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 賑災

楊慎矜以往雖與楊國忠有過不少糾葛,也給楊國忠帶來過許多麻煩,但隨着李林甫的去世和楊家勢力的迅速崛起,楊慎矜已經不再被楊國忠看在眼裡,楊國忠想要對付他只是鼓鼓嘴皮的事情。

楊慎矜只是一個可有可無的官員,而楊暄卻是他的長子,將來是要繼承他的家業的,兩者相權,孰重孰輕自然是一眼可知,楊國忠幾乎沒有任何的猶豫就答應了李瑁的要求。

李瑁見楊國忠答應了自己的條件,便將楊暄交給了楊國忠,自己徑直回了府,而楊國忠眼看着李瑁離去,接着他憤恨地帶着楊暄回了相府。

楊國忠回到相府後,自覺大失顏面,一夜悶悶不樂,徹夜未眠,輾轉思慮了一夜後,楊國忠一大早便入了宮。

楊國忠乃當朝右相,又是皇后娘娘的堂兄,楊玉瑤早有交代,楊國忠幾乎沒有任何的阻攔便直接入了皇后寢宮紫蘭殿。

“臣楊國忠拜見皇后娘娘。”楊國忠上前躬身拜道。

“都是自家人,堂兄不必客氣。”楊玉瑤擡了擡手,示意楊國忠起身。

“時辰尚早,堂兄怎麼今日來的這般早,可是有什麼要事?”楊玉瑤見楊國忠的行爲有些反常,於是問道。

楊國忠回道:“臣是爲了昨日暄兒之事來的。”

“暄兒?暄兒怎麼了?”楊玉瑤接着問道。

“昨日之事是這樣的...”楊國忠走到楊玉瑤的身邊,將昨日李瑁問罪楊暄的事情說了出來,當然其中也少不了一些添油加醋的部分。

楊玉瑤能在爾虞我詐的皇宮之中走到今日的地位,自然不會只聽誰的一面之詞便做出判斷,但是當她將事情全部聽完後,還是難免不悅。

楊國忠的話難免有添油加醋的部分,但李瑁鎖拿楊暄之事應該不假。楊玉瑤原本還對李瑁抱有一絲幻想,希望他能站在李珺這一邊,但隨着她得知李瑁竟然當衆叫楊家難堪,楊玉瑤便已知曉,李瑁和自己必然不是一路人了。

“堂兄清早來此,應該不是爲了找本宮訴苦的吧,關於李瑁堂兄可有什麼打算?”楊玉瑤想了想,問道。

楊國忠自然有他的盤算,楊國忠連忙回道:“如今扶助英王登基之事迫在眉睫,而李瑁卻在這個時候出來裹亂,未嘗沒有襄助太子,和娘娘,和楊家爲難的意思,李瑁此人娘娘不可不防啊。”

楊玉瑤聽着楊國忠的話,心中不禁覺得一陣鄙夷。

李瑁和楊家爲難興許是有的,但若說他襄助太子,和李亨聯合,這就未免有些刻意曲解了。

李亨和李瑁不對付,這早已是滿朝皆知的事情,只要李亨一日還是太子,李瑁就不會與他聯合,不過話雖如此,楊國忠的話也確實給她敲響了警鐘。

李林甫之亂中李亨不顧生死,帶着千餘人的東宮六率便敢出城護駕,還割下了李林甫的人頭,隨着李亨在此次叛亂中的表現,他重新贏得了李隆基的好感,原本岌岌可危的東宮之位也穩固了一些,對着李隆基自己廢黜李亨的太子之位恐怕短時間內已經不現實,他們一定要設法主動出擊。

而當他們在和李亨纏鬥時,李瑁在一旁束手觀戰確實可能會有漁翁得利的機會,楊玉瑤對李瑁也極不放心,着實應該限制李瑁一下。

楊玉瑤道:“李瑁近來確實有些和楊家作對的意思,本宮欲尋機將他誑出長安,你可有良策。”

楊國忠一聽楊玉瑤的話,心中頓時大悅。

李林甫已死,李亨又小心謹慎,如今整個長安城中能叫李林甫畏懼的人唯李瑁一人而已,若是李瑁也便弄出了長安,那他便是高枕無憂了。

“將李瑁弄出長安的辦法便在其中。”李林甫從袖中掏出一封地方御史呈上來的奏報,交到了楊玉瑤的手中。

楊玉瑤好奇地從楊國忠手中接過奏摺,緩緩打了開來,待楊玉瑤看完後終於隱約猜到了楊國忠的用意。

岷水氾濫,劍南眉州、樂山一代大水肆掠,淹沒農田房舍無數,死傷六千餘人,十數萬百姓流露失所,食不果腹,地方官員及御史上奏請求朝廷賑災撫民。

“堂兄的意思是?”楊玉瑤手中拿着奏摺,問道。

楊國忠得意道:“李瑁官拜劍南節度使,益州更是他的封地所在,岷水氾濫,禍及周邊郡縣,李瑁作爲劍南首官理當前往賑災宣撫。”

“賑災?”

楊玉瑤柳眉微蹙,問道:“賑災能有幾日,最多不過兩三個月,這能有什麼意義?”

楊國忠道:“節度使遙領邊鎮終歸不利於地方安穩,李瑁離京後我們大可上奏陛下,請陛下着李瑁常駐劍南,以安邊鎮。”

“讓常駐邊鎮?天策府那些在京的官員會同意嗎?”天策府雖然一向低調,但他們在朝中的勢力依舊不容小覷。”楊玉瑤擔憂地問道。

這些年來,李瑁雖然一直不顯山不露水,很少在朝堂中展示自己的獠牙,但這不意味着李瑁便是軟弱可欺之輩,他若是真的硬氣起來,楊玉瑤心中也沒有底。

楊國忠自信道:“娘娘放心,近來我楊家勢力大盛,朝中諸臣有半數都已拜於麾下,只要李瑁離京,天策府的那些官員便都不足爲慮,到時廷議大起,再加上娘娘的枕邊風,必能留得李瑁在劍南。”

若是擱在以前,楊國忠自然畏懼李瑁,甚至連走路都會刻意避開,但如今,楊玉瑤封后,楊國忠拜相,楊家官封三品及以上者近十人,楊家如此大的聲勢,楊國忠豈會再願意看李瑁的臉色?他說起話來自然也硬氣了許多。

wωw ▲t t k a n ▲C〇

楊玉瑤雖知楊國忠不學無術,甚至打心裡有些看不上她這個堂兄,但她除了他之外似乎也別無選擇。

楊玉瑤在心中揣度了一會兒楊國忠的話,似乎並無不妥之處,於是回道:“好,那就按堂兄的意思來,堂兄負責發動廷議,我來吹陛下的枕邊風。”

楊國忠聽得楊玉瑤聽從了自己的建議,心中大定,李瑁離京,整個長安城他便再無顧忌之人。

第十一章 盤算第二十三章 離京第四十五章 威逼第二十章 平叛人選第三十九章 再入安戎城第十六章 大捷第十六章 定策第三十四章 南歸在即第四十三章 破關第十二章 良宵苦短日高起第三十六章 瑛娘入府第二十一章 魏州之戰第三章 暗探第十三章 急報入京第三十四章 謠言四起第三十章 內外交困第四十一章 用計第七章 香花夫人第十三章 再露崢嶸第一章 勸進第七章 救人第二十一章 天策上將第十二章 誠節出城第四十六章 返京第十章 衝突第三十七章 玉環產子第一章 太子窘境第八章 南詔秘聞第十五章 入宮第十八章 胡姬酒肆第十二章 誤闖第四十五章 威逼第四十六章 返京第八章 瑛娘第三十八章 風雲匯中州第二十三章 弔唁第十章 逐鹿第七章 閿鄉城第十六章 兵臨洱海第十二章 西都月下第二十五章 元日朝會第三十五章 河北平定第一章 水淹第四十六章 下馬威第六章 名將第八章 有女釆萍第二十九章 慾望第四十章 張天師第七章 香花夫人第二十五章 決戰第十二章 斬將第九章 寧王第三十一章 屠殺第十一章 挑撥第三十七章 皇帝駕崩第二十四章 賑災第十八章 鎖拿第三十一章 明升暗降第三十八章 風雲匯中州第二十六章 終破僵局第二十一章 寧王病危第十七章 論志第二十六章 詩仙太白第十七章 小道第二十六章 韋昭訓第十章 衝突第九章 城破第四十四章 名劍含光第三十六章 遣回第二十四章 暗會第二十五章 兵圍范陽第四章 結盟第三十七章 陳倉古道第十六章 春和日麗第十二章 危機第二十二章 賑撫使第四十六章 返京第三十章 請封第三十四章 南歸在即第二十七章 蠱惑第六章 名將第二十六章 決定第三十六章 安慶緒授首第二十一章 寧王病危第二十九章 出城第九章 封后第五章 佳人如梅第十四章 巧度子河第八章 回府第五十三章 徒勞第三十三章 燒糧第五章 出關第九章 論戰第二十六章 安思順第四十四章 春日遊園第八章 提點第二十一章 邯鄲郭鴻第五十五章 拒和第十六章 春和日麗第三十章 威逼利誘
第十一章 盤算第二十三章 離京第四十五章 威逼第二十章 平叛人選第三十九章 再入安戎城第十六章 大捷第十六章 定策第三十四章 南歸在即第四十三章 破關第十二章 良宵苦短日高起第三十六章 瑛娘入府第二十一章 魏州之戰第三章 暗探第十三章 急報入京第三十四章 謠言四起第三十章 內外交困第四十一章 用計第七章 香花夫人第十三章 再露崢嶸第一章 勸進第七章 救人第二十一章 天策上將第十二章 誠節出城第四十六章 返京第十章 衝突第三十七章 玉環產子第一章 太子窘境第八章 南詔秘聞第十五章 入宮第十八章 胡姬酒肆第十二章 誤闖第四十五章 威逼第四十六章 返京第八章 瑛娘第三十八章 風雲匯中州第二十三章 弔唁第十章 逐鹿第七章 閿鄉城第十六章 兵臨洱海第十二章 西都月下第二十五章 元日朝會第三十五章 河北平定第一章 水淹第四十六章 下馬威第六章 名將第八章 有女釆萍第二十九章 慾望第四十章 張天師第七章 香花夫人第二十五章 決戰第十二章 斬將第九章 寧王第三十一章 屠殺第十一章 挑撥第三十七章 皇帝駕崩第二十四章 賑災第十八章 鎖拿第三十一章 明升暗降第三十八章 風雲匯中州第二十六章 終破僵局第二十一章 寧王病危第十七章 論志第二十六章 詩仙太白第十七章 小道第二十六章 韋昭訓第十章 衝突第九章 城破第四十四章 名劍含光第三十六章 遣回第二十四章 暗會第二十五章 兵圍范陽第四章 結盟第三十七章 陳倉古道第十六章 春和日麗第十二章 危機第二十二章 賑撫使第四十六章 返京第三十章 請封第三十四章 南歸在即第二十七章 蠱惑第六章 名將第二十六章 決定第三十六章 安慶緒授首第二十一章 寧王病危第二十九章 出城第九章 封后第五章 佳人如梅第十四章 巧度子河第八章 回府第五十三章 徒勞第三十三章 燒糧第五章 出關第九章 論戰第二十六章 安思順第四十四章 春日遊園第八章 提點第二十一章 邯鄲郭鴻第五十五章 拒和第十六章 春和日麗第三十章 威逼利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