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退封

清晨,內宦邊令誠奉詔前往閿鄉城宣旨。

自古以來宣旨封賞都是一份肥差,但凡是宣旨的宦官,沒有幾個不是賺的盆滿鉢滿地回京的,如今雖是戰時,但亦相差不遠。

就在上個月,同爲內宦的王光正前往朔方宣旨,封賞郭子儀,還整整撈了三千貫回京。

李光弼剛剛在飛虹谷大勝敵軍,繳獲無數,正是財大氣粗的時候,他只要稍加暗示,該是他的那一份自然不會少,畢竟他手中的這道聖旨的分量可不輕,又是節度使,又是國公的,李光弼拿了這聖旨和封賞,他自然少不了好處,所以邊令誠一早便趕往了閿鄉城。

“來人止步!”閿鄉城的西門,邊令誠剛剛來到城下,便被城上守衛的士卒喝止住了。

“我乃御前太監邊令誠,李光弼將軍爲國立功,我封皇上之命前來傳旨,速開城門迎接。”邊令誠扯着嗓子對城上的士卒叫道。

士卒道:“你等稍後,待我向將軍稟奏。”

說完,士卒便下城趕往帥帳內向李光弼請示了。

帥帳中,李光弼正在和郝廷玉、衛伯玉等人商談城防之事,突然聽到朝廷派使者前來,一下子還覺得有些驚訝。

“邊令誠?我與他一向井水不犯河水,他怎的來了?”李光弼聽到邊令誠的名字,好奇道。

郝廷玉笑道:“邊令誠挑這個時候來,必然是奉了皇帝的旨意,前來拉攏將軍的。”

李光弼面露不屑地笑道:“閿鄉城滿城俱是殿下的劍南軍,他想拉攏誰,當真是可笑至極,這等人何必要見,直接轟走算了。”

郝廷玉道:“這畢竟是皇帝的意思,殿下和皇帝還沒有到撕破臉的時候,將軍還是敷衍一下才好。”

李瑁雖然已經起兵,但畢竟還沒有走到逼宮那一步,李光弼若是此時將使者拒之城外,確實有些不妥,甚至會有損李瑁的聲望,於是李光弼道:“既然如此,那便帶他進來吧。”

守城的士卒帶着李光弼的命令下去,到了城外,領着邊令誠一行人到了李光弼的帥帳外。

當邊令誠來到帳外時,李光弼正在帥帳外等候。

邊令誠看着帥帳外光禿禿的一片,絲毫沒有半點接旨的擺設,於是對李光弼問道:“薊州侯未備香案?”

按律制,大臣接旨當焚香三拜,這李光弼非但沒有跪地相迎,就連最基本的香案都未準備,這可算得上是皇帝的不敬了。

李光弼自然看出了邊令誠的不滿,可李光弼又何曾將邊令誠看在眼中,李光弼簡單地敷衍道:“此乃戰時,本將何處去尋這香案,邊公公還是一切從簡吧。”

李光弼的敷衍邊令誠也看在眼中,此處若是長安,邊令誠說不得扭頭便走了,但這閿鄉城卻是李光弼的地盤,他也不得不忍下這口氣。

邊令誠舉起聖旨道:“薊州侯李光弼接旨。”

“臣在。”李光弼躬身上前,俯首道。

邊令誠打開聖旨,一臉正色地高聲宣讀道:“門下:朕聞褒有德,賞至材,今有薊州侯李光弼,公忠體國,恪立軍功,飛虹谷一役全殲安賊四萬大軍,力保潼關不失,其功甚巨,今冊封薊州侯李光弼爲河南節度使、晉爵薊國公、從一品驃騎大將軍,賞食邑千戶,黃金萬兩,以酬其功。”

邊令誠將聖旨宣完,李光弼依舊躬身未動,沒有絲毫的動靜,邊令誠只當李光弼興奮地忘乎所以,於是笑道:“薊國公接旨吧,接了這道聖旨,薊國公可就是陛下的大將軍了。”

邊令誠的話,講完,李光弼已經直起了身子,可依舊沒有接旨的意思,也沒有邊令誠想象中激動的模樣,反倒是過了半晌,李光弼神情平淡地問道:“這道聖旨是靖王的意思,還是皇上自己的意思?”

邊令誠聽到李光弼的話,先是微微一愣,過了片刻才道:“皇上乃天子,宇內至尊,下旨何須與靖王商討。”

李光弼聽到了邊令誠的話,皺了皺眉道:“如此說來這只是皇上自作主張了?”

邊令誠聽着李光弼的語氣,竟似乎對這封聖旨還有些不屑,當即大怒道:“大膽李光弼,竟敢忤逆聖上,褻瀆聖旨,你可知這是死罪嗎?”

邊令誠宣旨十餘載,還從未遇到過眼前這種情況,一瞬間失了分寸。

李光弼嘴角輕挑着笑道:“死罪?背叛殿下才是死罪,這道聖旨不是殿下的意思,劍南軍上下誰人敢接!”

李光弼之言一出,邊令誠頓時愕然,連帶着他的身子也微微顫抖了起來,也不知道是被氣地,還是因爲畏懼。

邊令誠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衆之賓莫非王臣。你此言可謂無君無父,就不怕陛下降罪嗎?”

李光弼絲毫不懼地回道:“李光弼這條命是殿下從御史臺帶出來的,是殿下從李林甫手中奪回來的,李光弼能有今天也是殿下給的,李光弼只是殿下的將軍,皇上,恕李光弼高攀不起。”

當初李光弼被奸相李林甫所誣,身陷囹圄,是李瑁冒着得罪李林甫的風險不管不顧地將他從御史臺帶了出來,救了他的命,若是當初李瑁沒有選擇救他,恐怕李光弼早已家破人亡了吧。

當初在鄯州西都,李光弼提出了奇襲繞後的策略,在衆人都不認同的情況下,李瑁力排衆議,啓用當時全無名氣的李光弼,還將自己的承影劍交給他,親子作爲誘餌留後,這種信任,是李光弼一輩子都不可能忘記分毫的。

對於李光弼來說,莫說是一個薊國公,就是郡王,他也不會看在眼中。

“送客!”李光弼指着西門的方向道。

邊令誠一向威風慣了,何曾在宣旨時受過這般冷遇和屈辱?

“李光弼,咱們走着瞧!”邊令誠一甩手,氣呼呼地轉身離去了。

看着邊令誠遠去的背影,郝廷玉擔憂地對李光弼道:“邊令誠雖是小人,但他畢竟是代表皇帝來的,將軍就這樣轟走他,恐怕會引起皇帝的不滿啊。”

李光弼道:“這些我自然知道,今日氣走邊令誠也是我故意爲之。”

郝廷玉好奇地問道:“這是爲何?”

李光弼回道:“皇帝今日會拉攏我,改日便會拉攏劍南鎮其他將領,今日我這般作爲便是要他失了顏面,叫他拉不下臉來拉攏其他人。”

謹言祝大家七夕快樂,有另一半的恩恩愛愛,沒另一半的也早點脫單。

第三十五章 宮宴第十三章 再傳聖旨第十八章 胡姬酒肆第二十五章 決戰第二十六章 韋昭訓第四十六章 下馬威第一章 高仙芝送禮第四十六章 下馬威第二十二章 八姐喬遷第三十五章 河北平定第二十一章 邯鄲郭鴻第十一章 挑撥第八章 起兵第五章 立儲第二十六章 疑神疑鬼第九章 劍舞第六章 城防之爭第九章 密謀第二十一章 商會初立第二十五章 沙匪第十五章 局勢翻轉第十五章 紛爭第十二章 誠節出城第三章 心機第十一章 大難不死第三章 暗探第三十二章 李適之罷相第四十五章 逼戰第七章 所謂妙人第二章 貴妃玉瑤第十三章 安祿山加官第四十章 建佛第五章 來世莫在帝王家第十章 逐鹿第十四章 巧度子河第二十九章 土地兼併第十章 位次之爭第五章 麟德之宴第三十五章 宮宴第三十六章 安慶緒授首第二十三章 弔唁第三十三章 薊城易手第三十四章 南歸在即第二章 貴妃玉瑤第九章 城破第四十五章 安慶緒第十五章 玉龍關失守第二十三章 弔唁第十八章 河北戰起第二十八章 補堤第三十三章 威懾第十三章 再露崢嶸第二十二章 囑咐第四十一章 收爲己用第七章 曲江春宴第十七章 新軍第三十四章 貴妃出宮第二十九章 張巡第十五章 入宮第二十七章 情濃第四十五章 終得長安第二十五章 五斗米教第四十七章 崔乾佑第三十九章 再入安戎城第十五章 玉龍關失守第二十四章 開解第三十八章 吐蕃兵敗第四十六章 安祿山賠罪第四十五章 逼戰第八章 有女釆萍第二十八章 玉真宴請第三十三章 威懾第三十六章 收盤第十五章 局勢翻轉第二章 神箭第一章 面聖第三十六章 收盤第十四章 危局第四十六章 蠱惑第一章 勸進第三章 夜取南陽第十六章 中毒第四十六章 下馬威第七章 入城第十章 位次之爭第十三章 贈劍第四十八章 安祿山生恨第十二章 斬將第十章 逐鹿第三十三章 威懾第十五章 顏真卿第四十一章 加封第八章 提點第十三章 贈劍第三章 謀算第三十章 籌糧第三十五章 武庫大火第四十四章 監軍第二十九章 王府參軍第二十六章 刺殺
第三十五章 宮宴第十三章 再傳聖旨第十八章 胡姬酒肆第二十五章 決戰第二十六章 韋昭訓第四十六章 下馬威第一章 高仙芝送禮第四十六章 下馬威第二十二章 八姐喬遷第三十五章 河北平定第二十一章 邯鄲郭鴻第十一章 挑撥第八章 起兵第五章 立儲第二十六章 疑神疑鬼第九章 劍舞第六章 城防之爭第九章 密謀第二十一章 商會初立第二十五章 沙匪第十五章 局勢翻轉第十五章 紛爭第十二章 誠節出城第三章 心機第十一章 大難不死第三章 暗探第三十二章 李適之罷相第四十五章 逼戰第七章 所謂妙人第二章 貴妃玉瑤第十三章 安祿山加官第四十章 建佛第五章 來世莫在帝王家第十章 逐鹿第十四章 巧度子河第二十九章 土地兼併第十章 位次之爭第五章 麟德之宴第三十五章 宮宴第三十六章 安慶緒授首第二十三章 弔唁第三十三章 薊城易手第三十四章 南歸在即第二章 貴妃玉瑤第九章 城破第四十五章 安慶緒第十五章 玉龍關失守第二十三章 弔唁第十八章 河北戰起第二十八章 補堤第三十三章 威懾第十三章 再露崢嶸第二十二章 囑咐第四十一章 收爲己用第七章 曲江春宴第十七章 新軍第三十四章 貴妃出宮第二十九章 張巡第十五章 入宮第二十七章 情濃第四十五章 終得長安第二十五章 五斗米教第四十七章 崔乾佑第三十九章 再入安戎城第十五章 玉龍關失守第二十四章 開解第三十八章 吐蕃兵敗第四十六章 安祿山賠罪第四十五章 逼戰第八章 有女釆萍第二十八章 玉真宴請第三十三章 威懾第三十六章 收盤第十五章 局勢翻轉第二章 神箭第一章 面聖第三十六章 收盤第十四章 危局第四十六章 蠱惑第一章 勸進第三章 夜取南陽第十六章 中毒第四十六章 下馬威第七章 入城第十章 位次之爭第十三章 贈劍第四十八章 安祿山生恨第十二章 斬將第十章 逐鹿第三十三章 威懾第十五章 顏真卿第四十一章 加封第八章 提點第十三章 贈劍第三章 謀算第三十章 籌糧第三十五章 武庫大火第四十四章 監軍第二十九章 王府參軍第二十六章 刺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