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離間

其實說起來,跟着王忠嗣一起被貶謫的親衛無一不是跟着王忠嗣屍山血海爬過來的,一個個對他俱是忠心耿耿,情深義重。

但世事就是這樣殘酷,大多數情感總是敵不過現實和利益的誘惑,家室、美人、錢財,對於一個在漢陽陪着王忠嗣苦守三年的侍衛來說有着致命的誘惑,而想要滿足這些誘惑對他來說並不是什麼難事,只需要交出一封書信,一封看似沒有什麼危險的書信,他甚至不會有太多的負罪感。

按照楊國忠和楊玉瑤本來的意思,他是要將這封書信的內容重新謄寫,找高手臨摹王忠嗣的字跡,重新仿製出另外一封信,但李瑁卻給了楊玉瑤不同的建議。

模仿他人字跡的高手手上功夫再強,終歸會有出現疏漏的可能,只要被李隆基發現異常,那邊會前功盡棄,與其採用這種冒險的方法,不如干脆簡單一些,直接在原信上面塗抹。

一封尋常的書信交到了李瑁的手中,經有心人之手,只需要將書信的某些地方塗抹覆蓋,將原本沒有什麼大礙的內容蓋住,故意選擇性地露出一些言語模糊的字眼,整封信的意義瞬間就不一樣了。

早在東漢末年,關中之戰中,曹操爲了離間涼州韓遂和馬超的關係,就曾用一封故意塗抹過的詔安書詔安韓遂,並故意叫馬超知曉,讓馬超看到這封詔安書,藉此引起了關中聯軍之間的相互猜忌,最終使得韓遂和馬超分道揚鑣,最終被曹操逐個擊破,一舉平定了關中。

這一招很老,但就是這麼老套的一招,千百年來卻屢試不爽,只因人心向來如此,他們總是願意相信那些他們最爲擔心的事情,並且會不遺餘力地剷除後患,不只是年輕氣盛的馬孟起,就是老而多疑的李隆基也不例外。

楊國忠手中有王忠嗣和李亨的密信,楊國忠並未親自將密信送到李隆基的案前,這樣做起來未免太過明顯,容易引人懷疑,楊國忠安排將信件呈上去的人正是巡監漢陽的州道監察御史。

監察御史代天巡狩地方,地位特殊,可接民間申訴,案查州道所屬的官員。監察御史美其名曰匿名投信,便將信件加急入京師,在楊國忠的安排下出現在了李隆基的案頭。

李隆基方一看到地方御史呈上來的密信,心裡大驚,便已經有了自己的猜測。

他甚至沒有懷疑這封信件的真僞,也沒有急着派人去核實,他最先想起的是幾日前李亨奏請各節度移鎮的奏摺。

若是各道節帥移鎮,必會引起方鎮混亂,內外失和,甚至會影響邊關的戰局和安穩,屆時邊關局勢一團糟,各鎮節度使又因爲移鎮之事心懷不滿,那時自然就需要一個德高望重,能威懾住衆人的老帥出來鎮住局面,而曾兼任四鎮節度使,對西北諸多將領有着提攜之恩的王忠嗣無疑就是最好的人選。

到了那個時候,王忠嗣將再一次上位,重新執掌兵權,而王忠嗣是誰的人,滿朝上下誰人不知?

只要一想到這一層,李隆基的後背便一陣發涼,難不成太子這是不甘心權勢被削,準備圖謀造反嗎?

李隆基越想,越有這種擔憂,天家無情,李隆基又生性多疑。儘管這封書信的來路並不清楚,用意也絕不單純,甚至就是帶着一種挑撥的意味,但就是這種陽謀,李隆基卻偏偏樂此不疲地上當。

原因無他,寧可殺錯,絕不放過。

一封急令出宮,羽林衛的親信帶着李隆基的指令直奔漢陽郡而去,他們的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帶着王忠嗣的死訊回來見李隆基。

當羽林衛出城的時候,王忠嗣的結局已經註定,任誰都救不了他,與此同時,節度移鎮的奏章也徹底宣告無效,李亨一封奏摺,換來只是李隆基的不滿和警告。

當李隆基的心腹內侍高力士帶着李隆基傷叱的口諭趕到東宮時,李亨還是一頭霧水。

閉門自省三月,用度減半,其間不得枉議國事,不得擅見外臣,這對一國儲君來說已經是極爲嚴厲的懲罰了。

“高翁,事情怎會這樣,我上呈父皇的那封奏摺可是有什麼不妥之處?”李亨與高力士關係不差,聽了李隆基的口諭後,便慌忙地問道。

王忠嗣的死訊早晚傳回長安,此事絕對掩蓋不住,就算說與李亨知道也沒有什麼大礙,還能平白落下李亨的人情,於是高力士看了看四周,小心道:“老奴說與太子知曉,太子可不能傳出去。”

李亨連忙應道:“那是自然,那是自然。”

高力士見四周無人,於是靠在李亨的耳邊道:“陛下收到了一份王忠嗣將軍和太子的密信,信中多有隱晦及塗改之處,陛下看完密信後就大動肝火,下旨處死了王忠嗣將軍,還命老奴還傳口諭。”

“什麼!”李亨聽了高力士的話,驚訝地嘆道。

他只知李隆基動怒,下旨傷叱了自己,沒想到這裡面竟還有這麼多的道道兒,甚至還害死了王忠嗣。

聽到這個消息,李亨的第一反應就是李瑁在其中搗鬼。

因爲節度移鎮,其中受衝擊最大的就是李瑁,李瑁自然會千方百計地阻撓,而且自己被禁足傷叱,受益最大的也是李瑁,要說此事和李瑁無關,李亨是萬萬不信的。

但隨後,李亨想了想又覺得似乎不是李瑁所爲。

他上次與王忠嗣通信還是在大半年前,大半年前李瑁還在南詔鏖戰,自顧尚且不暇,哪裡還有工夫去關注王忠嗣這個被貶謫的將軍呢?

那除了李瑁還能有誰,李亨想了想,腦中突然蹦出了一個名字——楊玉瑤。

楊玉瑤謀求後位已久,李亨一直是阻撓她的主要力量,如今李亨被禁足,她想封后自然就順暢地多,她也是最大的受益者之一。

事涉寵冠後宮的楊玉瑤,高力士必然不肯多言,李亨知道,就算自己問的再多,高力士也不會回答,於是他拱了拱手謝道:“多謝高翁提點,李亨銘記在心。”

高力士擺手笑道:“太子不必客氣,好自爲之便是。”

第十一章 責罰第三十六章 譙氏之殤第十八章 大亂將起第十九章 李林甫第二十二章 賑撫使第二十二章 龍袍第十章 韋清兒第十四章 楊昭儀第二十九章 出城第十二章 良宵苦短日高起第三十四章 貴妃出宮第二十九章 土地兼併第十二章 斬將第四十九章 桀驁的安祿山第七章 曲江春宴第二十三章 梅姬釆萍第二十章 佈局耳目第三十章 威逼利誘第二章 酒入愁腸第七章 入城第二十三章 弔唁第三十章 籌糧第三十三章 威懾第三十一章 糧價第七章 斬草除根第二十一章 寧王病危第十章 胡兒第二十九章 慾望第二十八章 投效第四十五章 安慶緒第三十章 命犯吐蕃第二十九章 王府參軍第十六章 大捷第六章 封后第十九章 賑災第十一章 冷箭第五章 秦州再會第三十四章 救人第八章 咸宜公主第五十四章 浪穹詔第十七章 監國太子第十章 韋清兒第十章 阻撓第十七章 新軍第十章 決策第十九章 破城第二十九章 土地兼併第四十九章 桀驁的安祿山第三章 節帥人選第四十二章 美人恩重第十章 胡兒第三十六章 收盤第二章 王忠嗣貶謫第五章 再遇第七章 所謂妙人第五十八章 俟羅君授首第二十章 臨朝大封第十二章 危機第十四章 世家利弊第十四章 贈禮第四十五章 威逼第十章 逐鹿第二十章 相州之戰第十五章 入宮第十四章 重賞第三章 謀算第三十章 無情亦有情第三十六章 譙氏之殤第二十章 定南詔第二十章 佈局耳目第二十八章 交易第五十二章 先入爲主第二十九章 慾望第三十六章 收盤第五十四章 浪穹詔第二十九章 出城第六章 西北平亂第三十九章 再入安戎城第十二章 軍中比武第三十五章 武庫大火第四十章 張天師第十一章 責罰第十三章 再露崢嶸第八章 瑛娘第一章 高仙芝送禮第五章 皇甫惟明第三十六章 急攻第七章 曲江春宴第二十八章 補堤第三十九章 安祿山獻捷第三十八章 小園梅精第三十七章 陳倉古道第三章 節帥人選第九章 春獵第六十章 香花獻策第二十一章 天策上將第六章 城防之爭第三十二章 騙城第四十一章 提詩黃鶴樓第三十四章 救人
第十一章 責罰第三十六章 譙氏之殤第十八章 大亂將起第十九章 李林甫第二十二章 賑撫使第二十二章 龍袍第十章 韋清兒第十四章 楊昭儀第二十九章 出城第十二章 良宵苦短日高起第三十四章 貴妃出宮第二十九章 土地兼併第十二章 斬將第四十九章 桀驁的安祿山第七章 曲江春宴第二十三章 梅姬釆萍第二十章 佈局耳目第三十章 威逼利誘第二章 酒入愁腸第七章 入城第二十三章 弔唁第三十章 籌糧第三十三章 威懾第三十一章 糧價第七章 斬草除根第二十一章 寧王病危第十章 胡兒第二十九章 慾望第二十八章 投效第四十五章 安慶緒第三十章 命犯吐蕃第二十九章 王府參軍第十六章 大捷第六章 封后第十九章 賑災第十一章 冷箭第五章 秦州再會第三十四章 救人第八章 咸宜公主第五十四章 浪穹詔第十七章 監國太子第十章 韋清兒第十章 阻撓第十七章 新軍第十章 決策第十九章 破城第二十九章 土地兼併第四十九章 桀驁的安祿山第三章 節帥人選第四十二章 美人恩重第十章 胡兒第三十六章 收盤第二章 王忠嗣貶謫第五章 再遇第七章 所謂妙人第五十八章 俟羅君授首第二十章 臨朝大封第十二章 危機第十四章 世家利弊第十四章 贈禮第四十五章 威逼第十章 逐鹿第二十章 相州之戰第十五章 入宮第十四章 重賞第三章 謀算第三十章 無情亦有情第三十六章 譙氏之殤第二十章 定南詔第二十章 佈局耳目第二十八章 交易第五十二章 先入爲主第二十九章 慾望第三十六章 收盤第五十四章 浪穹詔第二十九章 出城第六章 西北平亂第三十九章 再入安戎城第十二章 軍中比武第三十五章 武庫大火第四十章 張天師第十一章 責罰第十三章 再露崢嶸第八章 瑛娘第一章 高仙芝送禮第五章 皇甫惟明第三十六章 急攻第七章 曲江春宴第二十八章 補堤第三十九章 安祿山獻捷第三十八章 小園梅精第三十七章 陳倉古道第三章 節帥人選第九章 春獵第六十章 香花獻策第二十一章 天策上將第六章 城防之爭第三十二章 騙城第四十一章 提詩黃鶴樓第三十四章 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