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兵臨洱海

閣羅鳳早年曾跟隨先王皮邏閣南征北戰,一統六詔,也是知兵之人,他自己南詔兵甲之利不及大唐,士兵精銳亦有差距,於是從一開始就沒有和唐軍硬碰硬的打算。

爲了避免兵力的分散和不必要的損耗,自打丟失了玉龍關後,他便直接將全部主力收縮,放棄洱海區域以外的地方,屯兵六萬於國都大和城,想要依城而守,孤注一擲。

這一站若勝,南詔國祚不滅,仍舊屹立於天南之地,這一戰若敗,南詔軍將損失大半,再無護土衛國之力。

南疆潮溼多鼠蟻,野外行軍時更是如此,唐軍一路行來早已不堪其擾,水土不服者大有人在。

如果能夠畢其功於一役自然也是李瑁希望看到的,李瑁也懶的再四處征伐,只要破了大和城,殺了閣羅鳳,南詔自定,於是李瑁集全部兵力於大和城外,欲一戰定鼎南疆。

洱海,又名葉榆澤、昆彌川、西洱河,洱海風光迤邐,美輪美奐,洱海月更是南疆數一數二的美景之一,千百年來爲多少人所傳頌。

不過現在,此時此地,月光下,李瑁矗立在洱海之畔,卻沒有半點賞月的心思和閒暇,他的一顆心都撲到了大和城上。

大和城乃南詔都城,面朝洱海,背倚蒼山,只有一面可供城內外出入,可就是這僅供出入的一面還被建上了堅城。

大和城城池高達三丈,牆體通身用大塊山石鍛造,堅硬無比,即使是攻城車上堅實的木樁也難以撼動它分毫。

而在大和城的背後,則是高達三千餘米的蒼山,蒼山之頂氣候極寒,常年積雪,人馬難行,想要翻閱無異於癡人說夢。

而洱海也不比子河,長寬二十餘里,波濤不平,縱然是有船隻也極難渡過,更何況是徒手,以唐軍眼下的條件,想要強渡洱海更是天方夜譚。

堅城、大澤、高山,這便是閣羅鳳敢孤注一擲,死守大和城的底氣。

皎潔的月光下,李瑁看着遠方堅如磐石的大和城,第一次感覺到了攻城的無力。

以往無論他是在鬆洲還是在鄯州,他都是憑城而守的一方,說起守城的經驗他倒是頭頭是道,但論起攻城,他卻甚少涉及。

與李瑁同來的馬璘見李瑁眉頭緊鎖,知他心中憂慮,於是問道:“殿下可是在憂心攻城之事?”

李瑁點了點頭回道:“大和城難攻,恐怕將是一場硬仗。”

馬璘道:“殿下寬心,我們多少次缺兵少糧的困境都熬了過來,如今人糧俱齊,兵卒也正精銳,取勝都是早晚的。”

李瑁回過頭去,拍了拍馬璘的肩膀,指着洱海道:“東漢初年,令祖馬伏波便曾領兵來此,斬殺南蠻無數,拓土千里,憑軍功爵封新息侯。如今七百年後,又有一位新息侯來此,本王希望你能踩着祖上走過的舊土,再建新功,讓南疆之人知道,能征善戰的新息侯並非只有馬伏波一人。”

“末將定當竭力拿城,必不叫殿下失望。”馬璘躬身俯首,轟然領命。

此次南征,路途艱難,行軍月餘方纔至此大唐衆將士胸口都憋着一口氣想要一舉而下大和城。

但三軍用命歸三軍用命,唐軍面臨的局勢不會因爲士氣的原因就變得樂觀,堅城仍在,還需要唐軍去征服。

六萬大軍,除去三千背嵬,三千左武衛,還有一萬護衛李瑁的中軍,其餘的大軍被分爲五批,趁着白日,輪換不停地攻打大和城。

五萬大唐兒郎,在軍令的指揮下前赴後繼地撲向大和城。

唐軍兵甲銳利,攻城器械也很是齊備,唐軍連番的攻勢確實給南詔軍帶來了極大的困擾,但隨着時間的推移,唐軍的損失也越發地嚴重。

隨着攻勢如潮水般被南詔擊退,撤下來的傷員也越來越多。從一開始的一百、兩百,漸漸變成了後來的三千、五千,很快傷兵便堆滿了後方的營帳。

俗話說“慈不掌兵”,如今的李瑁雖離名帥還有不小的差距,但他這個道理他已經熟記在心。

但熟記終歸只是熟記,戰爭,尤其是冷兵器時代的戰爭永遠避免不了赤裸裸的傷亡,這些李瑁心裡早有準備,但當他看到一排排的傷兵,和那些已經堆積在城下的唐軍屍體,心裡還是會有一絲愧疚。

這些士卒都是他從劍南帶來的川蜀子弟,他們懷抱着建功立業,拜將封侯的熱血來到這裡,可是卻被永遠地留在了這裡,再也回不去家鄉。

隨着時間的推移,心疼不只是李瑁,還有閣羅鳳。

南詔本就是南垂小國,百姓不多,作爲主要戰力的成年男子更少。今日一戰,大和城中二十到四十之間的成年男子已經被他徵調了近過半。

大唐乃是大國,域廣民衆,徵調大軍並非難事,但南詔卻沒有大唐這麼雄厚的家底,再照這樣打下去,南詔的底子早晚被耗光。

而且隨着戰役的推進,兩方的傷亡越來越多,兩方的仇怨也就越來越深,再這樣下去,此戰之後必成死敵。

南詔國小,又介於大唐和吐蕃之間,不到萬不得已,南詔着實不願和大唐結仇。

閣羅鳳站在大和城的城頭上,趁着唐軍一波攻勢被擊退,士卒退下的當口,他站在城樓上,朝着大唐中軍的方向吼道:“南詔王閣羅鳳請見大唐壽王殿下。”

閣羅鳳聲音極大,前方組織功城的馬璘聽到了閣羅鳳的聲音,雖然心存疑慮,但還是派人將此間的消息告訴了李瑁。

李瑁身邊有南霽雲等一衆府衛護衛,雖在戰場上卻也不虞安全問題,他得知閣羅鳳求見自己,於是點頭同意了下來,策馬走到了陣前。

“本王便是李瑁,閣羅鳳你背信棄義,攻我大唐,你還有何話要說?”李瑁拔出承影劍,指着城頭上的閣羅鳳喝問道。

閣羅鳳道:“壽王殿下明鑑,我之前領兵之大唐羈縻州並非是爲了攻打大唐,而是爲了追擊我朝的叛臣,這其中想必是有誤會,殿下明查啊。”

誠節叛逃之事的背後是誰在影子,閣羅鳳比誰都清楚,但眼下他也只能揣着明白當糊塗,給李瑁留些面子,希望他能知難而退。

最近有不少書友反應謹言更新很慢,這一點謹言也很清楚。謹言想要在這裡再次解釋一下,謹言有自己的工作,有些時候還經常要加班,所以每天碼字的時間有限。謹言今年已經二十五了,到了這個年紀考慮的最多的是工作和家庭壓力(雖然還沒有結婚),個人的精力確實有限,希望大家諒解。謹言以後也會盡量多抽出時間來碼字,爭取兩更。

第三十六章 收盤第十七章 妾名含光第十章 韋清兒第二章 坦羅斯之敗第四十四章 名劍含光第二十七章 策反第三十三章 燒糧第二十四章 開解第三十一章 強取奴契第十一章 挑撥第三十一章 屠殺第十五章 官學第二十八章 全據中原第十二章 誤闖第二十八章 設計第二十章 相州之戰第四十四章 春日遊園第三十七章 皇帝駕崩第二十五章 沙匪第九章 拜訪相府第三章 軍情第十九章 漁陽鼙鼓動地來第二十四章 吐蕃來使第三十五章 教坊司第三十章 籌糧第三十一章 薊城內亂第二十一章 邯鄲郭鴻第十二章 誤闖第十七章 楊國忠拜相第二十章 賑災第十二章 軍中比武第十三章 威嚇第八章 議政第一章 北上之議第三十章 無情亦有情第四十二章 生隙第十八章 襲城第三十七章 妥協第四十八章 芙蓉園第十九章 內外呼應第五章 離間第十六章 謀退第十七章 論志第四十三章 嶲州鐵礦第二十九章 東歸第十四章 贈禮第七章 所謂妙人第十九章 回京第二十章 定南詔第三十九章 起兵第二十九章 慾望第十二章 斬將第二十五章 兵圍范陽第十三章 贈劍第六章 兵敗靈寶第五章 出關第四十二章 沐浴華清宮第十七章 豆蔻初開第一章 北上之議第十七章 妾名含光第十四章 平亂第三十章 內鬥第二十三章 機會第十四章 急返河北第十九章 蜀商求見第五十六章 破劍川第三章 觀門難入第四十六章 下馬威第七章 所謂妙人第三十五章 暗流第二十一章 天策上將第四章 美人玉環第四十一章 收爲己用第三十五章 孤注一擲第十八章 襲城第二十二章 請降第三十六章 遣回第八章 起兵第二十四章 暗會第十九章 蜀商求見第二十一章 出征第十一章 叛亂第三十五章 武庫大火第八章 南詔秘聞第十九章 破城第七章 試探第八章 起兵第二十章 益州商會第十二章 設伏飛虹谷第二十七章 聯姻第九章 寧王第四十三章 嶲州鐵礦第十二章 斬將第十章 祿山殞命第四十二章 林美人第三十九章 安祿山獻捷第三十一章 薊城內亂第三十三章 威懾第二十三章 鋤奸第四十六章 返京
第三十六章 收盤第十七章 妾名含光第十章 韋清兒第二章 坦羅斯之敗第四十四章 名劍含光第二十七章 策反第三十三章 燒糧第二十四章 開解第三十一章 強取奴契第十一章 挑撥第三十一章 屠殺第十五章 官學第二十八章 全據中原第十二章 誤闖第二十八章 設計第二十章 相州之戰第四十四章 春日遊園第三十七章 皇帝駕崩第二十五章 沙匪第九章 拜訪相府第三章 軍情第十九章 漁陽鼙鼓動地來第二十四章 吐蕃來使第三十五章 教坊司第三十章 籌糧第三十一章 薊城內亂第二十一章 邯鄲郭鴻第十二章 誤闖第十七章 楊國忠拜相第二十章 賑災第十二章 軍中比武第十三章 威嚇第八章 議政第一章 北上之議第三十章 無情亦有情第四十二章 生隙第十八章 襲城第三十七章 妥協第四十八章 芙蓉園第十九章 內外呼應第五章 離間第十六章 謀退第十七章 論志第四十三章 嶲州鐵礦第二十九章 東歸第十四章 贈禮第七章 所謂妙人第十九章 回京第二十章 定南詔第三十九章 起兵第二十九章 慾望第十二章 斬將第二十五章 兵圍范陽第十三章 贈劍第六章 兵敗靈寶第五章 出關第四十二章 沐浴華清宮第十七章 豆蔻初開第一章 北上之議第十七章 妾名含光第十四章 平亂第三十章 內鬥第二十三章 機會第十四章 急返河北第十九章 蜀商求見第五十六章 破劍川第三章 觀門難入第四十六章 下馬威第七章 所謂妙人第三十五章 暗流第二十一章 天策上將第四章 美人玉環第四十一章 收爲己用第三十五章 孤注一擲第十八章 襲城第二十二章 請降第三十六章 遣回第八章 起兵第二十四章 暗會第十九章 蜀商求見第二十一章 出征第十一章 叛亂第三十五章 武庫大火第八章 南詔秘聞第十九章 破城第七章 試探第八章 起兵第二十章 益州商會第十二章 設伏飛虹谷第二十七章 聯姻第九章 寧王第四十三章 嶲州鐵礦第十二章 斬將第十章 祿山殞命第四十二章 林美人第三十九章 安祿山獻捷第三十一章 薊城內亂第三十三章 威懾第二十三章 鋤奸第四十六章 返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