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 離京

節度外鎮,按大唐陳規,當留子女抑或妻兒居於長安,以安君心,但李瑁是皇子,更是親王,封地也在益州,親王就藩自然沒有家小留京的說法,所以李瑁離京,除了天策府中留下的家奴,其餘人盡數同去,只留下一座空蕩蕩的王府。

李瑁久在長安城,自打當年玉真觀一事後,李瑁便在長安城算是揚了名,再加上近年來李瑁屢立戰功,長安城的市井百姓中不知靖王李瑁之名的已是少之又少。

朱雀大街上衆人看到天策府的馬車出城,無數人專程出來觀望,不知不覺又將李瑁和楊家的紛爭,將李瑁離京的緣由傳了個遍。

楊家在長安城的口碑向來不好,李瑁和楊家起糾紛雖和百姓關係不大,但滿城百姓卻都願意承李瑁的情,惋惜李瑁的有之,腹誹甚至膽大地辱罵楊家的亦有之。

過了十里長的朱雀大街便是長安的明德門。

長安城南,明德門外,李瑁騎在馬背上,看着高聳巍峨的長安城牆,口中也不禁感慨:“此離長安,下次再回時也不知是何等光景了。”

李泌看着李瑁感慨的樣子,拱手笑道:“殿下此離長安乃潛龍出淵,猛虎歸山,自此再不必困守在這長安城中了。”

李瑁笑道:“長安城富貴雖好,但終究不是本王眼下久留之地,只有這劍南邊鎮纔是本王大展拳腳的所在。”

李瑁看着漸漸遠去的長安城,只覺得此次離京似乎與以往每次都大不相同,連心境也變化了許多。

不過李瑁依舊沒有忘記此行的要務--賑災,就在李瑁在與李泌商討賑災之策的時候,一個王府的護衛卻從後年趕了上來。

“啓稟殿下,王妃命奴婢傳口信,說小世子哭鬧着要見殿下,王妃請殿下速度。”看護內眷車駕的護衛趕上來道。

李儴年幼,從出生到現在都未出過長安,坐馬車也從未坐過這般久的時間,一時不適之下哭鬧想要阿爹也是有的,李瑁擔心楊玉環着急,對一旁的李泌笑了笑,自己策馬趕往了後方。

李瑁來到隊列的後方,將馬繮交到一旁南霽雲的手中,自己登上了靖王府寬敞舒適的馬車。

“儴兒怎麼了,可是身體不適?”李瑁一邊掀開車簾,一邊向車內問去。

可李瑁剛掀開車簾,還沒等到楊玉環的回答,便看到小李儴正拿着李光弼長子李義忠專門給他做的小木劍在玩耍,笑呵呵的小模樣煞是可愛,哪有半點哭鬧的意思。

李瑁頓時得知楊玉環是誑自己過來,於是臉上露出了不解之色。

楊玉環見李瑁面色疑惑,也不忙着解釋李儴的事情,只說了五個字,李瑁便一下子愣住了。

“清兒有孕了。”

聽到這五個字,李瑁一下子楞在了當場,過了片刻才反應了過來,面露喜色道。

“此話當真,這是何時的事情?”李瑁扭頭看向楊玉環身旁的韋清兒,問道。

韋清兒又喜又羞地回道:“妾身也是前日剛知道的消息。”

“前日?你們爲何不早日告知與我?我也好另做安排。這車馬顛簸地,你和孩子如何受得了。”李瑁心疼道。

韋清兒見李瑁詢問,生怕楊玉環爲難,連忙道:“這是清兒的意思,與姐姐無關。”

楊玉環在一旁解釋道:“清兒知你早有離京之意,不願叫你爲難,更不願你爲了她延期,所以這才央求了我爲她瞞下此事,待出了京再告知你。”

朝堂之事瞬息萬變,今日李隆基允許李瑁離京,誰知道明日是否還允許,多拖一日便多一日的風險,韋清兒作爲世家女,這些道理她自然是清楚的。

李瑁知道韋清兒用心良苦,感動道:“清兒有孕,不宜每日馬車顛簸,我立刻派人去套一輛牛車,清兒就坐牛車慢行便好。”

馬車雖行的快,但也顛簸地厲害,不利於韋清兒胎兒安穩,老牛行路緩慢穩當,比起馬車確實是要平穩上許多。

不過韋清兒卻搖頭道:“牛車雖穩當,但卻行路極慢,劍南十萬百姓亟待殿下救命,殿下豈能爲了清兒一人枉顧蒼生疾苦?”

韋清兒說的倒也是實情,劍南水災,李瑁賑災的大軍晚到一日便意味着有成百上千人有餓死的可能,在這種情況下着實不宜耽擱。

李瑁看着韋清兒尚還平坦的小腹,在心中思慮着韋清兒的話,過了片刻才道:“劍南災情着實刻不容緩,不如這樣,本王率大軍先赴劍南,留下雲姨和一干府中侍女在後面慢行,照看清兒。這樣既不會耽誤了劍南災情,又不會動了清兒的胎氣。”

韋清兒有孕,李瑁雖不願離開她,但劍南災情更加重要,李瑁也只能留下信得過的武雲娘照顧韋清兒,自己先往劍南。

-------

河北范陽,東平郡王府。

賑災的錢糧短缺,李瑁大發雷霆之下圍堵了戶部衙門,戶部無奈之下只得東拼西湊,挪用了犒賞河北將士的錢糧給了李瑁,這才填上了漏洞,消了李瑁的怒火,但安祿山這邊卻又炸了鍋。

“他楊國忠和戶部怕了李瑁,惹不起他,難道我安祿山就是好欺負的嗎?四十萬兩的賞銀,第一批運到了范陽竟連三萬兩都不到,這叫我如何犒賞三軍!”安祿山看到運進城中可憐巴巴的幾個箱子,頓時大動肝火。

“父王勿怒,此次進城的只是第一批,後續應該還會有。”安祿山的長子安慶宗見安祿山動怒,忙勸道。

這批銀子若是挪到了他處還好,偏偏是給了他的死對頭李瑁,這些年安祿山只要攤上李瑁就沒遇到什麼好事。

安祿山怒火難平道:“後續,誰知道後續要等到什麼時候,楊國忠貪財,想必拿了大頭,這筆錢恐怕是要不回來了。”

“既然要不回來了,郡王何不做一個順水人情,乾脆再添上一些,送給楊國忠呢?”安祿山的謀士嚴莊起身對安祿山建議道。

嚴莊多智,近年來被安祿山倚爲臂膀,甚至逐漸有超過原本的謀主高尚的意思,他既然開了口,必然不是無的放矢。

安祿山回問道:“嚴先生之意是?”

嚴莊回道:“現河東節度使韓休琳乃文臣出身,近年來河東邊事一直無甚進展,陛下已有撤換之意,郡王何不趁機行賄楊國忠,藉着這次的人情謀得河東節度使之位?”

第三十六章 譙氏之殤第三十一章 明升暗降第八章 回府第二十九章 糧倉第二十三章 守孝第三十六章 譙氏之殤第四十四章 名劍含光第六章 封后第四十三章 嶲州鐵礦第三十六章 襲關第三十三章 吐蕃求親第四十三章 破關第二十六章 韋昭訓第十五章 提點第二十六章 疑神疑鬼第二十章 叮囑第三十一章 明升暗降第三十章 籌糧第三十四章 謠言四起第七章 入城第三十章 籌糧第十六章 楊慎矜投靠第九章 拜訪相府第八章 議政第二十九章 糧倉第六章 兵敗靈寶第三十九章 所謂世家第四十一章 提詩黃鶴樓第十五章 提點第二章 王忠嗣貶謫第一章 楊安之爭第十九章 破城第三十四章 南歸在即第四十八章 安祿山生恨第四十二章 芙蓉城第三十二章 宴無好宴第一章 爭鋒相對第十一章 責罰第十一章 挑撥第三十二章 別苑密謀第二十八章 補堤第二十章 益州商會第二十二章 囑咐第四十六章 蠱惑第四十七章 崔乾佑第十二章 危機第五章 皇甫惟明第四十三章 潼關戰起第五章 立儲第六章 西北平亂第十五章 紛爭第三十八章 風雲匯中州第三十二章 騙城第三十章 命犯吐蕃第二十一章 義子第七章 曲江春宴第十四章 贈禮第六章 請帖第十五章 官學第二十九章 東歸第七章 入城第四章 提詩第十二章 良宵苦短日高起第五章 攬玉樓宴第二十六章 終破僵局第二十九章 張巡第三十八章 小園梅精第二十二章 南詔女王第三十八章 吐蕃兵敗第十三章 再露崢嶸第三十四章 南歸在即第十九章 內外呼應第二十七章 蠱惑第十二章 軍中比武第五十九章 再遇香花第十六章 謀退第二十五章 初戰第八章 咸宜公主第二十三章 八姐玉珠第三十五章 孤注一擲第四十六章 下馬威第四章 徵前第十一章 盤算第四十二章 芙蓉城第十二章 軍中比武第三十四章 謠言四起第三十一章 糧價第二十六章 刺殺第二十三章 以卵擊石第三十二章 騙城第三十四章 斬首第八章 咸宜公主第四十章 范陽之爭第二十九章 出城第十九章 賑災第二十四章 賑災第四十六章 蠱惑第一章 北上之議第三十九章 勸降第十九章 回京
第三十六章 譙氏之殤第三十一章 明升暗降第八章 回府第二十九章 糧倉第二十三章 守孝第三十六章 譙氏之殤第四十四章 名劍含光第六章 封后第四十三章 嶲州鐵礦第三十六章 襲關第三十三章 吐蕃求親第四十三章 破關第二十六章 韋昭訓第十五章 提點第二十六章 疑神疑鬼第二十章 叮囑第三十一章 明升暗降第三十章 籌糧第三十四章 謠言四起第七章 入城第三十章 籌糧第十六章 楊慎矜投靠第九章 拜訪相府第八章 議政第二十九章 糧倉第六章 兵敗靈寶第三十九章 所謂世家第四十一章 提詩黃鶴樓第十五章 提點第二章 王忠嗣貶謫第一章 楊安之爭第十九章 破城第三十四章 南歸在即第四十八章 安祿山生恨第四十二章 芙蓉城第三十二章 宴無好宴第一章 爭鋒相對第十一章 責罰第十一章 挑撥第三十二章 別苑密謀第二十八章 補堤第二十章 益州商會第二十二章 囑咐第四十六章 蠱惑第四十七章 崔乾佑第十二章 危機第五章 皇甫惟明第四十三章 潼關戰起第五章 立儲第六章 西北平亂第十五章 紛爭第三十八章 風雲匯中州第三十二章 騙城第三十章 命犯吐蕃第二十一章 義子第七章 曲江春宴第十四章 贈禮第六章 請帖第十五章 官學第二十九章 東歸第七章 入城第四章 提詩第十二章 良宵苦短日高起第五章 攬玉樓宴第二十六章 終破僵局第二十九章 張巡第三十八章 小園梅精第二十二章 南詔女王第三十八章 吐蕃兵敗第十三章 再露崢嶸第三十四章 南歸在即第十九章 內外呼應第二十七章 蠱惑第十二章 軍中比武第五十九章 再遇香花第十六章 謀退第二十五章 初戰第八章 咸宜公主第二十三章 八姐玉珠第三十五章 孤注一擲第四十六章 下馬威第四章 徵前第十一章 盤算第四十二章 芙蓉城第十二章 軍中比武第三十四章 謠言四起第三十一章 糧價第二十六章 刺殺第二十三章 以卵擊石第三十二章 騙城第三十四章 斬首第八章 咸宜公主第四十章 范陽之爭第二十九章 出城第十九章 賑災第二十四章 賑災第四十六章 蠱惑第一章 北上之議第三十九章 勸降第十九章 回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