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章 建佛

“嘭!”一聲巨響闖入李瑁的耳中。

“彥平,看看發生了何事?”李瑁聽得巨響,不知發生了何事朝身後問了一聲,對武彥平吩咐道。

過了片刻,武彥平走到李瑁的身邊,回道:“殿下,方纔是一艘商船被急流捲走,撞在了岸邊的礁石上。”

“商船觸礁?那船上的人可有受傷?”李瑁聽見武彥平的話,連忙問道。 шωш •ttκǎ n •CO

商船觸礁的地方和李瑁所乘的大船距離頗遠,武彥平也不清楚情況到底如何,只能搖了搖頭。

一旁的章仇兼瓊上前道:“大渡河河水湍急猛烈,力道極大,方纔觸礁的商船應該是船毀人亡了。”

聽了章仇兼瓊的話,李瑁皺了皺眉:“此處河運竟這般危險嗎?”

章仇兼瓊見李瑁面有憂色,只當他擔心大船的安危,於是忙解釋道:“此處乃三河交匯之處,每當夏汛便暗流洶涌,只要船工稍有不慎,小船觸礁也是常有的事。不過殿下不必擔心,我們所乘的乃是大船,穩當地很,絕不會有危險的。”

李瑁聽章仇兼瓊這麼說,原本懸着的心放了下來,不過他畢竟是劍南節度使,在他的轄下有這樣危險的事情,他肯定不能坐視不理,於是問道:“既然此河道如此危險,那地方官府是怎麼辦的,總不能不聞不問吧。”

章仇兼瓊無奈地嘆了口氣:“這暗流問題乃是地勢所致,非人力可爲,地方官府也毫無辦法。不過開元初年,凌雲寺主持海通大師曾在此鑿山鑄佛,一來想以佛力永鎮風濤,易暴浪爲安流;二來可以借大佛之像,警示往來船工,讓他們小心行船,切莫大意。可惜後來大佛只建成了一個佛首,海通大師便溘然長逝了,建造大佛的工程也因爲沒了款項就停了下來。”

“原來如此。”李瑁一邊聽着章仇兼瓊的話,一邊不住地點着頭。

難怪剛纔他看那個佛首如此眼熟,原來海通大師要建的佛像就是後世赫赫有名的樂山大佛。樂山大佛位居三江交匯之處,原來起初建造的目的竟是爲了這個。

李瑁看着兩側堅固高聳的山崖,由衷地讚歎道:“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刻山爲佛,這海通大師當真是有大慈悲,大毅力之人。”

李瑁讚歎完後,又轉過頭詢問章仇兼瓊道:“章仇大人,你可知這營建大佛所費幾何?”

章仇兼瓊見李瑁這樣問,已經猜出了李瑁地意思,不假思索地回道:“下官早前路過此處時也曾問過當地石匠,若想將這大佛建成,約莫需要三十萬貫。”

李瑁稍稍想了想道:“三十萬貫倒也還好。”

接着,李瑁扭頭對武彥平道:“彥平,回京後記得跟雲姨說一聲,讓她從庫房中抽調三十萬貫錢,以母妃的名義捐贈出來,用於營建大佛。”

“諾。”三十萬貫雖然不是一筆小數目,但這是是爲了給惠妃娘娘祈福,又是李瑁的一片孝心,武雲娘絕沒有不答應的道理,武彥平便輕聲應了下來。

章仇兼瓊見李瑁竟然個人出資建造大佛,當即讚道:“殿下仁孝,下官佩服。爲記此事,下官回去便調來地方府志,將此處峽谷更名爲惠妃峽,以彰表殿下孝心。”

李瑁謙虛地擺了擺手:“本王不過是念及故母,寥表孝心罷了,當不得章仇大人這般誇讚。這每年夏汛非但危及往來行船,還可能會淹沒兩岸灘地上的農田,破壞百姓的收成。營建大佛並非治本之法,我們還需另覓良方啊。”

蜀中之地,李瑁還在爲岷江夏汛之事苦思,劍南大捷的戰報已經八百里加急送往了京城。

——————

大明宮,宣政殿。

正是旬日朝會的日子,朝中百官如往常一般井然有序地分立在大殿兩側,只是今日的氣氛卻有些不同尋常。

原因無他,只因今日的朝會乃是朝中各大黨派對左相之位的爭奪。

十日之前,左相牛仙客突然病危,當夜便因病去世。牛仙客這一死,衆人垂涎已久的左相之位便正式空了出來。相黨、太子黨、慶王黨對這一職都蠢蠢欲動。而近日的朝會便是要商議左相的人選,朝堂中的氣氛自然就劍拔弩張了起來。

戶部侍郎蕭炅當先出列道:“陛下,左相之位乃朝之重職,干係重大,不可隨意而定。臣以爲禮部尚書姚大人爲官數十載,官聲極好,才德俱佳,可爲左相,請陛下裁斷。”

蕭炅乃是右相李林甫一手提拔起來的心腹,胸無點墨,不學無術,早年在他出席一場祭弔典禮時,曾將《禮記》中夏、冬祭祀節日的“伏、臘”讀作“伏、獵”,被時任尚書左丞的嚴挺之當庭怒斥爲“伏獵”侍郎,一時間傳爲笑柄。

不過這蕭炅雖然纔能有限,卻對李林甫忠心地很,和御史中丞楊慎矜同爲李林甫麾下兩大戰將。

至於這禮部尚書姚奕則是一個老好人,性格軟弱,一向爲李林甫之命馬首是瞻,推薦他爲左相的目的不過是和牛仙客一樣,成爲李林甫的傀儡罷了。

李隆基看了眼殿下的衆城問道:“姚尚書爲官多載,確實是個不錯的人選,衆卿以爲如何?”

李林甫見李隆基對姚奕並未提出異議,當即面露喜色,以爲蕭炅的提議李隆基頗爲滿意。不過他的死對頭李亨又豈會讓李林甫如願?

李林甫把持朝政十數年,左右二相均在他的手中,如今難得牛仙客病逝,左相出缺,正是太子黨發展實力的最好時機。李亨不動聲色地擺了擺手,京兆尹韓朝宗隨即出列。

韓朝宗乃是京兆門閥韓家子弟,文采斐然,又以喜歡提拔後進而聞名於世,時人稱“生不用萬戶侯,但願一識韓荊州。”由此可見其名聲之盛。

韓朝宗拂衣出列,躬身對堂上的唐玄宗道:“回稟陛下,禮部尚書姚奕資歷雖老,經驗雖豐,但其太過老成,於禮部尚書一任上也少有建樹,恐怕難當左相大任。”

姚奕確實不是一個能拿注意的人,最擅長的就是和稀泥,擔任禮部尚書尚可,但作爲左相確實不是什麼合適的人選。

更何況眼下朝堂中李林甫勢力正盛,朝中超過八成的勢力都是他的人。李隆基正要行制衡之策,借李亨和李瑁等幾位皇子削減李林甫的勢力,挑動他們相互鬥爭,自然也不想看到左相落入李林甫一黨的手中。

李隆基聽了韓朝宗的話,想了想,問道:“那韓愛卿可有合適的人選?”

第四章 美人玉環第十章 胡兒第十章 阻撓第十一章 挑撥第四十章 駐守漢陽第十九章 決裂第四章 皇后密會第二十五章 兵圍范陽第七章 范陽盧氏第二十九章 張巡第七章 救人第二十七章 蠱惑第四十一章 收爲己用第十一章 激將第二章 神箭第二十六章 災民第三十六章 瑛娘入府第四十五章 林招隱第五十八章 俟羅君授首第二十章 光復東都第十六章 人選第五十二章 先入爲主第九章 封后第九章 拜訪相府第三十二章 盛王李琦第二十一章 天策上將第十八章 河北戰起第二十三章 以卵擊石第十七章 豆蔻初開第十八章 大亂將起第三章 心機第十三章 再露崢嶸第十六章 世家女第五章 出關第五十八章 俟羅君授首第十章 胡兒第三十二章 盛王李琦第十四章 巧度子河第二十八章 靖王納妃第五十九章 再遇香花第三十二章 孟津渡第三十章 威逼利誘第四十章 范陽之爭第二十六章 安思順第三章 暗探第三十二章 李適之罷相第一章 北上之議第六十章 香花獻策第二十八章 全據中原第四十五章 逼戰第三十一章 薊城內亂第十九章 賑災第十章 阻撓第十三章 再傳聖旨第二十六章 決定第十九章 激將第五章 立儲第十七章 宣慰河北第二十二章 雪中琴聲第二十三章 銀礦第十二章 史思明第六章 兵敗靈寶第十二章 危機第四十一章 祿山拜母第五十三章 徒勞第五章 立儲第三十二章 孟津渡第四章 交易第四十二章 芙蓉城第五章 再遇第二十五章 五斗米教第三十六章 襲關第五章 再遇第四十三章 酒宴第三十八章 世子第三十二章 盛王李琦第十八章 胡姬酒肆第二十四章 賑災第十三章 大戰在即第十五章 授首第十六章 世家女第二十七章 情濃第十五章 局勢翻轉第七章 香花夫人第三章 夜取南陽第二十七章 策反第十三章 再露崢嶸第十五章 紛爭第二十三章 守孝第二十二章 龍袍第四章 意外的封官第四十章 范陽之爭第七章 入城第四十七章 威脅第二十五章 密謀封后第二十七章 大捷第十六章 春和日麗第四十章 范陽之爭第十八章 鎖拿第十二章 誤闖
第四章 美人玉環第十章 胡兒第十章 阻撓第十一章 挑撥第四十章 駐守漢陽第十九章 決裂第四章 皇后密會第二十五章 兵圍范陽第七章 范陽盧氏第二十九章 張巡第七章 救人第二十七章 蠱惑第四十一章 收爲己用第十一章 激將第二章 神箭第二十六章 災民第三十六章 瑛娘入府第四十五章 林招隱第五十八章 俟羅君授首第二十章 光復東都第十六章 人選第五十二章 先入爲主第九章 封后第九章 拜訪相府第三十二章 盛王李琦第二十一章 天策上將第十八章 河北戰起第二十三章 以卵擊石第十七章 豆蔻初開第十八章 大亂將起第三章 心機第十三章 再露崢嶸第十六章 世家女第五章 出關第五十八章 俟羅君授首第十章 胡兒第三十二章 盛王李琦第十四章 巧度子河第二十八章 靖王納妃第五十九章 再遇香花第三十二章 孟津渡第三十章 威逼利誘第四十章 范陽之爭第二十六章 安思順第三章 暗探第三十二章 李適之罷相第一章 北上之議第六十章 香花獻策第二十八章 全據中原第四十五章 逼戰第三十一章 薊城內亂第十九章 賑災第十章 阻撓第十三章 再傳聖旨第二十六章 決定第十九章 激將第五章 立儲第十七章 宣慰河北第二十二章 雪中琴聲第二十三章 銀礦第十二章 史思明第六章 兵敗靈寶第十二章 危機第四十一章 祿山拜母第五十三章 徒勞第五章 立儲第三十二章 孟津渡第四章 交易第四十二章 芙蓉城第五章 再遇第二十五章 五斗米教第三十六章 襲關第五章 再遇第四十三章 酒宴第三十八章 世子第三十二章 盛王李琦第十八章 胡姬酒肆第二十四章 賑災第十三章 大戰在即第十五章 授首第十六章 世家女第二十七章 情濃第十五章 局勢翻轉第七章 香花夫人第三章 夜取南陽第二十七章 策反第十三章 再露崢嶸第十五章 紛爭第二十三章 守孝第二十二章 龍袍第四章 意外的封官第四十章 范陽之爭第七章 入城第四十七章 威脅第二十五章 密謀封后第二十七章 大捷第十六章 春和日麗第四十章 范陽之爭第十八章 鎖拿第十二章 誤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