺寸過小,李瑁自然穿不得,但寧王府的新衣服卻是不缺的,趁着李成器喝完藥,小息片刻的當口,李琳便吩咐寧王府的女婢,帶着李瑁去偏院換上了乾的衣服。

李瑁手中拿的衣服顏色素淨,是李琳入春後新裁的,正是爲了眼下這個時節而制,只不過還沒來得及穿便被李瑁拿了來。

李瑁與李琳身高相仿,胖瘦相若,李瑁穿上李琳的衣服大小剛好合適,倒也不必再做調整。

李瑁換上了乾淨的衣服,坐在錦塌上,任由寧王府的婢女拿着白疊布,小心仔細地爲他擦拭着頭髮上的水珠。

白疊布便是後世的棉布,吸水比一般的絲綢要好。棉花產自西域,此時尚未引入中國,白疊布的進口只能依靠往來貿易大漠的胡商,除此之外別無他法。

因爲西域和長安相隔數千裡,坎坷難行,故而貨運成本極高,白疊布很是稀有,導致白疊布的價格也很高昂。在長安城的東市中,白疊布幾乎能與黃金等重交易,絕非尋常人家所能用的上的。

寧王府中的白疊布大多是御賜而得,若非今日用的是李瑁,恐怕還不會拿出來。

李瑁看着伺候他的婢女年紀不大,但卻頗有些眼熟,便問道:“你來寧王府多少年了?本王看你有些眼熟,可是曾見過你。”

“殿下當真好記性。”

那婢女一遍仔細地爲李瑁擦試着頭髮,一邊笑道:“奴婢綠袖,八歲時入的府,如今已十二年了。奴婢年幼時曾服侍殿下讀過一年的書,故而殿下看着面熟。”

原來這個婢女竟是在李瑁年幼時服侍過李瑁的,難怪李瑁覺得似曾相識。

第五十三章 徒勞第二十四章 賑災第三十六章 瑛娘入府第四章 交易第四十七章 崔乾佑第三十章 無情亦有情第二十章 平叛人選第三章 軍情第三十五章 孤注一擲第一章 勸進第四十三章 嶲州鐵礦第十二章 史思明第四十九章 桀驁的安祿山第十八章 返程第二十章 平叛人選第二章 酒入愁腸第二十五章 五斗米教第七章 曲江春宴第三十四章 救人第五十八章 俟羅君授首第三十四章 南歸在即第四十二章 沐浴華清宮第三十七章 皇帝駕崩第三章 觀門難入第四十七章 威脅第三十四章 秘密入宮第三十四章 謠言四起第六章 西北平亂第二十七章 情濃第十一章 叛亂第十四章 楊昭儀第四十八章 芙蓉園第五章 攬玉樓宴第五章 離間第三十四章 秘密入宮第三十章 命犯吐蕃第五十四章 浪穹詔第三十五章 教坊司第十一章 激將第五十八章 俟羅君授首第十六章 春和日麗第二十五章 密謀封后第三十七章 太華出家第五章 皇甫惟明第二十二章 囑咐第二十三章 梅姬釆萍第十八章 河北戰起第二章 緣起第九章 封后第十二章 斬將第二十四章 暗會第十章 阻撓第四十二章 林美人第八章 回府第十四章 楊昭儀第八章 有女釆萍第八章 提點第六章 西北平亂第三十三章 如虎添翼第十一章 激將第二十三章 亦真亦假第三章 夜取南陽第二十八章 全據中原第十章 逐鹿第三十章 請封第二十五章 決戰第二十章 平叛人選第四十六章 下馬威第二十一章 商會初立第九章 封后第三十一章 郭子儀南下第三章 節帥人選第三十三章 帝欲親征第三十章 籌糧第十四章 平亂第二十五章 元日朝會第二十二章 八姐喬遷第九章 高仙芝第二十九章 慾望第四十一章 加封第九章 拜訪相府第十一章 激將第二十五章 刺客第三十三章 左相第十二章 設伏飛虹谷第六十章 香花獻策第十四章 楊昭儀第三十章 籌糧第三十三章 左相第十五章 紛爭第五十七章 夜襲第十七章 妾名含光第三十二章 別苑密謀第十八章 河北戰起第二十三章 銀礦第二十三章 梅姬釆萍第九章 寧王第二十九章 土地兼併第三十五章 破關南歸第十三章 再露崢嶸
第五十三章 徒勞第二十四章 賑災第三十六章 瑛娘入府第四章 交易第四十七章 崔乾佑第三十章 無情亦有情第二十章 平叛人選第三章 軍情第三十五章 孤注一擲第一章 勸進第四十三章 嶲州鐵礦第十二章 史思明第四十九章 桀驁的安祿山第十八章 返程第二十章 平叛人選第二章 酒入愁腸第二十五章 五斗米教第七章 曲江春宴第三十四章 救人第五十八章 俟羅君授首第三十四章 南歸在即第四十二章 沐浴華清宮第三十七章 皇帝駕崩第三章 觀門難入第四十七章 威脅第三十四章 秘密入宮第三十四章 謠言四起第六章 西北平亂第二十七章 情濃第十一章 叛亂第十四章 楊昭儀第四十八章 芙蓉園第五章 攬玉樓宴第五章 離間第三十四章 秘密入宮第三十章 命犯吐蕃第五十四章 浪穹詔第三十五章 教坊司第十一章 激將第五十八章 俟羅君授首第十六章 春和日麗第二十五章 密謀封后第三十七章 太華出家第五章 皇甫惟明第二十二章 囑咐第二十三章 梅姬釆萍第十八章 河北戰起第二章 緣起第九章 封后第十二章 斬將第二十四章 暗會第十章 阻撓第四十二章 林美人第八章 回府第十四章 楊昭儀第八章 有女釆萍第八章 提點第六章 西北平亂第三十三章 如虎添翼第十一章 激將第二十三章 亦真亦假第三章 夜取南陽第二十八章 全據中原第十章 逐鹿第三十章 請封第二十五章 決戰第二十章 平叛人選第四十六章 下馬威第二十一章 商會初立第九章 封后第三十一章 郭子儀南下第三章 節帥人選第三十三章 帝欲親征第三十章 籌糧第十四章 平亂第二十五章 元日朝會第二十二章 八姐喬遷第九章 高仙芝第二十九章 慾望第四十一章 加封第九章 拜訪相府第十一章 激將第二十五章 刺客第三十三章 左相第十二章 設伏飛虹谷第六十章 香花獻策第十四章 楊昭儀第三十章 籌糧第三十三章 左相第十五章 紛爭第五十七章 夜襲第十七章 妾名含光第三十二章 別苑密謀第十八章 河北戰起第二十三章 銀礦第二十三章 梅姬釆萍第九章 寧王第二十九章 土地兼併第三十五章 破關南歸第十三章 再露崢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