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四章 南歸在即

丟失洛陽,對大唐震動極大,甚至可以說是動搖了大唐統治的根基。

李隆基回到內宮,擔憂與憤怒之下,竟做出了一個荒唐的決定——御駕親征。

李隆基欲下令,命隴右、安西。朔方、河西等鎮,及各州都督僅留下一半兵馬守城,剩下的士卒均有主帥統領,限二十日趕到,至潼關勤王。

而朝務則交由太子監國,靖王輔政,一同處理國事。

李隆基的想法一出口,陪在他身旁的楊玉瑤和高力士頓時驚駭住了。

縱觀李隆基稱帝四十載,甚至包括他當太子,當臨淄郡王的那些年,他都沒有什麼亮眼的沙場履歷,甚至就連邊鎮都很少涉足,更何談御駕親征。

以李隆基的武略和他眼下的精力,他縱然是去了潼關也是無濟於事,哪能幫得上什麼忙,反倒容易給安祿山可乘之機。

而且若是太子監國,朝政大權便要旁落到太子手中,一旦李隆基在潼關有個什麼三長兩短,屆時太子順理成章地繼位,以太子和楊玉瑤之間的關係,楊玉瑤能落得了好?

楊玉瑤連忙上前勸道:“三郎乃大唐天子,身系天下安危,豈能輕出長安,至自己於險地,安祿山反叛不過一時得逞,三郎何必焦急。”

李隆基道:“一時得逞?如今連東都洛陽都淪落敵手了,再要不了幾日,范陽叛軍就該兵臨潼關城下了,朕豈能安坐長安!”

安祿山破虎牢,得洛陽,將臨潼關,大唐王朝正在面臨着立國數百年來從未有過的危機,李隆基心中焦慮萬分,哪裡還聽得進楊玉瑤的話。

高力士跟在李隆基身旁已有五十年,他對李隆基的忠心自然毋庸置疑。

高力士見楊玉瑤勸諫未成,也連忙跪拜在地,勸道:“陣前兇險,陛下乃九五至尊,着實不宜親至,陛下大可潛靖王前往即可,還望陛下三思啊!”

高力士一片忠心,口中所說之話也是情急之語,但這些話聽在李隆基的耳中就是另一番味道了。

“砰!”

李隆基一腳踹在了高力士的肩頭,將他踹翻在地,指着他怒喝道:“三思三思,朕已經思慮許久了,何爲陣前兇險,難道靖王可以掛帥朕就不行嗎?朕要讓你這個老貨看看,朕雖然年紀大了,但照樣可以出征破敵。”

李隆基的話讓高力士一愣,他跟着李隆基大半輩子,他太瞭解李隆基了。李隆基年紀雖大,但他的好勝心卻比任何人都強,否則他也不會爲了邊功,爲了名超太宗,放任邊鎮做大,導致如今的局面了。

自入天寶年來,李瑁的戰功越發地顯赫,這給了李隆基極大的壓力和危機感。

如今安祿山造反,朝廷內憂外患,李瑁在朝廷和坊間的呼聲越來越高,不止一次地有人上奏推舉李瑁掛帥東征,李隆基已經有些坐不住了。

李瑁有野心,李隆基很清楚。

若當真是讓李瑁掛帥出征平定了安祿山的叛亂,收復東都洛陽,屆時李瑁以天下兵馬大元帥之姿回師洛陽,他的實力和聲望都將達到頂點。

到了那個時候,李隆基還能壓的住他嗎?誰能保證他不會成爲第二個李世民,兵諫大明宮,逼他退位讓賢。

退一萬步講,就算李瑁對他忠心耿耿,但李瑁天策府的那幫部下呢?他們爲了自己的榮華富貴爲了博一個從龍之功也一定會推李瑁上位,那到時他就成了又一個高祖,被幽禁在興慶宮中看李瑁的臉色。

這絕非李隆基願意看到,所以就算李隆基明智啓用李瑁是最明智的選擇,知道李瑁是最有可能平定叛亂的人選,他也絕不會同意李瑁掛帥出征。

--------

這個時候,內宮之地極爲敏感,李瑁絕不會冒險前往,李瑁和楊玉瑤會面的地點便定在了少陽殿。

李隆基有意親征,交由太子監國,楊玉瑤早已慌了神,哪還顧得上和李瑁以往的恩怨。

“老東西心急關東戰事,已經決心由李亨監國,他親自率大軍親征。”李瑁方一入內,楊玉瑤便主動上前對李瑁道。

李瑁聽到這個消息,先是微微一愣,但隨機就明白了楊玉瑤如今慌張的原因。

如今的楊玉瑤處境實在是太尷尬了,安祿山造反,打的便是清君側的旗號,而他揚言要清的君側自然就是楊玉瑤還有楊國忠等楊家人。

如今楊家雖然依舊大權在握,但宮外的朝議壓力已經可想而知。

若是李隆基安在,李隆基自然可以護着他們,可若是李隆基不在長安,或者有什麼三長兩短,那還有誰能夠扛着李亨的壓力護着他們。

楊國忠自然是靠不住的,而且楊國忠的死活楊玉瑤也沒那麼關心,她關心的是李珺還有她自己的安危。

“父皇親征確實弊大於利,但近來父皇正在疏遠於我,我說的話恐怕父皇也聽不進去吧。”李瑁早已打算好要抽身事外又豈會在主動去招惹是非,徒將自己陷入險地。

楊玉瑤一聽到李瑁推脫的話,臉色一下子難看了起來,楊玉瑤道:“你不關心旁人的生死,難道連珺兒你也不管了嗎?他可是你的親子,難不成你要看着他身臨死局?”

所謂虎毒不食子,雖然楊玉瑤和李瑁有隙,楊玉瑤沒有信心能說服李瑁,但李珺卻是他的親子無疑,李瑁不可能視而不見。

如今大唐的局勢急轉直下,李隆基又對李瑁嚴加防範,李瑁已然漸成砧板上的魚肉,就算劍南那邊李泌穩得住,長安這裡也是個問題。

李瑁潛返劍南已成定局,李瑁信不過楊玉瑤,自然不會和她明說,至於李珺的安危他也絕不會坐視不理。

李瑁沒有和楊玉瑤直言,只是簡單地回道:“你放心,我雖不會在此時插手朝政,但我絕不會讓珺兒陷入危局,該出手時我自會相助。近來你就老老實實地待在宮中,不要隨意走動就好。”

李瑁說的話雖是爲了敷衍楊玉瑤,但也是實情。

他若是繼續留在長安,非但於國不利,連他自己都無法自保,只要他順利回了劍南,屆時二十萬大軍北上,哪怕是李隆基也要看他的臉色。

第四十二章 生隙第一章 玉環有喜第三章 問安第四十二章 沐浴華清宮第六章 請帖第三十三章 帝欲親征第二十章 光復東都第二十六章 災民第十七章 論戰第四十章 張天師第四十六章 返京第二十七章 張天師第四十三章 酒宴第三十二章 盛王李琦第二十三章 離京第三十三章 帝欲親征第二十八章 全據中原第三章 問安第二章 酒入愁腸第十四章 世家利弊第三十七章 太華出家第九章 高仙芝第二十四章 鬆洲司馬第三十一章 強取奴契第三十六章 收盤第二章 神箭第二十七章 張天師第七章 香花夫人第十七章 宣慰河北第四十章 潼關戰起第二十二章 雪中琴聲第十三章 急報入京第四十四章 名劍含光第二十五章 密謀封后第三十八章 黜置大使第十八章 玉環吃醋第三十二章 盛王李琦第三十三章 帝欲親征第十五章 顏真卿第十二章 史思明第四十二章 沐浴華清宮第四十章 范陽之爭第十九章 破城第八章 南詔秘聞第七章 香花夫人第六章 城防之爭第三十一章 薊城內亂第一章 爭鋒相對第十七章 監國太子第五十三章 徒勞第三十七章 玉環產子第三十七章 陳倉古道第三章 暗探第二章 貴妃玉瑤第三十三章 吐蕃求親第一章 水淹第二十八章 補堤第二十五章 五斗米教第四十三章 嶲州鐵礦第三十六章 譙氏之殤第十八章 返程第三十九章 所謂世家第九章 寧王第二十四章 鬆洲司馬第二十八章 交易第四十四章 監軍第三十二章 別苑密謀第六章 南詔入京第三十章 無情亦有情第六章 鳳棲梧第十三章 圈套第四十八章 安祿山生恨第四十四章 入關第四十一章 祿山拜母第八章 議政第十章 謠言四起第八章 咸宜公主第十章 祿山殞命第三章 暗探第十四章 危局第三十八章 黜置大使第九章 城破第四十三章 破關第三十五章 教坊司第四章 提詩第七章 斬草除根第十九章 賑災第二十七章 情濃第五十八章 俟羅君授首第十五章 紛爭第三十一章 薊城內亂第二十二章 請降第十六章 楊慎矜投靠第四十四章 春日遊園第三十七章 太華出家第四章 提詩第六章 西北平亂第十七章 新軍第十一章 冷箭第二十七章 策反
第四十二章 生隙第一章 玉環有喜第三章 問安第四十二章 沐浴華清宮第六章 請帖第三十三章 帝欲親征第二十章 光復東都第二十六章 災民第十七章 論戰第四十章 張天師第四十六章 返京第二十七章 張天師第四十三章 酒宴第三十二章 盛王李琦第二十三章 離京第三十三章 帝欲親征第二十八章 全據中原第三章 問安第二章 酒入愁腸第十四章 世家利弊第三十七章 太華出家第九章 高仙芝第二十四章 鬆洲司馬第三十一章 強取奴契第三十六章 收盤第二章 神箭第二十七章 張天師第七章 香花夫人第十七章 宣慰河北第四十章 潼關戰起第二十二章 雪中琴聲第十三章 急報入京第四十四章 名劍含光第二十五章 密謀封后第三十八章 黜置大使第十八章 玉環吃醋第三十二章 盛王李琦第三十三章 帝欲親征第十五章 顏真卿第十二章 史思明第四十二章 沐浴華清宮第四十章 范陽之爭第十九章 破城第八章 南詔秘聞第七章 香花夫人第六章 城防之爭第三十一章 薊城內亂第一章 爭鋒相對第十七章 監國太子第五十三章 徒勞第三十七章 玉環產子第三十七章 陳倉古道第三章 暗探第二章 貴妃玉瑤第三十三章 吐蕃求親第一章 水淹第二十八章 補堤第二十五章 五斗米教第四十三章 嶲州鐵礦第三十六章 譙氏之殤第十八章 返程第三十九章 所謂世家第九章 寧王第二十四章 鬆洲司馬第二十八章 交易第四十四章 監軍第三十二章 別苑密謀第六章 南詔入京第三十章 無情亦有情第六章 鳳棲梧第十三章 圈套第四十八章 安祿山生恨第四十四章 入關第四十一章 祿山拜母第八章 議政第十章 謠言四起第八章 咸宜公主第十章 祿山殞命第三章 暗探第十四章 危局第三十八章 黜置大使第九章 城破第四十三章 破關第三十五章 教坊司第四章 提詩第七章 斬草除根第十九章 賑災第二十七章 情濃第五十八章 俟羅君授首第十五章 紛爭第三十一章 薊城內亂第二十二章 請降第十六章 楊慎矜投靠第四十四章 春日遊園第三十七章 太華出家第四章 提詩第六章 西北平亂第十七章 新軍第十一章 冷箭第二十七章 策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