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2章 朝戰烽煙起、石星革職

時間進入萬曆二十五年正月初,天氣仍是陰寒入骨,在朝鮮國與日本國相臨的海域中,己是充滿了大戰來臨前的緊張氣氛。在日本國佔據的釜山城中,擠滿了越來越多的日本兵,而在他們身後,還有源源不斷的日本軍隊浮海而來。

在去年的九月時,明日兩國封貢之事失敗後,豐臣秀吉就決定再一次發動戰爭。十月時,日軍新任統領小早川秀秋率一萬人馬開抵釜山城,使釜山的日本駐軍猛地增加至兩萬。此外,日軍將領立花宗茂,小早川秀包,高橋直次,淺野幸長等人,紛紛領軍前來,重新佔領了朝鮮沿海的安骨浦,西生浦,加德島,竹島等倭城。到了萬曆二十五年正月初九日時,日軍入朝兵力己經達到了十萬人。戰事,己是不可避免!

對豐臣秀吉來說,這場戰事,他是不得不發動。早在萬曆二十年時,爲了平息國內武士對土地分封的不滿,也爲了壓倒地方上大名的騷動,豐臣秀吉對外擴張,轉移焦點,沒想到卻是大敗而歸,讓豐臣家在日本國內威望大跌,各地大名更是蠢蠢欲動。

因爲前線將領的巧言掩飾,也因爲小西行長與沈惟敬兩邊糊弄出來的議和鬧劇,讓豐臣秀吉誤以爲大明要向日本國遣使求和,這讓豐臣秀吉是多麼的高興,多麼的榮耀?幾千年來,日本這個小國一直被中原國家龐大的身影壓得喘不過氣來,一直到了今天,中原國度卻是首次向他豐臣秀吉屈服了,這可是日本國有史以來第一次啊。他豐臣秀吉,將名留青史!

大喜之餘,在明使到來之時,豐臣秀吉強迫國內所有的大名出席相迎,包含德川家康在內,就是爲了公然在衆人面前炫耀。沒想到事情的結果卻是讓他大失臉面,大明敕書日本國爲蕞爾小邦,公稱視豐臣秀吉爲蠻地小臣,這讓豐臣秀吉是多麼的失望?特別是當着德川家康等人的面,叫他如何下得臺來?

就算豐臣秀吉在德川家康等人臉上看不出什麼異樣的表情,不過他可以想象到這些大名們內心的曬笑。爲了豐臣家的威信,再次發動戰爭,討回面子,己經是不可避免的了。

當然了,雖然豐臣秀吉身材矮小,發起怒來就像一隻暴跳的猴子,不過他畢竟是統一日本的卓越人物,吸取了第一次侵朝戰爭的失利因素,此次大戰,他決定慢慢奪取朝鮮的土地與人口,不再如第一次般的急迫。他兵分兩路,分指朝鮮的全羅道和慶尚道,意圖先佔兩道,再沿海築城,鞏固陣地,相機與明軍決戰,再圖北進。

從豐臣秀吉的部署來看,他對此次戰事己無必勝信心,缺乏第一次侵朝之戰的雄心壯志。而對於他手下的各將官大名們來說,相比第一次侵朝之戰,大多數人己是沒有了以往的銳氣,厭戰思想嚴重。特別是許多普通的在朝日本士兵,更是逃亡現象嚴重。

早在第一次朝鮮之戰後,在雙方停戰期間,豐臣秀吉一邊與大明議和,一邊就命令駐朝的日軍大量築造城堡,以圖永久佔領。幾年中,不但日本國內的民衆爲了輸送在朝日軍的糧餉,忍受了大量的兵役徭役與賦稅負擔。就是那些駐紮朝鮮前線的日軍士兵們,也個個成了苦力,每天爲了建造那些牢固的倭城而拼死拼活。沒日沒夜,飯又吃不飽,這讓許多士兵病倒累倒。加上朝鮮冬天的酷寒,讓在朝日軍士兵們普遍在凍餓邊緣上掙扎,缺醫少藥,苦不堪言。

眼見不是累死,餓死,凍死,就是逃回日本國內被砍頭,許多日本士兵興起了投靠朝鮮人的念頭。此時的日軍,當然不能與二戰時有強烈武士道精神與民族主義精神融合的日軍士兵相比,他們並沒有什麼民族與國家觀念,只要能活命,有什麼是不能做的呢?

一時間,日軍叛逃現象嚴重,最有名的,便是加藤清正部下的沙也可率軍三千人叛逃朝鮮,並傳給朝鮮國鐵炮技術。朝鮮爲了表彰沙也可的功績,特賜其名金忠善,永久住在朝鮮。此外還有在萬曆二十三年底時,長宗部三千人集體譁變,逃回日本。

雖然到了萬曆二十四年底,隨着日軍大部紛紛前來,叛逃現象有所好轉,然後日軍上中下層中,厭戰思想還是嚴重,特別是主和的小西行長,多次向朝鮮人透露欲入侵的情況。只有前次侵朝俘獲朝鮮王子而又未受到多大損失的加藤清正最爲積極。

……

萬曆二十五年正月初時,日軍近十萬人,己經雲集朝鮮沿海,戰事一觸即發,然而此時的朝鮮國,還在進行着轟轟烈烈的黨爭內鬥運動。

早在第一次朝鮮之戰後,大明與日本的談判懸而未決,南部沿海仍有數萬日軍虎視耽耽,朝中的東人黨與西人黨又開始不亦樂乎地爭鬥了。不但如此,兩黨還閒不足,還各自分裂爲南人派和北人派、老論派和少論派,繼續進行着爭鬥,最後黨爭的目標,更是指向了國之重臣李舜臣。

第一次朝戰後,懾於日軍的武力及銳氣,朝鮮國決定練兵!他們聘請明軍教官,同時按照戚繼光的《紀效新書》,打算先期練兵一萬人!萬曆二十一年八月時,朝鮮成立新軍司,招募新兵,訓練陣法,刀術,拳術,弓術和火槍術等。

遵照《紀效新書》教導,朝軍也將每11名士兵編成一小隊,按兵種分爲弓小隊,火槍小隊和刀斧小隊。這11人協力合作,共同進退,形成一個戰鬥單位。然後三種小隊各取其一,成爲戰鬥大隊。三大隊又爲一旗,三旗爲一縱,五縱爲一哨。全國共置25個哨,5哨駐防漢城,其餘20哨分佈全國各地。同時間,朝鮮國還打算在漢城與釜山之間,築起多道防禦線。

不過由於朝鮮國王大多把精力、財力都用在重修王京宮殿上,大臣們則是黨爭內鬥不己,上面一系列計劃,都成了一紙空文,明日和議三年中,朝鮮國就這樣白白地虛度時光。

不但如此,朝鮮國還中了日本間諜要時羅的反間計,在萬曆二十五年正月十一日時,以抗令不遵不罪,將李舜臣押入囚車,綁送漢城,由元均接替三道水軍使之職。

本來對於上次日人稱爲文祿之役的失利,豐臣秀吉的分析就是因爲海路不通,海路不通最大的障礙就是李舜臣,所以他在發動陸地攻勢之前,一定要把朝鮮水軍消滅乾淨!而這關鍵的人物,就是除掉李舜臣。眼下目標達到,日本人沒有憂患了。

萬曆二十五年正月二十三日,豐臣秀吉發佈全國總動員令,各軍團紛紛自名護屋再次出陣朝鮮,最後入朝兵力近達十五萬人,與上次出兵規模相當,日本史稱慶長之役,朝鮮稱之爲丁酉再亂,大明稱之爲二次援朝之戰爆發!

潮水般的日軍涌來,登陸朝鮮沿岸各地,朝鮮舉國震驚!朝鮮國王除了令都元帥權慄立刻點起重兵,搶先佔領通往漢城的天險草樑道外,還於二十五日快馬遣使向大明求援。本國的兵馬靠不住,眼下大明在朝鮮的駐軍又只有幾千人,朝鮮國王又做好了逃亡的準備。

消息傳到了大明京師,己是二月初。

此時大明對日封貢正使楊方亨正好率團回京,封貢失敗,這是大事,他將過錯全部推到沈惟敬身上,並交出石星手書,書中有“如事辦妥,薦沈惟敬爲督撫”的話。加上事先大明得到朝鮮情報,倭將加藤清正已經奉命赴朝鮮整治軍隊,無數戰船往來對馬與釜山一線運送軍力糧草。當天下午,朝鮮的使臣到達京師,向大明求援,這事情更是一發不可收拾。

萬曆帝雷霆大怒,下旨着錦衣衛捉拿沈惟敬,兵部尚書石星也倒了大黴,受牽累被革職待勘!很快的,錦衣衛查到沈惟敬在朝鮮慶州,將他抓了回來,關進了詔獄。三年後,沈惟敬經刑部定審,被判處死罪,於菜市口處斬!這位“民間外交家”,終於結束了他那奇特的一生。

冊封失敗,日人又再次開戰,萬曆帝深恨豐臣秀吉無禮,正好朝鮮國向大明求援,萬曆皇帝順水推舟,決定出兵救援朝鮮。

在萬曆皇帝的嚴厲督促下,大明上下以前所未有的效率廷議朝鮮之事。

二月初五日,明廷召百官議論朝鮮戰局形勢,分析日軍動向。十一日再議援朝事宜,決定調宣府、大同和薊、遼軍隊七千人,募浙兵三千七百人,並詔令朝鮮設立海防司道官。

二月十五日,廷議決定再度出兵援朝。命原延綏總兵官、都督同知麻貴爲備倭總兵官,統帥南北諸軍。楊元,劉綎,董一元等人爲副總兵,統兵四萬餘人,即日入朝抗倭!其中,楊元部三千人馬率先抵達漢城,然後馬不停蹄地奔赴全羅道重鎮南原,開始構築防禦工事。

三月十五日,升山東布政司右參政楊鎬爲右僉都御史,經略朝鮮軍務。爲了加強後援,支持楊鎬經理朝鮮軍務,緊接着又命兵部左侍郎邢玠爲兵部尚書兼右副都御史,總督薊遼、保定軍務兼理糧餉,經略御倭。楊鎬未至,先奏十事。其中有令朝鮮官民輸粟,得增秩、授官、贖罪以及鄉吏丁夫等免役。又以朝鮮君臣隱匿錢糧,不餉援朝明軍,劾奏其罪。因此,朝鮮官民多怨楊鎬。

三月二十五日,萬曆皇帝再召山西鎮總兵黃來福進京,商議籌備東征軍糧餉之事!

此次援朝之戰的武將統兵人選,本來萬曆皇帝第一個想到的就是李如鬆,可惜現在李如鬆正與遼東土蠻大戰,分身無力。萬曆皇帝不是沒想過讓黃來福統領大軍,畢竟這些年黃來福的戰功是擺在那的,打仗確是有一手。不過要緊的是黃來福現在還是太年輕了,才二十幾歲,就是一鎮總兵,還加着都督同知的銜,這軍功再賞下去,到時賞無可賞怎麼辦?不論是萬曆皇帝,還是別的大明閣臣們,都認爲黃來福這麼年輕,如果立功太多的話,對大明,對黃來福將來,都不是好事。

在年初的塞外之戰時,雖然黃來福斬首頗多,戰功很大,不過兵部只是議定賞了他與部下一些銀子,並且再將黃來福妻子顧雲孃的誥命提了一級了事。所以此次的備倭總兵官,便改由麻貴擔任,這位老兄,也是一員老將了,幾十年來勞苦功高,又有着豐富的作戰經驗,是個合適人物。而且他年齡也到了,再打不了幾仗了,沒有功高震主的嫌疑。事實上,麻貴在任延綏鎮總兵時,己經幾次上書兵部,希望能提早榮休,幾十年的軍旅生涯,他己經疲倦了。不過這次再接到兵部的任命,他只能提起精神上了。

不過黃來福賺錢確是有一套,這是整個大明上下都承認的。此次戰事一起,國庫裡花錢如流水般,很快的,萬曆皇帝便覺得承受不了的。又不知道要打幾年仗,這援朝軍隊糧餉的籌備,便顯得極爲重要起來。內閣的意思是向大明百姓加派東征賦稅,原來歷史上就是這樣乾的。不過在眼下,萬曆皇帝朱翊鈞卻是想聽聽黃來福的意思,能不能不向百姓加派錢糧,而搞到充足的錢糧。

在這樣的背景下,黃來福帶着自己的班底,還有大批隨行人員,又一次來到了京城中。

第48章 商賈雲集第270章 血戰、播州平(二)第139章 賞銀軍器問題第50章 列隊、號令、軍紀第64章 五寨堡五年發展計劃(2)第162章 碧蹄館之戰結束、戰果第120章 五寨堡動員出兵第63章 一舉成名天下知(1)第131章 李如鬆、梅國楨第30章 外界的一些事情第69章 包稅十萬兩第267章 播州第167章 巡撫的心思第23章 瘋狂開墾土地(3)第58章 各方爭功(1)第128章 經驗交流、開始攻城第21章 商議第75章 大過年第178章 大移民第206章 皇帝有請、見爹孃、進宮第90章 虎蹲炮、淒厲第197章 大臣打架?民郵、設報誘人心第63章 一舉成名天下知(1)第126章 不滿第4章 窮得讓人落淚的軍戶第58章 各方爭功(1)第89章 激戰第208章 宛平三宮第124章 李如柏、李如樟第207章 皇莊事宜第153章 議和鬧劇、大軍進朝鮮第17章 大幹第273章 賑災、清議第111章 葬禮、賞銀、分紅第133章 掩護第240章 大捷第168章 迎接第21章 商議第139章 賞銀軍器問題第23章 瘋狂開墾土地(4)第43章 回家、點將閱兵(1)第46章 一人入伍,全家光榮第149章 發行國債的構想第32章 進京替職(1)第13章 大農莊計劃第53章 各方反應第255章 刺刀誕生第219章 徵兵!小姨變小妾?第213章 天下開礦第66章 皇帝也來加股(1)第191章 五寨堡商稅達五萬兩?第32章 進京替職(3)第38章 衛學第32章 進京替職(3)第51章 軍歌(2)第190章 收穫與成本第32章 進京替職(1)第138章 回家、盤點收穫第266章 開發債券第225章 朝會第165章 山西鎮總兵第57章 各人的五寨堡之行(2)第16章 比軍戶還慘的匠戶第90章 虎蹲炮、淒厲第215章 陳於陛的感觀第75章 大過年第118章 寧夏之亂(2)第263章 勾結第111章 葬禮、賞銀、分紅第17章 大幹第62章 迎親、各方奏摺(2)第158章 各方傷亡統計第85章 紛爭、大水災第109章 潰敗、殺俘(3)第34章 岢嵐州第273章 賑災、清議第262章 大同鎮巡撫到來第267章 播州第224章 石見銀山第13章 大農莊計劃第82章 血腥鎮壓第142章 先進經驗第202章 新收割機、糖廠、溫室栽培第191章 五寨堡商稅達五萬兩?第211章 上林苑監第122章 到達、轟動(2)第213章 天下開礦第47章 豐收的喜悅(1)第123章 三邊總督魏學曾第265章 規劃第57章 各人的五寨堡之行(3)第43章 回家、點將閱兵(1)第150章 鄭貴妃、遼陽城第142章 先進經驗第110章 反響、升官、撫卹第88章 無惡不作、迎戰馬賊第251章 三十年河西第57章 各人的五寨堡之行(1)第207章 皇莊事宜第90章 虎蹲炮、淒厲
第48章 商賈雲集第270章 血戰、播州平(二)第139章 賞銀軍器問題第50章 列隊、號令、軍紀第64章 五寨堡五年發展計劃(2)第162章 碧蹄館之戰結束、戰果第120章 五寨堡動員出兵第63章 一舉成名天下知(1)第131章 李如鬆、梅國楨第30章 外界的一些事情第69章 包稅十萬兩第267章 播州第167章 巡撫的心思第23章 瘋狂開墾土地(3)第58章 各方爭功(1)第128章 經驗交流、開始攻城第21章 商議第75章 大過年第178章 大移民第206章 皇帝有請、見爹孃、進宮第90章 虎蹲炮、淒厲第197章 大臣打架?民郵、設報誘人心第63章 一舉成名天下知(1)第126章 不滿第4章 窮得讓人落淚的軍戶第58章 各方爭功(1)第89章 激戰第208章 宛平三宮第124章 李如柏、李如樟第207章 皇莊事宜第153章 議和鬧劇、大軍進朝鮮第17章 大幹第273章 賑災、清議第111章 葬禮、賞銀、分紅第133章 掩護第240章 大捷第168章 迎接第21章 商議第139章 賞銀軍器問題第23章 瘋狂開墾土地(4)第43章 回家、點將閱兵(1)第46章 一人入伍,全家光榮第149章 發行國債的構想第32章 進京替職(1)第13章 大農莊計劃第53章 各方反應第255章 刺刀誕生第219章 徵兵!小姨變小妾?第213章 天下開礦第66章 皇帝也來加股(1)第191章 五寨堡商稅達五萬兩?第32章 進京替職(3)第38章 衛學第32章 進京替職(3)第51章 軍歌(2)第190章 收穫與成本第32章 進京替職(1)第138章 回家、盤點收穫第266章 開發債券第225章 朝會第165章 山西鎮總兵第57章 各人的五寨堡之行(2)第16章 比軍戶還慘的匠戶第90章 虎蹲炮、淒厲第215章 陳於陛的感觀第75章 大過年第118章 寧夏之亂(2)第263章 勾結第111章 葬禮、賞銀、分紅第17章 大幹第62章 迎親、各方奏摺(2)第158章 各方傷亡統計第85章 紛爭、大水災第109章 潰敗、殺俘(3)第34章 岢嵐州第273章 賑災、清議第262章 大同鎮巡撫到來第267章 播州第224章 石見銀山第13章 大農莊計劃第82章 血腥鎮壓第142章 先進經驗第202章 新收割機、糖廠、溫室栽培第191章 五寨堡商稅達五萬兩?第211章 上林苑監第122章 到達、轟動(2)第213章 天下開礦第47章 豐收的喜悅(1)第123章 三邊總督魏學曾第265章 規劃第57章 各人的五寨堡之行(3)第43章 回家、點將閱兵(1)第150章 鄭貴妃、遼陽城第142章 先進經驗第110章 反響、升官、撫卹第88章 無惡不作、迎戰馬賊第251章 三十年河西第57章 各人的五寨堡之行(1)第207章 皇莊事宜第90章 虎蹲炮、淒厲