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 請降

李瑁欲以皇權對戴氏這樣的世家門閥下手,絕非易事,但若是能借助郭氏的手,那便容易地多了。

李瑁借郭鴻之手打擊戴氏,非但可以穩住邯鄲局勢,更能爲整個河北世家打一個樣子。

河北世家多半軍旅起家,仗着的無非就是自己的武力還有和河北軍中千絲萬縷的聯繫,但自打李瑁數戰,河北軍已元氣大傷,河北豪強的那些底子在李瑁數十萬大軍面前就顯得微不足道,再經過戴氏之事,河北豪強再想與李瑁爲敵,也要掂量掂量自己的腦袋能否硬過李瑁的刀了。

wWW ◆TTκan ◆c o

隨着世家豪強門紛紛納糧,李瑁手中的糧草漸漸充足,河北災民也慢慢分到了賑災的糧食,只要過得緊湊些,熬過這一年當可無虞。

與此同時,前線的蔡希德也給李瑁帶來了好消息,李瑁給了蔡希德六日時間破城,蔡希德自然不會滿打滿算得用完六日,第五日,隨着鄴城北門告破,武令珣棄城而逃,鄴城也落到了李瑁的手中,至此,整個河北南部已盡入李瑁之手。

李瑁大悅,命大軍在鄴城修整兩日,而後便大舉開拔,繼續北進,而此次,李瑁的目標便是擋在范陽面前的最後一道屏障——冀州。

冀州治信都城,乃大唐上州,亦爲北地要城,甚至從某些程度上來說,冀州乃錢糧富庶之地,比起范陽所在的幽州,還要重要地多。

冀州有平冽從范陽帶來的三萬大軍,再加上冀州本就有的兩萬人馬,信都城內足有五萬大軍。

平冽本人也算是智謀之士,雖比不得李泌那般,但也絕非庸才,李瑁本想着攻下信都城會費些功夫,可當李瑁的大軍距離信都城還有五十里的時候,卻前線的斥候卻突然傳來消息,平冽降了。

李瑁大軍還未入城,向安慶緒自請守城的平冽居然就這麼降了。

“降了?此事確切嗎?”李瑁初一聽到這個消息,訝然問道。

斥候從懷中取出一封書信,呈遞到了李瑁侍衛的手中,道:“此乃平冽親筆所書,請陛下查看。”

侍衛將書信交到李瑁的手中,李瑁拿起看了一眼,內容自不必多說,書信落款處也是冀州大都督的官印。

冀州大都督的官印是真的,倒也做不得假,這一點眼裡李瑁還是有的,只是這信中的內容就難說了。

兵不厭詐,自古以來借詐降之策,行斬將之事的可不在少數,更何況平冽能爲冀州大都督,想必是安慶緒的心腹,又怎會如此輕易地投降?

“傳蔡希德來見朕。”李瑁收起書信,對侍衛吩咐道。

對於平冽其人,李瑁毫無半點印象,更不知其爲人如何,只能叫人傳來蔡希德,詢問一二。

蔡希德看到李瑁遞給他的書信,先是微微一愣,過了半晌才道:“此事倒似是平冽之輩所爲。”

李瑁聽到蔡希德的話,眉頭微蹙,問道:“平冽其人竟如此不堪?”

提起平冽,蔡希德的臉上明顯浮現出一絲不屑之色,道:“平冽本爲安祿山心腹,被安祿山倚爲臂膀,安祿山死後平冽爲了保命,便第一個投靠了安慶緒,爲安慶緒鞍前馬後,這等人物,投降陛下倒也不奇怪。”

李瑁聽着蔡希德的話,慢慢地點了點頭。

平冽若是剛烈之臣,他貿然投降,李瑁倒還不敢相信,不過既然平冽是個軟骨頭,那李瑁倒還信上三分。

“如此說來,平冽投降倒可能是真的了。”李瑁對蔡希德道。

蔡希德回道:“若冀州城中只有平冽一人做主,投降之事當有六成機會,可高尚狡詐,未嘗沒有可以安排平冽詐降的可能,陛下尚需小心。”

李瑁點頭道:“平冽雖有詐降之嫌,但冀州畢竟險要,若是能不費一兵一卒奪得冀州,當可免去數萬大唐子弟的傷亡,朕甘願一試。”

冀州信都城不比尋常,非但位置險要,而是整個河北的稅賦半出於此,若是能夠納降平冽,非但可以輕而易舉地獲得冀州城,還可以收降其麾下五萬人馬,李瑁不可能不動心。

蔡希德見李瑁似有有些堅持,想了想,於是道:“陛下之言極是,然陛下身份尊貴,一身所繫大唐千萬子民安危,豈能輕易犯險,臣願代陛下受降,待臣先行進城,大軍接管城防之後,再迎陛下入內。”

李瑁一向膽大,喜好弄險,昔年鬆洲之戰和鄯州之戰已是明證,但如今李瑁身份不同,已經貴爲天子,自然不可再如以往那般輕易涉險。

李瑁聽了蔡希德的話道:“如此豈非險蔡將軍於不利?”

蔡希德笑道:“陛下嚴重了,陛下於臣有大恩,臣能代陛下涉險,正是臣報答君恩之機。”

蔡希德是直人,性情向來如此,說不出太多好聽的話,不過李瑁聽着他的話,已知他所言不虛。

李瑁當即道:“好,蔡將軍既有此忠心,朕便冊封蔡將軍爲北伐軍副元帥,河北招討使,專司冀州受降之事。”

“謝陛下!”蔡希德當即躬身拜道。

————————

關於平冽投誠之事,數十里外的唐軍正拿捏不準,與此同時,信都城的平冽也同樣惴惴不安。

投降之事是真是假,莫說是李瑁和蔡希德了,就連平冽自己都難辨真假。

借投降的藉口,趁機刺殺李瑁,這是平冽給安慶緒的理由,也是他糊弄下頭將領的藉口,但天知道,平冽自己對這個計策早就上了心。

蔡希德一介俘虜,一無所有,李瑁尚且用之爲先鋒,許諾封侯,更何況是平冽。

平冽坐擁信都城,手握五萬河北軍,按照平冽自己的推想,若是他投降,位列九卿,國公之爵豈非唾手可得?所以距離投降之期越來越近,平冽反倒真有一種弄假成真的想法,只是不便與下面人講罷了。

“大唐皇帝到哪兒了?”平冽站在城下,見己方報信的信使回來,於是問道。

信使回道:“唐皇據此不足五十里。”

平冽問道:“那受降之事唐皇怎麼說,可曾答應下來?”

信使臉色有些難看地回道:“納降之事唐皇倒是應了下來,不過受降之人卻有變數。”

第三十一章 風起第六章 名將第二十三章 守孝第二十九章 土地兼併第二十二章 雪中琴聲第八章 回府第二十一章 邯鄲郭鴻第三十一章 風起第二章 酒入愁腸第十九章 決裂第四十章 范陽之爭第三十一章 強取奴契第十八章 大亂將起第三十三章 帝欲親征第三章 國事家事第二十章 叮囑第十九章 激將第二十四章 鬆洲司馬第三十五章 孤注一擲第十三章 贈劍第十一章 激將第三十四章 斬首第十九章 回京第三十一章 郭子儀南下第六十章 香花獻策第七章 斬草除根第九章 劍舞第二十一章 外放第三十二章 孟津渡第二十八章 陷害第三十四章 秘密入宮第三章 暗探第二十三章 離京第二十四章 鬆洲司馬第十章 決策第十四章 世家利弊第二章 稱帝第十七章 小道第三十六章 瑛娘入府第十九章 決裂第四十五章 逼戰第五章 立儲第三十八章 世子第三十六章 安慶緒授首第四十三章 潼關戰起第二十章 相州之戰第三十二章 別苑密謀第十九章 內外呼應第二十三章 銀礦第十四章 急返河北第五十一章 壽國公第二十章 平叛人選第二十四章 賑災第八章 起兵第三十九章 再入安戎城第十七章 新軍第三十二章 水門第五十三章 徒勞第一章 爭鋒相對第二十七章 以身犯險第四章 交易第十二章 設伏飛虹谷第二十四章 賑災第十一章 挑撥第二十八章 設計第五十一章 壽國公第六章 封后第三十四章 斬首第三十三章 如虎添翼第十二章 誤闖第一章 面聖第三章 問安第十三章 大戰在即第三章 謀算第三十六章 安慶緒授首第三十二章 騙城第二十章 益州商會第四章 石堡之捷終章 盛世再起第二十九章 土地兼併第三十九章 起兵第十章 決策第十六章 謀退第三十六章 安慶緒授首第三十八章 吐蕃兵敗第二十三章 弔唁第三十三章 吐蕃求親第六十章 香花獻策第五十七章 夜襲第三十四章 謠言四起第二十章 相州之戰第三章 心機第二十八章 交易第七章 香花夫人第二十八章 玉真宴請第十二章 軍中比武第十九章 決裂第七章 斬草除根第四十二章 沐浴華清宮第十五章 玉龍關失守
第三十一章 風起第六章 名將第二十三章 守孝第二十九章 土地兼併第二十二章 雪中琴聲第八章 回府第二十一章 邯鄲郭鴻第三十一章 風起第二章 酒入愁腸第十九章 決裂第四十章 范陽之爭第三十一章 強取奴契第十八章 大亂將起第三十三章 帝欲親征第三章 國事家事第二十章 叮囑第十九章 激將第二十四章 鬆洲司馬第三十五章 孤注一擲第十三章 贈劍第十一章 激將第三十四章 斬首第十九章 回京第三十一章 郭子儀南下第六十章 香花獻策第七章 斬草除根第九章 劍舞第二十一章 外放第三十二章 孟津渡第二十八章 陷害第三十四章 秘密入宮第三章 暗探第二十三章 離京第二十四章 鬆洲司馬第十章 決策第十四章 世家利弊第二章 稱帝第十七章 小道第三十六章 瑛娘入府第十九章 決裂第四十五章 逼戰第五章 立儲第三十八章 世子第三十六章 安慶緒授首第四十三章 潼關戰起第二十章 相州之戰第三十二章 別苑密謀第十九章 內外呼應第二十三章 銀礦第十四章 急返河北第五十一章 壽國公第二十章 平叛人選第二十四章 賑災第八章 起兵第三十九章 再入安戎城第十七章 新軍第三十二章 水門第五十三章 徒勞第一章 爭鋒相對第二十七章 以身犯險第四章 交易第十二章 設伏飛虹谷第二十四章 賑災第十一章 挑撥第二十八章 設計第五十一章 壽國公第六章 封后第三十四章 斬首第三十三章 如虎添翼第十二章 誤闖第一章 面聖第三章 問安第十三章 大戰在即第三章 謀算第三十六章 安慶緒授首第三十二章 騙城第二十章 益州商會第四章 石堡之捷終章 盛世再起第二十九章 土地兼併第三十九章 起兵第十章 決策第十六章 謀退第三十六章 安慶緒授首第三十八章 吐蕃兵敗第二十三章 弔唁第三十三章 吐蕃求親第六十章 香花獻策第五十七章 夜襲第三十四章 謠言四起第二十章 相州之戰第三章 心機第二十八章 交易第七章 香花夫人第二十八章 玉真宴請第十二章 軍中比武第十九章 決裂第七章 斬草除根第四十二章 沐浴華清宮第十五章 玉龍關失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