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四章 名劍含光

“殿下稍留。”

酒席散去,李瑁剛準備登馬車離去,身後卻突然傳來一道聲音叫住了他,李瑁回頭看去,原來是酒席上對他屢屢示好的劍南採訪使鮮于仲通。

鮮于仲通手中正端着一個狹長的木盒,興沖沖地迎面走了過來。

“鮮于大人所爲何事?”李瑁見鮮于仲通宴後專門找上自己,心知鮮于仲通想必有事要說,於是問道。

鮮于仲通恭敬道:“下官有事想與殿下商討,不知可否與殿下同行?”

鮮于仲通在劍南爲官十餘載,熟悉劍南州情,李瑁既然想要紮根劍南,將來自然少不得這些人的幫助,自然不會據他於門外。

“自無不可。”李瑁朝着馬車的車門擺了擺手,說完自己當先登上了馬車。

“多謝殿下。”鮮于仲通見李瑁准許,於是一手拿着木盒,一手掖起長袍也登了上去。

武彥平見李瑁已經登車坐穩,於是跳上了車板,拿起繮繩便要驅馬前進。

武彥平剛剛被封爲秦州都督一職,掌一州軍事,也算得是地方大員了,可他竟然還要親自駕車,這可嚇壞了車裡的鮮于仲通。

鮮于仲通在車中見武彥平拿過馬繮,連忙攔道:“武都督乃是上官,都督駕車鮮于仲通豈敢乘之。”

秦州都督乃武職高官,官職前面雖沒有像李瑁益州大都督那般加上一個“大”,卻也是從三品的官職,比起鮮于仲通的從四品採訪使還要高上一籌,鮮于仲通豈敢讓他駕車。故而鮮于仲通有此一說。

不過武彥平卻依舊抓着馬繮,擺了擺手道:“鮮于大人多慮了,我武彥平起於微末,發於行伍,深受殿下恩德。將來無論我官拜何職,哪怕是一鎮節度,只要殿下在側,我便永遠是殿下的護衛。”

武彥平雖然身爲秦州都督,但卻以王府家奴自居,這倒難爲了坐於車內的鮮于仲通,坐也不是立也不是,不知該如何是好。

李瑁也看出了鮮于仲通的爲難,伸手壓住了鮮于仲通的肩膀,笑道:“彥平回京後就要去秦州赴任了,這是彥平對本王的一片心意,鮮于大人安坐便是。”

“殿下仁德,深得府內人心,下官佩服。”鮮于仲通見李瑁這麼說,這才安心地坐了下來。

“駕!”

武彥平熟練地甩了朵鞭花,馬匹應聲而動,穩穩地往前駛去。

馬車前行,車外有武彥平守着,車內除了李瑁和鮮于仲通也再無旁人。

鮮于仲通看着眼李瑁腰間懸掛的佩劍,笑道:“若是下官所料不差,殿下腰間所配應該是商天子三劍之首,名劍承影吧。”

承影劍乃當世名劍,但凡識劍之人大多認得,鮮于仲通認得承影劍李瑁倒也不覺得奇怪。

“鮮于大人好眼光,此劍乃母妃生前所贈,正是承影。”李瑁不知鮮于仲通爲何突然談起他的佩劍,但還是笑着問道。

鮮于仲通接着問道:“殿下既有承影,那可知商天子另餘二劍爲何名?”

商天子三劍之名天下皆知,李瑁不假思索地回道:“除承影之外,尚有含光與宵練。”

鮮于仲通點了點頭:“商天子三劍在漢末以前都是皇室之物,承影劍輾轉落到了殿下的手中,也算得遇明主,而宵練劍失於漢末,數百年不聞蹤跡,而最後一把含光見殿下可知在何處?”

鮮于仲通手中拿着那個狹長的木盒,輕輕地拍了拍,臉上露出一絲自信的神色。

李瑁看着鮮于仲通的模樣和動作,又看了看他手中形狀獨特的木盒,問道:“莫非這含光劍就在鮮于大人手中?”

“殿下聖明。”鮮于仲通將木盒打開,小心地送到了李瑁地身前。

李瑁低頭看着身前靜靜地躺在木盒中的長劍,心頭突然一動。

古樸的魚鱗花紋,狹長的劍身,散發着古意的劍柄,李瑁拿起含光劍,只是輕輕地拔除小半截,頓時一室寒光,徹人心骨。

“好劍,好劍。這等神兵鮮于大人是從何得來?”李瑁看着迎面而來的劍光,由衷讚道,毫不掩飾地流露出了對它的喜愛。

鮮于仲通見李瑁似乎對含光劍極爲喜愛,笑着回道:“下官原籍漁陽,祖上曾與東晉年間得此寶劍。此劍鋒利異常,可謂削鐵如泥,吹毛斷髮。下官才能淺薄,自覺無法駕馭此劍,特此將含光劍贈與殿下,與殿下的承影湊成一對。”

“哈哈哈。”李瑁一下子明白了鮮于仲通的意思,難怪他先前要與自己同行,原來他是專程來送禮的。

“此劍乃鮮于大人祖傳之物,本王豈能輕易佔之?”李瑁搖了搖頭,將寶劍歸匣,放回了木盒中。

鮮于仲通見李瑁拒收,心中大急,忙躬身拜道:“下官不才,願意此劍爲禮,望殿下收錄門牆。”

鮮于仲通生於武周長壽二年,中年舉進士入仕,如今已五十有一。五十一歲在這個時代已經算是步入了仕途的後期,可鮮于仲通蹉跎十餘載,依舊在地方徘徊,還是區區一個四品採訪使的官職。

說真的,鮮于仲通羨慕武彥平,打心底裡羨慕。武彥平一介平民出身,不過二十有餘,便在李瑁地扶持下成爲從三品的秦州都督,看這個趨勢,將來無論是回調長安,任職府衛大將軍,還是外調地方,擔任一鎮節度不過都是時間問題。

而他呢,他自己又能做什麼?若無意外,他這一輩子無人庇護,做到採訪使已經算是到頭了。

說起來採訪使也是一個不小的官,在地方也是有頭有臉的人物,可他不滿足這些,他還有更大的慾望,他還想去做更大的官,實現自己更大的抱負。

這些天鮮于仲通思來想去,眼下唯一能夠藉助的就只有李瑁的力量了,於是鮮于仲通這才覺得忍痛割愛,將含光劍送於李瑁,但求一個提攜的機會。

李瑁看着鮮于仲通的樣子,安靜了片刻,問道:“本王只是一介皇子,鮮于大人可想好了。”

鮮于仲通毫不猶豫地回道:“鮮于仲通深慕殿下仁德,若殿下不棄,願爲殿下馬首是瞻。”

“好!”

李瑁見鮮于仲通回答地這般乾脆,於是也不在矯情,收下了鮮于仲通所贈的含光劍,將他扶起:“鮮于大人心意本王知曉了,原劍南節度副使章仇兼瓊已經升遷刑部尚書,不日便將入京赴職。而本王也是遙領劍南節度使之職,久不在劍南,這劍南事務總要交給信得過的人來執掌,即日起便由你來擔任劍南節度副使一職,替本王協理劍南軍政。”

“謝殿下信任,下官定當竭盡全力,萬死不辭。”鮮于仲通激動地回道。

劍南節度副使乃是從三品的官職,李瑁這個正主不在便是由他主管劍南事務,對鮮于仲通來說已經是極大的升遷了。

更何況章仇兼瓊便是由劍南節度副使升任的刑部尚書,只要將來把握住機會,誰知道他會不會成爲第二個章仇兼瓊,入主六部?

送走鮮于仲通後李瑁便回到府衙。

李瑁剛下了馬車,武彥平就迫不及待地問道:“殿下,鮮于仲通才幹尋常,算不得什麼才智之士,爲何您要這般看重他,授以要職。”

李瑁頗有深意地笑了笑,回道:“本王重用他並非因爲他的才幹。”

“那是爲何?”武彥平不解地問道。

“聽話。”李瑁的口中緩緩吐出了兩個字。

“論及才幹,鮮于仲通差章仇兼瓊與許遠二人多矣,和李泌更是比都不能比,但他卻有一件事做的很好,那就是聽話。本王少在劍南,對劍南的情況很難及時把控,所以這裡一定要放一個能夠貫徹本王意志的人,而聽話的鮮于仲通便是最好的人選。”李瑁擔心武彥平不明白,又詳細地解釋了一下。

鮮于仲通才幹確實尋常,軍略方面更是一塌糊塗,乃是唐史上赫赫有名的草包將軍。天寶八年,鮮于仲通因結好楊國忠官拜劍南節度使,但隨後便在對陣南詔的戰役中將劍南八萬精兵盡數折了進去,導致安史之亂中劍南鎮毫無作爲,無力出兵平亂,甚至還一再給吐蕃趁機劫掠,實在是劍南鎮的罪人。

不過鮮于仲通卻也並非一無是處,他最大的優點就是聽話,歷史上的他追赴楊國忠的尾驥,唯楊國忠之命馬首是瞻,上官讓他往東他就絕不會往西,用起來倒是頗爲順手。

李瑁重用鮮于仲通也並非心血來潮,也不是含光劍的原故,而是現在的劍南確實需要這樣一個能夠幫助李瑁忠心耿耿,溝通內外的人物。

武彥平點頭讚道:“用人取其長,不取其短。殿下年紀雖輕卻深諳用人之道。”

李瑁無奈地感嘆了一聲:“形勢所逼罷了,本王的勢力剛剛起色,手中人才不足啊。若是本王手中有十個李長源,又豈會看得上鮮于仲通這等貨色。”

提起手中的人才,李瑁忽然又想起了一個人,問道:“房渭現在在哪兒?帶本王去見他。”

武彥平回道:“房渭從鬆州回來後就被押在府衙中,殿下可隨我前往。”

作者的話:

感謝書友2017的打賞,這可是謹言寫作這麼久以來收到的第一次打賞,居然有種大姑娘出嫁的快感。

第二十五章 刺客第七章 曲江春宴第二十章 平叛人選第二十三章 鋤奸第三十章 威逼利誘第二章 緣起第二章 稱帝第六章 城防之爭第九章 寧王第二十四章 開解第四十三章 潼關戰起第二章 隴右軍報第二十七章 大捷第十七章 楊國忠拜相第十六章 大捷第十二章 誠節出城第二章 緣起第三十九章 再入安戎城第三十五章 武庫大火第四十三章 酒宴第十四章 危局第十八章 襲城第二十二章 決戰將臨第三十五章 武庫大火第二十五章 初戰第十一章 薰風殿第十章 謠言四起第十四章 平亂第二十四章 賑災第二十二章 雪中琴聲第六章 南詔入京第五十一章 壽國公第十三章 安祿山加官第十一章 責罰第二十二章 八姐喬遷第三十五章 孤注一擲第十二章 斬將第二十四章 吐蕃來使第四十三章 破關第三十六章 譙氏之殤第三章 問安第九章 拜訪相府第十三章 急報入京第十七章 監國太子第五章 秦州再會第七章 曲江春宴第三十五章 武庫大火第二十五章 兵圍范陽第二十七章 以身犯險第四章 提詩第二十五章 決戰第二十二章 接風第十五章 玉龍關失守第十六章 楊慎矜投靠第五十三章 徒勞第三章 觀門難入第十七章 楊國忠拜相第十六章 世家女第三十九章 安祿山獻捷第五章 麟德之宴第二十章 賑災第三十章 請封第三十三章 吐蕃求親第十章 謠言四起第六章 鳳棲梧第五章 來世莫在帝王家第三十二章 孟津渡第十二章 誠節出城第二十二章 八姐喬遷第十一章 定議第三十五章 孤注一擲第十三章 大戰在即第三十六章 安慶緒授首第二十七章 聯姻第三章 夜取南陽第三十四章 南歸在即第二十九章 土地兼併第十一章 責罰第二十三章 守孝第五十六章 破劍川第五十八章 俟羅君授首第四章 美人玉環第二十二章 龍袍第二十九章 張巡第三十八章 三策第二十七章 聯姻第四十一章 提詩黃鶴樓第二十五章 初戰第二十八章 陷害第二章 神箭第十一章 薰風殿第四十五章 林招隱第二十八章 交易第三十六章 安慶緒授首第十八章 返程第四十四章 名劍含光第十一章 大難不死第四十四章 名劍含光第七章 所謂妙人第三十九章 所謂世家
第二十五章 刺客第七章 曲江春宴第二十章 平叛人選第二十三章 鋤奸第三十章 威逼利誘第二章 緣起第二章 稱帝第六章 城防之爭第九章 寧王第二十四章 開解第四十三章 潼關戰起第二章 隴右軍報第二十七章 大捷第十七章 楊國忠拜相第十六章 大捷第十二章 誠節出城第二章 緣起第三十九章 再入安戎城第三十五章 武庫大火第四十三章 酒宴第十四章 危局第十八章 襲城第二十二章 決戰將臨第三十五章 武庫大火第二十五章 初戰第十一章 薰風殿第十章 謠言四起第十四章 平亂第二十四章 賑災第二十二章 雪中琴聲第六章 南詔入京第五十一章 壽國公第十三章 安祿山加官第十一章 責罰第二十二章 八姐喬遷第三十五章 孤注一擲第十二章 斬將第二十四章 吐蕃來使第四十三章 破關第三十六章 譙氏之殤第三章 問安第九章 拜訪相府第十三章 急報入京第十七章 監國太子第五章 秦州再會第七章 曲江春宴第三十五章 武庫大火第二十五章 兵圍范陽第二十七章 以身犯險第四章 提詩第二十五章 決戰第二十二章 接風第十五章 玉龍關失守第十六章 楊慎矜投靠第五十三章 徒勞第三章 觀門難入第十七章 楊國忠拜相第十六章 世家女第三十九章 安祿山獻捷第五章 麟德之宴第二十章 賑災第三十章 請封第三十三章 吐蕃求親第十章 謠言四起第六章 鳳棲梧第五章 來世莫在帝王家第三十二章 孟津渡第十二章 誠節出城第二十二章 八姐喬遷第十一章 定議第三十五章 孤注一擲第十三章 大戰在即第三十六章 安慶緒授首第二十七章 聯姻第三章 夜取南陽第三十四章 南歸在即第二十九章 土地兼併第十一章 責罰第二十三章 守孝第五十六章 破劍川第五十八章 俟羅君授首第四章 美人玉環第二十二章 龍袍第二十九章 張巡第三十八章 三策第二十七章 聯姻第四十一章 提詩黃鶴樓第二十五章 初戰第二十八章 陷害第二章 神箭第十一章 薰風殿第四十五章 林招隱第二十八章 交易第三十六章 安慶緒授首第十八章 返程第四十四章 名劍含光第十一章 大難不死第四十四章 名劍含光第七章 所謂妙人第三十九章 所謂世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