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圈套

誠節出逃關係到閣羅鳳王位的安穩,閣羅鳳在誠節府上撲了個空,心知不妙,便連忙率軍追出了城,一直追到南詔和劍南的邊境,戎州所屬管的羈糜州。

羈糜州乃土民自治之州,戎州所屬管的羈糜州多達八十一個之多,面積極大,是戎州自身的數十倍,大唐極少在此駐軍,一應軍政多由當地吐司自己做主,大唐罕有插手,所以閣羅鳳雖然追到了羈糜州的邊界,但也未曾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

可就在他跨過邊界,繼續深追的時候,卻發現情況越發地不尋常。

此處是羈糜州的茶馬官道,南詔來往劍南的貿易商旅衆多,若是擱在以往,此時正是人煙稠密的時候,來來往往走動的商客和山民時常可以看見,但今日卻反常地很,官道上安靜的一片,莫說是人,就連鳥都不見幾只。

就在他心生疑惑,猶豫是否要繼續深追的時候,許多士卒卻突然從四周的山林中殺了出來,這些士卒個個披甲執銳,裝備精良,一眼望去便與尋常的當地族兵大不相同,反倒像是從劍南調來的大唐精銳邊軍。

閣羅鳳看着迎面殺來的士卒,心中大驚,忽然意識到了什麼,此地大唐所屬,他領兵來次有叩邊的嫌疑。

可當他想要調停時卻已經來不及了,因爲這些士卒已經不由分說地和他帶來的禁軍廝殺在了一處。

“我乃大唐皇帝親封的新任南詔王閣羅鳳,無意冒犯大唐天威,還請將軍停手。”閣羅鳳初登王位,不敢惹怒大唐,他騎在馬背上,看着唐軍中將來模樣的男子,高聲呼道。

可唐軍這邊的將領卻毫不理會閣羅鳳的話,抽出手中的橫刀,指着閣羅鳳道:“我乃檢校左武衛大將軍,劍南防禦使,新息侯馬璘,閣羅鳳你枉顧皇恩,忘恩負義,竟敢擅引刀兵攻我大唐,今日我便要取了你的性命,向陛下謝罪。”

原來這將來不是別人,竟是在平戎城練兵的馬璘。

閣羅鳳一聽到馬璘自報身份,心一下子涼了半截,他意識到今日的事情必然是個陷阱。

馬璘何許人也,堂堂新息侯,正三品武臣,李瑁不在劍南,整個劍南軍務便以他爲尊,這麼大的人物竟然親自帶兵出現在一個不起眼的羈糜州內,實在是反常至極。

馬璘的出現,再加上他方纔強戴在閣羅鳳頭上的帽子,這足以證明今日之事是有人設計好的。

而以馬璘如今的身份還有誰能隨意指派於他?除了那個一手提拔他的壽王李瑁,普天之下還能有誰?

一個誠節不可怕,哪怕是十個百個他能應付得過來,可若是手握劍南軍政大權的李瑁想對付他,那他可就危在旦夕了。

閣羅鳳看着如狼似虎的唐軍,意識到了自己處境的危險。

顯然這些唐軍從一開始就沒有和解的打算,他們根本就不是爲了防衛羈縻州,他們從一開始就是衝着他們來的,幸虧自己警覺,沒有徹底落入唐軍的埋伏,否則自己恐怕此時已經是一具冰冷的屍體了。

若是李瑁想對付他必定還有後手,當下的局面還是保命要緊,他咬了咬牙,當機立斷地做了決定,拋下了還在爲他廝殺的衆位將士,扭轉馬頭便往回奔逃。

閣羅鳳畢竟是南詔國王,他胯下的戰馬雖比不得李瑁的照夜玉獅子那般神駿,卻也是難得良馬,不過眨眼的功夫便逃出了百米開外。

馬璘也沒料到閣羅鳳竟這般果斷,看着他逃離的身影心中大急,抽出馬背上懸着的弓箭便瞄準了閣羅鳳的後心。

“咻!”

一聲銳響,利箭劃過長空,直奔閣羅鳳而去,不過這箭卻是失了準頭,射在了閣羅鳳的右肩上,並未能射中他的後心。

“啊!”

鋒利的箭簇入肉,閣羅鳳疼得大叫出來,險些栽下馬去。

閣羅鳳連忙緊緊地保住馬頭,掛在馬背上,肩上還掛着來回晃動的箭,迅速地逃離了。

馬璘看着漸漸遠去的閣羅鳳,氣急敗壞地將手中的弓箭扔在了地上。

“新息侯這是怎麼了,難不成一箭未成,想要棄武從文了?”一陣玩笑聲在李瑁身後想起,高適緩緩走了過來。

高適和馬璘相識已久,又都是李瑁的心腹,兩人關係極好,高適官爵雖不比馬璘,但這些玩笑自然是開得的。

馬璘看着高適,無奈地搖了搖頭道:“我這箭術着實是稀鬆了些,方纔那箭若是南八射出的,此時閣羅鳳想必已經死了。”

馬璘曾和南霽雲切錯過武藝,南霽雲槍箭雙絕,無論是槍術還箭術都高出馬璘不止一籌,馬璘對南霽雲也是佩服地緊。

高適笑道:“仁杰不必妄自菲薄,南八箭術之高,整個長安十六衛中都難逢敵手,你若是和他比,恐怕一輩子都難比上。”

馬璘道:“我倒也不是非要和南八比,只是就這樣錯過了射殺閣羅鳳的良機,未能爲殿下除去大患,心中實在是覺得可惜。”

高適道:“閣羅鳳做事當機立斷,絲毫不拖泥帶水,的確是個人物,難怪殿下會這次重視他。不過縱然他逃回去又能如何,屆時只要殿下大軍壓境,閣羅鳳依舊跑不了。”

馬璘點頭道:“無論如何殿下的交代我們總算是完成了,我立刻遣人將戰報八百里加急發於殿下和兵部,下面我們就該準備南征事宜了。”

馬璘一道急令,劍南鎮一封加急的戰報便日夜兼程地送往長安,這封戰報送到李瑁的手中也不過兩日後的事情。

“南詔王閣羅鳳枉顧聖恩,擅動刀兵,竟親自率軍攻打劍南羈縻州,傷人無數,視我大唐天威如無物,兒臣請旨南征,降罪南詔,用閣羅鳳的人頭洗雪恥辱,以警效尤,告誡邊境各族。”

大唐今年來南征北戰,普天下之罕有能攖其鋒者,李隆基正是志得意滿之時,沒想到今日竟被一個小小的南詔給輕視了。

李隆基聞訊當場大怒,下旨命壽王李瑁爲南征元帥,統領劍南大軍征伐南詔。

第七章 香花夫人第八章 南詔秘聞第三十三章 帝欲親征第三十六章 急攻第八章 南詔秘聞第二十章 臨朝大封第三十八章 黜置大使第十九章 激將終章 盛世再起第十一章 挑撥第二十八章 設計第三十章 內鬥第五章 麟德之宴第五章 攬玉樓宴第四十四章 春日遊園第五十四章 浪穹詔第三十三章 如虎添翼第十章 逐鹿第二章 坦羅斯之敗第二十四章 吐蕃來使第十七章 宣慰河北第一章 北上之議第十五章 玉龍關失守第二十章 光復東都第三十八章 黜置大使第三十九章 起兵第二十二章 請降第四十八章 芙蓉園第二十四章 賑災第二十章 臨朝大封第三十六章 襲關第三十章 內鬥第九章 高仙芝第十七章 論戰第十二章 誠節出城第二十四章 暗會第三十九章 起兵第三十九章 再入安戎城第三十六章 急攻第三十一章 屠殺第十八章 大亂將起第二十九章 慾望第二章 王忠嗣貶謫第二十三章 八姐玉珠第十三章 贈劍第二十八章 玉真宴請第十一章 盤算第二十七章 聯姻第一章 太子窘境第三十一章 強取奴契第五十七章 夜襲第三十二章 盛王李琦第十三章 急報入京第十六章 楊慎矜投靠第二十五章 元日朝會第二十一章 出征第十八章 河北戰起第十七章 妾名含光第七章 入城第七章 試探第二十三章 梅姬釆萍第十六章 謀退第八章 有女釆萍第八章 提點第十五章 官學第六章 名將第二十三章 八姐玉珠第四十六章 下馬威第十章 衝突第十六章 兵臨洱海第五十六章 破劍川第一章 太子窘境第十四章 平亂第十章 韋清兒第十五章 官學第二十七章 退戎書第二十五章 沙匪第十九章 激將第二十九章 東歸第六十章 香花獻策第十九章 李林甫第四章 石堡之捷第二十七章 策反第四十四章 春日遊園第二十四章 暗會第三十八章 風雲匯中州第二十二章 囑咐第九章 論戰第十八章 大亂將起第二十章 定南詔第十八章 河北戰起第四十章 范陽之爭第二十五章 沙匪第四章 密信第十四章 危局第五十四章 浪穹詔第十四章 危局第二十四章 涼州第十七章 妾名含光第三十四章 永王潰敗
第七章 香花夫人第八章 南詔秘聞第三十三章 帝欲親征第三十六章 急攻第八章 南詔秘聞第二十章 臨朝大封第三十八章 黜置大使第十九章 激將終章 盛世再起第十一章 挑撥第二十八章 設計第三十章 內鬥第五章 麟德之宴第五章 攬玉樓宴第四十四章 春日遊園第五十四章 浪穹詔第三十三章 如虎添翼第十章 逐鹿第二章 坦羅斯之敗第二十四章 吐蕃來使第十七章 宣慰河北第一章 北上之議第十五章 玉龍關失守第二十章 光復東都第三十八章 黜置大使第三十九章 起兵第二十二章 請降第四十八章 芙蓉園第二十四章 賑災第二十章 臨朝大封第三十六章 襲關第三十章 內鬥第九章 高仙芝第十七章 論戰第十二章 誠節出城第二十四章 暗會第三十九章 起兵第三十九章 再入安戎城第三十六章 急攻第三十一章 屠殺第十八章 大亂將起第二十九章 慾望第二章 王忠嗣貶謫第二十三章 八姐玉珠第十三章 贈劍第二十八章 玉真宴請第十一章 盤算第二十七章 聯姻第一章 太子窘境第三十一章 強取奴契第五十七章 夜襲第三十二章 盛王李琦第十三章 急報入京第十六章 楊慎矜投靠第二十五章 元日朝會第二十一章 出征第十八章 河北戰起第十七章 妾名含光第七章 入城第七章 試探第二十三章 梅姬釆萍第十六章 謀退第八章 有女釆萍第八章 提點第十五章 官學第六章 名將第二十三章 八姐玉珠第四十六章 下馬威第十章 衝突第十六章 兵臨洱海第五十六章 破劍川第一章 太子窘境第十四章 平亂第十章 韋清兒第十五章 官學第二十七章 退戎書第二十五章 沙匪第十九章 激將第二十九章 東歸第六十章 香花獻策第十九章 李林甫第四章 石堡之捷第二十七章 策反第四十四章 春日遊園第二十四章 暗會第三十八章 風雲匯中州第二十二章 囑咐第九章 論戰第十八章 大亂將起第二十章 定南詔第十八章 河北戰起第四十章 范陽之爭第二十五章 沙匪第四章 密信第十四章 危局第五十四章 浪穹詔第十四章 危局第二十四章 涼州第十七章 妾名含光第三十四章 永王潰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