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四章 永王潰敗

金陵,又名石頭城,始築於楚威王年間,東漢建安十六年,東吳孫權遷於金陵,於金陵邑舊址石頭山上築城,故稱石頭城。

石頭城扼守長江險要,倚鐘山而建,龍盤虎踞,爲兵家必爭之地,有帝王之宅之稱,曾爲吳、晉、樑、齊等朝國都,故而李璘自立,也將王府設於此處,在原城基礎上加以修建,妄圖憑此堅城擋住高適大軍的進攻。

高適深知金陵城堅固,強攻一處自然難取,於是兵兩路,一路將兵四萬,駐於西門外,由高適親自率領;一路將兵兩萬,駐於江北瓜步洲,與石頭城北門隔江相望,由來瞋率領,前後鉗制金陵。

冬天日頭短,很快便天色便漸漸黑了下來。

入了夜,江水依舊濤濤不絕,往東奔流而去,千古如此,注視着岸上的金陵城,彷彿一個漠然無情的旁觀者,看着城中王侯將相,流轉不停。

冬日千鳥飛絕,除去奔涌不停的江水,大江兩岸死寂地一片,靜地可怕。

但安靜絕對只是這大江之畔的表象,因爲在此刻,金陵城的內外,無時無刻不蘊藏着危險和殺機。

金陵城內,今日午間,李璘在城上的表現已經叫麾下將領失去了信心,諸如季廣琛、渾惟明、馮季康等人已經在自尋退路,商討着如何才能在即將到來的混戰中保全自己。

金陵城外,長江兩岸的唐軍也早已蠢蠢欲動,望着金陵城的方向,想要一舉奪城,早點結束這場自相殘殺的內戰。

“咚!咚!咚!”

深夜,子時,就在城中守軍覺得今夜就將如此安然度過的時候,忽然大江對岸響起了一陣急促的鼓點聲。

對岸密集的鼓聲很快便傳到了對岸的金陵城中,負責守城的將領高仙琦聞聲立刻登城查看,只見大江對岸,數千條舟船近自對岸攻來。

舟船之上每人手持兩炬火把,裝作人數衆多的模樣,想要擾亂敵將的判斷。

渡河的唐軍不過兩萬人,但唐軍的舟船佈置地分散,舟船上的士卒本就每人持兩炬,再加上火把落在江水中的倒影,大江對岸的守軍看在眼中,竟硬是有一種敵軍六七萬的錯覺。

敵軍斥候不敢有絲毫大意,連忙將自己得到的消息告知城中的李璘,李璘一聽聞斥候報來的消息,頓時大吃一驚。

這才“醒悟”過來,原來唐軍主力竟在江北,欲從水路攻來。

李璘一下子驚地一身冷汗,連忙命他的長子襄城王李偒領兵三萬前往馳援,可李偒前腳剛走不久,城西那邊又傳來了消息。

唐軍主帥高適率軍四萬自西門攻城,唐軍來勢洶洶,守將康謙力不能敵,請求派軍支援。

城西的消息傳來,李璘一下子愣子了當場。

江北六萬大軍,西城四萬大軍,前後統共十萬大軍,這和他收到高適率軍六萬的消息全然不符合,高適是從何處調來的四萬大軍?

情急之下李璘似乎“聰明”了許多,他想到了一種可能,難不成江北的大軍竟是自淮南武彥平處調來的?

李璘越想越覺得有這種可能,高適和武彥平俱是李瑁心腹,關係極佳,憑藉這層關係想要從武彥平手下借得幾萬淮南軍,自然不是難事。

李璘的心中一有這種想法,心裡頓時猛地一顫,高適麾下人馬雖多,但都是山南道徵集來的人馬,其中多以府軍和新軍爲主,戰力尋常,但武彥平就不同了,武彥平麾下的淮南軍既有自隴右帶回的精騎,也有自劍南調出的精銳,而且武彥平善戰,久經行伍,絕非高適能夠比擬的。

在有這種想法後,李璘現在思考的已經不是如何退敵了,而是如何保全自己的性命。

是戰還是退?

就在李璘心中舉棋不定的時候,又一個噩耗突然傳了過來。

李偒奉命前往東門調兵,但駐守東門的季廣琛竟率麾下步卒棄城逃了,與他一同出逃的還有渾惟明和馮季康,看他們的方向應該是往江寧去了。

季廣琛、渾惟明、馮季康,三人俱是李璘麾下大將,三人所同兵馬之和將近兩萬,這兩萬雖是新軍,但已經是李璘現在能夠調動的大半兵馬了。

他們率軍逃了,那邊意味着城中已經無兵可用,而城北六萬唐軍氣勢洶洶,他又拿什麼去抵擋。

李璘雖有才名,但少涉軍政,自幼養在深宮,錦衣玉食慣了,哪裡遇到過如此情景,慌忙之下李璘竟做出了一個愚蠢的決定。

李璘立刻下令備馬,也喚回了派去城北支援的李偒,李璘帶着自己的妻兒心腹竟棄城逃,直奔晉陵而去,

堂堂三軍主帥,竟背棄麾下士卒棄城而逃,起初士卒不知,還勉力抵抗,但不過過了一炷香的功夫,永王李璘奔逃的消息便傳遍了整個金陵城,頓時軍中一片譁然。

主帥都走了,他們下面這些士卒還拼殺個什麼勁兒,士卒們知道了消息,徑直打開了城門,棄了兵械,任由東城和北城的唐軍攻佔了城門。

待高適率大軍入城,破了王府後,這才發現整個王府已經人去樓空,除去還在庭院中打掃的僕從,管事都一個都不見了。

麾下將領棄城而逃,主帥也跟着棄城而逃,這仗打地高適都有些哭笑不得。

“大都督,永王若是逃了,恐無法與殿下交代,我等率軍前去追拿。”高適麾下部將皇甫侁見李璘失去了蹤跡,於是對高適道。

皇甫侁出自劍南軍,生擒李璘乃是李瑁親口下的命令,皇甫侁自然時刻放在心上。

高適應道:“好,你速帶精騎前往。”

“諾。”皇甫侁應了下來,點兵追了出去。

皇甫侁走後不久,便有韋陟前來稟告高適,韋陟告訴高適,士卒在城中的一處官家宅院中發現了李白,不過李白顯然是昨日多飲了酒,雖然城外大軍攻城,但李白至今酒醉未醒。

高適聞言,命士卒帶路,果然在一處宅院中發現了醉酒攤在牀上的李白,在李白的身旁,還醉癱着另外幾人,想必是昨夜陪同李白一同飲酒的。

高適無奈地搖了搖頭,推了推李白道:“如今城中風雲已變,詩仙還不醒來看看嗎?”

謹言這更新確實不給力啊,但是謹言加班剛剛下班,天天都這個時候,身心俱疲的,確實更新速度跟不上來。

第三十四章 秘密入宮第四十五章 終得長安第十章 謠言四起第三十章 籌糧第三十八章 三策第五章 離間第十七章 論戰第三十五章 破關南歸第三十一章 明升暗降第十三章 大戰在即第九章 寧王第二十六章 刺殺第五十四章 浪穹詔第二十七章 退戎書第二十三章 弔唁第十二章 誠節出城第十二章 軍中比武第四十一章 收爲己用第三十一章 風起第三十二章 水門第三十三章 如虎添翼第七章 入城第二十七章 退戎書第八章 有女釆萍第十六章 謀退第四十三章 嶲州鐵礦第二章 坦羅斯之敗第十四章 巧度子河第二十一章 魏州之戰第四十七章 清兒產子第二十七章 聯姻第十四章 世家利弊第五十七章 夜襲第十一章 大難不死第十五章 紛爭第二十章 益州商會第二十四章 鬆洲司馬第二十六章 災民第二十六章 災民第一章 太子窘境第五章 來世莫在帝王家第四十一章 祿山拜母第十三章 圈套第二十五章 初戰第三十章 無情亦有情第四十三章 破關第三十六章 收盤第三章 軍情第四十章 范陽之爭第二十八章 設計第八章 起兵第四章 結盟第三十四章 南歸在即第二十二章 請降第七章 所謂妙人第三十五章 教坊司第三十四章 永王潰敗第二十五章 五斗米教第十七章 妾名含光第八章 起兵第二章 貴妃玉瑤第十五章 顏真卿第四十三章 華清春色第十七章 小道第十二章 良宵苦短日高起第四十四章 入關第二十五章 沙匪第四十六章 下馬威第九章 城破第十六章 楊慎矜投靠第三十五章 暗流第三十四章 救人第十九章 內外呼應第三十四章 南歸在即第三十五章 暗流第四十七章 威脅第六章 名將第二十章 臨朝大封第三十七章 玉環產子第一章 爭鋒相對第二十六章 安思順第三十四章 謠言四起第三十四章 秘密入宮第四十五章 終得長安第三十二章 盛王李琦第二十四章 蟄伏第二十三章 守孝第四十章 建佛第五十二章 先入爲主第十四章 請戰第三十六章 急攻第二十八章 交易第二十三章 守孝第四章 交易第三十五章 破關南歸第二章 緣起第三十四章 南歸在即第三十六章 襲關第四十八章 安祿山生恨
第三十四章 秘密入宮第四十五章 終得長安第十章 謠言四起第三十章 籌糧第三十八章 三策第五章 離間第十七章 論戰第三十五章 破關南歸第三十一章 明升暗降第十三章 大戰在即第九章 寧王第二十六章 刺殺第五十四章 浪穹詔第二十七章 退戎書第二十三章 弔唁第十二章 誠節出城第十二章 軍中比武第四十一章 收爲己用第三十一章 風起第三十二章 水門第三十三章 如虎添翼第七章 入城第二十七章 退戎書第八章 有女釆萍第十六章 謀退第四十三章 嶲州鐵礦第二章 坦羅斯之敗第十四章 巧度子河第二十一章 魏州之戰第四十七章 清兒產子第二十七章 聯姻第十四章 世家利弊第五十七章 夜襲第十一章 大難不死第十五章 紛爭第二十章 益州商會第二十四章 鬆洲司馬第二十六章 災民第二十六章 災民第一章 太子窘境第五章 來世莫在帝王家第四十一章 祿山拜母第十三章 圈套第二十五章 初戰第三十章 無情亦有情第四十三章 破關第三十六章 收盤第三章 軍情第四十章 范陽之爭第二十八章 設計第八章 起兵第四章 結盟第三十四章 南歸在即第二十二章 請降第七章 所謂妙人第三十五章 教坊司第三十四章 永王潰敗第二十五章 五斗米教第十七章 妾名含光第八章 起兵第二章 貴妃玉瑤第十五章 顏真卿第四十三章 華清春色第十七章 小道第十二章 良宵苦短日高起第四十四章 入關第二十五章 沙匪第四十六章 下馬威第九章 城破第十六章 楊慎矜投靠第三十五章 暗流第三十四章 救人第十九章 內外呼應第三十四章 南歸在即第三十五章 暗流第四十七章 威脅第六章 名將第二十章 臨朝大封第三十七章 玉環產子第一章 爭鋒相對第二十六章 安思順第三十四章 謠言四起第三十四章 秘密入宮第四十五章 終得長安第三十二章 盛王李琦第二十四章 蟄伏第二十三章 守孝第四十章 建佛第五十二章 先入爲主第十四章 請戰第三十六章 急攻第二十八章 交易第二十三章 守孝第四章 交易第三十五章 破關南歸第二章 緣起第三十四章 南歸在即第三十六章 襲關第四十八章 安祿山生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