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爭分奪秒

天寶十年,十月末,已是秋末冬初。

虢郡閿鄉城,自打清晨開始,安祿山大軍攻城已經整整一日。

原本在安祿山看來,閿鄉城雖是要塞,佔據天險,但卻不必潼關那般高聳堅固,算不上什麼了不得的雄關,而守城的士卒就算算上衛伯玉的神策軍,也不過區區兩萬餘,如何是他十二萬大軍的對手?

可就在安祿山攻了整整一日後才發現,閿鄉城竟比他想象中的還要堅固地多。

十二萬大軍當前,連攻一日,李光弼硬是將閿鄉城守地滴水不漏,風透不進,河北軍攻了一日,竟也沒有絲毫的進展。

就在安祿山準備撤軍,來日再攻的時候,一封自洛陽走河路來的急件打破了他的計劃。

“尹子奇大敗,宛城已失,南陽不復爲大燕所有。李瑁大軍已北上洛陽,不日將抵。”

安祿山看着手中的這封急件,一下子楞在了當場。

南陽大敗,宛城丟失,尹子奇十萬大軍全軍覆沒,可安祿山事前竟沒有得到半點消息!

尹子奇非但損兵折將,而且擔心安祿山責罰,竟在兵敗後戴罪逃逸,未做絲毫稟告,安祿山當即大怒。

隨着宛城失守,李瑁北上洛陽,此戰的局勢已經瞬間反轉,主動權從安祿山的手中交到了李瑁的手中。

安祿山現在只有兩個選擇,一個是回師洛陽,與李瑁在洛陽決戰,這樣自然要穩當一些,只要勝了,便可擊敗李瑁大軍,穩固洛陽。

可一旦安祿山這麼做,便意味着他之前的努力就全部作廢了,李瑁麾下十餘萬大軍,就算自己能勝,那也是一場慘勝,勝了之後他也將再無力西進,而且於現在焦灼的河東戰局也沒有絲毫的緩解,整個局勢便變成一盤死棋。

而另一種辦法便是速破閿鄉,然後入潼關,破長安,而後北上朔方,和史思明內外夾擊擊潰郭子儀大軍,屆時安祿山將據關中、朔方、河東、河北之地,將自己的地盤連城一片,東可出潼關,與李瑁決戰,西可進隴右、河西,與吐蕃同分西北,這樣一來,整盤棋將被盤活。

但這一切的前提都是一個,他要能在李瑁破了洛陽,回師閿鄉之前先破了閿鄉,否則便是危局。

安祿山敢謀反,便與賭徒無異,更大的他都賭了,難道還在意這些嗎?

“傳令下去,晝夜不休,務必在兩日內攻破閿鄉!”安祿山指着閿鄉城,對組織攻城的孫孝哲命令道。

孫孝哲聞言,覺得甚是詫異,忙道:“將士們已經連續攻城一日,若是再這樣強攻下去恐怕傷亡過大,士卒們易有怨言啊。”

尹子奇敗逃,影響太大,爲了軍心穩定,安祿山自然不會隨意告知下面人,安祿山只是道:“此事朕自有安排,你不必多言,你若是能如期攻下閿鄉,朕許你裂土封王!”

孫孝哲聽到安祿山的話一下子來了精神,哪裡還管什麼士卒勞累,當即應道:“諾,末將必不負陛下所託。”

已經到了傍晚,本該是鳴金休戰的時候,但城下的攻勢猛然增加,城上的守軍不可能感覺不到。

“將軍,城下的叛軍瘋了,他們似乎準備徹夜攻城。”郝廷玉看着城下叛軍瘋狂的攻勢,對李光弼道。

城下的河北軍絲毫沒有半點停手的意思,反倒兵力和攻城的器械不停地前壓,很是反常。

李光弼看着城下叛軍的舉動,思慮了片刻,一臉凝重地點頭道:“城下叛軍攻城甚急,說明殿下已經採納我的建議,破了宛城,北上洛陽了。傳令下去,務必死守城防,最多三日,殿下必然回師,到時我爲他們十倍請賞!”

此戰關係到天下戰局,關係到長安的歸屬,意義重大,李光弼本人更是李瑁的心腹愛將,莫說是十倍的賞賜,就算是要整個河南道一年的稅賦也不在話下。

李光弼看着城下密密麻麻,綿延數理的叛軍,卻已經下了必死的決心。

“殿下以國士相待,我自當以國士報之。閿鄉之戰關係到兩京歸屬,關係到殿下的大志,絕不容有失,若有必要,便用我李光弼的屍骨來爲殿下鋪平這登基之路吧!”李光弼手掌緊握李瑁賜予他的那道兵符,喃喃道。

————————

安祿山這邊連日攻城,洛陽的李瑁也沒有閒着。

李瑁是午間前後到的洛陽,甚至未做絲毫的修整,剛剛在洛陽城外安營紮寨,前鋒胡軍的主力便被派往了洛陽南側長夏門攻城。

攻城前期死傷最重,李瑁自然不會動用自己的劍南精銳,他用的是契丹和奚族等一干投降過來的胡軍。

用李瑁的話來說,他耶律和既然想做這遼東王,豈能不拿出點誠意來?

耶律和自打叛了尹子奇,殺了宇文炤,他就已經騎虎難下,他爲了拿出李瑁所爲的誠意,只能硬着頭皮,帶着麾下的族兵攻取洛陽。

“午時方到洛陽,前後修整了不到一個時辰,唐軍便急着攻城,看來李瑁也是急不可耐呀。”值守北門的燕將張通儒看着城下連綿不絕的唐軍,對親自來自督戰的安慶緒道。

安慶緒點頭回道:“本王向父皇請援的急件向來已經送抵閿鄉,父皇不日便將啓程東返,李瑁如此急迫,無非就是想在父皇回到洛陽前破了城池。”

此事的安慶緒並不知道安祿山的打算,他還只當洛陽是大燕國都,洛陽有難,安祿山自然會親率大軍來救,他只要守上幾日,便能等到安祿山的援軍。

不過洛陽既爲東都,佔地極大,城門衆多,水陸兩道,需要駐守的要地也極多,而安慶緒手中只有三萬士卒,使用起來可謂捉襟見肘,洛陽城究竟能守到何時,他實在沒個底。

張通儒道:“如今看來,李瑁是準備集中兵力強攻長夏門,此處壓力最大,王爺還需多調些兵力前來,否則恐怕守城難矣。”

安慶緒點了點頭道:“張將軍放心,本王已經命人在城中徵軍,待分發衣甲後便送至此處,北門暫且安全,本王也會在那邊多調些人手來此支援。”

“如此便有勞王爺了。”張通儒拱手回道。

第二十六章 安思順第一章 北上之議第四十四章 春日遊園第三十六章 瑛娘入府第四十六章 下馬威第三十四章 貴妃出宮第四十四章 春日遊園第四十七章 清兒產子第十六章 人選第二十三章 以卵擊石第三章 軍情第五十二章 先入爲主第十五章 官學第四十三章 嶲州鐵礦第六章 兵敗靈寶第四十四章 監軍第三十六章 譙氏之殤第十六章 人選第十六章 世家女第三十八章 吐蕃兵敗第十八章 玉環吃醋第四十三章 破關第十一章 定議第七章 試探第十一章 定議第二十二章 囑咐第二十三章 梅姬釆萍第十八章 河北戰起第二十一章 魏州之戰第二十章 平叛人選第三十三章 燒糧第五章 秦州再會終章 盛世再起第三十二章 水門第十一章 大難不死第十六章 定策第三十四章 永王潰敗第三章 國事家事第十五章 局勢翻轉第十一章 盤算第十三章 安祿山加官第二十二章 南詔女王第一章 水淹第三章 謀算第二十一章 義子第三十七章 危局第三十五章 河北平定第三十七章 玉環產子第三十一章 風起第五章 秦州再會第四十五章 威逼第一章 勸進第四十八章 安祿山生恨第五章 麟德之宴第三十三章 威懾第二十四章 鬆洲司馬第三十八章 三策第十四章 重賞第十一章 叛亂第二十三章 離京第二十三章 以卵擊石第十七章 楊國忠拜相第十九章 決裂第二十七章 情濃第二十九章 東歸第二十三章 以卵擊石第四十六章 安祿山賠罪第四十二章 美人恩重第十一章 激將第十二章 危機第十五章 顏真卿第十五章 官學第一章 面聖第一章 玉環有喜第三十九章 再入安戎城第二十五章 密謀封后第二十六章 災民第三十章 內外交困第四十章 范陽之爭第十三章 再傳聖旨第十六章 大捷第四十九章 桀驁的安祿山第十章 阻撓第四章 美人玉環第六十章 香花獻策第七章 試探第四十三章 華清春色第四十一章 收爲己用第十五章 入宮第二十六章 決定第五章 來世莫在帝王家第二十八章 交易第八章 咸宜公主第四十三章 嶲州鐵礦第二十章 平叛人選第四章 皇后密會第三十章 內外交困第一章 楊安之爭第十九章 破城第二十五章 決戰
第二十六章 安思順第一章 北上之議第四十四章 春日遊園第三十六章 瑛娘入府第四十六章 下馬威第三十四章 貴妃出宮第四十四章 春日遊園第四十七章 清兒產子第十六章 人選第二十三章 以卵擊石第三章 軍情第五十二章 先入爲主第十五章 官學第四十三章 嶲州鐵礦第六章 兵敗靈寶第四十四章 監軍第三十六章 譙氏之殤第十六章 人選第十六章 世家女第三十八章 吐蕃兵敗第十八章 玉環吃醋第四十三章 破關第十一章 定議第七章 試探第十一章 定議第二十二章 囑咐第二十三章 梅姬釆萍第十八章 河北戰起第二十一章 魏州之戰第二十章 平叛人選第三十三章 燒糧第五章 秦州再會終章 盛世再起第三十二章 水門第十一章 大難不死第十六章 定策第三十四章 永王潰敗第三章 國事家事第十五章 局勢翻轉第十一章 盤算第十三章 安祿山加官第二十二章 南詔女王第一章 水淹第三章 謀算第二十一章 義子第三十七章 危局第三十五章 河北平定第三十七章 玉環產子第三十一章 風起第五章 秦州再會第四十五章 威逼第一章 勸進第四十八章 安祿山生恨第五章 麟德之宴第三十三章 威懾第二十四章 鬆洲司馬第三十八章 三策第十四章 重賞第十一章 叛亂第二十三章 離京第二十三章 以卵擊石第十七章 楊國忠拜相第十九章 決裂第二十七章 情濃第二十九章 東歸第二十三章 以卵擊石第四十六章 安祿山賠罪第四十二章 美人恩重第十一章 激將第十二章 危機第十五章 顏真卿第十五章 官學第一章 面聖第一章 玉環有喜第三十九章 再入安戎城第二十五章 密謀封后第二十六章 災民第三十章 內外交困第四十章 范陽之爭第十三章 再傳聖旨第十六章 大捷第四十九章 桀驁的安祿山第十章 阻撓第四章 美人玉環第六十章 香花獻策第七章 試探第四十三章 華清春色第四十一章 收爲己用第十五章 入宮第二十六章 決定第五章 來世莫在帝王家第二十八章 交易第八章 咸宜公主第四十三章 嶲州鐵礦第二十章 平叛人選第四章 皇后密會第三十章 內外交困第一章 楊安之爭第十九章 破城第二十五章 決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