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九章 安祿山獻捷

寒冬已遠,一陣陣和風拂面,長安城漸漸恢復往昔的色彩與生機。

天寶元年春,蘭陵坊太華觀。

平坦的草地上,江採萍穿着一襲純白的曳地長裙,手挽水袖,似驚鴻飛鳥般正翩翩起舞。

江採萍的舞姿時而慢,如蘭草在池中輕曳;時而快,如白鳳在九天盤旋;時而重,如戰場鼓擂,欲震天地;時而輕,如人前耳語,幾不可聞。

而李瑁,則斜躺在小亭中的錦塌上,看着面前舞姿翩躚的佳人,微笑撫掌:“低迴蓮破浪,凌亂雪縈風。梅奴(江採萍小名)之姿驚若翩鴻,婉若游龍,果真不負驚鴻之名。”

一曲舞罷,江採萍掖住長裙,邁着蓮步走到李瑁的身前,端起桌上的一杯茶奉到了李瑁的手邊:“李郎飽覽宮廷之舞,小童拙姿可還能入你眼?”

李瑁一邊接過江採萍手中的茶杯,一邊拉着江採萍在自己身旁坐下:“觀你的驚鴻舞本就去年春天便說好的,不意竟拖到了今日,確是我的過錯。”

江採萍微微搖了搖頭,躺進了李瑁的懷裡,輕聲道:“李郎有凌雲之志,小童自知,殿下不必爲此疚心,我並不曾因此怨過李郎。”

李瑁鼻尖嗅着江採萍清新的髮香,問道:“你既不怨我,又爲何不肯隨我回府,你是我的女人。哪有妻室和小姑子住在一處的道理,你居於這太華觀終究不是長久之計。”

江採萍回道:“公主年少,李郎雖在這太華觀中佈置了許多侍婢,但終究不是能同她說話的人。往日公主身邊能說得上話的只有我,我若走了,誰還能陪他。”

李瑁道:“你若想陪婉兒,你時常過來探望便是,無論如何你們總有分開的一日。”

江採萍擡頭看着李瑁,溫婉地搖頭道:“現在還不是時機。”

“那你覺得何時纔是時機?”李瑁見江採萍似有所指,不解地問道。

江採萍妍妍一笑,回道:“待玉環姐姐何時懷了李郎的世子,我便隨殿下回府。”

江採萍之言一出,李瑁頓時明白了過來。

難怪她此時不願隨自己回府,也不讓自己碰,原來她是擔心自己的出現威脅了楊玉環的地位,引起楊玉環的反感。

也難怪她會這樣想,向她這樣溫柔婉約的女人被丈夫帶回家,任誰都會感到極大的危機感,哪怕這個女人是楊玉環。

楊玉環是李瑁明媒正娶的王妃,更是貴妃娘娘的堂妹,楊家人在朝中也頗有些勢力,若是江採萍此時入府,甚至是爲李瑁誕下一子,就算李瑁護着她,她在王府的日子恐怕也不會好過。

她本無心與楊玉環爭奪那正妃之位,又何必急着入府,陷自己於兩難。

好一個聰明曉事的女人。

沒想到楊玉環和江採萍這兩個本該在皇宮中爭風吃醋的女人,竟然因爲自己在宮外又發生了這樣的聯繫,世事無常,當真是有趣地緊。

“只是這樣無名無分地在外面,卻是委屈了你。”李瑁拉過江採萍的手,臉上有些愧疚的神色。

江採萍搖了搖頭,輕輕戳了戳李瑁的心口:“只要李郎心裡有我就好,自不必爭在這一朝一夕。”

就在李瑁還在心中感慨的時候,一名李隆基身邊御前太監卻突然走了進來。

太監走到李瑁的身邊,躬身拜道:“啓稟殿下,河北大勝,平盧節度使安祿山進京獻捷,皇上詔殿下入宮伴駕。”

“安祿山已經抵京了嗎?”李瑁忽然沉聲問道。

御前太監恭敬地回道:“安將軍午時抵京,現正在宮中等候召見。”

李瑁點了點道:“好,本王知道了,你先去觀外等候,本王隨後便至。”

“諾。”御前太監躬身一拜,退了出去。

江採萍看着他走後,好奇地問道:“安祿山是何人,我爲何聽着這般熟悉?”

“你見過他,自然覺得熟悉,他就是那個去年春宴,在紫雲樓中賣乖取巧的胖子。”李瑁眼神凜然地回道。

江採萍見李瑁這個樣子,立刻猜出了李瑁對安祿山的態度,問道:“他不是去年剛封的平盧節度使嗎?怎麼,李郎不喜歡此人嗎?”

李瑁自然不喜歡安祿山,甚至可以說是厭惡和忌憚了,只不過個只原因卻不可與旁人說道。

李瑁見江採萍有些好奇,只是回道:“安胖子面忠實奸,野心極大,絕非良善之輩。可惜這天寶年的頭份邊功竟叫他拿了去,只怕他這次討了父皇的歡心,又要加官了。”

前些天百官朝見,各鎮節度使進京,只有平盧節度使安祿山因爲奚族小股敵人侵擾留在了邊鎮。半月前安祿山在營州城外設伏大敗奚族,斬首三千,得了這改元天寶以來的第一份軍功,以李隆基好大喜功的性子勢必又該大肆獎賞了。

安祿山是什麼人李瑁比誰都清楚,眼見着安祿山得勢,李瑁如何能夠舒服。

“嘻嘻。”

江採萍看着李瑁一臉苦悶的樣子,她突然笑了起來:“李郎一向明智,怎麼今日卻糊塗了?”

“糊塗?我怎麼糊塗了?”李瑁聽着江採萍這麼一說,不解地問道。

江採萍回道:“大唐十節度,個個手握重兵,李郎更是身懷大功,同兼左武衛大將軍之職,一併掌握着西南邊鎮和京中部分禁軍的兵權,早已是引人注目。所謂鮮花着錦,烈火烹油,如此下去難免會遭人妒忌,李郎何不順水推舟,將安祿山這個胡將推出去,讓太子和慶王的注意力都在他的身上,這樣不好嗎?”

“你的意思是讓安胖子出風頭,吸引那些朝中大臣的注意,而我就可以躲在暗處韜光養晦了?”李瑁聽了江採萍的話,眼睛漸漸亮了起來。

之前他一直念着安祿山會造反,想着怎麼打擊他,可他卻沒想過怎麼利用他,如果用的話,這安祿山未嘗不是一顆打擊李亨的好棋子。

江採萍點着頭道:“安祿山是胡人,他若是得勢自然比李郎更加引人注目,不過我對朝事不瞭解,具體怎麼做我卻是不知了。”

江採萍遠離朝政,自然不知道其中的道道,但李瑁每日思考最多的就是這些,怎麼利用安祿山挑起李亨的注意,打擊李亨,李瑁已經找到了最好的魚餌。

李瑁拿過江採萍的玉手,在她如綢緞般絲滑的手背上輕輕吻了一口,打笑道:“梅奴真是我的小諸葛,想不到竟也有這般見地。”

江採萍淺淺一笑道:“小童不懂朝政,也不想摻和朝政,小童別無他求,只是希望李郎過得開心罷了。”

第十章 阻撓第二十章 益州商會第十八章 玉環吃醋第四十六章 蠱惑第三十六章 安慶緒授首第三十三章 燒糧第七章 斬草除根第二十三章 八姐玉珠第二十二章 囑咐第七章 范陽盧氏第四十二章 芙蓉城第二十七章 蠱惑第二章 神箭第三十七章 玉環產子第三十九章 勸降第五章 來世莫在帝王家第五章 佳人如梅第三章 觀門難入第二十八章 玉真宴請第十四章 巧度子河第十五章 官學第三十一章 明升暗降第三章 心機第六章 名將第二十八章 靖王納妃第一章 高仙芝送禮第三十二章 宴無好宴第五十一章 壽國公第四十八章 安祿山生恨第四十二章 美人恩重第二十二章 決戰將臨第二十五章 密謀封后第十六章 人選第四十章 張天師第四章 密信第三十九章 勸降第十三章 安祿山加官第十八章 鎖拿第四十二章 林美人第一章 明月樓高休獨倚第十章 謠言四起第四十八章 安祿山生恨第九章 城破第三十七章 妥協第十八章 攬東風第十五章 紛爭第二十章 佈局耳目第三十八章 世子第三十八章 黜置大使第二十章 叮囑第二十五章 五斗米教第五章 離間第一章 北上之議第二十三章 亦真亦假第二十二章 賑撫使第十三章 威嚇第二十四章 吐蕃來使第四章 交易第二十二章 賑撫使第十五章 紛爭第五章 出關第二十三章 鋤奸第十章 衝突第三十二章 李適之罷相第二十章 佈局耳目第二章 王忠嗣貶謫第五十九章 再遇香花第十五章 局勢翻轉第五章 離間第三十章 威逼利誘第六十章 香花獻策第三十三章 左相第三十八章 世子第二十二章 龍袍第四十六章 返京第十章 韋清兒第十八章 胡姬酒肆第四十一章 提詩黃鶴樓第十六章 定策第三十九章 勸降第三十六章 急攻第二十一章 寧王病危第二十六章 終破僵局第二十一章 寧王病危第十六章 人選第二十三章 八姐玉珠第二十八章 全據中原第二十四章 賑災第六章 兵敗靈寶第十一章 盤算第五章 再遇第五十三章 徒勞第四十二章 沐浴華清宮第二十四章 涼州第四十一章 用計第二十七章 聯姻第四十二章 芙蓉城第十七章 妾名含光第十九章 破城第十六章 定策
第十章 阻撓第二十章 益州商會第十八章 玉環吃醋第四十六章 蠱惑第三十六章 安慶緒授首第三十三章 燒糧第七章 斬草除根第二十三章 八姐玉珠第二十二章 囑咐第七章 范陽盧氏第四十二章 芙蓉城第二十七章 蠱惑第二章 神箭第三十七章 玉環產子第三十九章 勸降第五章 來世莫在帝王家第五章 佳人如梅第三章 觀門難入第二十八章 玉真宴請第十四章 巧度子河第十五章 官學第三十一章 明升暗降第三章 心機第六章 名將第二十八章 靖王納妃第一章 高仙芝送禮第三十二章 宴無好宴第五十一章 壽國公第四十八章 安祿山生恨第四十二章 美人恩重第二十二章 決戰將臨第二十五章 密謀封后第十六章 人選第四十章 張天師第四章 密信第三十九章 勸降第十三章 安祿山加官第十八章 鎖拿第四十二章 林美人第一章 明月樓高休獨倚第十章 謠言四起第四十八章 安祿山生恨第九章 城破第三十七章 妥協第十八章 攬東風第十五章 紛爭第二十章 佈局耳目第三十八章 世子第三十八章 黜置大使第二十章 叮囑第二十五章 五斗米教第五章 離間第一章 北上之議第二十三章 亦真亦假第二十二章 賑撫使第十三章 威嚇第二十四章 吐蕃來使第四章 交易第二十二章 賑撫使第十五章 紛爭第五章 出關第二十三章 鋤奸第十章 衝突第三十二章 李適之罷相第二十章 佈局耳目第二章 王忠嗣貶謫第五十九章 再遇香花第十五章 局勢翻轉第五章 離間第三十章 威逼利誘第六十章 香花獻策第三十三章 左相第三十八章 世子第二十二章 龍袍第四十六章 返京第十章 韋清兒第十八章 胡姬酒肆第四十一章 提詩黃鶴樓第十六章 定策第三十九章 勸降第三十六章 急攻第二十一章 寧王病危第二十六章 終破僵局第二十一章 寧王病危第十六章 人選第二十三章 八姐玉珠第二十八章 全據中原第二十四章 賑災第六章 兵敗靈寶第十一章 盤算第五章 再遇第五十三章 徒勞第四十二章 沐浴華清宮第二十四章 涼州第四十一章 用計第二十七章 聯姻第四十二章 芙蓉城第十七章 妾名含光第十九章 破城第十六章 定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