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三章 徒勞

說來成都相距長安並不算遠,李瑁遣府內信使百里加急把奏摺送到長安也不過兩三日的事情。

李瑁乃方鎮節度,又是親王,信使拿着他的奏章不經三省,不過宰相,徑直便到了李隆基的案頭。

這一日楊玉瑤本如往常一般,在含涼殿陪侍在李隆基身旁,而李隆基則坐在案前,看着各地州府首官送上來的奏摺。

在這堆奏摺的最上面,壓着一封淺藍色封面,邊角燙金的奏摺,極爲顯眼,而在奏摺的封面上竟赫然寫着劍南道節度使靖王瑁的字樣。

李瑁身爲邊疆大吏,一鎮節度,又是李隆基的親子,向皇帝進奏自然是理所應當,司空見慣的事情,但不知怎的,楊玉瑤看着這封奏摺中覺得心中有些不安。

李瑁早不進奏,遲不進奏,偏偏在這個時候進奏,而且她派去劍南聯繫李瑁地葉玄也失去了蹤影,遍尋不得,左等右等沒有半點消息,這和葉玄一往穩重的作風極爲不同。

“難不成葉玄在回來的途中遭遇了什麼意外,亦或是李瑁揹着自己在搞什麼小動作,將葉玄扣了下來?”楊玉瑤看着這封奏摺,自顧地想着。

果然,正如楊玉瑤所擔心的,李隆基拿起李瑁地奏摺後,只是大概地看了幾眼,臉上便露出了難掩的怒色,隨着越看越久,臉上的怒色便越重,等到李隆基將奏摺看完後,他的臉色已經可以說是非常難看了。

楊玉瑤看着李隆基的樣子,心裡猛地咯噔一下,頓覺不好。

“砰!”

李隆基拿着李瑁地奏摺,重重地往桌案上一拍,渾濁的雙眼放出了與年歲不符的精光。

“膽大包天,簡直是膽大包天!”李隆基咬着牙,恨恨道。

楊玉瑤看着李隆基的模樣,試探着問道:“三郎這是怎麼了,可是西南戰事有變?”

李隆基指着奏摺回道:“若是隻是戰事,朕還不至於如此動怒。這是早先十八郎從劍南命人快馬加鞭送來的奏摺,上面盡是彈劾太子的話。”

“彈劾太子?”楊玉瑤聽了李隆基的話已經大概猜到了奏摺的內容,但還是故作不知地問道。

李隆基舒了口氣道:“十八郎彈劾太子以權謀私,借太子之名爲其妻弟安排官位,證據確鑿,你自己看看!”

楊玉瑤從李隆基的手中接過奏摺,一目十行地瀏覽了起來,正如李隆基所言,李瑁彈劾的正是楊玉瑤派人送去的消息。

楊玉瑤看着李瑁地這封奏摺,一下子陷入了茫然。

她確實是想要李瑁上奏彈劾李亨不假,可沒讓他如此急迫地上書呀,她要的只是李瑁地附和,而不是由李瑁主導此事。

李瑁搶在楊玉瑤的前頭彈劾,這一招反客爲主,一下子讓整件事情變了味道,走向了與楊玉瑤原本與其截然不同的發展方向。

按照楊玉瑤原本的計劃,五日後的旬日大朝,葉玄帶着李瑁地奏摺返京,由御史臺於是大夫王鉷當先彈劾,接着楊國忠以宰相之位率羣臣一同進諫,再由李瑁附議,定鼎大局。

這摧枯拉朽的一整套下來,李亨和太子黨必定承受不來,垮下臺來,但李瑁地做法卻一下子打亂了楊玉瑤的節奏。

這就好比兩人約好了一同放火,在約定的時間前後同時進行,叫人救之不及,但李瑁卻偷偷地拋下楊玉瑤提前放了火,給了李亨救火的時間,這分明就是在拆楊玉瑤的臺啊,想要破壞楊玉瑤苦等許久的機會。

若是此刻李瑁站在楊玉瑤的面前,楊玉瑤恨不得將李瑁當場掐死。

不過楊玉瑤恨李瑁歸恨李瑁,是她自己選擇的與虎謀皮,又怎麼怪得了別人,他現在能做的就是彌補李瑁留下的這個窟窿,盡力達成自己的目的。

“想不到太子竟會有這等行徑,藉助自己的儲君身份爲妻族謀利,將來他若是登了大寶,那還得了?”楊玉瑤放下奏摺,“驚訝”地對李隆基道。

楊玉瑤刻意把儲君二字咬地極重,李隆基聽在耳中自然覺得李亨做事確實失了思量,不過他並未如楊玉瑤所期望的那樣動怒,反倒將奏摺丟到了一邊,拉過楊玉瑤的手拍了拍道:“怎麼,娘子是希望朕懲處太子嗎?”

楊玉瑤靠在李隆基的肩上道:“太子品行不端,尚未爲帝便敢以國爲私,三郎萬年之後他若繼位,恐非社稷之福啊。”

李隆基看着楊玉瑤的樣子,自然知道她心裡的小心思,於是握着她的手道:“娘子不屑太子之行,朕自然清楚,可在娘子眼中,難道靖王就是好人了?”

分明是在討論太子的言行,楊玉瑤不知爲何會扯到李瑁的身上,不解地問道:“三郎之言何意?”

李隆基回道:“朕固然偏愛珺兒,想培養珺兒繼承帝位,但終究不能操之過急。太子雖然品德有虧,但他畢竟生性敦儒,待人和善,他暫爲太子對珺兒倒是一種保護,而靖王就不同了,靖王出身行伍,殺伐果斷,野心也極大,若是沒有太子在前面擋着,讓珺兒直接和他相爭,珺兒年幼,朕擔心他會對珺兒不利啊。”

年幼是李珺的優勢,同是也是李珺最大的劣勢,李珺少不更事,連自己都不能照顧妥當,怎麼能處理外來的危及。

而且皇帝年邁,諸皇子都以長成,在這個時候若是立了兩歲的幼子爲儲,將來難免有主少國疑,牝雞司晨之險,許多大臣也絕難贊同。

其實楊玉瑤根本不擔心李瑁對拿李珺怎麼樣,因爲李珺是誰的孩子楊玉瑤很清楚,虎毒尚不食子,以李瑁的性格又怎麼會做出傷害親子李珺之事?不過這些東西楊玉瑤卻是萬萬不敢,也不可能對李隆基講明的。

而且她還不能告訴李隆基,此事李瑁只是一個參與者,從頭到尾其實是她一人主導的。

“那三郎準備如何處理此事呢?”楊玉瑤皺着眉問道。

李隆基回道:“朕欲將此事暫且壓下,稍稍傷叱太子一番便可,免去其妻弟的官職,着其閉門思過。”

李隆基的話已經說到了這個份上,若是楊玉瑤再堅持的話就顯得太過異常了,楊玉瑤只得點了點頭道:“還是三郎思慮周全。”

第十九章 漁陽鼙鼓動地來第四十章 范陽之爭第四十章 范陽之爭第二十八章 全據中原第二章 酒入愁腸第四十三章 嶲州鐵礦第十六章 定策第五十四章 浪穹詔第五章 再遇第三十四章 南歸在即第十八章 鎖拿第十四章 危局第十一章 挑撥第三十八章 黜置大使第十八章 襲城第十六章 中毒第二十章 定南詔第二十六章 疑神疑鬼第三十章 請封第八章 咸宜公主第五章 秦州再會第二十四章 賑災第六章 請帖第二十六章 詩仙太白第五十八章 俟羅君授首第二十九章 出城第十章 決策第三十七章 妥協第八章 咸宜公主第三十三章 吐蕃求親第三十二章 騙城第三十三章 薊城易手第五章 出關第十章 祿山殞命第七章 試探第十一章 挑撥第三十四章 貴妃出宮第十章 謠言四起第三十二章 孟津渡第二章 神箭第三十七章 皇帝駕崩第三十六章 安慶緒授首第三十一章 強取奴契第十三章 再傳聖旨第五章 皇甫惟明第三十六章 急攻第三十四章 救人第十六章 謀退第十五章 紛爭第十九章 賑災第四十三章 酒宴第五十一章 壽國公第二十九章 糧倉第十九章 內外呼應第三十五章 武庫大火第四十七章 清兒產子第十一章 薰風殿第十六章 定策第四十一章 加封第三十四章 貴妃出宮第十一章 冷箭第二十二章 請降第十二章 良宵苦短日高起第三十三章 如虎添翼第十九章 激將第二十六章 詩仙太白第三十六章 瑛娘入府第十章 祿山殞命第三十章 威逼利誘第四十五章 安慶緒第二十三章 守孝第十章 決策第二十二章 接風第十五章 顏真卿第八章 咸宜公主第十五章 紛爭第九章 劍舞第十章 謠言四起第二十二章 囑咐第十七章 楊國忠拜相第二十二章 囑咐第五章 離間第四十一章 祿山拜母第十二章 史思明第十六章 大捷第四章 皇后密會第五章 出關第四十一章 祿山拜母第四十二章 生隙第十五章 授首第二十四章 鬆洲司馬第十二章 良宵苦短日高起第二十四章 吐蕃來使第二十五章 刺客第十三章 威嚇第十五章 官學第十一章 定議第七章 試探第八章 李林甫的試探第二十三章 守孝
第十九章 漁陽鼙鼓動地來第四十章 范陽之爭第四十章 范陽之爭第二十八章 全據中原第二章 酒入愁腸第四十三章 嶲州鐵礦第十六章 定策第五十四章 浪穹詔第五章 再遇第三十四章 南歸在即第十八章 鎖拿第十四章 危局第十一章 挑撥第三十八章 黜置大使第十八章 襲城第十六章 中毒第二十章 定南詔第二十六章 疑神疑鬼第三十章 請封第八章 咸宜公主第五章 秦州再會第二十四章 賑災第六章 請帖第二十六章 詩仙太白第五十八章 俟羅君授首第二十九章 出城第十章 決策第三十七章 妥協第八章 咸宜公主第三十三章 吐蕃求親第三十二章 騙城第三十三章 薊城易手第五章 出關第十章 祿山殞命第七章 試探第十一章 挑撥第三十四章 貴妃出宮第十章 謠言四起第三十二章 孟津渡第二章 神箭第三十七章 皇帝駕崩第三十六章 安慶緒授首第三十一章 強取奴契第十三章 再傳聖旨第五章 皇甫惟明第三十六章 急攻第三十四章 救人第十六章 謀退第十五章 紛爭第十九章 賑災第四十三章 酒宴第五十一章 壽國公第二十九章 糧倉第十九章 內外呼應第三十五章 武庫大火第四十七章 清兒產子第十一章 薰風殿第十六章 定策第四十一章 加封第三十四章 貴妃出宮第十一章 冷箭第二十二章 請降第十二章 良宵苦短日高起第三十三章 如虎添翼第十九章 激將第二十六章 詩仙太白第三十六章 瑛娘入府第十章 祿山殞命第三十章 威逼利誘第四十五章 安慶緒第二十三章 守孝第十章 決策第二十二章 接風第十五章 顏真卿第八章 咸宜公主第十五章 紛爭第九章 劍舞第十章 謠言四起第二十二章 囑咐第十七章 楊國忠拜相第二十二章 囑咐第五章 離間第四十一章 祿山拜母第十二章 史思明第十六章 大捷第四章 皇后密會第五章 出關第四十一章 祿山拜母第四十二章 生隙第十五章 授首第二十四章 鬆洲司馬第十二章 良宵苦短日高起第二十四章 吐蕃來使第二十五章 刺客第十三章 威嚇第十五章 官學第十一章 定議第七章 試探第八章 李林甫的試探第二十三章 守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