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暄河北之行可以說是徹頭徹尾的失敗了,他非但顏面大失,被安慶緒轟出了幽州城,而且弄砸了楊國忠交代給他的事情,聯合朝廷和方鎮一同彈劾李亨的計劃。
不過楊暄雖然失敗了,但他擔心楊國忠責怪,絕不會將過錯歸結到自己的身上,而是將問題都怪到了安祿山父子那邊。
什麼安祿山傲慢,不將楊家看在眼中,什麼自己誠心拜訪,但卻被安祿山轟了出來,能編的幾乎叫楊暄編了個遍。再加上隨行衆人的附和,說的倒也有那麼八分真。
楊國忠本出身低微,多憑楊玉瑤的裙帶關係才走到今天,越是這樣的人越是聽不得別人輕視自己,楊國忠聽了楊暄的解釋後,當即拍案而起,直奔內宮而去。
楊暄是典型的浪蕩公子哥,腳程不快,安祿山想楊玉瑤解釋的信件雖然是後發的,但也比楊暄要提前一步到達楊玉瑤的手中,等到楊國忠趕到紫蘭殿時,楊玉瑤也正拿着安祿山的信件滿懷怨氣地等着他。
楊國忠走到楊玉瑤的身邊,還沒等他先行開口,楊玉瑤已經將安祿山的信件揉成了團,砸在了楊國忠的懷裡。
“你看看你生的好兒子,成事不足敗事有餘!”楊玉瑤指着楊國忠怒道。
楊國忠不知楊玉瑤所指何事,更不知道楊玉瑤爲何發這麼大的火,他一頭霧水地將手中的紙團展開,看了下去。
楊國忠將紙團的內容看在眼中,頓時怒火中燒。
他動怒的原因不是因爲楊暄的託詞和舉動,而是安祿山的行爲。
安祿山竟然揹着他這個宰相直接聯絡楊玉瑤,向楊玉瑤詆譭自己,安祿山的眼中可還有他這個宰相?
要知道,以前李林甫爲宰相時,安祿山對李林甫可謂言聽計從,唯唯諾諾,安祿山寒冬臘月聽到李林甫相招都能嚇出一身冷汗。可如今楊國忠做了宰相,安祿山就敢不把他放在眼中,楊國忠對比之下自然憤怒難當。
“娘娘,安祿山這廝一派胡言,分明是他目中無人,怠慢我們楊家,還將暄兒轟出了幽州,這信中所書必然是捏造的,還請娘娘明查。”楊國忠緊緊地握着書信道。
此時的楊玉瑤已經頭痛地不行,李瑁不止一次地和楊玉瑤講過,安祿山有反意,可楊玉瑤從來聽不進李瑁的話,她覺得安祿山雖然貪婪,但還不至於謀逆。在楊玉瑤的眼中,安祿山對她還是忠心的。
楊玉瑤自覺有楊國忠主內,安祿山住外,這是支持她的兩條臂膀,如今安祿山和楊國忠不和,她的處境便變得很難做。
楊國忠是楊玉瑤一手扶持上去的,雖然能力差了些,但終究是自己人,和自己一條心,忠心問題不必擔憂。安祿山是她的乾兒,是拿來制衡李瑁的關鍵棋子,也不好寒了他的心,這兩人不和,楊玉瑤頗爲棘手。
而且這兩人若是不合,很多事情都會被耽擱,遠的不說,原本此次聯合內外一同彈劾李亨的計劃就因爲這個原因被擱置了。
此次太子次妃張良娣借用太子的名爲爲其弟安排官職,此事被楊國忠察覺到了,這本是一個朝堂和地方同時發力,扳倒李亨的絕佳機會,可是因爲楊國忠和安祿山的不和硬生生拖到現在。
楊玉瑤對於楊國忠的狡辯也懶的理睬,只是看了他一眼道:“你和安祿山之間的事情本宮不想多問,也不能多問,此事到此便打住吧。”
楊國忠對於楊玉瑤的態度雖然不滿,但終究也沒有表露出來,只是沉默了片刻,問道:“那彈劾太子之事呢,難道就此作罷嗎?”
楊國忠已經和安祿山鬧出了不悅,以他堂堂宰相之尊,要他再放下身段去和安祿山合作那是萬萬不可能的。
楊玉瑤也知道楊國忠的意思,楊玉瑤搖了搖頭道:“此事本宮自有分寸,聯合上書之事你就不必再摻和了,這個把柄暫且壓在這邊,待本宮有了新的消息再通知你上奏陛下,此次務必一擊斃命。”
楊國忠不知道楊玉瑤的新消息是什麼,但他知道現在絕不是多問的時候,楊國忠點了點頭,便告辭離去了。
楊國忠走後,楊玉瑤看着楊國忠離去的背影,對身旁侍候的素秋問道:“素秋,你覺得本宮該不該聯繫他?哥舒翰是皇帝的人,安祿山又和本宮這個不爭氣的堂兄鬧了不快,本宮實在是沒有其他更好的選擇了。”
素秋跟隨楊玉瑤多年,她自然知道楊玉瑤口中所說的這個他指的是誰。
素秋愣了愣道:“靖王是被娘娘設計逐出長安的,此時想要靖王爲娘娘出頭,恐怕不易吧。”
常理來說,李瑁剛剛吃過楊玉瑤的虧,他又怎麼可能現在又願意幫助楊玉瑤對付李亨呢?
不過楊玉瑤對於此事似乎有着異乎尋常的把握,楊玉瑤走到了內室的牀榻邊,將牀榻往另一邊使勁推了推,從牀板的夾層中取出了一方紅色的綢布,她將這塊綢布鄭重地包好,交到了素秋的手中。
“素秋,你即刻派親信之人將這塊綢布秘密送到劍南,務必親手交到靖王的手中,靖王看到這塊綢布自然就會給本宮這個面子。”
這塊綢布絕非尋常的綢布,正是開元二十九年,李瑁在承香殿提詩,李瑁和楊玉瑤一人一半的紅肚兜。
楊玉瑤一直將這半塊紅肚兜小心收藏,爲的就是在關鍵的時候向李瑁求助,這幾乎是她和李瑁之間最後的聯繫了,李瑁看到這個肚兜理當沒有拒絕的道理。
素秋不知道這塊紅肚兜爲何會有這樣的能力,此前也從未在楊玉瑤處見過這塊紅肚兜,聰慧的她也沒有多問,從楊玉瑤手中結果來便退下了。
素秋跟隨楊玉瑤這麼多年,她自然也有自己的想法,區區一個尚宮局已經開始滿足不了她的胃口,她開始嚮往着像男子一樣投身朝堂。
李隆基年邁,小皇子年幼,將來楊玉瑤若當真掌權,她便是第二個上官婉兒,甚至還要更勝一籌。
大唐內相,想起這個曾今在武周朝曇花一現的稱呼,素秋的心跳便不自覺地加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